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
引上殿,亲殍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
倦。太子尝商略占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悼然FI:“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占
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号西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醯前所进金遂不睹二师之位意将
木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
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
朕接百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尊不忘,率由
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与加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F1:“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
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I」闰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
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宗族,酷暴不已,旋踵而
亡。故知人之善恶,邂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
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卜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
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蹿,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
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而,宜
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B.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C.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马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I).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文中“亲拜之,大见崇重”和“谨拜表以闻”中的
“拜”都是这种用法。
B.“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都是拖延的意思。
C.三师,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少”即文中的“太子少师”以及少傅、少保,
都是太子老师的称呼。
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
知足以自戒”。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禁卫军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
自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他在百干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
临天下统治万民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
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被选为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要求自己,
得到舆论好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H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17.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
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
【答案】13.B14.B15.A
16.(1)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使天下获得太平的是从来没
有过的。
(2)身边的人都是贤明之人,每天都能听到雅正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使他成为
圣明的君•主。
17.①增设“三师”,教育太子;②为诸皇子求访正直忠信的良王师:③对诸皇子提出尊敬
师傅的具体要求。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
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
“寻讨”的对象是“经史”,“经史”后断开,排除AD;
“未可”是“意”的谓语,没有宾语,后面应断开;“何以然”是表意完整的问句,大意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单独成句,排除C。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解说正确。
B.前句,犯错。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后句,拖延。
句意:不是我拖延日期。两句中的“愆”字含义不同。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
的东西,就要相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C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太子命令禁卫军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句子“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意思
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
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古道”,古时治国的道理.:“致”,达到,获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
是“未有之”。
(2)“左右”,身边的人;“日”,每天;“雅训”,有益的教诲:“长”,增长。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可即着令,直二师之位“可知,唐太宗举动之一是“增发二师”;
从“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举动之二是“求取良师”:
从“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和“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等语中可以得知,举动之三是对皇子们提出具体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了•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
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
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间的礼仪,杯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
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
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
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
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卜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士,圣货的君子都不
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
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再在西王国求学,汤
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
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
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
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
坟样没有名师的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卜还不曾有过啊.应马卜发布命令.
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
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
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
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
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r。由
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
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
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
“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
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
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比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
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慨怠。”王
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r当时的好评。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河,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
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㈤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战”。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
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
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
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曾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揄、陆逊之所骋鹫。其流风
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
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F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其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
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胸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
牖方所不快,而况平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战!不然.连山绝
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惟悴而不能胜者,乌睹
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张君梦得,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惺俭,当时贬为黄州
(齐安)主簿。
文本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五,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镌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碎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
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味如钟鼓不绝。
事不耳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邮元之所见闻,挚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盗叹哪元之简,而笑季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三
今年秋七月馔单,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
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般。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唯吠如洪钟然,余石.无此
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古之疑矣。次U,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
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臼,此南钟石也。苏公有
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
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
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箕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
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梢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
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演《游石钟山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匕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A王B之C所D以E为F乐G与H庶I人J之K所L以M为'忧()此P则Q人R之S变T
也U而V风W何X与Y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相若”与“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崇鸵传》)两句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B.谪,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不同。
C.”殆与余同”与“殆有神护者”(《顶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D.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这一天,又称“生魄”“哉生魄”等。
12.下列对三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一开篇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为全文观胜和“快哉”
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B.文本二首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排比、贴切的拟声词等描绘石钟山月夜的景象,
议论与描写并举,创造出独特意境。
C.苏辙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人生观,与张梦得、苏轼二人旷达乐观的
个性相合。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时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
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眩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4)橐驼非能使木寿旦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共性焉尔。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4.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健侄》中说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苏被兄弟对'‘兰台公子”的言论持何种态度,并简要阐
述理由。
【答案】1(),G0U11.A12.B
13.(1)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
涤,对着西山的白云作揖(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自得其乐、
使自己舒适)呢?
(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它
的真相。
(3)于是曾上阁中的小轩,仔细一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版的声音,其他的名头都没有
这样的声音。
(4)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
性生长罢了。
(5)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任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
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14.苏轼兄弟都持否定的态度。
理由:苏轼认为风是自然^物,刻意区分雌雄,是强词夺理之说.苏辙则认为宋玉在矮下面
前,将风与雌雄附会,或许是出于讽谏。风本无雌雄之分,人的感受不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
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
什么关系呢?
