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预备怎么回答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咱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例外。周总理在跟大家一般大的时候,也曾响亮地回答过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让我们齐读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直到逝世。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我会认shěn沈fàn

范wèi魏xī晰jué崛zū租huò惑chì斥xiào效huái淮多音字解决()押解()解数()提出()提防()tídījiějièxiè提解词语表严肃若有所思清晰抱负

胸怀追问赞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正当哭诉亲人原本指望撑腰训斥围观不幸体会分量响亮严肃——庄严清晰——清楚劝慰——安慰赞叹——赞扬沉郁——忧郁训斥——斥责疑惑不解——迷惑不解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热闹非凡——熙熙攘攘词语对对碰近义词词语对对碰严肃——活泼清晰——模糊赞叹——挖苦沉郁——开朗训斥——称赞疑惑不解——恍然大悟热闹非凡——冷冷清清

左顾右盼——目不转睛反义词初读课文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思考:课文讲述了哪几件事情?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件要素

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周恩来(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中国妇女(受欺负)占据的地方中国巡警(不惩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说)周恩来(看见、体会)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三件: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课文解读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给每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三部分(1—10)(11—14)(15—17)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做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肃振胸晰惑凡疑怀顾训赞效斥我会写主要内容:本文写周恩来少年时曾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此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成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那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写作背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基础。

默读课文,文章多次出现“中华不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勾出来。

文中还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吗?

文中还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吗?3.拓展阅读。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翻译: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课堂小结

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若有清晰而坚定立志“振兴中华”所思说这句话是出于一时冲动吗?我们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地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魏校长听了周恩来说的话之后有什么反应。为之一振振奋、惊喜。睁大眼睛写出魏校长被这位同学的话震撼了。你再说一遍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其他同学:周恩来:为个人为民族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能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学习。周恩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中华振兴的人。(1—10)(11—14)(15—17)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中华不振是本文的一条线索。耳闻“中华不振”(1—10)(11—14)(15—17)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目睹“中华不振”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和别处大不相同热闹非凡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谁知反而写出了周恩来的意外,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振”字贯串全文,有什么作用?层层叙述,使一个志向远大、心系祖国的少年周恩来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少年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伯父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少年周恩来背着伯父进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哭诉着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巡警局却不予理会,反而训斥这个女人,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让少年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立下宏志同学读书:光耀门楣——满足个人远大抱负“中华不振”——疑惑不解亲身感受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热闹非凡,外国人横行读书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妇女含冤,无处申辩板书设计深刻体会“中华不振”博大胸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周恩来1.看拼音,写词语。随堂演练yánsùqīnɡxīxiōnɡhuái()()()yíhuòxùn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