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I卷(一)(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飞行37分钟后,器箭分离,将嫦娥六号探测器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后续,在地面测控和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过程,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域采集月表岩石和月壤样品,同时开展科学探测。完成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将在月面起飞,随后开展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返回器将经历月地转移、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等过程,最终携带珍贵的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摘编自《嫦娥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开启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光明日报》,2024年5月4日03版)材料二:近几年来,各国的探月任务都把月背当成了主要目标。而我们的嫦娥六号任务则更是迈了一个大步,直接去月背采样并返回。凭什么嫦娥六号可以去月背挖土?它会怎么挖土?它又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认识呢?下面咱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月面挖土不是第一次其实到月球挖土咱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年底,嫦娥五号就已经成功实施过一次几乎一模一样的任务,只不过那一次,它着陆的地方,还是在月球的正面。那是咱们中国的第一次月面挖土,但还不是世界的第一次。算上嫦娥五号,人类曾经在这颗离我们最近的天然卫星上挖过十次。上个世纪NASA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有六次成功登月,每次登上去之后都不忘挖呀挖,于是共挖回了380公斤的月球样本,算是数量之最;接着就是苏联的三次月球无人采样任务——月球16号、月球20号以及月球24号,它们共带回了326克月球样本;最后,中国的嫦娥五号则从月球表面带回了1731克的样本。所以从月球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了,真正难的,是去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什么?月背采样返回的难处因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既幸运也不幸地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导致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逐步趋同,最终的结果就是月球只能“直面”地球,而对于月球背面我们则无法在地球上看到——月背,落在了咱们的视野盲区。同样的道理,除了是视野盲区,月背也是无线电盲区,当然也就是通信盲区啦。因此,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地球上的无人区就够可怕的了,何况它还是在月球上。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困扰呢?想想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想看看自己的背面能做什么操作?请个人帮你在身后再拿一面镜子嘛,它起到了一个让光线中转的作用。所以同样,想要跟位于月球背面的装置通信,也需要一面恰好位于月背的“镜子”才行——它就是咱们的鹊桥系列中继卫星。为啥叫系列?因为鹊桥卫星截至目前,已经有两枚飞行在月球背面了。2018年的鹊桥一号,成功保障了嫦娥四号跟玉兔二号的月背软着陆,踏上了人类首次的月背之旅。而今年3月,鹊桥二号则率先嫦娥六号一步,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用升级了的装备来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嫦娥六号会怎样挖土那么接下来,嫦娥六号到底会怎么在月背挖土呢?这个,咱们可以借着嫦娥五号来看看。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在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两者除了去的地方不同外,本身的系统组成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的,这些部分加在一起重约8.2吨。到了月球轨道,它们会这么打配合:着陆器会在进行一系列的降轨机动、动力下降、姿态调整后,软着陆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环形山附近,然后用铲子和钻头分别在月球表面与月面以下收集月壤样本与月岩样本,收集的样本放置在上升器的容器中。于是接力棒交到了上升器的手中,在着陆器采集样本完成后,它会从月面上升,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会合、对接;之后转移样品到返回器,完成这一任务后它便退场了,会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分离。样本转移到返回器后,轨道器会携返回器返回地球,在到达预定位置后释放返回器,轨道器的任务也完成了;剩下的,就只有返回器了。被释放后的它,在大气层中打了两次水漂后,最终返回到地球表面,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月背样本。月背样品带回后做什么用哇,所有的神秘都隐藏在这大约2000克的样本之中啦。当然,说所有的,肯定是不对的。首先,嫦娥六号任务不光是要到月背挖土,它所搭载的一系列科学仪器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的知识。其次,想要真正搞明白月球,靠一两次任务远远不够。但至少,通过这些来自月背的土壤,我们对月球的了解,一定会增进不少。具体可能是哪些呢?让我们大胆地来预测一下。一、月壤成分和演化:月球背面的地质环境与月球正面存在差异,通过采集月球背面的样品,科学家可以研究月壤的成分、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性。这有助于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它与地球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月球背面的岩石和土壤可能包含更古老的物质,因为它们较少受到撞击事件的影响。这些样本将提供有关太阳系早期演化的重要线索。二、月球内部结构:月球背面的地质构造和内部结构对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谜。通过分析月球背面的样本,我们可以了解月球的地壳、地幔和核心的组成和性质。这对于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三、月球背面的磁场和热流:月球背面的磁场和热流分布与月球正面存在差异。采样返回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月球内部的物理过程,例如热传导和地磁活动。四、月球背面的撞击历史:月球背面相对平坦,存在大量的撞击坑。通过分析这些撞击坑的样本,我们可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撞击历史,以及这些撞击对月球表面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摘编自甘戍冬《创造人类历史!嫦娥六号去月背挖土,它会怎么挖?》,“科普中国网”《十点科学》,2024年5月3日)1.下列对材料中嫦娥六号探测器月背采样返回过程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器箭分离
②着陆器和上升器软着陆
③上升器分离④变轨、中途修正、制动、绕月
⑤返回器着陆
