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咏物诗
一、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
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I)结合全诗,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模拟加强练
红白牡丹
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飓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
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
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
段或力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
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
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
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
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
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鹏鹃天•桂花
李清照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②冠中秋。骚人③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画
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③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
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6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③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
疯癫,以病免职回家。②梁园: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③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
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I.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景,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
以回到染园。
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
寰的凄楚与清冷。
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
的鄙夷之情。
E.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把客观环境之美与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
情深厚饱满。
2.这首诗作者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山石◎(节选)
韩愈
山石牵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桅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析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靴®?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
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
景兴、侯喜、尉迟汾。②牵确: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靴: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
缚。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
“芭蕉叶大桅子肥”的静态美景。
B.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
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C.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靴”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
为篇末的抒情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
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9.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昭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
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
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
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
11.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①。
【注】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
C.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D.“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13.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9分)
咏梅【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天桃艳杏栽。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6.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①这首词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患花》所作的数阔《临江仙》之一。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
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间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
B.“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高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燥缈清幽的特点。
C.上阙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
D.“憔悴”“玉瘦轻”等形象,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
8.请简要分析“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含意。(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9一10题。(9分)
风雨©
陆游
七十年来乐太平,白头父子事春耕。
因思世事悲身世,更听风声杂雨声。
四海故人强半死,一襟清泪对谁倾。
新春要觅烧丹②处,不住青城住赤城。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七十多岁隐居于山阴三山别业时。②烧丹: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
炼药。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太平”“春耕”直接描绘出国家安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画面感强。
B.颔联诗人将世事与自身遭遇结合,一“思”一“悲”,因思而悲,情感进一步升华。
C.“风声杂雨声”,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朝廷所遭受的风雨,与标题呼应。
D.颈联中“对谁倾”以反问紧承上句,寓答于问,发人深思,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
10.这首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红烛》....咏物诗
一、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
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这道题还是很简单的,只要是能够把描写“素蝶”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
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也可以说是艺术手法,本诗就是一首咏物诗,当然
就是以物喻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
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这是•道炼句的试题,考查的是写景的方法和角度。从声和色的角度讲,映照的是天色,空
中能够听到水声,水天相映衬,为后面两句诗赞美山泉做下铺垫。
(2)这首诗中“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
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这是咏物诗,咏物诗就是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某种情感或者是品质,诗人就是借“山
泉”来表达了恬淡自然、淡泊清高、寄情自然的情怀。
二、模拟加强练
红白牡丹
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飓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
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
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
段或力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
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
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
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
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
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答案】A、D
【解析】A.“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分析错误。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
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
2.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案】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探戈的
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2分)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2分)
也表达/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典故之于主题的作用,用典故是自况自喻,实际上典故所表达的情感就是为
了表达自己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鹏鸿天•桂花
李清照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②冠中秋。骚人③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画
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③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
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答案】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3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
行议论做了铺垫。(2分)
【解析】诗歌开篇写景是为了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议论抒情做好铺垫的作用。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6分)
【答案及解析】
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
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2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
美”或“喜爱”I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②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③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①袁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不满,伪装
疯癫,以病免职回家。②梁园: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③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
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铺设了白燕的生活的背景,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先写明月初升之时,白燕与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因此汉水之上难见其影,又写因大雪,白燕难
以回到染园。
C.颈联写池边柳可作为白燕“香入梦”的暂避港湾,而“梨花庭院冷侵衣”又呈现了一种被迫远离尘
寰的凄楚与清冷。
D.诗人在尾联借宫廷乱象,告诫白燕远离宫廷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白燕的关切以及对宫中文人争宠
的鄙夷之情。
E.全诗虽无一燕字,却无处不有燕影,把客观环境之美与情志高洁之美有机结合,语言贴切自然,感
情深厚饱满。
【答案】.BD
【解析】B项,这里诗人借梁园典故,来说明对人才的招纳,“雪满……未归”写白燕不为权势所动,
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因大雪,白燕难以回到梁园”不当。D
项,诗人借赵飞燕、赵昭仪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
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
2.这首诗作者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托物言志。借写白燕外表的洁白,对梁园的漠视等一系列形象表明作者自己高洁的品质。
②用典。借梁园典故来说明对人才的招纳,借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典故,比喻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
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寄寓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
【解析】考查艺术手法,咏物诗就要考虑到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为表达情感还经常用到典故。
三、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山石①(节选)
韩愈
山石牵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桅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韧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靴③?
嗟战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
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
景兴、侯喜、尉迟汾。②荤确: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靴: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
缚。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
“芭蕉叶大桅子肥”的静态美景。
B.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
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C.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靴”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
为篇末的抒情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
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答案】B
【解析】B项,“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错。“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
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9.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陶醉之情;(2)对寺中珍贵壁画的惊喜、欣赏之情;(3)对
僧人热情招待的感激和满意之情;(4)对受人牵制的幕僚生活的厌倦和归耕(归隐)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飓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
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
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
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
谨。
【答案】B
【解析】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
11.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
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
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
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
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汽
【注】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
C.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D.“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B
【解析】B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而非强烈的愤慨之情。
13.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
的嗔怪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9分)
咏梅【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天桃艳杏栽。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答案】C
[解析]“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正确,“淋漓红袖”指美貌女子,“淋漓红袖趣传杯”意思
是呼唤侍女传递酒杯。故选C项。
6.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
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
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从内容匕来看,尾联“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结合上文可知,“此”指的是梅
花凌寒独自开放色香俱佳的特点,尾联诗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的眼中哪知道梅花的这些高贵品质,他们
只知道买一些艳丽的桃花、杏花来栽种。上下句之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世俗之人对梅花和对桃杏的态
度进行了对比,说明世俗之人只喜欢桃杏,反映出世俗之人的浅薄和庸俗,表达出诗人的讥讽之意。另一
方面,联系诗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写梅花,也是在写自己,借梅花自喻,表达
出自己改革志向不被理解的复杂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①这首词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患花》所作的数阔《临江仙》之一。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
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间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
B.“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高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燥缈清幽的特点。
C.上阙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
D.“憔悴”“玉瘦轻”等形象,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
【答案】C
【解析】C项,错在“厌恶”,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念丈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
8.请简要分析“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含意。(6分)
【答案】(1)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2)末句一个“肥”字,与“瘦”字关
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更觉鲜明生动。同时两字相映。(3)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
盼到杏花开遍。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
【详解】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含意。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相关诗句的含意。
答题时,首先要回答出这句诗的表面意思,然后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词“肥”分析,最后分析诗
人通过这句诗抒发的情感。“暖风迟II也,别到杏花肥”的意思是:春II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
花盛开的时节了。“迟日”,是“春日”的意思。语出杜审言《渡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03月上海市静安区融媒体中心公开招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我的职业故事与发展蓝图
- 美术课程续课标准解读
- aed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DIP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涉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0249国际私法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DB13-T 5996-2024 公路基层病害聚合物注浆处治技术规程
-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目录清单
- 外研版(2021)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 Unit 8 Enjoy the Festivals Listening&Speaking 教案
- 中广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年汽车驾驶员(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T 15568-2024通用型片状模塑料(SMC)
- TGDEIA-PET转移膜团体标准
- 08J933-1体育场地与设施(一)
- 时间同步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 监理见证取样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