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杂诗”材料作文训练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_第1页
“吴兴杂诗”材料作文训练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_第2页
“吴兴杂诗”材料作文训练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_第3页
“吴兴杂诗”材料作文训练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_第4页
“吴兴杂诗”材料作文训练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高三辅导科目:语文课时数:3课题“吴兴杂诗”材料作文训练——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教学目的1、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与思考,进行合理立意。2、作文选材方面,能自觉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材。3、层层深入、辩证地看问题,能合理论述、合理完篇。教学内容【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品理解】(一)请翻译《吴兴杂诗》【参考注释】(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3)遍:遍布,布满。(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参考翻译】在城外,几条河流把城市合围起来,绕着小城绵延而过。流进小城的溪水,在城内流进了千家万户。在小城人家门前,人们根据水流的深浅,栽种上不同的作物,水深的地方种上黑黝黝的菱角,水浅的地方种上绿油油的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人们则种上红艳艳的荷花。(二)对《吴兴杂诗》的理解,突破点在哪两句?如作文题所说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参考理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这首诗歌的关键,从中可以找出哲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作品赏析】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如何思考与立意】实际上作文题的要求中已告诉了我们方法——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首先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首先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物尽其用、合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规划、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搞一刀切和绝对化其次引发思考和联想其次引发思考和联想 人才培养上人才培养上,也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应因材施教。国家当前经济建设国家当前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由“因地制宜”可以演化为:由“因地制宜”可以演化为: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等。从“深、浅”的角度:从“深、浅”的角度:大自然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有的地方不深不浅。我们的社会也同样提供了千差万别的条件和各式各样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与寻找,这样才能给自己找到最适合的发展空间。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但这要以二等来评分了!【偏题立意举例】1.把读书学习的方法同种植的方法进行类比2.生产、生活要和谐均衡3.扬长避短4.量体裁衣、量力而行5.环境污染6.爱要奉献7.谈合作8.生活与磨难9.换位思考10.风景和谐之美11.存在即合理12.低碳经济13.依赖自然……【小结】这道作文题,难在首先要读懂诗歌,弄懂哲理,许多学生第一步就困难。其二要根据哲理思考和联想进行立意。其三本诗的哲理不是立意角度,命题要求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直接用哲理去立意,肯定不佳。【例文阅读与分析】【例文1】草木得常理共生唱和谐那是洛阳城里富丽堂皇的牡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笑靥绽放的一瞬,倾国倾城。中原的厚土,萌发了朝霞般热情的牡丹。那是天山峰顶冰清玉洁的雪莲,美得脱俗,美得惊心,美得销魂,莞尔一笑的刹那,沁人心脾。天山的冰雪,滋养了明月般纯洁的雪莲。那是干涸的罗布泊上寂寞的胡杨林,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穿越生死的刚强,亘古不变。西北的烈风,催生了战士般无畏的胡杨林。正是这每一方独一无二的水土,孕育了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神奇。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正如江南水乡“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那一片生机盎然的和谐。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法则,掌握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获得与自然共生的机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曾为保护鹿而下令大肆捕杀狼,鹿的数量在一段时间激增后,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而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难以恢复。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幻化早已寻常事;时代更新,岁月交替,时光不依人意志。坐看日落星闪,享受自然,更重要的是需春种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同时谋求发展,尊重规律,同时借势生利。自然法则虽然神圣不可亵渎,却可以加以利用。那种在深处的菱角、浅处的稻秧,还有不深不浅处婀娜多姿的荷花,不正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规律而留下的美好诗篇吗?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要说:“人类在左,自然在右,在地球的舞台上唱和共生的旋律。”我希望有一天,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手握橄榄枝,走在蓝天下,心系大自然,且行且珍惜!请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欣赏上述例文,大胆发现文章的美。1.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哪几个分论点?3.请分析文章完美的结构模式。4.