⑥上升器和轨道器/返回器月球上空交会对接A.①②④③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⑥④②③⑤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之旅。B.嫦娥六号任务完成之前,美国、苏联和中国共十次成功登月,带回月球样本超382千克,嫦娥六号又带回约2千克样本。C.从月球正面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太难的事,真正难的是去月背采样返回,因为月背是视野和通信盲区。D.嫦娥六号和嫦娥五号的系统组成完全一样,都是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的,不过二者的着陆点不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比美国和苏联的探月计划起步得晚,目前我国仍须在探月技术上奋力追赶。B.我国已经有两枚鹊桥卫星飞行在月球背面,可能还会再发射,可见鹊桥卫星在探月上的重要作用。C.嫦娥六号本来是嫦娥五号的备份,两者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说明这一阶段的航天技术没有进步。D.材料二对月背土壤的科研价值作了较详细、准确而肯定的表述,进一步表明月背采样的重要意义。4.材料二多处使用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任务极其复杂,而材料二却讲解得浅显易懂,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兰州杂碎茅盾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①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兰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四〇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四○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②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还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③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④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脱光了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C.句子③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D.句子④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些人。8.第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4分)9.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本文也践行了这一原则,请概述这一原则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材料二: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选自《孔子家语·在厄》)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所信者A目也B而目C犹不可信D所恃者E心也F而心G犹不足H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颜回索米,得而爨之”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爨”词义不相同。B.“其或者必有故乎”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故”的词义相同。C.“欲置之则不洁”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词义不相同。D.“吾之信回也”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之”字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均描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境,其弟子颜回因取食炊中不洁之物而引发的误会。B.材料一中,孔子面对颜回的“攫食”行为,由“梦见先君”到颜回解释,引发孔子对了解人不易的感慨。C.材料二中,子贡对颜回偷吃的行为不悦,并且将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之后,内心依然相信颜回。D.两则材料,孔子在面对同样情境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灵活多变的处世哲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2)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14.材料中,《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中记录同一个故事,叙述却存在差异,试分析原因。(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苏轼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明在周末和朋友一起爬梧桐山。登临山巅,他看到云气从山峦漂浮而出,鸟从远处飞来,他触景生情,吟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2)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鼓励同学珍惜时间,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的高中学习生活。(3)希望国家实现统一,天下安定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沧桑历程中形成的深刻共识,历朝历代有不少文人都在诗文中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如“,”。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18分)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各国领导人配偶都收到了一份取名为《和美》的精美国礼:一个精致的金色果盘,里面放着一条色泽晶莹的白丝巾。接受礼物的人都会A地伸手去拿那块丝巾,却没人能够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装饰物。孟剑锋就是制作这个丝巾果盘的人。为制作这件完美的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孟剑锋及其团队不断研究,反复实验,(甲)。首先,为了做出仿竹编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柔美光感,他反复琢磨、试验,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横截面2.5平方毫米的錾子,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只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其次是在厚度仅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经纬线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能形成图案,这需要上百万次錾刻。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B。除了丝巾錾刻的难度大外,果盘的四个底托一一银丝中国结的手工编织更是一种考验。①由于银质金属硬度高,无法像绳子那样被编制。②要把它做成中国结,③就必须先进行机械铸造,④然后再进行焊接。⑤况且用机器做出来的底托特别呆板,⑥没有生命力。经过考量,孟剑锋决定用纯手工方式进行编织。想用直径约3毫米的银丝编织中国结,(乙),并需在温度降低、银丝变硬前迅速编织。而且每弯一次需要重新再加温,要褪很多遍火才能成型。滚烫的银丝将他的手磨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水泡,水泡磨破了,汗水一浸疼得钻心。“零瑕疵,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国礼。”孟剑锋说。孟剑锋制作国礼的情景,被收录到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记忆》纪录片中。