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目录
1、一天的气温
2、风向和风力
3、观测云和雨
4、气候和气象灾害
5、蚕出生了
6、怎样养蚕
7、蚕的生长变化
8、蚕的一生
9、生物与非生物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1、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2、认识地球的形状
13、太阳和月球
14、月相的变化
15、会变的影子
16、阳光下的影子
17、认识简易的计时器
18、制作日展
1、一天的气温
教学目标
1.认识气温计,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
大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3.对气温变化的研究有兴趣,初步认识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4.在描述气温变化规律的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分
享自己的发现
教学内容
气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气温
以及气温的变化都有定的感受,一般会用〃天气热〃或〃天气冷〃等说法
来表达和描述。本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气温是
什么,在此基础上,了解测量气温的基本工具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学习
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进而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本课的教学可以从联系生活、聚焦问题〃气温是什么〃开始。从日常生
活的常用语过渡到〃气温〃,是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第一步。这一步需要
教师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聚焦到〃气温〃上来。对
于〃气温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学生作出专业意义上的解
释,只要求他们能从经验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
以,比如:天气预报中预报的就有气温,等等。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气温〃,从而过渡到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上。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测量气温〃,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认识气温计。引导学生了解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并学习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到室外测量气温。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在室外背阴和有阳
光照射的地方测量的气温情况,进一步了解测量气温时需要注意的事
项。
第三个环节是测量一天的气温。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一
天中的气温,并将测得的气温数据记录下来。
第四个环节是绘制气温数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引导学
生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再根据图示情况描
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了解气象观测站里测量气温的主要设备一百叶
箱,了解百叶箱中的仪器构成等,同时了解气象观测中描述的几种类型
的气温。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气温长期变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各种类型的气温计、简易气温计(每组一个)、当地近期一天中分段
测量的气温数据
2.最好选择晴天时上木课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在组织学生到室外测量气温的活动中,要提前分好小组,引导小组成员
明确承担的测量或记录任务,强调室外活动的纪律要求,防止学生脱离
小组自由行动。
2.提醒学生保护好测量所用的器具,避免发生意外。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围绕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展开谈话。
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可能会谈到许多内容用口冷或热、温度、刮风、下
雨等。
2.提出以下问题,并聚焦到〃气温〃上人们在描述天气时,经常会提到气
温,气温是什么
人们是怎样知道每天的气温的?
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科学实践活动:测量气温
1.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气温计,说一说气温计是由哪
些部分组成的,并知道温度的基本单位是"C〃读作〃摄氏度〃。
2.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⑴让学生自主使用气温计开展测量气温的活动。
⑵结合测量的结果,提问
你是怎样测量气温的?你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同学测量的一样吗?为什
么一些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呢?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使用气温
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
⑷再次测量气温,记录数据并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总结的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在教室内测量
气温,并交流测量时的情况
3.分组到室外测量气温
⑴引导学生分组并明确小组每位成员承担的测量或记录任务。
⑵引导学生在室外通风的地方,分别选择背阴处、
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测量气温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在记录时,不仅要记下测得的气温,还要将测量的地点、时间、气温计
放置的高度等情况记录下来,在测量中,如果发现问题,小组内讨论并
将小组同学的意见汇总起来。
4.完成测量活动后回到教室,交流测量情况。
⑴引导学生讨论
在不同地点测得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会不同?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⑵教师小结: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得的温度即是当地当时的气
温。
5.学习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由常
的大致规律。
⑴谈话并提出问题
气中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测得的气温是
有差别的。那么,一天之中不同时间的气表温有差别吗?
你能试着用画图的方式,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表方现出来吗?
⑵认识折线统计图。平面言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表示气温
变化的方法折线统计图。
教帅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组成,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内容,以及设置横
轴和纵轴单位和间隔点的方法等。
⑶学习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里有测量好的一天的气温数据,我们一起来绘制这一天的气温
折线统计图。根据时间和气温数据,在图上依次标注出每一点,并连成
折线。
⑷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并与大家交流
6.课后测量一天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
为单位,选择一天和时间间隔点,测量并记录这一天不同时间的气温,
再绘制气温数据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思考:
这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一天气温变化的规律和我们前面总结的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现律。
(三)拓展与应用
1.引导学生阅读〃气象小常识一百叶箱〃。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交流: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怎样测得的?
气象观测中描述的气温有哪些类型?
(四)布置课后任务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问间气象部门、参观气象观测站、查阅
资料等形式,查找当地的气温资料了解当地月气温、年气温变化的情
况
2.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当地月气温、年气温的变化规律大致是怎样的?
科技的发展给气温的观测带来了哪些改变?