“楚干.之所以为乐”“庶人之所以为忧”是并列的对称结构,故应在“乐"与''忧"后停顿,
即在字母G和0后停顿;
“此则人之变也”为判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停顿,故第三处停顿应在
字母U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与海相若”的“若”解释为“相似”:“若不过焉
则不及”的“若”解释为“如果”。句意:如同人海一样。/如果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B.正确。“除”的意思是任命官职。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任命我为洗马。
C.正确。均解释为“大概”。句意:大概和我一样。/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丰富的排比”“议论与描写并举”说法错误,文本二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也没有
议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逢尸”,用蓬单做门;“篦牖”,用瓦罐做窗;“濯”,洗涤;“适”,安适。
(2)“乃”,竟然:“以”,用;“其实”,事情的真相。
(3)“乃",于是:“上”,登上:“诚”,果然。
(4)“孳”,繁殖:“天”,天性:“致”,使达到。
(5)“盛”,多;“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由苏轼的“堪笑”“未解庄牛天籁”等可知.对“兰介公子”的言论持否定的态度:由文本
一苏辙“玉之言盖有讽焉”可知,他同样对“兰台公子”的言沦持否定的态度。
理由:
苏轼认为“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刻意区分雌雄,是强词夺
理之说。
苏辙认为''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
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
王感到快乐的原因,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止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译文:
文木一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
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
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
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
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悼心骇R,
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儿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
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
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
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
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
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
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
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
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
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涉,不因为外物而伤害犬性(本性),那么,在什
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
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
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占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
是伤感失意的文人上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叙郡苏辙记.
文本二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
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
一两处敲打它,修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
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
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
宵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
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在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
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
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
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卜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
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
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文本三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渴等到北钟山去。从九江又回
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
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
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
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
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已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
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
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
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韶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
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
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
鬼怪一样的心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
的文中见到。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卸步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
谓轼昔为中书舍人,所行制诃,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字曾问进呈,吕大防奏
I』“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
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倒幽因民所欲随时救改靛里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
重敛伤民,昭帝阐仗,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明帝尚察,屡兴惨狱,章帝易之以宽厚,天下
悦服: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
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上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
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
日:“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稣,
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天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
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K"大防日:“闻永乐败后,先帝尝
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以札子自
辨:“臣自厘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中之
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措拾,且须省事。”
轼日:“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
臣人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己下从
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无强的一项是()
A.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
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
B.臣窃观光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
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
C.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时郴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
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
I).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
后与皇帝临御/四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思碰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约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
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中国古代的官制制度,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
诏书和执行政令。
C.嗣位,继承君位,封建时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长子继承。
D.区区,诚恳深切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氐聊的一项是()
A.董敦逸、黄庆基多次耗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余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
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辞,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吕大防、苏辙均上奏为苏轼辩护。
B.吕大防认为,先帝施政或有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指出,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
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若不制止,不久将成祸患。
C.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太皇太
后说先帝曾因追悔过去的事情而流下眼泪,以及她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
辙的立场。
D.苏轼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并表示这
不仅仅是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也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轼自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己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2)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
14.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的制词有诽谤、诋毁先帝的意思,吕大防是如何为苏轼辩护的?
【答案】10.B11.I)12.B
13.(1)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
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
(2)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他。
14.①列举了多个继位者改变先帝不当措施但没有人认为这是毁谤先帝的史实。②指出言事
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这种做法的真实目的及危害。③提到先帝于永乐败后责怪大
臣在他犯错时无人劝谏的事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
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
百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
“观”的宾语为“先帝圣意”,所以应在“意”后面断开,排除AC;
“故事”是做“失当”的主语,所以应在“故”前面断开,排除I)。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D.错误。“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解释为“愚拙"'‘小气",这里指见识短浅。两句中
的“区区”含义不同。句意:我凭着真挚诚恳的忠诚。/你怎么这样愚拙(或见识短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错误。从文中“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靖毁先帝
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可知,言事官借谤毁皇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不
仅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还想动摇朝廷。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岂",哪里:“末年”,晚年:“但”,只是:“暇”,时间。
(2)“咎”,责备:“略无”,没有;“相”,代词,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明帝尚察,屡兴惨