《和美》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孟剑锋制作《和美》这件国礼时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22.结合以下材料,为“錾刻工艺”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錾刻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錾刻,也称雕刻、镌刻,是利用金属延展性,通过敲敲打打雕刻出各种形获,需要150多种錾子和十多种技法。錾刻要事先设计好需要的器形和图案,接着在金属、玉石、象牙等材质上进行雕刻。錾刻的主要工具包括錾子和锤子。錾子是用高质量的钢坯材料制成,根据功能和形状分为直口錾、弯钩錾、硬錾等。锤子有素锤、小柳锤、羊角台等,用于敲打錾刀,刻划出所需的图案线条。錾刻工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制作珠宝首饰、玉器摆件等装饰品,还应用于建筑雕刻、碑刻制作等领域。錾刻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作品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着力即差”,是苏轼临终遗言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凡事太过用力,反而落了下乘。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如此?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高考I卷(一)(解析版)(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飞行37分钟后,器箭分离,将嫦娥六号探测器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预定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后续,在地面测控和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过程,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域采集月表岩石和月壤样品,同时开展科学探测。完成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将在月面起飞,随后开展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返回器将经历月地转移、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等过程,最终携带珍贵的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摘编自《嫦娥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开启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光明日报》,2024年5月4日03版)材料二:近几年来,各国的探月任务都把月背当成了主要目标。而我们的嫦娥六号任务则更是迈了一个大步,直接去月背采样并返回。凭什么嫦娥六号可以去月背挖土?它会怎么挖土?它又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认识呢?下面咱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月面挖土不是第一次其实到月球挖土咱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年底,嫦娥五号就已经成功实施过一次几乎一模一样的任务,只不过那一次,它着陆的地方,还是在月球的正面。那是咱们中国的第一次月面挖土,但还不是世界的第一次。算上嫦娥五号,人类曾经在这颗离我们最近的天然卫星上挖过十次。上个世纪NASA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有六次成功登月,每次登上去之后都不忘挖呀挖,于是共挖回了380公斤的月球样本,算是数量之最;接着就是苏联的三次月球无人采样任务——月球16号、月球20号以及月球24号,它们共带回了326克月球样本;最后,中国的嫦娥五号则从月球表面带回了1731克的样本。所以从月球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了,真正难的,是去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什么?月背采样返回的难处因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既幸运也不幸地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导致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逐步趋同,最终的结果就是月球只能“直面”地球,而对于月球背面我们则无法在地球上看到——月背,落在了咱们的视野盲区。同样的道理,除了是视野盲区,月背也是无线电盲区,当然也就是通信盲区啦。因此,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地球上的无人区就够可怕的了,何况它还是在月球上。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困扰呢?想想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想看看自己的背面能做什么操作?请个人帮你在身后再拿一面镜子嘛,它起到了一个让光线中转的作用。所以同样,想要跟位于月球背面的装置通信,也需要一面恰好位于月背的“镜子”才行——它就是咱们的鹊桥系列中继卫星。为啥叫系列?因为鹊桥卫星截至目前,已经有两枚飞行在月球背面了。2018年的鹊桥一号,成功保障了嫦娥四号跟玉兔二号的月背软着陆,踏上了人类首次的月背之旅。而今年3月,鹊桥二号则率先嫦娥六号一步,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用升级了的装备来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嫦娥六号会怎样挖土那么接下来,嫦娥六号到底会怎么在月背挖土呢?这个,咱们可以借着嫦娥五号来看看。嫦娥六号原本是嫦娥五号的备份,在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两者除了去的地方不同外,本身的系统组成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的,这些部分加在一起重约8.2吨。到了月球轨道,它们会这么打配合:着陆器会在进行一系列的降轨机动、动力下降、姿态调整后,软着陆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环形山附近,然后用铲子和钻头分别在月球表面与月面以下收集月壤样本与月岩样本,收集的样本放置在上升器的容器中。于是接力棒交到了上升器的手中,在着陆器采集样本完成后,它会从月面上升,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会合、对接;之后转移样品到返回器,完成这一任务后它便退场了,会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分离。样本转移到返回器后,轨道器会携返回器返回地球,在到达预定位置后释放返回器,轨道器的任务也完成了;剩下的,就只有返回器了。被释放后的它,在大气层中打了两次水漂后,最终返回到地球表面,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月背样本。月背样品带回后做什么用哇,所有的神秘都隐藏在这大约2000克的样本之中啦。当然,说所有的,肯定是不对的。首先,嫦娥六号任务不光是要到月背挖土,它所搭载的一系列科学仪器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的知识。其次,想要真正搞明白月球,靠一两次任务远远不够。但至少,通过这些来自月背的土壤,我们对月球的了解,一定会增进不少。具体可能是哪些呢?让我们大胆地来预测一下。一、月壤成分和演化:月球背面的地质环境与月球正面存在差异,通过采集月球背面的样品,科学家可以研究月壤的成分、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性。这有助于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它与地球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月球背面的岩石和土壤可能包含更古老的物质,因为它们较少受到撞击事件的影响。这些样本将提供有关太阳系早期演化的重要线索。二、月球内部结构:月球背面的地质构造和内部结构对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谜。通过分析月球背面的样本,我们可以了解月球的地壳、地幔和核心的组成和性质。这对于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三、月球背面的磁场和热流:月球背面的磁场和热流分布与月球正面存在差异。采样返回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月球内部的物理过程,例如热传导和地磁活动。四、月球背面的撞击历史:月球背面相对平坦,存在大量的撞击坑。通过分析这些撞击坑的样本,我们可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撞击历史,以及这些撞击对月球表面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摘编自甘戍冬《创造人类历史!嫦娥六号去月背挖土,它会怎么挖?》,“科普中国网”《十点科学》,2024年5月3日)1.下列对材料中嫦娥六号探测器月背采样返回过程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器箭分离