2、风力和风向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确定风向和风力,并能够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
2,能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并用来观测风向。
3.初步学会利用烟、旗等物体的飘动情况判断风向,利用风中的景物和
人的感觉判断力,能够记录一周的风向和风力。
4.保持观测天气的兴趣。
限文斯
二、教学内容
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通常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风向是指风吹
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度。对于学生来讲,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
受到风,但对风向和风力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要让学生能够利用
风向、风力来描述天气,仅靠记住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是不够的,而是
需要在观测实践中掌握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这样,对天气的描述才
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课主要基于学生对风的现有认知,引导学
生观察、认识风向和风力,并通过制作简易风向标等工具来观测风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观测风〃,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认识风向,观察风向。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
确定风的方向是重点。通过学生在校园中对风向的观察以及描述,可
以了解他们对风向这一概念的认知;利用标注了方向的风向图,可以引
导学生实现从经验辨识风向发展到科学辨认风向。
第二个环节是认识风力,学习判断风力。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风
不仅有方向,还有大风力的大小与风的速度有关,风速越大,风力越大。
一般情况下,气象部门把风力分为0-12级,并且用风速仪来测量风速,
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生活
中的一些现象来估测风力。为此,本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风级
歌〃的基础上,学习根据所观察的周围事物的飘动情况来判断风力。
第三个环节是了解观测风向的工具一风向标。引导学生了解风向标的
基本结构和如何利用它观测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
作一个简易风向标或风旗,然后用它们来观测风。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L风向风速仪、米字形的基本风向图
2.制作简易风向标的材料和工具:带橡皮的铅笔1支、卡纸1张、大头
针1枚、吸管1根、剪刀1把,每组1套。
3.校园中红旗、树叶等物体在风的吹动下飘动的视频或照片。
(二)学生准备
度为标
1.制作简易风旗的材料:长竹竿、长绸布条等。示温度^米
2.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1.制作简易风向标时,如果需要使用大头针钻孔,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室外观测风时,要注意加强教学组织,提醒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活
动,以防发生意外。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认识观测风的意义
谈话并交流: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讲述: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它能在炎热的
夏季给我们带来清凉,能在干旱的季节吹来云雨,它还能推动帆船、风
车等为我们工作,但它也能吹翻船只、吹倒房屋,给我们带来灾害。因
此,我们需要掌握风的规律。
2.提出观测风的问题。
谈话:怎样才能掌握风的规律呢?你平常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时,注
意到播音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谁能学一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测风。
(二)科学实践活动:观测风
1.认识风向并学习观测风向。
⑴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能根据什么现象知道有风?我们怎样知道
有风?
教学过程
周围飘动的物体告诉了我们关于风的哪些信息?
讲解: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⑵了解怎样判断风向
①提问:怎样判断风向呢?
讲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风从东方吹来,就是东风;风从西方
吹来,就是西风。(出示基本风向图)这是一幅表示基本风向的风向图。
在这幅图上,用箭头表示风从哪方来、吹向哪方
②引导学生观看风向图,学习描述风向。
③讲解并举例说明物体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的关系
⑶结合观察具体事物,学习观测并描述风向。
①提问:在观测风向前,我们先来回顾关于方向的知识。谁能说一说,
我们学校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在哪边?
②在明确了校园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实地观察
找出周围环境中飘动的物体,并记录它们的飘动状况。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描述风向。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的
在有风的天气下,校园中红旗、树叶等物体飘动的视频,或出示呈现了
周围物体被风吹动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风向。
⑷对风向的概念和如何判断风向进行小结
结合当天的天气预报,说明当天是什么风向,并进一步结合周围事物的
飘动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判断风向的方法。景量种中学
2.认识风力并学习判断风力。
⑴提出关于风力的问题:
•物体被吹动起来,这说明了什么?原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
⑶认识什么是风力。
①讲解:风既有方向,还有大小,风力就是风的大小。风力的大小与风的
速度有关系,风速越大,风力越大。风力大小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
分为13级最小为0级,表示无风;最大为12级。气象观测站通常用风
速仪观测风力。风速仪上的风杯转动得越快,表示风力越大,风级也越
高。
②如果有风速仪实物,可以让学生吹一吹,感下。
③讲解:在没有风速仪时,可以根据周围物体在风中运动的状态和人
的感觉估测风力的大小。引出判断风力的一般方法,即根据有风时地
面或海面上的物体上产生的现象确定风级
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风级歌〃内容,了解"风级歌〃。〃
⑷学习根据物体的状态和〃风级歌〃判断风力。
谈话:人们根据长期的观察编制了〃风级歌〃。我们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
周围事物的状态,对照〃风级歌〃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当天
实际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现象或回忆曾经观察到的现象,结合〃风级
歌〃估测风力的大小。
3.制作简易观测工具,并观测风。
⑴提出任务:通过观察周围物体飘动的情况判断风向和风力,并不是十
分方便。今天,我们可以尝试着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或风
旗,用它们来观测风。
小问
介绍风向标和风旗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2)学生进行制作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活动。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
提醒学生安全地使用工具
⑶用做好的风向标和风旗观测风观测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观测
结果和体验,并讨论:用风向标和风旗观测的风向和风力,与根据周
围物体飘动的情况判断的风向和风力相比,是否一致?
4.介绍气象观测部门观测风的仪器和工具
讲解:观测风向和风力还有更为精密的仪器。现在的观测仪器上通常
装配传感器等设备,可以随时把观测的数据传输给计算机,供研究人员
分析天气情况。
(三)布置课后任务
请学生利用学习的观测气温、风的方法,综合观测当天(或另选择一天)
的天气情况,并进行描述。
3、观测云和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观测云量和降雨量的方法。
2,能够利用云量和降雨量描述天气。
3.能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来测量降雨量
4.在观测天气的活动也愿意与同学合作,乐于分享信息。
二、教学内容
和气温、风一样,云和雨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常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
述。云量代表云遮蔽天空的情况,降雨量是单位时间内(如24小时)降
雨的多少(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尽管在谈及云和雨时,学生能够讲出很
多内容,比如白云、鸟云、大雨、小雨、等,但大都只是生活中获得的
一些经验层面的认识,而对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述天气还是比较陌生
的。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了解云量和降雨量的含
义,学习观测云量和降雨量的基本方法,并利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述天
气本课设计了两个科学实践活动
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是〃观测云〃。本活动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
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际观察天空中云的多少、太阳
的照射等现象,学习观察和记录云量的方法,形成对云量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建立云量和阴、晴、多云等天气之间的联系,
这也是用云量描述天气的关键所在。合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是〃测量
降雨量〃。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降
雨量的含义,激发测量降雨量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气
象部门观测降雨量的工具,如漏斗式雨量器,认识它的结构及用它测量
降雨量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学习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模拟测量
降雨量。最后,提出如何测量降雪量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
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不同云量的图片、气象观测站观测降雨量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二)学生准备
1.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材料和工具:大塑料瓶、纸条、小石块、水,剪刀、
尺等
2.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1.在制作简易雨量器时,如果需要使用剪刀等工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
全
2.在做模拟测量降雨量的活动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收集〃雨水〃,避免地
面湿滑而摔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L谈话:除了气温和风,还有哪些天气现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聚焦到云和雨
2.提出问题:
和气温、风一样,云和雨也是天气现象。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时,播
音员是怎样预报云和雨的?谁能学一学?怎样观测云和雨呢?
