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GB/T5124.2-20XX/ISO3908:2009硬质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不溶(游离)碳量的测定重量法和气体容量法本文件规定了碳化物和硬质合金中的不溶(游离)碳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铪、钼、铌、钽、钛、钒、钨和锆的碳化物、这些碳化物和粘结金属的混合料(无润滑剂)以及由这些碳化物生产的所有牌号的预烧结或烧结过的硬质合金中不溶(游离)碳量的测定。重量法测定范围:0.02%~0.5%。气体容量法测定范围:0.020%~1.20%。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124.1硬质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总碳量的测定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不溶(游离)碳量测定4.1重量法4.1.1方法原理分解碳化物,用重量法测定不溶解碳。4.1.2试剂在分析过程中一律使用分析纯试剂,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4.1.2.1硝酸(ρ1.20g/mL):加2000mL硝酸(ρ1.42g/mL)于3000mL水中。4.1.2.2氢氟酸(ρ1.12g/mL)。4.1.3仪器一般实验室仪器:4.1.3.1在GB/T5124.1中所规定的仪器。GB/T5124.2-20XX/ISO3908:200934.1.3.2铂皿:容量为200mL。4.1.3.3过滤装置:陶瓷过滤装置或装有难熔纤维垫或难熔粉末的古氏坩埚。注:如有必要,将难熔物质在强氧化性条件下,在800℃~1000℃进行预处理,时间至少3h,并将其贮存在干燥4.1.3.4真空过滤装置。4.1.4取样4.1.4.1在不影响试样化学成分的材料制成的研体中,将试样研碎成粉末,并通过180μm的筛子。4.1.4.2取二份或三份试样进行分析。4.1.5分析步骤4.1.5.1试料称取试料约2.5g,精确至0.01g。4.1.5.2溶样把试料(4.1.5.1)置于铂皿(4.1.3.2)中,加入75mL硝酸(4.1.2.1),并将铂皿置于蒸汽浴上加热5min,然后逐滴加入10mL氢氟酸(4.1.2.2)并继续于蒸汽浴上加热约1h,直到完全溶解为止,溶液冷却至室温。4.1.5.3古氏坩埚的准备把陶瓷过滤器(4.1.3.3)装入坩埚中。如果使用难熔材料,把它装入坩埚深度约为8mm~10mm,并把它向下压紧,以使残渣能够留在难熔材料上面,同时过滤又不会太慢为宜。4.1.5.4过滤过滤之前,加入一定的水以防止钨酸沉淀。通过过滤装置(4.1.3.3)过滤铂皿中的物质(见4.1.5.2)。用少量的水清洗铂皿二次。确信所有碳粒都被转入过滤装置。再用水冲洗铂皿二次以上,然后用热水清洗过滤装置,使之无酸(通常需要约500mL热水)。从古氏坩埚取出湿的过滤装置,并把它装入舟皿中(见GB/T5124.1中的4.1.3),在110℃下烘干。4.1.5.5空白试验每一组的测定进行二次空白试验。按照4.1.5.3准备坩埚。按4.1.5.4所述方法通过过滤装置(4.1.3.3)过滤75mL硝酸(4.1.2.1)和10mL氢氟酸(4.1.2.2)的混合液。4.1.5.6测定在氧气流中燃烧过滤装置(4.1.3.3),燃烧管内的温度约1200℃。(见GB/T5124.1的4.1.5.3和4.1.5.4)。4.1.6结果的表述4.1.6.1计算GB/T5124.2-20XX/ISO3908:20094不溶(游离)碳量的质量分数以ω计,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式中:m0试料量,单位为克(g);m1空白试验测得的二氧化碳量,单位为克(g);m2燃烧试样测得的二氧化碳量,单位为克(g);27.29——二氧化碳换算为碳的系数乘以100。4.1.6.2允许差二次或三次独立测定值之间的偏差,应不大于表1所列的数值。……………不溶碳量(质量分数)/%二次测定值的允许差(质量分数)/%三次测定值的允许差(质量分数)/%4.1.6.3最终结果以合格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报告,精确至0.01%(质量分数)。4.2气体容量法4.2.1方法提要试样用硝酸—氢氟酸分解,游离碳不被溶解。用酸洗石棉垫(或特种陶瓷坩埚)过滤,以热水将酸洗净,游离碳与化合碳分离,以气体容量法测定游离碳量。4.2.2试剂与材料4.2.2.2氢氟酸(ρ1.15g/4.2.2.4酸洗石棉:使用前在800℃的马弗炉内灼烧8h,取出冷却后储于不涂油的干燥器内备用(如使用特种陶瓷过滤坩埚需作同样的处理)。4.2.2.5瓷舟:由耐火材料制成,应预先在试验温度下,于氧气流中处理10min,或在800℃~1000℃下灼烧1h。舟皿应有合适的尺寸,例如长80mm~100mm,宽12mm~14mm,深8mm~9mm,经过预处理的舟皿要保存在干燥器中,干燥器的磨口表面和盖子不应涂润滑脂;4.2.2.6瓷管:由无孔的耐火材料制成,管子内径为18mm~30mm,长度至少为650mm,以使操作过程中燃烧管末端度不超过60℃;4.2.2.7氢氧化钾溶液500g/L(该浓度为最低配制浓度):2000mL烧杯中加入500mL水和500g氢氧化钾,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后以水稀至1000mL,如溶液中有沉淀,需经过滤后使用。4.2.2.8氧气:纯度大于99%(体积分数)。4.2.2.9封闭液:在1000mL烧杯中加入800mL水,12mL硫酸(4.2.2.1)和5g纯钴粉,置于电炉上加热,钴粉全部溶解后,取下冷却,过滤。