②着陆器和上升器软着陆
③上升器分离④变轨、中途修正、制动、绕月
⑤返回器着陆
⑥上升器和轨道器/返回器月球上空交会对接A.①②④③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⑥④②③⑤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之旅。B.嫦娥六号任务完成之前,美国、苏联和中国共十次成功登月,带回月球样本超382千克,嫦娥六号又带回约2千克样本。C.从月球正面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太难的事,真正难的是去月背采样返回,因为月背是视野和通信盲区。D.嫦娥六号和嫦娥五号的系统组成完全一样,都是由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组成的,不过二者的着陆点不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比美国和苏联的探月计划起步得晚,目前我国仍须在探月技术上奋力追赶。B.我国已经有两枚鹊桥卫星飞行在月球背面,可能还会再发射,可见鹊桥卫星在探月上的重要作用。C.嫦娥六号本来是嫦娥五号的备份,两者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说明这一阶段的航天技术没有进步。D.材料二对月背土壤的科研价值作了较详细、准确而肯定的表述,进一步表明月背采样的重要意义。4.材料二多处使用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任务极其复杂,而材料二却讲解得浅显易懂,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B3.D4.①引起读者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②结构清晰:问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内容。
③强调重点:通过问句的形式,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使读者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5.①使用类比:通过将复杂的航天技术与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类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②分步骤讲解:将嫦娥六号的任务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逐一讲解,使读者能够逐步理解整个过程。③使用通俗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导语】这两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发射、月背采样及返回过程。材料一侧重于嫦娥六号的发射过程和技术细节,强调了任务的复杂性和创新性。材料二则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嫦娥六号任务的背景、难点及科学意义,特别是月背采样的独特挑战和预期成果。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既有技术层面的详尽描述,又有科普层面的生动讲解,使读者对嫦娥六号任务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描述,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月背采样返回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①器箭分离;结合“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完成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将在月面起飞”可知,接着是④变轨、中途修正、制动、绕月,②着陆器和上升器软着陆;结合“上升器……在着陆器采集样本完成后,它会从月面上升,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会合、对接;之后转移样品到返回器,完成这一任务后它便退场了……样本转移到返回器后……在大气层中打了两次水漂后,最终返回到地球表面”可知,接下来是③上升器分离,再⑥上升器和轨道器/返回器月球上空交会对接,最后⑤返回器着陆。正确的排序是:①④②③⑥⑤。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嫦娥六号又带回约2千克样本”错误,材料中提到嫦娥六号任务完成之前,美国、苏联和中国共十次成功登月,带回月球样本超382千克,但并未提到嫦娥六号带回约2千克样本。嫦娥六号任务尚未完成。文中相关内容是设想。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虽然我国探月计划起步较晚,但材料并未提到我国仍须在探月技术上奋力追赶;B.虽然鹊桥卫星在探月上有重要作用,但材料并未提到可能还会再发射;C.嫦娥六号和嫦娥五号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但并不意味着航天技术没有进步。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①“凭什么嫦娥六号可以去月背挖土?它会怎么挖土?它又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认识呢?”,此处几个关于嫦娥六号挖土的问句引起读者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②前一节结尾提出问题“真正难的,是去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什么?,后裔节额开头回答“因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既幸运也不幸地被地球潮汐锁定了”,此类问句串联前后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内容。
③“那么接下来,嫦娥六号到底会怎么在月背挖土呢?这个,咱们可以借着嫦娥五号来看看”,由问句引出话题,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使读者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想想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想看看自己的背面能做什么操作?请个人帮你在身后再拿一面镜子嘛,它起到了一个让光线中转的作用。所以同样,想要跟位于月球背面的装置通信,也需要一面恰好位于月背的‘镜子’才行——它就是咱们的鹊桥系列中继卫星”,此处使用了类比,通过将复杂的航天技术与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类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鹊桥系列中继卫星使用原理。②“着陆器会在进行一系列的降轨机动、动力下降、姿态调整后,软着陆在月球”“然后……于是接力棒交到了上升器的手中……样本转移到返回器后”,分步骤讲解,将嫦娥六号的任务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逐一讲解,使读者能够逐步理解整个过程。