3,聚焦实践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测云和雨。
(二)科学实践活动:观测云
1.提出问题
观察天空中的云,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用哪些办法记录观察到的现
象?
2.学生进行观察云的活动。
引导学生到室外观察、记录天空中的云,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交流并讨论观察到的与云有关的现象
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可能会涉及云的形状、多少、在天空中的位置等多
种情况。
(2)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观察到的天空中的云,是多还是少呢?
怎样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呢?
天空中的云量和天气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
4,了解云量的科学含义和观测方法
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气象学上观测云量的方法
讲解:我国气象部门规定,观测云时,将天空划分为10份,估计10份中被
云所掩盖的份数,即为云量。
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0;云掩天空5份,云量为5,云既可以反映当时
的大气状态,又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变化,因此常用来判断天气。
⑵引导学生学习用10分法观察并记录云量,并对当天云的状况进行描
述。
5.全班交流、总结。
⑴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小资料,了解云量的含义以及云量和天气
状况之间的关系
⑵引导学生结合云量描述天气,进一步认识云量的含义及云量和晴、
多云、阴等天气的关系
⑶教师进行小结
第2课时
(三)科学实践活动:测量降雨量
1.结合教科书中呈现的几种容器图,提出问题
下雨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降雨量有大有小
如何测量降雨量呢?该用哪种容器测量降雨量合适呢?
量,怎样判断降雨量是大还是小呢?
2.认识降雨量的含义。
⑴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降雨量的认识。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讲解降雨量的含义。
讲解: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
等)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3.认识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仪器漏斗式雨量器。
⑴提出任务:观察漏斗式雨量器,说说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漏斗式雨量器是怎样测量降雨量的。
雨量器的使用方法:下雨时,将雨量器放在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
保持水平。一段时间后,通过雨量器外的刻度尺,读出降雨量并记录。
读数时应注意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液面持平,记录读出的
数据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⑶如果有漏斗式雨量器,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喷壶模拟下雨,测量降雨量。
4.设计并制作简易雨量器
⑴根据漏斗式雨量器的结构,选择身边的材料
设计一个简易雨量器。
先画出大致设计图,再和小组同学讨论:
瓶子(雨量器的容器)的粗细影响测量的降雨量
为什么瓶子的最下部分不能计入刻度范围?
在讨论的基础上,完善设计方案
2)根据设计制作简易雨量器
学生分组制作简易雨量器。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
5.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模拟测量降雨量。
⑴引导学生用孔眼大小不同的喷壶,在相同的时间内模拟降雨,用自制
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⑵引导学生比较测得的降雨量,并讨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大小与
什么有关?
⑶教师讲解气象观测部门确定小雨、大雨、暴雨等降雨等级的标准(相
关内容见参考资料)。
6.了解降水量的含义及测量降雪量的方法。
⑴提出问题
除了下雨,还有哪些降水的方式?
下雪时,怎样测量降雪量?
降雪量等级的划分和降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相同吗?
⑵讲解: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的降水
在地面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假定未经渗漏、蒸发和流失等),通常以毫米
为单位。如果是降雪,需要将降雪融化成水后折成降水量来计算。降
雪量等级的划分和降雨量等级的划分有所不同。
(四)布置课后任务
请学生下雨前后,用学习到的观测云和雨的方法,对当天的天气状况进
行观测并描述。
4、气候和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知道天气经常变化,而气候具有一定
的规律。
2.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及每年的变化规律,在与
其他地方不同车节的天气特点及每年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的基础上,
理解气候的含义。
3.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相应的
防御措施的多入架持对天气和气候研究的兴趣,养成坚持长期观察的
习惯,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性。
二、教学内容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
着重要影响。在前面3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
发,描述本地春、夏、秋、冬的天气特点,并对比前后几年同一季节的
天气特点,形成对本地天气规律的认识,这种规律就是气候。在同一
季节,其他地方的天气特点可能和本地的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就各地
的情况来看,同一季节的天气特点多年基本保持一致。可见,气候反映
的是一个地方多年的较为稳定的气象状况。至W天气〃和〃气候〃之间的
这种联系,也就明白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另外,极端的天气变化会引
发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课设计了两个科学实践活动。
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是〃了解气候〃,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本地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并讨论这样的天
气特点在其他年份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前后几年的
资料,认识到一个地方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气特点一般是稳定的,
这种稳定性形成了一定规律。
第二个环节是了解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这洋的天气规律。教科书中提
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案例,如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昆明为例)等。
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与讨论发现尽管在同一季节不同地方
会有不同的天气特点,但同一地方相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基本是不变的,
具有一定的规律。
第三个环节是在发现上述普遍存在的规律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气候的
概念,认识气候与天气概念的不同之处。
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是〃了解气象灾害〃。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
搜集资料,分析了解有哪些气象灾害及不同气象灾害容易发生在哪个
季节,了解本地常见的气象灾害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友圆,景雷大天
1.课前了解本地春、夏、秋、冬的天气特点,并搜集本地多年各个季节
天气的资料。
2.查阅资料,搜集其他地区多年各个季节天气的资料
3.搜集关于气象灾害的视频或者图片等资料
(二)学生准单了
1.课前了解本地春、夏、秋、冬的天气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多年各个季节天气的特点
3.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谈话导入
每年我们都在重复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我们所在的地方春天的天气有什么主要特点?
每年春天的天气是相似的?还是有变化的?
每年春天的天气都是相似的,这反映了什么?实
2.聚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气候
(二)科学实践活动:了解气候即
1.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四季的天气特点以及每年的变化规律
⑴提出问题
我们所在的地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天气各有什么特点?
