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创伤课件_第1页
地震创伤课件_第2页
地震创伤课件_第3页
地震创伤课件_第4页
地震创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技术在救治地震后创伤性疾病中的应用甘肃中医学院宋敏

2012年4月22日常见灾害性自然现象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舟曲泥石流2009年1-3月地质灾害类型构成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2分布地域广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3发生频率高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台风"莫拉克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4造成损失重

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全国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变化

建国以来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达50次之多,让人难以忘记的有: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6.8级,死亡人数:

8064人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7.7级,死亡人数:

15621人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7.3级,死亡人数:

1328人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7.8级,死亡人数:

24.2万人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8.0级,死亡人数69142人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7.1级,死亡人数2220人地震灾后现场急救伤员有三个死亡高峰期第一高峰:伤后数分钟内(脑干、高位颈髓的损伤,心脏和大血管的破裂)第二高峰:伤后6~8小时。脑疝、张力性气胸、实质脏器破裂、大出血等。第三高峰:数天都数周。器官功能衰竭和重症感染等。地震灾后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基本任务

早期正确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力争减少伤者进入第二、第三个死亡高峰的几率。地震灾后现场急救三先三后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对大出血、神智不清、呼吸异常或呼吸停止、脉搏微弱或心跳停止的危重伤病员,要先救命后治伤。对多处受伤的病员要先维持呼吸道通畅,在止血的同时纠正休克,然后处理骨折,最后处理伤口。现场急救检查顺序1神志如果伤员对问话、拍打、推动等刺激无反应,可能已意识不清或丧失,病情危重。2呼吸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垂危时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濒死前呼吸变慢、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现场急救检查顺序3心跳

将耳朵贴近伤员的左胸壁可听到心跳,用手指可以触摸到心跳。当严重创伤、大出血时,心跳无法听清甚至停止。此时应该立即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现场急救检查顺序4瞳孔

正常时两眼瞳孔等大等圆,遇光则迅速缩小。有颅脑损伤或病情危重的伤员,两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呼吸、心跳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固定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可以作为紧急时判断死亡的依据。

现场急救检查顺序需要注意喊叫和呻吟声大的伤员不一定表示病情危重,而不呻吟或小声呻吟的伤员病情却可能很严重,一定要首先检查。现场初步急救措施1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原地进行心肺复苏。2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立即将头置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通畅,同时施行心肺复苏。现场初步急救措施3对四肢大出血者利用附近干净的手帕、布单、衣物等对出血的伤口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用止血带时,尽量不要在上臂中段和腋窝下使用窄的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严禁用电线、铁丝、细绳等作止血带使用。对使用止血带的伤员,每隔40~6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0~15分钟,并做好记录,防止肢体结扎时间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现场初步急救措施4对怀疑发生脊椎损伤者要多人平托伤者,将其平移到硬担架或木板上搬运,以免受伤椎体移位,再次损伤脊髓。5不随意移动骨折部位这样可防止骨折端刺伤神经、血管。可在现场就近利用小木板、树枝等物,对患肢进行临时固定。不要将外露的断骨送回伤口内,以免增加感染的几率。现场初步急救措施6不要立即复位脱出的肠子脱出的肠子必须经彻底消毒后在处理,可暂时用干净的碗、盆覆盖,以防止发生严重的感染和不良后果。7切忌徒手拉救触电者发现触电者应立即切断电源,用干木棍、竹竿等挑开电线再行抢救。8防止咬伤对发生抽搐的伤员,可在上、下牙列间填塞纱布等。现场初步急救措施现场初步急救措施13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员可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快速将其转运到附近医院救治。14在转运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运输工具伤员及担架或门板都必须固定牢固,防止造成及发行损伤。途中要密切注意伤员的神志、呼吸、心跳,出现异常立即抢救。抗震救灾现场急救常识口诀发现生命先送水,未能饮水快补液。清理口鼻头偏侧,呼吸通畅是原则。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伤关节。伤口出血靠压迫,夹板木棍定骨折。颈腰损伤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方法1行动检查