狱,章帝易之以宽厚,天下悦服;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妇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
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可知,吕大
防列举「多个继位者改变先帝不当措施但没有人认为这是毁谤先帝的史实。
②由原文“白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
廷,意极不善”可知,吕大防指出言事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这种做法的真实目的
及危害。
③由原文“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可知,吕大防提到先帝于永
乐败后责怪大臣在他犯错时无人劝谏的事实。
参考译文: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日,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董敦逸曾四次弹劾苏辙,
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指责先帝
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递交了奏折,吕
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
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
恰当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埋国政,根据老白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
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为害了百姓,汉昭帝继位后,
广泛采取众人的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汉明帝刘庄注重调查,多次兴残酷的刑狱,
汉章帝改变了汉明帝时兴刑狱的政策,待民宽厚,天下人都心悦诚服: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
毁谤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
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
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
人们,环福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根法极其不善良c如果不加以禁1卜,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c”
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的沼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
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繇,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
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
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吕大
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他。”于是
贬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用礼子自我分辨说:“我凭着真挚诚恳的
忠诚,自己认为没有辜负先帝。现在黄庆基却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
严重了吗!我担心这种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这种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
这不只是为我自己辩解。”太皇太后吩咐苏辙说:“由于近来众人正互相收集攻击对方的材
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苏轼说:“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因此遭遇被
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稽康,天资高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我没有这两个
人的长处却兼有古人的短处,如果不是陛卜布最公正的心而践行宽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
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经到地下和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还有今天呢?”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局方,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伸至于成人。太
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
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锻,一堤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
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
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吞之净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
则必涕泣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w今有余,
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
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理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日:
'此平谀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
皆无恨也;知口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天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共求其
死也。'回顾乳者剑②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臼:'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
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效俘,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
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
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洸冈阡表》)
注:①知Ishmn:何况.况日.②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知汝父之能养也及其所之既倦
B.因指而叹口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也
C.w今有余财母立于兹
D.使其言烈他植者则不缢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尝夜黑治官书
A.是以区区不能废号B.小鸟HJ来啄食
C.眄庭柯以惜颜D.小其肤以验其生枯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I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
也
B.蚓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C.知I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
也
D.知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穷的“穷”指“贫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B.始归的“归”指“女子出嫁”,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意思不同。
C.死狱的“狱”指“案件”,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意思相同。
D.矜饰的“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行”的“矜”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在去世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赖以生存的家
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
B.欧阳修的父亲每到岁末祭祀或面对酒水美食的时候,想要嬷养母亲而母亲已不在,他总
会哭泣。欧阳修的母亲由此知道他父亲能侍奉父母。
C.欧阳修的父荥觉得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此时欧阳修由奶妈抱着
在旁边,父亲就将这番话说给他听。
I).欧阳修的母亲对于平日里父亲教育子弟的话听的很熟,记得很详细,觉得父亲这样做是
发自内心,要欧阳修用父亲的话勉励自己。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16.欧阳修母亲说:“吾干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千汝也,”母亲对父亲有他样的了解?
请简要概述。
【答案】io.B11.I)12.C13.A14.C
15.(1)赡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
个人,重要的是心要仁爱。
(2)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庭院四周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
其反照室内)。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16.①知道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②知道父亲能蟾养父母:③知道父亲内心仁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往,到达”;句意:但我知道你的父亲赡养父母。/等到
(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B.均为“于是,就”;句意:于是就指着你感叹道。/于是舍弃了自己本来的名字,也自称
为“橐驼”o
C.“可是/你的”;句意:可是现在有富余的。/你的母亲站立在这里。
D.“对的/这样”;句意:假使他的话是对的。/其他种植的人却不这样。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烛”,点蜡烛,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曾经在晚上点着蜡烛批阅官文时。
A.“远”,远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句意: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B.“时”,时渊,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小鸟时常来这里啄食。
C.“怡”,使愉快,使动用法:句意: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D.“爪”,用指甲抠,名词活用作动词;句意: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活着还是枯死。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食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况且为他免除死刑了呢?因为有免除了死刑,就知道如果不去求生路,死去的人就
有遗憾了。常常为他们求得生路的,尚且还枉杀人:而世人常常求他们死。
“有”的宾语为“得”,并且“不求而死者有恨也”是“知”的宾语,所以应在“得”后而
断开,排除AD;
第三个“求”的宾语为“其生”,所以应在“生”后面断开,琲除B。
故选C。
CR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贫穷/困窘、没有出路”;句意:家里贫寒。/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
追念本原。
B.“女子出嫁/回去”:句意:我刚刚嫁过来的时候。/回去吧!
C.均为“案件”:句意:这是一个判了死刑的案件/大大小小的案件。
D.“夸耀/怜悯”:句意:从不夸耀做作。/仍然受到(您)怜悯和养育。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父亲就将这番话说给他听”错,由原文“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
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可知,这应该是父亲叫母亲转
述这番话。
故选Co
【15题详解】
本题考直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必”,不一定;“要”,重要:“博”,普遍、遍及。
(2)“垣墙”,名作动,砌上墙;“垣墙周庭”,省略、倒装;“当”,对着;“洞然”,
明亮(的样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其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
可知,母亲知道父亲内心仁厚。
由原文“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可知,母亲知道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
由原文“自吾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可知,母亲知道父亲能赡养父
母。
参考译文:
我不幸,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寒,还要在生活上自食其
力,抚养我,教育我,让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的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
乐于结交朋友。他的俸禄少,常常没有剩余,说:‘不要让我因为钱财受累。'他去世后,
没有留卜可以覆盖的一片瓦,可以耕种的一垄地,可以用以生存的家产。我依靠什么来守节
呢?我对你的父亲了解一二,因而将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从我成为你家媳妇之后,来不及
侍奉我的婆婆,但我知道你的父亲蟾养父母。你自幼失去了父亲,我不能断定你以后是否会
有所成就,但是我知道你的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我刚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的父亲刚刚为他
的母亲守完丧满一年C每到岁末祭祀的时候,他总会哭泣.说:'祭品再丰盛,也不如微薄
的赡养。’有时准备了酒水美食,又哭泣道:'过去常常不够吃,现在有富余的,又哪能让
她吃到呢!'刚开始我见到这样的情况,以为他是刚刚守完丧才这样。后来常常如此,一直
到他临终前,没有不这样的。我虽然来不及侍养婆婆,但由此可以知道你的父亲能侍奉父母。
你的父亲为官时,曾经在晚上点着蜡烛批阅官文时,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原因,他就说:
'这是一个判了死刑的案件,我想免除他的死刑却不行。'我说:'可以为死囚求得生路吗?'