每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看法并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记
录自己的看法以及依据。然后小组交流,形成基本看法。最后全班交
流。
⑶教师出示本地多年的季节天气资料,引导学生分析:
・本地各个季节的天气有什么特点?每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当地每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是基本稳定的。
2.了解其他地方四季的天气特点以及每年的变化规律。
⑴提问:其他地方四季的天气和我们所在地的情况相比,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2)本环节的教学可以按照前面的教学流程展开引导学生说一说所了
解的其他地方各个季节的天气有什么特点,每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不同地方四季的天气每年之间的变
化有哪些共同的规律
3.认识气候与天气概念的不同之处。
小结: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
年的平均气象情况。
(三)科学实践活动:了解气象灾害
1.初步认识气象灾害
⑴谈话:在分析天气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极端天气,比
如干旱、暴雨等。这些极端天气会引发〃气象灾害〃
(2)提出问题
说一说你经历过的或知道的气象灾害。
它们发生时的主要现象是什么?
它们容易发生在什么季节?
它们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其他形式,以〃气象灾害〃为
中心,记录学生描述的各种气象灾害的内容。
2.了解当地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⑴进一步提出问题:
在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容易发生哪些气象灾害?
为什么容易发生这些气象灾害?
针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原因,我们可以制定哪些防御措施?
⑵引导学生将自己想到的防御措施写下来,再和同学交流,完善自己的
想法。
⑶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认识
(四)布置课后任务
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气象灾害的知识,
并制作一份以〃气象灾害及其防御〃为主题的科普小报。
后续以适当的方式展示学生制作的科普小报。
5、蚕出生了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
进行描述。
2.了解蚕卵孵化需要的条件,能止确孵化蚕卵
3.了解写养蚕日记的方法,能用自己的办法记录观察、调查、测量的现
象或数据,以及产生的问题或想法。
二、教学内容
养蚕是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的实活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
察蚕卵,对孵卵的过程进行研究,并观察孵化出来的蚁蚕。本课的教学
围绕两个科学实践活动展开
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是〃观察蚕卵、蚕是通过蚕卵的孵化产生下一代
的。本活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样子,并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蚕卵比较小,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观察、描述和测量的要求,比如
观察、描述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厚薄等,想办法测量一粒蚕卵
的长和宽,等等。
第三个科学实践活动是〃孵化蚕卵〃。本活动要求学生孵化蚕卵并观察、
记录蚕卵孵化过程中的现象,以及观察孵化出来的蚁蚕的样子。教科
书中简要说明了如何孵化蚕卵,在实际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详
细的资料,如蚕卵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什么条件、要注意什么事项等,使
学生能够正确孵化蚕卵。要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对蚕
卵孵化的影响,以及蚁蚕孵化出来后如何照料它、观察它,指导学生将
注意事项列举出来,课后孵化蚕卵并注意悉心照料、仔细观察。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学习写〃养蚕日记〃。围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
从孵化蚕卵开始就写养蚕日记,把养蚕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趣的
发现等记录下来。养蚕日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师生可以共同探讨
养蚕乜记的记录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工具。
2.有关蚕卵孵化条件的PPT课件、视频、挂图等。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直尺、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
关于养蚕,你知道哪些事情?
关于养蚕,你有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盒麻
3.归纳学生提出和交流的问题,明确木单元主要研究的内容:
蚕卵有什么特点?怎样孵化蚕卵?
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健康成长?
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怎样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4•聚焦到本课的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
(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蚕卵
1.围绕观察蚕卵,提出以下问题:从哪些方面观察蚕卵的特点?
除了用感官观察外,还可以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如怎样测量一粒蚕
卵的大小?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⑴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蚕卵的表面特征
⑵测量蚕卵的大小。
先测量排成一行的;I粒蚕卵的长度,再除以粒数,论就得出一粒蚕卵的
长度。
⑶用画图、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对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观察的结果,然后各小学组派代表在全班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结合养蚕的资料,教师小结。
刚生出来的蚕卵大多是淡黄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蚕卵呈扁扁的、椭
圆状,用尺量一量,一粒蚕卵长约1毫米。一段时间后,蚕卵开始有黑色
的、黄色的和浅灰色的。黑色的和黄色的蚕卵说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孵化出蚁蚕,浅灰色的蚕卵说明蚁蚕即将出生。
(三)科学实践活动:孵化蚕卵
1.讨论、了解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⑴提出问题:
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怎么孵化蚕卵?
⑵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然后各小组派
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答
疑。
学生观察蚁蚕时,教师要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
从哪些方面观察?按什么顺序观察?
怎样记录观察结果?怎样表达与交流?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完善
3)教师小结
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很小,黑褐色,毛茸茸的像小蚂蚁一样,因此
叫作〃蚁蚕〃。
(四)拓展与应用
1.围绕写养蚕日记提出以下问题:
养蚕日记可以写哪些内容?怎样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如何设计养蚕观察记录表?采用哪些观察记录的方式?
