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31316第一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概述 2104241.1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定义与重要性 3283261.1.1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定义 3205411.1.2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重要性 3238751.1.3医疗器械分类 3320051.1.4医疗器械维修养护基本原则 329875第二章维修与养护前的准备工作 4180461.1.5目的 4116611.1.6检查与评估内容 436451.1.7检查与评估方法 4268851.1.8维修工具 4263221.1.9养护设备 5299341.1.10维修与养护配件 524124第三章常见医疗器械的维修方法 5104621.1.11概述 5125521.1.12超声波诊断设备的维修方法 5115971.1.13X射线诊断设备的维修方法 5213441.1.14心电图机的维修方法 6176491.1.15概述 6265151.1.16呼吸机的维修方法 6290851.1.17麻醉机的维修方法 6137911.1.18心脏起搏器的维修方法 7228901.1.19概述 760181.1.20医疗床的维修方法 7138251.1.21输液泵的维修方法 759821.1.22注射泵的维修方法 710031第四章医疗器械养护方法 8237311.1.23清洁 8192511.1.24消毒 8227191.1.25润滑 9210931.1.26保养 9138911.1.27设备检查 9125821.1.28设备调试 916954第五章维修与养护中的安全防护 10271911.1.29安全意识培养 10325841.1.30个人防护装备 10319781.1.31安全操作规程 10250071.1.32设备检查 1076341.1.33设备维护 10245151.1.34设备防护 10219691.1.35应急处理 1190181.1.36报告 1117076第六章维修与养护后的验收与记录 11188961.1.37目的 11199201.1.38评估内容 11225371.1.39评估方法 1141351.1.40评估结果处理 12223041.1.41目的 1264391.1.42记录内容 1280421.1.43记录填写要求 12133201.1.44记录归档 126825第七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管理制度 13269481.1.45组织结构 13261521.1.46工作流程 1394211.1.47管理制度 13150041.1.48培训内容 14283891.1.49培训方式 14286961.1.50考核制度 1421703第八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技术标准 14262641.1.51维修与养护基本要求 14183021.1.52维修技术要求 1581751.1.53养护技术要求 15109151.1.54维修质量标准 15322851.1.55养护质量标准 1523002第九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成本控制 16290141.1.56维修与养护成本构成 16253991.1.57维修与养护成本影响因素 16315551.1.58加强维修与养护人员培训 16261161.1.59优化设备采购与选型 16228491.1.60实施预防性维修与养护 16165081.1.61提高维修与养护效率 17301241.1.62合理控制外包服务成本 1719560第十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发展趋势 171241.1.63国外现状 17107101.1.64国内现状 17209191.1.65智能化与信息化 18205341.1.66绿色环保 1832061.1.67专业化与一体化 1886041.1.68国际合作与交流 18286621.1.69创新驱动 18第一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概述1.1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定义与重要性1.1.1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定义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是指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或功能下降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测、诊断、维修、调试及保养的一系列技术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保障患者安全。1.1.2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重要性(1)保障患者安全:医疗器械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功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通过维修与养护,可以及时发觉并排除设备故障,降低医疗风险。(2)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医疗器械的维修与养护可以保证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3)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养护,可以减缓设备老化速度,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成本。(4)降低故障率:通过维修与养护,可以发觉潜在的故障隐患,提前进行干预,降低故障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第二节医疗器械分类及维修养护基本原则1.1.3医疗器械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的功能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诊断设备:如B超、CT、MRI等。(2)治疗设备:如手术器械、监护仪、呼吸机等。(3)辅助设备:如轮椅、拐杖、病床等。(4)保健用品:如血压计、血糖仪、按摩器等。(5)其他设备:如消毒设备、实验室设备等。1.1.4医疗器械维修养护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维修与养护过程中,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2)专业性原则:维修与养护工作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承担。(3)及时性原则:对医疗器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修,避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降低维修与养护成本。(5)规范性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维修与养护工作的合规性。(6)持续性原则:建立完善的维修与养护制度,持续改进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第二章维修与养护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维修与养护前的检查与评估1.1.5目的为保证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维修与养护质量,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本节旨在明确维修与养护前的检查与评估程序。1.1.6检查与评估内容(1)设备运行状态检查:对医疗器械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设备的工作功能、功能完整性、安全功能等,保证设备在正常工作范围内。(2)故障现象分析:针对设备出现的故障现象,分析原因,初步判断故障部位,为后续维修与养护工作提供依据。(3)安全功能评估:对医疗器械的安全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电气安全、机械安全、防护措施等,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4)维修与养护计划制定:根据检查与评估结果,制定维修与养护计划,明确维修与养护项目、时间、人员、材料等。1.1.7检查与评估方法(1)实地查看:对设备进行实地查看,观察设备运行状态,了解故障现象。(2)数据分析:收集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设备存在的问题。