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审计操作实务指南TOC\o"1-2"\h\u21727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 34593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目标 3284431.1.1内部审计的定义 3262151.1.2内部审计的目标 3123751.1.3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3282851.1.4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 376471.1.5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4228241.1.6审计计划 4302501.1.7审计准备 4289261.1.8审计实施 440071.1.9审计报告 4143851.1.10审计整改 4233481.1.11审计终结 523990第二章内部审计计划 539031.1.12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572711.1.13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步骤 5268351.1.14审计项目启动 5236401.1.15审计实施 566861.1.16审计报告编制 6286051.1.17审计计划监控 6312931.1.18审计计划调整 620496第三章内部审计证据 6267041.1.19内部审计证据的定义 695601.1.20内部审计证据的种类 792391.1.21内部审计证据的特点 7288681.1.22收集内部审计证据的基本原则 7124671.1.23内部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 7156021.1.24内部审计证据的整理 8149151.1.25内部审计证据的分析 82458第四章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 8321021.1.26内部审计程序概述 855001.1.27内部审计程序设计的主要内容 8266171.1.28内部审计程序设计的关键环节 81861.1.29内部审计方法概述 993431.1.30内部审计方法的选择 9212551.1.31内部审计方法的应用 936091.1.32内部审计程序执行的保障措施 931571.1.33内部审计程序的监督 9145881.1.34内部审计程序执行与监督的关键环节 1023524第五章内部审计报告 10234871.1.35编制原则 10145661.1.36编制内容 1020451.1.37编制程序 11125541.1.38审批程序 11217841.1.39发布程序 1193991.1.40跟踪措施 11302561.1.41反馈机制 119657第六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2154771.1.42独立性原则 1252871.1.43全面性原则 12208761.1.44系统性原则 12149411.1.45风险导向原则 1245101.1.46审计计划管理 12179641.1.47审计程序控制 12274581.1.48审计证据收集与评价 1278611.1.49审计报告编制与提交 1370171.1.50审计后续跟踪 1388521.1.51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1335681.1.52内部审计质量改进 137988第七章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13121711.1.53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分类 13142241.1.54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方法 1492401.1.55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144241.1.56内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14114371.1.57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1563861.1.58内部审计风险监督 158914第八章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1554011.1.59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 15232351.1.60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1640221.1.61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632611.1.62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 16309641.1.63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 1796251.1.64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 1714911第九章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785071.1.65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意义 17244251.1.66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18260301.1.67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184841.1.68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管理 1830381.1.69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 18202411.1.70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推广 1911078第十章内部审计案例解析 1924751.1.71内部审计案例的类型 19102691.1.72内部审计案例的特点 19101961.1.73财务审计案例 20163151.1.74合规审计案例 20313161.1.75运营审计案例 20115961.1.76内部控制审计案例 20284261.1.77财务审计启示与借鉴 20207561.1.78合规审计启示与借鉴 20203781.1.79运营审计启示与借鉴 20222191.1.80内部控制审计启示与借鉴 21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目标1.1.1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保障资产安全,促进法规遵循,提升企业价值,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其运营。1.1.2内部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通过评估和改进企业的经营流程、管理方法等,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2)保障资产安全:通过检查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3)促进法规遵循: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4)提升企业价值:通过提供有关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价值提升。第二节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1.1.3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需求,设置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向企业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1.1.4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熟悉企业运营和内部控制。企业应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1.1.5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程序和方法。(2)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监督。(3)提供内部审计报告:及时向企业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4)跟踪审计整改:对审计发觉问题进行跟踪,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保证审计效果。第三节内部审计的程序1.1.6审计计划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和风险状况,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明确审计项目、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和审计人员。1.1.7审计准备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1.1.8审计实施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实地调查、检查和评估。1.1.9审计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发觉问题及改进建议。1.1.10审计整改内部审计机构应对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跟踪,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保证审计效果。1.1.11审计终结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归档审计资料,对审计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第二章内部审计计划第一节内部审计计划的编制1.1.12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依据与原则内部审计计划的编制应依据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遵循以下原则:(1)审计计划应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保证审计工作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2)审计计划应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3)审计计划应保证审计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4)审计计划应具备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1.13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步骤(1)收集资料:审计部门应收集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等资料,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风险状况等。(2)分析评估:审计部门应分析企业内部风险,评估审计需求和优先级。(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部门应根据分析评估结果,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包括审计项目、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等。(4)审计计划审批:审计计划应提交给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批。(5)审计计划发布:审计计划经审批后,审计部门应将计划发布给相关人员进行执行。第二节内部审计计划的执行1.1.14审计项目启动(1)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计划,明确审计项目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等。(2)审计部门应组织审计团队,明确审计团队成员职责。(3)审计部门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保证审计项目按期完成。1.1.15审计实施(1)审计团队应根据审计计划,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2)审计团队应关注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出改进建议。(3)审计团队应保证审计质量,对审计证据进行严格审查。1.1.16审计报告编制(1)审计团队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编制审计报告。(2)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项目概述、审计发觉、审计结论等。(3)审计报告应提交给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批。第三节内部审计计划的监控与调整1.1.17审计计划监控(1)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计划监控机制,对审计项目进度、审计质量等进行监控。(2)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性。(3)审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了解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1.1.18审计计划调整(1)审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计划进行适时调整。(2)审计计划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a.保证审计计划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b.优先考虑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环节。c.保证审计资源合理分配。(3)审计计划调整后,应重新提交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批,并发布给相关人员进行执行。第三章内部审计证据第一节内部审计证据的种类与特点1.1.19内部审计证据的定义内部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用以支持审计结论的各类信息。内部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性和适当性对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1.1.20内部审计证据的种类(1)文件证据:包括公司规章制度、合同、协议、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2)实物证据:指对审计对象的实际观察、盘点、测量等所获取的证据。