GB/T5124.2-20XX/ISO3908:200954.2.3仪器和设备4.2.3.1定碳仪4.2.3.2铂金皿:上口直径88mm,高42mm,容积约为150mL~160mL。4.2.3.3铂金抽滤坩埚:上口直径40mm,高40mm(或用特种陶瓷过滤坩埚)。4.2.3.4自动排液抽滤装置(塑料材质)。4.2.3.5管式电炉:最高使用温度可达1350℃。4.2.3.6水银气压计或盒式气压计。4.2.4试样试样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均匀样品,目数大于80目。4.2.5分析步骤警告:对燃烧分析来说,危险主要来自预先灼烧资舟和熔融时的烧伤。分析中无论何时取用瓷舟都必须使用镊子并用适宜的容器盛放。操作盛氧钢瓶必须有正规的预防措施。由于狭窄空间中存在高浓度氧时有引发火灾的危险,必须将燃烧过程的氧有效地从设备中排出。4.2.5.1试料4.2.5.1.1测定数量称取两份试料进行测定,取平均值。4.2.5.1.2试料量称取试料0.5g~1g,并精确至0.0001g。4.2.5.2空白试验随同试料进行空白试验。4.2.5.3验证试验在测定试料之前,必须测定碳标准样品,所得结果在标准样品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以检查测量系统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操作步骤按(4.2.5.4.5)进行。4.2.5.4测定4.2.5.4.1将试料(4.2.5.1)置入铂金皿中,用少量水润湿试料,加入约15mL氢氟酸(4.2.2.2然后缓慢加入约8mL硝酸(4.2.2.1),将铂金皿置于100℃的水浴上加热溶解(如遇难溶样品可多次补加硝酸)。试料完全溶解后,取下,向铂金皿壁吹适量水,冷却。4.2.5.4.2过滤:把铂金皿内的试液和游离碳全部转移至事先垫好酸洗石棉(4.2.2.4)的铂金抽滤坩埚内(亦可用特种陶瓷坩埚代替铂金抽滤坩埚),边转移边抽滤,用热水洗铂金皿三次,洗涤酸洗石棉垫十次(每次洗水不少于10mL)。4.2.5.4.3抽干后,取下过滤坩埚,将坩埚中的酸洗石棉(4.2.2.4)和游离碳全部转移至瓷舟(4.2.2.5)内,将瓷舟置于110℃的烘箱内烘干。4.2.5.4.4将管式炉升至1200℃~1250℃,连接好气路系统,接通氧气,检查系统是否漏气。4.2.5.4.5将烘干的瓷舟(4.2.5.4.3)推入瓷管高温区,接通氧气,同时调节氧气流速,以120s±15s内封闭液达到量气管下端零点为宜。当量气管封闭液降至零点时,立即切断氧气,将量气管内的气体压入吸收器,吸收二次,稍停45s~60s,读数,记下量气管上的读数。GB/T5124.2-20XX/ISO3908:200964.2.6结果的描述4.2.6.1计算按公式(2)计算试料中不溶(游离)碳的质量分数,数值以%表示:式中:A—测定试料时在量气管上读取的刻度数*;A0—测定空白时在量气管上读取的刻度数*;m—试料量,g;f—温度、气压校正系数;(见GB/T5124.1附录A)4.2.6.2精密度4.2.6.2.1重复性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见表2。4.2.6.2.2再现性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这两个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梅花垫锚栓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枫木制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械秆式调角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质电脑桌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朝天滑轮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有机合成绝缘氧化锌避雷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能数字化文档扫描加工系统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普通诊断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易拆卸环形吊蔗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菌传递窗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开关电源的设计-毕业论文
- 江苏金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25学年佛山市南海区六上数学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2024年中考地理试卷(附解析)
- 《文化学概论》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地理+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必会)物业管理师(三级)考前冲刺知识点精练300题(含答案)
- JBT 14714-2024 锂离子电池X射线检测设备(正式版)
- 2024年江苏省无锡九年级中考数学选填压轴预测强化训练
- 王蔷《英语教学法》总复习练习(附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七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