③“完成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将在月面起飞,随后开展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它们会这么打配合”“着陆器会在进行一系列的降轨”“大气层中打了两次水漂”“想要真正搞明白月球,靠一两次任务远远不够”,使用通俗语言,使用“打配合”“打水漂”“搞明白”等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使普通读者也能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兰州杂碎茅盾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①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兰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四〇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四○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②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还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③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④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脱光了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C.句子③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D.句子④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些人。8.第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4分)9.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本文也践行了这一原则,请概述这一原则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6.B7.B8.①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防空洞多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②第二个“但”字,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③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微通报的矛盾。9.(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2)分析:①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批判特权阶级不知民间疾苦。②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反映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批判当局枉顾百姓安危的做法。③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反映当时形式主义建设的情形,批判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④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⑤以专家给建议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
(写满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B.“生存智慧”错。“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所发的牢骚是“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困境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B.“兰州建设的繁荣景象”错。本文作者运用反语的写作手法,正话反说,文中的“繁荣”是指在遭受日军轰炸后,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所以应是“兰州建设的虚假繁荣景象”。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可知,城墙下有防空洞,但入口很窄。所以,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有防空洞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由“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可知,城外山很多,但多草木不生,人们在城外随处可见。所以,第二个“但”字,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由“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可知,城外飞机场被投弹百余,据说仅死一只狗。所以,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微通报的矛盾。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与元九书》,其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可见,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2)分析:①原文“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清的是井水,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特权阶级不知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其批判的态度。②原文“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虽有防空洞,但警报来时百姓大都跑避城外,却无处可避;空袭使兰州城内外的房子成为一片瓦砾。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揭示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当局枉顾百姓安危,作者对此加以批判。③由“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可知,被炸后的烂马路变宽变平,路边建设了平房但尚待繁荣。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揭示当时的形式主义建设,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加以批判。④原文“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开办洋行,借助特权,化公为私。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⑤由“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可知,水利专家、农业家等为建设献计献策,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以专家给建议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材料二: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选自《孔子家语·在厄》)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所信者A目也B而目C犹不可信D所恃者E心也F而心G犹不足H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颜回索米,得而爨之”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爨”词义不相同。B.“其或者必有故乎”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故”的词义相同。C.“欲置之则不洁”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词义不相同。