对蚕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孵化、蜕皮、吐丝结茧、蚕蛹、蚕蛾
及产卵等,如何设计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记录是怎样解决
的。
2.选择一些养蚕日记示例,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五)布置课后任务
请学生课后通过实地调查、查阅书刊、上网搜索等方式,搜集有关养
蚕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下节课进行交流。
6、怎样养蚕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或者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养蚕的。
2.知道蚕的生活和生长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必要条件,能够为蚕建
造一个舒适的家”。
3.能够设计实验,探究蚕喜欢吃什么食物、蚕是怎样吃食物的
4.了解养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能够正确养蚕。
二、教学内容
蚕卵孵化出蚁蚕了。这时,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关心
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围绕“怎样养好蚕”
来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了解人们是怎样养蚕的。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蚕农、
查阅书刊、上网搜索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有关养蚕的信息,此项活动
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搜集和了解的信
息,便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第二个环节是讨论、交流蚕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在上一环节调查、
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蚕的生活和生长需要什么必
要条件,比如食物、空气、空间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
考虑如何给蚕安置一个舒适的“家:什么样的“家”对蚕来说是舒
适的呢?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蚕的生活和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设
计制作一个养蚕盒,然后把养蚕盒放到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第三个环节是探究蚕怎样吃食物以及蚕喜欢吃什么食物。要想研究蚕
是怎样吃食物的这个问题,需要仔细观察蚕的口器特点,认识这些特点
与蚕吃食物的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还会有
许多有趣的发现,教师应当引导他们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描述。
此外,学生已经知道蚕主要吃桑叶,但是并不清楚蚕是否吃其他食物,
这也是学生普遍存在疑问和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教科书中不例性地呈
现了几种植物的叶,引导学生探究除了桑叶外,蚕还喜欢吃什么食物。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中呈现了一些养蚕注意事项,可以为学生开展养蚕
活动提供参考。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蚕、桑叶、养蚕盒。
2.白菜叶、葛苣叶、榆树叶等植物叶。
3.有关养蚕的照片、视频、书籍等资料。
(二)学生准备
1.蚕、制作养蚕盒的材料
2.桑叶,其他几种植物叶。
3.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养蚕日记、养蚕观察记录表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1.提醒学生在课外采摘桑叶时,要注意安全。
2.研究蚕喜欢吃什么食物时,提醒学生要选择熟悉的植物叶,不要选择
不认识的植物以防人或蚕发生中毒事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集问题
1.提出问题:蚕孵化出来了,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康成长?
2.检查学生搜集养蚕资料的情况。
1)检查各小组搜集、整理的关于养蚕的资料,并对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的情况进行评价。
(2)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什么方式搜集的资料?把搜集的资料分成了几类?分类的依据是
什么?采用了哪些方法整理资料?
学生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在学生汇报、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辨析。
3.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集到本课的研究主题上。
(二)科学实践活动:怎样养好蚕
1.讨论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⑴谈话:蚕喜欢的环境一定要具备满足蚕生活和生长需要的条件。那
么,要想蚕健康地生长,需要为它们提供什么条件呢?请同学们结合搜
集的资料,进行讨引论、归纳。
⑵学生先分小组整理资料、讨论和归纳,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
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辨析
⑶引导学生从蚕的生活和生长需要食物、空气、温度、空间等条件,
归纳蚕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结:各龄蚕适宜的温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25C左右是养蚕比较适宜
的温度。
2.给蚕设计、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⑴谈话:我们了解了蚕生活和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根据这些基
本条件,给蚕设计、安置一个舒适的“家”。不量的交要,育
(2)提出思考的问题
制作养蚕盒时可以用哪些材料・?不适宜用哪些材料?
如何保证养蚕盒的通风、透气?
应当把养蚕盒放置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果有的同学养的蚕很多,比
如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怎样给蚕设计、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如何把蚕安全地转移到制作好的养蚕盒里?
怎样清理养蚕盒,使蚕有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⑶学生先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方案。
4)学生根据完善后的设计方案,制作养蚕盒
⑸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养蚕盒,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⑹将蚕小心地转移到制作好的养蚕盒里,并把养蚕盒放到通风、透气
的适宜环境中,开展后续的养蚕活动
3.观察蚕是怎样吃食物的。
⑴谈话:我们知道蚕喜欢吃桑叶,那么蚕是怎样吃桑叶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非量虽具7
蚕的口器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吃食物有什么关系蚕?是怎样寻
找食物的?蚕吃食物时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⑶学生先分小组观察、交流蚕是怎样吃桑叶的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
辨析。
⑷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蚕的口器是咀嚼式的,能够磨碎食物。蚕一般从桑叶的边缘开始进食,
用口器沿着桑叶边缘慢慢向内嚼食。
4.研究除了桑叶外,蚕是否吃其他食物。
⑴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①引导学生围绕蚕是否吃其他食物,讨论并简要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谈话:这里准备了葛苣叶、白菜叶、榆树叶等植物叶。你们认为蚕
吃这些植物叶吗?怎么做实验进行证明?用簧?