他说:‘想要给他求一条生路却不能免除他的死刑,那么死者与我都没有遗憾九况F1.为他
免除死刑了呢?因为有免除了死刑的,就知道如果不去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常常
为他们求得生路的,尚且还枉杀人;而世人常常求他们死。'他回头看见奶妈抱着你站在旁
边,于是就指着你感叹道:'术人说我在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是真的,我就来不及存到
我的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你要将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日里教育其他的子弟时,也常常说这
些话,我已经听得很熟了,所以能记得很详细。他在外面如何,我不知道;他在家,从不夸
耀做作,他这样做,是真的发自于内心。唉!他内心很看重仁爱。从这个方面我知道你的父
亲一定会后继有人。你要用这些勉励自己啊!赠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
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心要仁爱。我没什么能教育你,这都是你父亲的
心愿。“我哭着记下了母亲的教海,不敢忘记。
福建省三明市优质高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中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问者F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己,理,非吾业也。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某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督尔获,早缴而绪。早织而缕,享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
飨警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
类乎?”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土佐才也。”以其文
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
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个¥,
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
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
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
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
益以官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
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縻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
酒肉饭根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
冢葬之,目曰"从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
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日:“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
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箱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仕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
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
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日:“占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
此哉?”修甄苜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
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
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
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精/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
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
为救之/而实杀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原指生育孩子,引申为“抚养”“女子许婚”、“待字闺中”的“字”与加点字含
义不同。
B.飨饕,古时指饭食,其中俄指早饭,饕指晚饭;“盘飨市远无兼味”的“飨”则是食物
的统称。
C.中书,是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也是官署名,唐代中书省、宋代政事堂。文中指后者
之意。
I).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向不停留。通常用于卜级对上级或半辈之间
的敬礼。
14.下列对上面两个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元注重民生,恤民爱民。他借橐驼之口,将“吏治不善”的表现加以集中,将俗吏来
多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B.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蜴过走微薄,不利于规劝典他人降
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C.富弼尽职尽责•再干革新.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信.
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D.富弼才能卓著,褒贬不一。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士大夫互相庆贺。但
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心生嫌隙。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6.《种树郭橐驼传》与《富弼传》“河朔水灾”段均有涉及官员理政,请概括二者的不同
表现。
【答案】12.B13.B14.D
15.(1)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
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6.①前者官员表面忠于职守,劝督农桑,实则繁政扰民;
②后者富弼恪尽职守,勤政救民,当发生水灾时,他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有效动员官员,
鼓励民众自救,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
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AC;
“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抚养;女子许婚。句总:养育好你们的孩子/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
B.”殖指早饭,蜜是指晚饭”错。飨,晚饭;蜜,早饭。句意: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
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令宋仁宗心生嫌隙”错误,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
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渚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
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名词作动词,划破:“本”树干:“性”,本性。
(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某令,若其怜焉,而卒以祸……吾小人辍飨害以劳吏者,且
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百性耶”可知,前者官员表面忠于职守,劝督农桑,实则繁政扰
民;
结合“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J束,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
以便薪水。官吏白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康之,仍书
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遭人持酒肉饭模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
陂洋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可知,后者常弼恪尽职守,勤政救民,当发生水灾
时,他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有效动员官员,鼓励民众自救,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
生。
参考译文:
语段一: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
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
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
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
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
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
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乂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
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民间简式借款合同协议书模板
- 资产评估-魏永长课件 第6章 房地产评估学习资料
- 西游记知识竞赛选择题
- 资产管理工作讲课
- 餐饮全权委托协议
- 激光打标烟雾净化器工作原理
- 教师聘用协议书范例
- 二零二五矿权转让居间协议书
- 闭环人员日常管理制度
- 黔西电厂燃料管理制度
- 《煤矿电气安全》培训课件2024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
- 概率统计课件:二维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汇编及答案【历年真题】
- 视频监控项目投标技术方案(A)
- 内设部室及人员调整工作方案
- 反违章安全培训课件
- 社会主义发展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Q-GDW 644-2011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导则
- 《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JTG-T2231-02-202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