(3)专业评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安全功能、故障原因等进行评估。第二节维修与养护所需工具与设备1.1.8维修工具(1)常用工具:包括扳手、螺丝刀、钳子、锤子等。(2)专业工具: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选用相应的专业工具,如电子仪器维修工具、医疗设备专用工具等。(3)辅助工具: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用于检测设备功能。1.1.9养护设备(1)清洁设备:如吸尘器、抹布、清洁剂等,用于清洁设备表面及内部部件。(2)检测设备:如红外测温仪、激光测距仪等,用于检测设备功能。(3)养护材料:如润滑油、防锈剂、绝缘材料等,用于设备养护。1.1.10维修与养护配件(1)常用配件:根据医疗器械的型号和故障情况,准备相应的常用配件。(2)特殊配件:针对特定设备的特殊需求,提前准备特殊配件。(3)备用设备:对于关键设备,准备备用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通过以上准备工作,为医疗器械的维修与养护提供充分保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保障患者安全。第三章常见医疗器械的维修方法第一节诊断设备的维修方法1.1.11概述诊断设备是医疗器械中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着医疗诊断的准确性。本节主要介绍常见诊断设备的维修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超声波诊断设备、X射线诊断设备、心电图机等。1.1.12超声波诊断设备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根据设备故障现象,分析可能的原因,如电源故障、探头故障、信号处理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电源、修复探头、调整信号处理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校准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13X射线诊断设备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曝光不足、图像模糊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球管故障、高压故障、探测器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球管、修复高压系统、调整探测器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检查、校准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14心电图机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波形异常、无法正常采集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导联线故障、电极片故障、放大器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导联线、修复电极片、调整放大器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检查、校准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二节治疗设备的维修方法1.1.15概述治疗设备是医疗器械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关键设备,其功能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本节主要介绍常见治疗设备的维修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机、麻醉机、心脏起搏器等。1.1.16呼吸机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供气不足、氧气浓度异常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气源故障、传感器故障、控制系统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气源、修复传感器、调整控制系统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校准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17麻醉机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麻醉药物浓度异常、呼吸回路故障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气源故障、传感器故障、控制系统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气源、修复传感器、调整控制系统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校准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18心脏起搏器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起搏信号异常、电池寿命缩短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电极故障、电池故障、控制系统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电极、修复电池、调整控制系统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检查、校准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三节辅助设备的维修方法1.1.19概述辅助设备是医疗器械中用于辅助医疗工作的设备,其正常运行对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常见辅助设备的维修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床、输液泵、注射泵等。1.1.20医疗床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升降异常、床体结构损坏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电机故障、控制系统故障、床体结构问题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电机、修复控制系统、加固床体结构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检查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21输液泵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输液速度异常、报警故障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泵头故障、传感器故障、控制系统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泵头、修复传感器、调整控制系统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检查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22注射泵的维修方法(1)故障排查:分析故障现象,如注射速度异常、报警故障等,找出可能的原因,如泵头故障、传感器故障、控制系统故障等。(2)故障处理:针对不同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泵头、修复传感器、调整控制系统参数等。(3)定期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检查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四章医疗器械养护方法第一节设备清洁与消毒1.1.23清洁(1)清洁目的: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交叉感染。(2)清洁范围:包括设备表面、内部通道、接口等部位。(3)清洁方法:(1)使用清洁剂:根据设备材质选择合适的清洁剂,如中性清洁剂、消毒剂等。(2)清洁工具:采用软布、海绵、毛刷等工具,避免损伤设备表面。(3)清洁步骤:先进行表面清洁,再清洁内部通道和接口,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1.1.24消毒(1)消毒目的:杀灭设备表面的微生物,防止交叉感染。(2)消毒剂选择:根据设备材质和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酒精、碘伏等。(3)消毒方法:(1)擦拭法:使用消毒剂擦拭设备表面,保持湿润510分钟。