③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两种实验方法。
方法一:把蚕分别放在葛苣叶、白菜叶、榆树叶等植物叶上,观察蚕是
否吃这些植物叶。
方法二:把桑叶和葛苣叶、白菜叶、榆树叶等混合,然后把几条蚕放上
去,观察蚕会寻找哪种植物叶吃。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⑶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三)拓展与应用
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养蚕注意事项,按照
这些要求在课后开展养蚕活动。
7、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的身体特点,会用工具测量蚕的身体特征。
2.能持续观察蚕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掌握蚕的饲养技能,感受蚕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变
化的。
3.能用语言描述蚕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并能用文字、画图等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能解剖蚕茧,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蚕蛹的特点
5.能认真观察、描述蚕蛾的形态和行为特征,知道蚕蛾是昆虫。
6.通过对蚕生长变化的观察,培养长期坚持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7.通过抽丝活动,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断改进着技术和产品。
教学内容
蚕从出生到结茧要经历2c多天的时间。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学生可以观察的
内容非常丰富。围绕着这些观察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科学实践活动。
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是“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内容。
一是了解观察蚕的身体特征的方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可以借助感官或放大镜等
工具,以及用尺测量等方法,对蚕的身体特征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观察蚕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有多少节、身体的颜色等情况,测量身体的长度和粗细等。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这些观察应
贯穿在整个养蚕活动中。
二是观察蚕生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从蚕卵孵化出蚁蚕,从蚁蚕长成熟蚕,蚕的身体会发生一
系列变化。引导学生观察蚁蚕的身体特点,蚕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颜色、长短、粗细以及器
官等变化情况,并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要提醒学生,翔实、准确的观察记录是写好养蚕日
记的重要素材。
三是观察蚕蜕皮前后的变化。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特点。蚕在吐丝结茧前一般要经历
四次蜕皮,变成蛹后在茧壳里还要蜕一次皮。引导学生观察蚕蜕皮的次数、蜕皮前后身体的
特点、怎样蜕皮、蜕的皮是什么样的,并思考蚕为什么要蜕皮。同样,要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观
察记录,撰写养蚕日记,以便课堂上交流。
四是观察蚕吐丝和结茧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蚕蜕四次皮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它就不
再吃桑叶了,身体变得特别大、特别白且发亮,这时就要吐丝结茧了。人工大量养蚕有一个过
程叫“上簇”,就是在蚕屋里放上一些便于蚕结茧的簇具。引导学生在蚕即将吐丝前,选择合
适的材料给蚕搭个架子,相当于靛具,既便于蚕吐丝结茧,也便于观察。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蚕吐丝结茧的情况、结一个完整的茧需要多长时间、蚕茧的特点等,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五是观察蚕蛹。蚕茧里的蚕蛹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剪开一个蚕茧,取出蚕蛹观察。除了用感
官观察外,还可以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观察的内容:蚕茧的特征,蚕蛹的形状、颜色、
大小等特征,茧内的蜕皮,蚕蛹与蚕有什么区别等。
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是“观察蚕蛾”,主要包含三个内容。
是观察蚕蛾是怎样破茧而出的。蚕蛹在蚕茧里怎样变成蚕蛾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但蚕蛾
破茧而出时,可观察的地方比较多。例如,蚕蛾快出来时,蚕茧的一端有什么变化?蚕蛾身体
的哪一部分先出来?出茧时有什么现象?出来后有什么现象?等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认真
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记录。
二是观察蚕蛾的身体特征。主要观察蚕蛾的身体分为几部分,有哪些主要器官,各器官有
什么作用等。在此基础匕引导学生比较蚕蛾与蝴蝶的特征,寻找蛾和蝶身体特征的相同点与
不同点,认识到蚕蛾也是昆虫。
三是持续观察几天蚕蛾的生活。蚕蛾出来后,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配、产卵。可以引导
学生观察、分辨雄蛾、雌蛾,观察雄蛾、雌蛾寻找配偶、交配的情况,雌蛾的产卵方式、产多
少粒卵和刚产下的卵的颜色、形状,以及交配、产卵后雄蛾、雌蛾分别还能存活多少天等。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中介绍了i种常用的抽丝方法。在教学时,可以视条件引导学生尝试进
行抽丝活动,了解抽丝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观察蚕从出生到结茧以及从蛹到蛾的过程是一
个长周期的科学实践活动:蚕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在教科书中,本课虽然以“•
课”的形式呈现,但这一课的教学需要依据学生养蚕的具体过程,选择相应的节点,在合适的
时间分步开展教学。探究蚕的生长变化不能“纸上谈兵”,必须组织学生在实际养蚕的过程
中,针对不同的观察内容,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观察、记录、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辨析、总结。因此,在木课的教学说明中,针对蚕的生长变化需要重点观察的几个节点,
分别列举了需要观察或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并不是通过一次观察就能够解决的,而是
需要随着养蚕的过程,通过逐渐观察和研究才能得以解决。同时,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学生
在养蚕中面临或发现的问题也有很多不同,必然会生成许多感兴趣、想研究的问题,比如,蚕
生病了怎么办、把蚕茧剪开后蚕蛹是否还能变成蚕蛾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些生成的
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研究。在每一个观察节点结束时,都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地对观
察活动进行回顾反思、评价、总结。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在蚕的不同生长时期组织教学时应准备相应的材料,如生长中的蚕、放大镜、直尺
剪刀、搭结茧架的材料、用蚕茧抽丝需要的材料等。
2.与不同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件,如蚕的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或视频、给蚕搭结茧架的
图片或视频、川蚕茧抽丝的图片或视频等。
(二)学生准备
1.在蚕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探究活动时准备相应的材料,如生长中的蚕、放大镜、直尺、
剪刀、给蚕搭结茧架的材料、用蚕茧抽丝需要的材料等。
2.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养蚕日记、养蚕观察记录表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1.在给蚕搭结茧架、观察蚕蛹等活动中,如果需要使用剪刀等工具,应提醒学生注意。
2.提醒学生在观察蚕蛹、蚕蛾、刚产下的蚕卵时,要小心操作,确保它们的安全。
3.提醒学生在给蚕喂桑叶、清理养蚕盒、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等活动后,要及时洗手。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
在养蚕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蚕发生了哪些生长?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的?
我们是如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的?
2.围绕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养蚕过程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由此引入本课的科学
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1.交流、讨论观察蚕的身体特征的方法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蚕的身体特征
蚕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蚕的身体一共有几节?我们养的奎身体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在生长过
程中,蚕身体的颜色有变化吗?怎样测量蚕的身体长度和粗细?观察蚕的身体,还有哪些有趣
的发现?
(2)学生把观察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
研讨,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评价
2.观察并交流蚕生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的特点
(D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蚁蚕的身体有什么特征?随着不断生长,蚕身体的颜色、长度、粗细等。怎样变化的?比较明
显的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蚕的一些身体器官有变化吗?在观察蚕的身体变化中,还有哪
些有趣的发现?
(2)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教师
引导学生相互质疑、辨析、补充。
3.观察并交流蚕的蜕皮情况。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蚕为什么蜕皮?你观察到蚕一共蜕了几次皮?蚕蜕皮前后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蚕是怎样蜕皮的?
蚕蜕下来的皮是什么样的?
