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 论 说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文论说学案

一、“论”“说”这种文体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

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日。”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

国论》、《过秦论》等。

政论是评论,策论是文章。

政论:评论当时的政治问题。它涉及事物的性质、意义、影响和危害。

策论:指议论当前的问题或文章,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分条析理,解纷排难,

于立谈之间树声望。一事一议,一般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

练达。文章要能体现论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i件事情或一种

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

就属这一文体。

二、高考真题分析

北京2019高考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闵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巳也C而其说多诬浮,不概于

荃。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

《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宸。伯阳父E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

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

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寒。源寒,国必亡C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

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弗,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

自流,是恶乎与我深?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谈?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

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溃激以败土石。是

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切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汨之无穷,以湖洞修橘⑶乎

共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匕:“淤寒,国必亡。人乏财

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既陈于

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日是川之为尤!又日:“天之所弃,不

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滤洞帽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卜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杼,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课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K下列时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闵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

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08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c(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L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6分)

【答案】

7.A8.B9.C

10.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陌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对于《国话》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11.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

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

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

7.A。①概:关涉。⑦既:副词,已经。

S.Bo”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错,意思应为“其中的言论大多虚妄不实过于华

丽”。

9Cc”是可以被认识的”错,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虽然人类可以改变物体形状,但

天地的变化无穷,是难以被感知的。

10.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

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

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

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运。

【解析】文章在第三段开头便说“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

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阐述了山川只是物质的存在,不是与人商量由

人安排的,接着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人类可以改变物质形态,但天理却难以被感知,

最后又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考生细读第三段并对其进行分

析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行文深渊宏大,卓越不凡,因此世人都深切爱好不能自己。

其中的言论大多虚妄不实过于华丽,不关涉圣人的思想。我担心世间做学问的人都只

被他的文采遣词所吸引而不关注其思想是否正确,是不适合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尧、

建的主张的。(因此我)根据各种理论,写了《非国语》。

周继王二年,周国西部三处山川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要灭亡了!天

地之气的运行,不能失掉其秩序,如果秩序混乱,那百姓也要乱了。阳气蛰伏而不能

生发,阴气凝滞而不能蒸腾,这样就有了地震。现在三处山川都发生地震,就是阳气

流失而镇不住阴气了。阳气不足阴气鼎盛,河流的源头必然阻塞。水源一旦阻塞,国

家必然灭亡。百姓没有生活来源,怎么会不灭亡呢?国家的灭亡,恐怕不出十年。十

年是一个纪元。上天放弃(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过一个纪元。”这一年,三条河都

干涸了,岐山崩塌。周幽被杀,周朝往东迁走。

《非国语》说:山川,就是大自然的造物。阴与阳,就是天地间游走的气。自然

地运动或休止,对立或流通,怎么会同我商量?自然地相冲枯竭,崩坏缺损,怎么能

被我设计?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对于那些知道的人即使不堵塞也是

疑惑的c用锅做饭的人,肯定让热气蒸腌来做熟各种食物:打水灌溉.出地的人,必然

让水流喷涌冲洗泥土。这种农村老头老太太的做法,犹足动乎物,又何况天地浩渺,

阴阳无穷,其间的弥漫无际广阔深远,时而聚合时而分散,时而吸收时而呼出,如车

轮如弩机,雄能知道呢?再说:“源头阻塞国家必将灭亡。百姓没有生活来源,不死

等什么呢?"又让我不明白了。这说的是天命还是人事呢?要是天命,之前我就说过

了。要是人祸,那没生活来源就去死的人,就没有别的活路吗?怎么能把原因归结给

江河呢!还说:“上天放弃(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过一个纪元。”就更是无稽之谈!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三、练习题举例

北京2018高考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1)积微,月不胜门’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

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匕⑵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门】日

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

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

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

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

曰:“德相"】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

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

处意思是存在。【4】$8: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门】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如,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

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⑵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

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翕国之法,翕人为人叵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余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

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蜴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

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智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善日者王〃王名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火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蜴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醋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

8.D:9.C;10.D

H.(I)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

了。

12.(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

若秋亳。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

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

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四、相关拓展阅读

管仲论

宋代:苏洵

管仲相桓公,菊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

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放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

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机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

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

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

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或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

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繁威公之

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

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

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

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

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日天下不更有管仲者,吾

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列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

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脑,以不能进遮伯

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

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

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参考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

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

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

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

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

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

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

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

件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信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

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

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

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兔相庆

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

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