(2)浸泡法:将设备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浸泡时间根据消毒剂说明进行。(3)喷雾法:使用喷雾器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设备表面。(4)消毒注意事项:(1)消毒剂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使用过期、变质消毒剂。(2)消毒过程中应避免消毒剂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3)消毒后需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消毒剂残留。第二节设备润滑与保养1.1.25润滑(1)润滑目的:减少设备运动部件之间的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2)润滑材料:选择符合设备要求的润滑剂,如机油、黄油等。(3)润滑方法:(1)定期检查设备运动部件,发觉磨损迹象时及时添加润滑剂。(2)按照设备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润滑剂。(3)使用润滑工具进行润滑,如油枪、油壶等。1.1.26保养(1)保养目的: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2)保养内容:(1)定期检查设备紧固件,发觉松动及时紧固。(2)定期检查设备电气部件,保证接线良好,无短路、漏电现象。(3)定期清洁设备,保持设备清洁、干燥。(4)按照设备说明书要求,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第三节设备检查与调试1.1.27设备检查(1)检查目的: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2)检查内容:(1)检查设备外观,发觉破损、变形等现象及时处理。(2)检查设备功能,保证设备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3)检查设备运行声音、温度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1.1.28设备调试(1)调试目的:调整设备各项参数,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2)调试内容:(1)调整设备运动部件的间隙,保证运动平稳、无噪音。(2)调整设备电气参数,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根据使用需求,调整设备功能参数。(3)调试注意事项:(1)调试过程中应遵循设备说明书要求,避免盲目调整。(2)调试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3)调试完成后,进行设备功能测试,保证设备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第五章维修与养护中的安全防护第一节维修与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1.1.29安全意识培养维修与养护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1.1.30个人防护装备(1)维修与养护人员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工作服、防护眼镜、防尘口罩、防噪音耳塞等。(2)在进行电气维修时,应使用绝缘工具,并采取防触电措施。(3)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应使用安全带、安全绳等防护设备。1.1.31安全操作规程(1)维修与养护人员应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保证维修与养护工作的正确性。(2)在进行维修与养护作业时,应关闭设备电源,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3)维修与养护现场应保持整洁,严禁乱拉乱接电源线,避免发生火灾等安全。第二节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1.1.32设备检查(1)维修与养护人员应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发觉设备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1.1.33设备维护(1)维修与养护人员应根据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维护。(2)维护过程中,应遵循设备制造商的维护规程,保证设备功能稳定。1.1.34设备防护(1)对医疗器械的关键部件,如电机、传感器等,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意外损坏。(2)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应设置防护装置,防止人员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第三节应急处理与报告1.1.35应急处理(1)发生安全时,维修与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如切断电源、报警等。(2)根据性质,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如人员疏散、救治等。1.1.36报告(1)发生后,维修与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向部门负责人报告。(2)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并启动调查程序。(3)调查结束后,应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第六章维修与养护后的验收与记录第一节维修与养护效果的评估1.1.37目的本节旨在规范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效果的评估流程,保证维修与养护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保障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1.1.38评估内容(1)维修与养护项目的完成情况:依据维修与养护计划,核对实际完成的项目,保证无遗漏。(2)维修与养护质量:检查维修与养护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工具、方法等是否符合规范,保证维修与养护质量。(3)维修与养护效果:对维修与养护后的医疗器械进行功能测试,验证其是否达到正常运行标准。(4)维修与养护成本:分析维修与养护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评估成本效益。1.1.39评估方法(1)实地查看:对维修与养护现场进行实地查看,了解维修与养护过程。(2)功能测试:对维修与养护后的医疗器械进行功能测试,以数据为依据评估效果。(3)询问了解:与维修与养护人员沟通,了解维修与养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成本分析:收集维修与养护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数据,进行成本分析。1.1.40评估结果处理(1)对评估结果进行记录,作为维修与养护工作总结的依据。(2)对存在问题的维修与养护项目进行整改,保证医疗器械正常运行。第二节维修与养护记录的填写与归档1.1.41目的本节旨在规范维修与养护记录的填写与归档工作,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1.1.42记录内容(1)维修与养护项目:记录维修与养护的具体项目,包括部位、原因、措施等。(2)维修与养护人员:记录参与维修与养护的工作人员姓名、工号、职责等。(3)维修与养护时间:记录维修与养护的开始和结束时间。(4)维修与养护材料:记录维修与养护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等。(5)维修与养护费用:记录维修与养护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等。(6)维修与养护效果:记录维修与养护后的效果评估结果。1.1.43记录填写要求(1)记录内容真实、完整、准确,不得有涂改、撕毁等现象。(2)使用规范的记录表格,统一格式,便于归档和管理。(3)记录填写字迹清晰,易于阅读,签名确认。1.1.44记录归档(1)维修与养护记录应及时归档,保证资料的完整性。(2)归档时,按照时间顺序、类别进行整理,便于查阅。(3)归档资料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4)对归档资料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七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管理制度第一节维修与养护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1.45组织结构(1)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工作有序开展。