(2)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教引导学生用互补充、质疑、辨析
4.给蚕吐丝结茧搭架子。
提醒学生在蚕要吐丝结茧前,给蚕搭一个方便吐结茧的架子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视频资料或实物展示蚕农养蚕过程中所用簇具,供学生观摩、思考。
(2)用视频资料或实物展示其他学生设计制作的茧架,启发学生学习、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选招什么材料,搭一个什样的结茧架
(4)学生分小组制作、搭建结茧架。
(5)学生展示搭建好的结茧架,相互评价,然后进完善。
(6)把结茧架放入养蚕盒电或者把即将吐丝结的蚕转移到搭建好的结茧架上。
5.观察并交流蚕吐丝结茧的情况。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蚕大约什么时候开始吐丝?蚕吐丝前身体有什么特征?蚕是怎样吐丝的?蚕吐的丝有什么特点?
蚕是如何用丝结茧的?多长时间能结一个完整的蚕茧?
(2)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辨析。
6.观察并交流蚕茧和蚕蛹的特征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蚕茧是什么样的?蚕结茧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蚕茧里面有什么?
(2)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观察:何在养想办法测量蚕茧的长短、粗细,记录有关数据每个小
组剪开一个蚕茧,取出蚕蛹进行观察。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蚕蛹的身体特征,比较蚕蛹与蚕的区别,等等。
7.交流养蚕过程中的其他有趣发现。
(三)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蚕蛾
1.提出并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
蚕蛹会在茧内待多长时间?然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聚焦“观察蚕蛾”的科
学实践活动
2.观察并交流蚕蛾是怎样破茧而出的。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蚕完成结茧后,经过多少天,蚕蛾会从蚕茧中出来?蚕蛾快出来时,蚕茧的•端有什么变化?蚕
蛾出茧时有什么现象?出来后又有什么现象?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
3.观察并交流蚕蛾的身体特征。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蚕蛾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蚕蛾的身体上有哪些器官?各器官有什么作用?蚕蛾的身体与蚕、蚕
蛹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
(3)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井比较蚕蛾和蝴蝶的身体特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观察结果,对比分析蚕蛾和蝴蝶的身体特征。
5)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蚕蛾像蝴蝶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充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的共
同特征。因此,蚕蛾是昆虫。
4.观察并交流蚕蛾交配、产卵、死亡等情况
(D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何分辨雄蛾.、雌蛾?雄蛾、雌蛾是如何寻找配偶的?雌蛾是怎样产卵的?一只雌蛾一次产多
少粒卵?刚产下的蚕卵的颜色、形状是什么样的?几天后,蚕卵发生了什么变化?交配、产卵后,
雄蛾、雌蛾分别能存活多少天?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在全班交流、研讨,教师
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辨析。
(四)拓展与应用
1.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蚕丝是怎么得来的?你们想尝试自己用蚕茧抽丝吗?
8、蚕的一生
教学目标
1.能描述蚕从蚕卵孵化到蚕蛾死亡的生命过程
2.能总结蚕的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了解变态发育现象。
3.认识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4.能对自己的养蚕过程、方法和结果等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5.通过养蚕活动,体会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事物以及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
从蚕卵孵化到蚕蛾死亡,蚕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养蚕活动也即将告一段落。本课是养蚕活动的
总结课,需要引导学生I可顾整个养蚕活动,梳理、归纳、反思观察到的现象,系统认识蚕的一
生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了解动物的变态发育,在认识蚕从生到死的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进步认
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动物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有的动物也经历像蚕一样的变
态发育过程。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认识蚕的一生”,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整理养蚕Id记,回顾养蚕过程,梳理分析蚕的一生中身体发生的主要变化。可以
引导学生以制作科普小报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二个环节是梳理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一生经历的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蚕的
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蛾)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蚕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
样的生长变化叫作变态发育。
第三个环节是认识动物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引导学生由蚕从蚕卵孵化到蚕蛾死亡的生
命周期,推及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到动物都有生有死,并对比蝴蝶、青蛙等动物的
生长发育过程,认识到还有许多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也有变态发育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一)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养蚕日记、养蚕小报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在养蚕活动已近尾声时:提出问题:
回顾养蚕过程,蚕的一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蚕的一生中身体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养蚕
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2.由此引入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认识蚕的一生
1.整理养蚕日记或记录,井围绕上述问题交流、汇报。
(1)学生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制作的“养蚕小报”,对养蚕过程进行回顾、梳理
(2)组织学生评价各组制作的“养蚕小报”,相互补充、质疑、完善。
2.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和变态发育现象。
(1)提出问题
蚕的一生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蚕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在各个阶段蚕的形态特
征有什么不同?
(2)出示蚕在不同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对蚕的生长阶段和生命周期的认识。
(3)在全班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对蚕的生命周期和变态发育等形成共识。
蚕卵孵出蚊蚕,这是蚕生命的开始。接着,蚕开始生长、发育、繁殖,到最后死亡,完成一个生
命周期。蚕的一生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蛾)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蚕的形态特征差
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过程叫作变态发育。
3.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提出问题
你还了解哪些动物的生命周期?还有哪叫动物的生命过程中有像蚕一样的变态发
育现象?