D.“吾之信回也”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之”字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均描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境,其弟子颜回因取食炊中不洁之物而引发的误会。B.材料一中,孔子面对颜回的“攫食”行为,由“梦见先君”到颜回解释,引发孔子对了解人不易的感慨。C.材料二中,子贡对颜回偷吃的行为不悦,并且将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之后,内心依然相信颜回。D.两则材料,孔子在面对同样情境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灵活多变的处世哲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2)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14.材料中,《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中记录同一个故事,叙述却存在差异,试分析原因。(5分)【答案】10.BDF11.B12.D13.(1)先前有煤渣掉进了甑(盛饭的器皿)里,扔掉这饭不吉利,我抓取(出来)并吃了它。(2)子贡用他随身带着的财物,偷偷地突破封锁线出去,向乡野之人买粮,得到了一石米。14.①借以传递的哲理不同(故事寓意不同)。《吕氏春秋》:通过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强调了知天之难,以及对于所见所闻需要审慎判断的重要性;《孔子家语》:虽然也涉及了知人之难的主题,但更多地展现了孔子对颜回的信任与了解,以及子贡等弟子对孔子教诲的服膺。②编写目的不同。《吕氏春秋》:旨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思想,构建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体系。因此,在记录孔子故事时,可能更注重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与发挥。《孔子家语》该书旨在保存和传承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文化,因此可能更注重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忠实记录与再现。【导语】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和《孔子家语》,记录了孔子在陈、蔡间困境中的感人故事,尽显儒家思想中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两资料皆描述颜回取食“非礼”的举动,反映出时局对人格的挑战和孔子对人性复杂的理解。《吕氏春秋》更加侧重对知人不易的感慨,而《孔子家语》则强调了孔子对颜回坚定的信任,尽显孔子灵活应对的处世哲学。两者共同反映了孔子学说的宽厚与包容。【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足以依靠。“所信者目也”“所恃者心也”结构对称;“而目犹不可信”“而心犹不足恃”结构对称;故BDF三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烧火做饭/灶台。句意:颜回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到叔父各起炉灶时。B.错误。词义不同。原因/交情。句意: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C.正确。放置、保留/放弃,丢下。句意: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D.正确。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相信颜回。/我壮年的时候。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错误。对比两则材料,孔子在面对同样情境时的处理方式并非有所不同。在两则材料中,依据“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可知孔子都是通过间接方式来处理误会。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向者”,先前;“攫”,抓取;“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2)“赍”,携带、持有;“籴”,买粮食;“告籴于野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野人告籴。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借以传递的哲理不同(故事寓意不同)。《吕氏春秋》:依据“所信者目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可知通过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强调了知天之难,以及对于所见所闻需要审慎判断的重要性;《孔子家语》:依据“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可知虽然也涉及了知人之难的主题,但更多地展现了孔子对颜回的信任与了解,以及子贡等弟子对孔子教诲的服膺。②编写目的不同。《吕氏春秋》:依据“孔子叹曰……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可知旨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思想,构建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体系。因此,在记录孔子故事时,可能更注重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与发挥。《孔子家语》:依据“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可知该书旨在保存和传承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文化,因此可能更注重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忠实记录与再现。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些没有米粒的煮野菜,七天没有吃到粮食。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回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孔子望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食。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去祭祀先君。”颜回回答说:“不行。先前有煤渣掉进了甑(盛饭的器皿)里,扔掉这饭不吉利;我抓取(出来)并吃了它。”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足以依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所以,有所知并不难,掌握知人之术就难了。材料二: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用他随身带着的财物,偷偷地突破封锁线出去,向乡野之人买粮,得到了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国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曰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为这件事情非常佩服颜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苏轼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6分)【答案】15.D16.①运用典故,巧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能归乡尽孝的高兴、祝福之情;②暗含着诗人对朋友能回乡的羡慕和自己不能回乡的伤感;③运用典故,含蓄委婉,韵味悠长。【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理解错误。