(2)设立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部门,负责公司内部医疗器械的维修、养护及管理工作。(3)部门设主任1人,负责全面领导维修与养护工作;下设工程师、技术员、维修工等职位,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任务。1.1.46工作流程(1)接收任务: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维修与养护需求,及时接收任务,并进行分类、登记。(2)制定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维修与养护任务,制定详细的维修与养护方案。(3)实施维修与养护:按照方案进行维修与养护,保证医疗器械恢复正常使用。(4)质量检查:对维修与养护后的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安全可靠。(5)记录与反馈:详细记录维修与养护过程,及时向使用部门反馈维修与养护情况。(6)跟踪与改进:对维修与养护效果进行跟踪,发觉问题及时改进。1.1.47管理制度(1)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档案,详细记录维修与养护过程、维修部位、维修时间等信息。(2)建立维修与养护费用管理制度,合理控制维修与养护成本。(3)建立维修与养护质量管理制度,保证维修与养护质量符合国家标准。(4)建立维修与养护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维修与养护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第二节维修与养护人员培训与考核1.1.48培训内容(1)基础知识培训:包括医疗器械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等。(2)维修与养护技能培训:包括各种维修工具的使用、维修方法、养护技巧等。(3)安全知识培训:包括维修与养护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预防及处理方法等。(4)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员工敬业精神、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1.1.49培训方式(1)集中培训:定期组织维修与养护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在职培训: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师傅带徒弟、岗位交流等方式,提高员工维修与养护技能。(3)外部培训: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外部培训,学习先进的维修与养护技术。1.1.50考核制度(1)建立维修与养护人员考核制度,对维修与养护人员进行定期考核。(2)考核内容:包括业务知识、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安全意识等方面。(3)考核结果:根据考核成绩,对维修与养护人员进行奖惩,并作为晋升、薪酬调整的依据。(4)考核周期: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月进行一次业务知识和技能考核。通过以上培训与考核制度,不断提升维修与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八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技术标准第一节维修与养护技术要求1.1.51维修与养护基本要求(1)维修与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熟悉各类医疗器械的结构、原理和功能。(2)维修与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操作规程,保证维修与养护工作的安全、有效。(3)维修与养护过程中,应使用合格的维修工具、设备和零部件,保证维修与养护质量。1.1.52维修技术要求(1)对医疗器械进行维修时,应根据故障现象和原因,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2)维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维修方案进行操作,保证维修措施的正确性。(3)维修完成后,应对医疗器械进行功能测试,保证设备恢复正常运行。(4)维修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维修过程、维修项目和更换零部件等信息,以备后续查阅。1.1.53养护技术要求(1)养护人员应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养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养护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采用相应的养护方法。(3)养护过程中,应检查设备的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发觉问题及时处理。(4)养护完成后,应详细记录养护过程、养护项目和更换零部件等信息,以备后续查阅。第二节维修与养护质量标准1.1.54维修质量标准(1)维修后的医疗器械应达到以下质量标准:(1)设备功能恢复正常,满足临床使用要求;(2)设备外观整洁,无明显损伤;(3)设备安全可靠,不存在安全隐患;(4)设备维护保养良好,使用寿命延长。(2)维修过程中,应保证维修质量,不得降低医疗器械的原有功能。1.1.55养护质量标准(1)养护后的医疗器械应达到以下质量标准:(1)设备功能稳定,满足临床使用要求;(2)设备外观整洁,无明显损伤;(3)设备安全可靠,不存在安全隐患;(4)设备维护保养良好,使用寿命延长。(2)养护过程中,应保证养护质量,不得对医疗器械造成损伤。(3)养护过程中,如发觉设备存在故障,应及时报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九章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成本控制医疗器械在医疗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其维修与养护成本控制已成为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合理控制维修与养护成本,不仅能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提高医疗质量,还能有效降低医疗机构运营成本。本章将围绕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的成本控制展开论述。第一节维修与养护成本分析1.1.56维修与养护成本构成(1)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维修与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及培训费用等。(2)材料成本:包括维修与养护所需的零部件、消耗材料等。(3)设备成本:包括维修与养护所需的专用设备、工具等。(4)管理成本:包括维修与养护过程中的管理费用、协调费用等。(5)其他成本:如运输费、外包服务费等。1.1.57维修与养护成本影响因素(1)设备使用频率:设备使用频率越高,维修与养护成本相应增加。(2)设备故障率:设备故障率越高,维修与养护成本越高。(3)维修与养护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越高,维修与养护成本相对降低。(4)维修与养护周期:维修与养护周期越长,成本越高。第二节维修与养护成本控制策略1.1.58加强维修与养护人员培训提高维修与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降低维修与养护成本。培训机构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培训。1.1.59优化设备采购与选型在设备采购阶段,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维修性与养护成本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同时合理配置设备,避免重复投资。1.1.60实施预防性维修与养护通过实施预防性维修与养护,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维修与养护成本。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维修与养护制度,明确维修与养护周期、流程等。(2)制定维修与养护计划,保证设备按计划进行维修与养护。(3)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