(2)学生讨论、交流。
(3)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
归纳、认识哺乳类、鸟类、昆虫等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
(4)用PPT课件(或图片、视频)呈现蝴蝶、青蛙等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蝴蝶、
青蛙等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也有变态发育现象。
(5)小结。
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变态发育是昆虫、青蛙等许多动
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三)拓展思考
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除了蚕、蝴蝶、青蛀外,还有哪些动物的生长过程中也有变
态发育现象,它们的变态发育有什么特点。
9、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描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2.能基于己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并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对生物与非生
物的区别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3.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类比等方法,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描述生物的特征。
4.能根据自己的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
整自己的观点。
5.体会到多种多样的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内容
本课将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对动植物的已有认知,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区分生
物与非生物,分析、概括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狗和玩具狗、鲜花和人造花,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从而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析、讨论周围的环境中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
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进一步认识生物是有生命的,而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生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到植物和
动物都是生物,它们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岩石、土壤等非生物
不具有这些特征。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即根据生物的特征,分析机器人虽然能做一些人所能
做的活动,但机器人并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它不是生物。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
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例如,植物枯萎后落入土壤,变成腐殖质,使土壤更加
肥沃;蚯蚓、蚂蚁等动物在土壤中爬行、生活,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等等。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有关热带雨林的环境及动植物的视频或图片,能反映自然界中有生物和非生物的视频或图
片•,小狗活动的视频或图片,反映动植物获取营养、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视频或图片,,机器
人下棋、打扫房间、回答问题等的视频或图片。
2.观察活动的材料:玩具狗、玫瑰花和人造玫瑰花等。其他种类的植物或人造植物也可以,
但植物和人造植物最好是同一种的。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提出问题
自然界中都有哪些物体?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没有生命的?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匕聚焦到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
(二)科学实践活动: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1.观察、比较小狗和玩具狗、鲜花和人造花
(1)观察、比较小狗和玩具狗
①引导学生观看关于狗的视频或图片•,描述狗的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讲述关于狗的故事。
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描述小狗和玩具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在学生观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小狗需要营养,能够呼吸,会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
会死亡等;玩具狗是由人工制作的,只是在外形上与小狗近似,但是没有上述生理活动
(2)观察、比较鲜花和人造花
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描述玫瑰花和人造玫瑰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在学生观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鲜花有生命,有气味,会凋谢、枯萎,死亡后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人造花是由人工制造的,没有
生命,没有气味,不会凋谢、枯萎、死亡,不容易被分解。人
⑶小结。
小狗和鲜花是有生命的,玩具狗和人造花是没有生命的。
2.讨论、分析周围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1)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身边环境或自然界环境的一些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中哪些
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周围环境中,哪些是像小狗和鲜花一样有生命的物体,哪
些是像玩具狗和人造花一样没有生命的物体。
⑶教师小结
植物和动物等是有生命的物体,它们是生物;土壤岩石、水等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它们是非生
物。
3.归纳、概括生物的共同特征
(1)提出以下问题
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生物有共同特征吗?你能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和说明吗?引导学生在前面观察、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
(2)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生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生物的生活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以适当补充生物都能对♦
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能适应和影响环境,还有遗传和变异等特点的内容。)非生物没有上述
特征。
4.思考、分析机器人是不是生物。
(1)播放有关机器人的视频,如果有条件,可以将机器人撤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机器人能完成人的许多工作,机器人是生物吗?和为什么?说出你
的理由。
(3)根据对生物的特征的认识,学生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4)教师小结。
机器人是人工制造的,只是外形像人,在人的控制下能帮助人做一些工作,但它并不具备生物
的特征,不能生长、发育、繁殖,因此它不是生物
(三)拓展与应用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植物与动物等生物与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有什么关系?生物能影响或改变环境
中的非生物吗?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内容,并讲述一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
物,以及生物的活动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的事例
3.教师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
与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环境。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能够适应所在的环境,能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
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2.能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针对植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3.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不同环境中植物的形态特点。
4.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5.能根据自己的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
整自己的观点
6.体会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比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的形态特点,认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的植物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特点,植物的这些特点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本课的科
学实践活动是“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观察水生植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在水中生活的几种植物,分析植物的
哪些形态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第二个环节是观察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在沙漠、荒漠等干旱环境中
生活的几种植物,分析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有利于它们在干旱环境中生存
第三个环节是了解生活在其他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认识在其他
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所具有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通过上述环节,归纳、概括生
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植物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
特点,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环境的重要现。
第四个环节是调查、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形
态特点和生活的环境。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栽培多肉植物。引导学生了解多肉植物的形态特
点,认识这些特点在多肉植物适应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自实践,选
择栽培一种多肉植物,通过栽培活动,进一步认识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观察活动的材料和工具:广2种水生植物或沙漠植物,小刀、放大镜等。
(二)学生准备中液同不活出同,表自有重
1.搜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有关资料。
2.栽培活动的材料和工具:一种多肉植物,花土、小石块、小铲、花盆、喷壶等。
3.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
在学生开展调查当地植物资源的活动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最好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
活动。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出示课页图,提出问题
图中是什么植物?你在哪儿见过?芭蕉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芭蕉生活的环境有什么
关系?
2.聚焦问题: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和它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二)科学实践活动: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中
1.观察水生植物的形态特点
提出问题
观察这些植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这些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各有什么样的形态特点?
这些植物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活?
(2)围绕上述问题,全班初步交流、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凤眼莲(水葫芦)、金鱼藻、莲、睡莲等植物的图片,重点观察植物
的外部形态特点,并记录下来.如果能采摘一些水生植物带到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工具切
开它们的茎、叶、根等,并借助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
(4)在小组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水生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特点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水生植物的形态特点
在水中生活的植物具有一些相似的形态特点,包括:茎中空,有气囊,可以产生浮力,让植物体
漂浮在水面上;这些气囊可以吸收和储存空气,并把空气通过中室的茎运送到植株水下的部
分;等等。
2.观察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形态特点。
(1)提出问题:
干旱环境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哪些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这些植物有哪些适宜在干早环
境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2)围绕上述问题,全班初步交流、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些在千旱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幼儿园项目课程教学
- 2025年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AM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18204标准培训课件
- 16吨吊车培训课件图片
- 工作总结工作汇报170
- 纤维支气管镜操作
- 【9物一模】安徽合肥瑶海区2025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4外研社英语七年级(下)词汇表
- 汉中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申请鉴定表
- 招投标项目评分表,招标评分
- 盘扣式脚手架模板与支撑架专项施工方案
- 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
- 铝合金压铸件典型内部缺陷
-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工艺流程图解
- 大学生社会实践登记表 模式
- 河北省分公司联通公司员工退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