请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从文中可看出材料的运用要注意什么技巧?5.写作时,觉得没有材料可用该怎么办?平时应如何积极备战作文材料?6.作为议论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文章语言很美吧?我们选择一些句子来背背或仿造仿造吧。8.我们的语言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至少要达到什么标准?【参考点评】本文的智慧在于将大众化的“因地制宜”的论点转化为“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使阅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用排比段引出论点,然后是递进式论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同时谋求发展,尊重规律,同时借势生利”,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证性得到充分展示。本文的另一亮点是语言优美,富有意蕴。再加上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更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不足的是开头排比句的俗套。【例文2】适宜的,才是最好的天空辽阔,可它是鸟的天堂;海洋深广,可它是鱼的故乡。鱼不能在天上飞,鸟不能在海中游,它们都有适宜自己生存的地方。人类的发展也是一样,要顺天时,适时而为;察地利,因地制宜;求人和,因人而育。适宜的,也就是最好的。几千年前的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告诫梁惠王应顺应规律,因时而为,就会有“胜食、胜用”的富足生活,也就是王道之始了。可现实中违反规律的事常有发生,如高科技成果运用的泛滥,让塑料大棚搞乱了季节,捕鱼器灭绝了虾米,滥采掘浪费了资源……要想不逆规律而动,除了克服人类的欲望外,就应因地制宜,分别对待。当有的地方圈出大片农田去“筑巢引凤”办工厂时,可有那么一个山区市,没有跟风圈地,他们分析自身“人多地少,山多河少”的特点,制定了守住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产业的策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可持续发展路子,将该地打造成了发达地区人们休闲的后花园。试想想若在不可逆转的原生态环境中发展工业,说不定就少了千顷良田,多了一条污水河流。别人再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若不顾一切地实行拿来主义,搞得不好就像邯郸学步,将自身的步伐也忘得干干净净。教育也是一样,它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齐步走”,而应有所差异,差异教育就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特色教育。可现实中,这种观点成了人们场面上的套话,大会上的官样文章。实际操作时谁也不采你那一套。没办法,学校就把所有鸡鸭鹅兔一齐往架子上赶,让好坏优劣都往高考独木桥上挤。总之不把老糠榨出油来不放手。不因人而育,出不了人才。钱学森大师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不因材施教,谈不上教育。夫子即使唤红巾翠袖,也揾不干伤心泪。漂亮的帽子,要适合自己的头颅,否则就成了戏台上的小丑。再美的鲜花要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就像阮元在《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若定要“深处种荷浅种菱,不深不浅种水稻”,那你将一无所获。生活虽然有时就像“围城”,在里面的无所谓好,在外面的也无所谓不好,但只要是适宜的,就是最好的。请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欣赏上述例文,大胆发现文章的美。1.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哪几个分论点?3.请分析文章完美的结构模式。4.请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从文中可看出材料的运用要注意什么技巧?5.写作时,觉得没有材料可用该怎么办?平时应如何积极备战作文材料?6.作为议论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文章语言很美吧?我们选择一些句子来背背或仿造仿造吧。8.我们的语言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至少要达到什么标准?【参考点评】此文联系现实生活比较多,很有针对性。语言也很老练。【例文3】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和谐的节拍。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息。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请根据以下几个角度来欣赏上述例文,大胆发现文章的美。1.文章中心2.文章结构与层次3.开头和结尾4.选材特点5.文章语言6.材料作文对材料的运用【0分作文启示】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我一看到这个材料,就知道高考命题的老师脑子进水了,并且不是一般的水,是交流四水,不是抱城斜,而是抱着我们全省千万万的考生。考语文写作文,不是考政治,还要我们分析里面的哲学道理。那一天,政治王老师给我们上课,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他先花了四十分钟骂某某党,然后总结说,中国的哲学,就是中国的政治。我们是学生,高三的学生,学生只管读书,是不谈政治的!看了这个题目,我很伤感,我很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伤感。语文老师高考前给我们押题目,说高考要作文大都紧扣时事的,要我们在家多写一点感想,比如富士康的十二跳的感想,比如郑一民为什么只敢杀小学生不敢杀贪官的感想,比如玉树今年也地震了,我们是不是也要带着感动出发,和党中央一起去搞好民族大团结的感想。老师说,有的题是菱,有的题是稻,有的题是荷花,你深深浅浅地都去种一些,总会死猫碰着瞎老鼠!可是,没有想到,今年的考题却是一个“种”字!高考前,老妈说,你种什么因,就会结会什么果,你现在高三了,还不好好复习,动不动还用手机上网,在网上找那个图片,你不知道现在广告联盟被查封了么?你不知道中国移动也被问责了么?我看你天天种安乐享受,最后一定会结考不上这个果,你这样下去安农肯定上不了,合肥联大也很危险,拢拢搞搞最多也只能上一个芜湖机电学院!我数了一下字,还是不够字,可题目的要求,我们的作文不能少于八百字,我觉得这个太不合理了。广大考生,有的能吹,有的不能吹。能吹的人吹起来就像我们的历史老师,一节课能从诸葛亮三顾毛驴邀请刘备吹到文化大革命邓小平三起三落。不能吹的人就像的我们的地理老师,一上课就要我们看地图,看完了地图后还有二十分钟,然后就让我们自习。所以我觉得高考的题目,不能千篇一律搞一首死了不知道有多年的人的诗来考我们,考题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喜欢美女的考生去写情诗,让有理想的考生去谈抱负,让看破红尘的考生去谈佛,让班上的第一名老师的乘宝宝去背儿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说你对0分作文的看法。老师的话:高考阅卷要求是发现文中有思想、政治、违法(恶意攻击、辱骂父母师长、攻击命题人等)问题,提交阅卷组。所以,要认真对待,不要把考试当儿戏!【课后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