“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的意思是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时刻思念家乡。衰老和疾病使我难以忍受送别时的悲伤,不是“若再添疾病和离别”。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作用的能力。①“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的意思是你可以像姜诗取江水煮鱼孝敬自己的母亲般承欢膝下,希望我也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像姜诗一样尽孝。本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在尾联运用姜诗这个典故可以巧妙地表达了对李修孺能归乡尽孝的高兴以及祝福的情感;②“剑南归路有姜诗”希望自己也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像姜诗一样尽孝,此句就暗含着诗人对李修孺能回乡的羡慕,根据注释可知,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此时的作者身在开封,而自己的家乡远在千里,因而尾联也表达了自己不能回乡的伤感;③作者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伤感,而是通过姜诗尽孝的这个典故,让全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收到了含蓄委婉,韵味悠长的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明在周末和朋友一起爬梧桐山。登临山巅,他看到云气从山峦漂浮而出,鸟从远处飞来,他触景生情,吟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2)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鼓励同学珍惜时间,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的高中学习生活。(3)希望国家实现统一,天下安定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沧桑历程中形成的深刻共识,历朝历代有不少文人都在诗文中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如“,”。【答案】1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易错字有:岫、倦、汩、兮、祭、蓟、裳。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18分)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各国领导人配偶都收到了一份取名为《和美》的精美国礼:一个精致的金色果盘,里面放着一条色泽晶莹的白丝巾。接受礼物的人都会A地伸手去拿那块丝巾,却没人能够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装饰物。孟剑锋就是制作这个丝巾果盘的人。为制作这件完美的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孟剑锋及其团队不断研究,反复实验,(甲)。首先,为了做出仿竹编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柔美光感,他反复琢磨、试验,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横截面2.5平方毫米的錾子,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只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其次是在厚度仅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经纬线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能形成图案,这需要上百万次錾刻。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B。除了丝巾錾刻的难度大外,果盘的四个底托一一银丝中国结的手工编织更是一种考验。①由于银质金属硬度高,无法像绳子那样被编制。②要把它做成中国结,③就必须先进行机械铸造,④然后再进行焊接。⑤况且用机器做出来的底托特别呆板,⑥没有生命力。经过考量,孟剑锋决定用纯手工方式进行编织。想用直径约3毫米的银丝编织中国结,(乙),并需在温度降低、银丝变硬前迅速编织。而且每弯一次需要重新再加温,要褪很多遍火才能成型。滚烫的银丝将他的手磨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水泡,水泡磨破了,汗水一浸疼得钻心。“零瑕疵,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国礼。”孟剑锋说。孟剑锋制作国礼的情景,被收录到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记忆》纪录片中。《和美》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孟剑锋制作《和美》这件国礼时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22.结合以下材料,为“錾刻工艺”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錾刻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錾刻,也称雕刻、镌刻,是利用金属延展性,通过敲敲打打雕刻出各种形获,需要150多种錾子和十多种技法。錾刻要事先设计好需要的器形和图案,接着在金属、玉石、象牙等材质上进行雕刻。錾刻的主要工具包括錾子和锤子。錾子是用高质量的钢坯材料制成,根据功能和形状分为直口錾、弯钩錾、硬錾等。锤子有素锤、小柳锤、羊角台等,用于敲打錾刀,刻划出所需的图案线条。錾刻工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制作珠宝首饰、玉器摆件等装饰品,还应用于建筑雕刻、碑刻制作等领域。錾刻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作品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答案】18.A.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情难自禁)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前功尽灭)19.①修改为:银质金属的硬度高,无法像绳子那样被编制⑤修改为:但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底托特别呆板20.甲: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了很大考验)乙:先要进行高温加热使银丝软化21.①自制錾子数量多,要求雕刻精细;②丝巾錾刻次数多,要求零失误;③银制中国结需反复加温降温,手工编织难度大。22.下定义:錾刻工艺是一种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利用粉子、锤子等特制金属工具和特定技法,在金属、玉石等材质上进行雕刻的传统工艺美术。【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人们看到精美的丝巾,会下意识地想要伸手去拿,此处强调自然而然、不受控制的行为,故填“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情难自禁”。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难自禁:表达感情难以抑制。B.此处强调上百万次錾刻只要一次失误,之前所有努力就白费了,故填“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前功尽灭”。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功亏一篑: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前功尽灭: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成分残缺。“由于”使用不当,使句子缺少主语,应改为“银质金属的硬度高,无法像绳子那样被编制”。⑤句:不合逻辑。前文说要把银质金属做成中国结需先机械铸造再焊接,后文说机器做出来的底托呆板,前后是转折关系,“况且”表递进,应改为“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