1.指引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到一定区域(绿区)。2.此类伤者均属第三优先。3.到不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处继续检查。2呼吸检查1.为所有不能行走的伤者进行呼吸检查。2.如有需要先保持气道畅通(须同时小心保护颈椎),可用提颌法等。3.循环良好→第四步。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方法3血液循环检查1.检查桡动脉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2.任何循环不足(不能感觉到桡动脉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大于2秒)(红区)。3.循环良好→第四步。4清醒程度检查1.检查脑部有否受伤。2.询问伤者简单问题或给予简单指令。3.能回答或按照指令行事(绿区),回答不确切(黄区),不能回答(红区)。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第一优先(红色伤票)非常严重的创伤,但如有及时治疗即有可生存的机会。1.气道阻塞。2.休克。3.昏迷(神志不清)。4.颈椎受伤。5.导致远端脉搏消失的骨折。6.外露性胸腔创伤。7.股骨骨折。8.外露性腹腔创伤。9.超过50%Ⅱ~Ⅲ皮肤的烧伤。10.腹部或骨盆压伤。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第二优先(黄色伤票)有重大创伤但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1.严重烧伤。2.严重头部创伤但清醒。3.椎骨受伤(除颈椎之外)。4.多发骨折。5.须用止血带止血的血管损伤。6.开放性骨折。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第三优先(绿色伤票)可自行走动及没有严重创伤,其损伤可延迟处理,大部分可在现场处置而不需送医院。1.不造成休克的软组织创伤。2.<20%的<Ⅱ烧伤并不涉及机体或外生殖器。3.不造成远侧脉搏消失的肌肉和骨骼损伤。4.轻微流血。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第四优先(黑色伤票)死亡或无可救治的创伤。1.死亡明显。2.没有生存希望的伤者。3.没有呼吸及脉搏。中医药在地震灾后疾病治疗中的

特色优势单纯软组织损伤单纯四肢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单纯脊柱骨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脑震荡胸部屏挫伤灾后的防疫工作灾后亚健康的中医调理闭合性骨折闭合性骨折4外固定后及时检查神经、血管损伤或受压情况,保持有效血运。如疑有神经、血管损伤或受压时,应松解或解除外固定。5上肢外固定后应悬吊胸前,下肢应避免负重,抬高患肢。6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敷消肿。如七厘散、跌打丸等。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3对于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开放性骨折

在伤口清创后对骨折予以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一般血管可结扎,重要血管需吻合,神经断裂应尽可能吻合。如界限不清,可用丝线临时固定在周围软组织以便二期修复。单纯软组织损伤创伤后并发症1创伤感染

在抗生素不足的情况下可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选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创伤后并发症2创伤性休克是灾后严重创伤的并发症,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多半发生于多发性骨折、广泛软组织撕脱伤、挤压伤和深度大面积烧伤等。

诊断标准①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意识障碍;脉细速,脉率>100次/分或不能触知;四肢湿冷;皮肤出现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②尿量<30ml/小时或无尿。③收缩压<80mmHg,脉压<2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创伤后并发症2创伤性休克紧急救治要点有效止血、止痛、包扎;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和补液;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微循环;迅速转院。后期服用中医的益气补血中药,如贞芪扶正胶囊、当归补血丸等;中药注射剂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剂、黄芪注射液等。创伤后并发症3挤压综合征通常系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外部重物、重力的长时间压榨,或长期固定体位的自压,而造成的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及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包括创伤后肌肉缺血和肾缺血两个中心环节。

防治要点现场急救、伤肢处理、肾脏替代治疗。创伤后并发症3挤压综合征

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在无透析条件下,可考虑使用淡渗利湿中药治疗。如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薏苡仁、黄芪等,方选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般的预防措施有:①伤后补乳酸林格氏液和胶体液.②碱化尿液.③利尿.④解除肾血管痉挛.⑤切开筋膜减压释放渗出物,改善循环.创伤后并发症4褥疮注意卧床患者的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如用红花加酒精浸泡后外擦、桂林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预防。创伤后并发症5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是由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凝固性增高三大因素所致,多发生于小腿和骨盆。可应用活血利湿通脉中药治疗,如鸡血藤、地龙、水蛭、三七、泽泻、黄芪等以及中药活血类注射液。创伤后并发症6特异性感染创伤后特异性感染常见有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若未得到早期的预防及明确诊断和治疗,不仅给损伤肢体带来严重后果,并常可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医生应有充分的认识。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预后不良,死亡率大约占20%,其特点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创伤后并发症灾后防疫大灾之后必有瘟疫,在灾后防疫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药汤剂预防疫病的作用。如清瘟败毒饮、或用黄芪、黄连、黄柏、板蓝根、大蓟、小蓟、大青叶等。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3要辨体质不违扶正灾后人民合力救灾重建,多超常劳作,精神和体力透支大,从历代经验来看,扶助正气在抗灾防疫中的作用重大。扶正:一方面是精神输氧,精神调慰,爱心激励;另一方面是饮食调理,药物上宜补中益气化湿醒脾之品,如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或生脉散加减。灾后疾病预防

A.预防

①腹泻预防

②感冒预防

③除瘴避秽、防蚊虫叮咬

B.治疗

①腹泻

②感冒

③皮肤湿疹、阴囊湿疹

灾后亚健康的调理地震后,在伤病者中,重伤员除了严重伤痛引起的躯体症状外,还出现了心理障碍症状,表现为恐惧、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许多人表示“不想活下去了”等心态。中医药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调节震后灾民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针对患者不同证候,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为灾区民众早日恢复身心健康,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提供支持。中医药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1全力救治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院前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