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自己_第1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自己_第2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自己_第3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自己_第4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自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自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如"信""俊鹘抟水禽""徙倚久之而归"等字词和句式的理解。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清晰、准确地描绘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特点,提高文言文写景状物的阅读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学习运用圈点批注法,自主探究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个人的人生感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描写及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文言句式,如"信造化之尤物也"等判断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等被动句的准确翻译。感悟作者在描写山水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主探究文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4.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1.播放一段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展示不同的山川美景,如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秀、黄河的奔腾等。2.提问学生:在欣赏了这些美丽的景色后,你能想起哪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代文学作品呢?有没有哪一处山水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3.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过小孤山大孤山》,苏轼笔下的这两座山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领略一番。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1.请学生简要介绍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介绍写作背景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仕途坎坷。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一路上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许多日记体的游记,《过小孤山大孤山》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重点强调以下字词读音:烽火矶(jī)峭拔秀丽(qiàobá)亭榭(xiè)有俊鹘抟水禽(túan)徙倚(xǐyǐ)巉然(chán)彭蠡(lǐ)湓浦(pénpǔ)溯流(sù)葭苇(jiāwěi)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如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语气是否合适等。4.全班齐读,要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5.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文章围绕小孤山和大孤山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依次写了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大孤山的景色,以及在江面上的航行经历等。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20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3.各小组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字词信造化之尤物也:信,诚然,确实。尤物,特异之物。杰然特起:杰然,突出的样子。特起,拔地而起。上干云霄:干,冲。徙倚久之而归:徙倚,徘徊。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若,如果。稍,稍微。饰,装饰。以,用。此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若以楼观亭榭稍饰"。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为,是。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自,从。为,成为。句式判断句:"信造化之尤物也":译为"诚然是自然界中非常奇异的事物"。"此山当是其一也":译为"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被动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译为"其中有一天因为被风阻挡(船)不能通行"。状语后置句:"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译为"如果用楼台亭榭稍微装饰一下"。"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正常语序为"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其)为江西路也",译为"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大概这就是江西路一带的水域"。4.请学生再次翻译课文,教师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情况,对翻译不准确或不流畅的地方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研读文本,赏析美景(15分钟)1.分组讨论:文章是如何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的?各有什么特点?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共同总结:小孤山描写角度:从视觉("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听觉("有戍兵皆精悍,有礼,不汹汹然")等角度进行描写。景色特点:峭拔秀丽,如"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突出了山峰的高耸险峻;"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展现了小孤山景色的变化多端。大孤山描写角度:从形态("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位置("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等角度描写。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如"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写出了大孤山四周江水浩渺,孤山如浮于水面的壮观景象;与南江形成对比,突出南江清澈的特点。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如"舟行江中,望庐山诸峰,岚光晴翠,紫烟出没,云霭缭绕,瀑布飞泉,悬崖怪壑,真天下之奇观也",分析其用词精妙、描写生动之处。

(六)体会情感,感悟主旨(10分钟)1.提问学生:作者在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的过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座山的壮美景色,如"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人生感慨。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在文中,他或许也借山水之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虽历经坎坷,但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3.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体会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七)课堂小结(3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基础知识、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特点、作者的情感等。2.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翻译、赏析等方式,领略了苏轼笔下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独特魅力,积累了文言词汇,理解了文意,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八)布置作业(2分钟)1.背诵课文。2.以"我心中的小孤山(或大孤山)"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你对两山景色的想象和感受,要求运用描写手法,体现出其特点。3.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相关题目,加深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课文原文及注释等。2.相关参考书籍,如《苏轼选集》《古代汉语词典》等。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