(3)询问证据:通过与审计对象及相关人员的访谈获取的信息。(4)计算证据:对审计对象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所得到的证据。(5)分析证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所得到的证据。(6)比较证据:通过对审计对象与其他单位或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所得到的证据。1.1.21内部审计证据的特点(1)相关性:内部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和审计事项密切相关。(2)可靠性:内部审计证据应来源可靠,能够反映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3)充分性:内部审计证据应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数量上要满足审计要求。(4)适当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具备适当的证明力,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真实性。第二节内部审计证据的收集1.1.22收集内部审计证据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审计证据应真实、客观,不受主观因素影响。(2)全面性原则:审计证据应涵盖审计对象的各个方面,保证审计结论的全面性。(3)时效性原则:审计证据应在审计期间内收集,以保证其有效性。1.1.23内部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1)文件审查:审查公司规章制度、合同、协议、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文件。(2)实地调查:对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盘点、测量等。(3)访谈:与审计对象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相关信息。(4)数据分析:对审计对象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5)比较分析:将审计对象与其他单位或历史数据进行比较。第三节内部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1.1.24内部审计证据的整理(1)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内部审计证据按照种类、来源进行分类。(2)标识证据:对内部审计证据进行编号,便于查阅和分析。(3)归纳总结:对内部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关键信息。1.1.25内部审计证据的分析(1)分析证据的真实性:判断内部审计证据是否真实、可靠。(2)分析证据的相关性:判断内部审计证据是否与审计目标和审计事项相关。(3)分析证据的充分性:判断内部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4)分析证据的适当性:判断内部审计证据是否具备适当的证明力。(5)综合分析:将内部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审计结论。第四章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第一节内部审计程序的设计1.1.26内部审计程序概述内部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内部审计程序的设计应遵循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1.1.27内部审计程序设计的主要内容(1)审计计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期限。(2)审计准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方法。(3)审计实施: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测试和评价。(4)审计报告:整理审计资料,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5)审计后续跟踪: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审计效果。1.1.28内部审计程序设计的关键环节(1)审计计划制定:保证审计计划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2)审计方法选择: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风险,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3)审计报告撰写: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审计发觉的问题和建议。第二节内部审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1.29内部审计方法概述内部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风险,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手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分析和判断的方法。1.1.30内部审计方法的选择(1)根据审计目标:选择与审计目标相匹配的审计方法。(2)根据审计风险:选择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审计方法。(3)根据审计资源:选择在审计资源范围内能够实现审计目标的方法。1.1.31内部审计方法的应用(1)文件审查:对被审计单位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了解其内部管理情况。(2)询问调查: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沟通,了解其业务操作和内部控制情况。(3)实地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现场进行调查,观察业务操作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4)分析评价:对收集到的审计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第三节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与监督1.1.32内部审计程序执行的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审计质量。(3)落实审计责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责。1.1.33内部审计程序的监督(1)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程序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审计工作合规、高效。(2)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查。(3)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审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保证审计质量。1.1.34内部审计程序执行与监督的关键环节(1)审计计划执行:保证审计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审计目标得以实现。(2)审计方法应用:保证审计方法选择恰当,审计效果明显。(3)审计报告撰写:保证审计报告客观、全面地反映审计发觉的问题和建议。(4)审计整改跟踪:保证审计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审计效果得以巩固。第五章内部审计报告第一节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1.1.35编制原则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应真实反映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和情况,保证报告内容客观、准确。(2)完整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应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包括审计范围内的各项业务和事项。(3)准确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应准确表述审计发觉的问题,避免因表述不清导致误解。(4)可读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应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便于阅读和理解。1.1.36编制内容内部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背景:说明审计的依据、目的、范围和审计对象。(2)审计过程:简要描述审计实施的过程,包括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3)审计发觉:详细列举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包括问题描述、问题性质、涉及金额等。(4)审计结论:根据审计发觉,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评价意见。(5)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6)其他事项:如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应在报告中进行说明。1.1.37编制程序(1)审计组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及时整理审计资料,撰写审计报告初稿。(2)审计报告初稿应征求审计对象及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3)审计报告定稿后,应提交给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批。第二节内部审计报告的审批与发布1.1.38审批程序(1)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读性。(2)审计报告经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通过后,提交给公司分管领导或董事会审批。(3)公司分管领导或董事会审批通过后,审计报告正式生效。1.1.39发布程序(1)审计报告生效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将报告送达审计对象及相关部门。(2)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审计报告归档,并做好保密工作。(3)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总审计报告,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第三节内部审计报告的跟踪与反馈1.1.40跟踪措施(1)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中的整改措施进行跟踪,了解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2)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查,评估审计效果。(3)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审计对象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了解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1.1.41反馈机制(1)审计对象应定期向内部审计部门报告整改进展情况。(2)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3)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审计报告跟踪与反馈情况汇总,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第六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一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1.1.42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原则是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任何外部和内部利益冲突的影响。独立性原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1.43全面性原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对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关注企业各个层面的风险,保证审计内容的完整性。1.1.44系统性原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企业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系统性原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关注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1.1.45风险导向原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关注企业风险最高的领域。风险导向原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根据风险程度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第二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1.1.46审计计划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时间安排。审计计划管理有助于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1.1.47审计程序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审计程序,明确审计步骤、方法和要求。审计程序控制有助于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1.1.48审计证据收集与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1.1.49审计报告编制与提交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反映审计发觉的问题、原因和建议。审计报告应真实、完整、客观、公正,及时提交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1.1.50审计后续跟踪内部审计部门应跟踪审计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对审计效果进行评价,保证审计建议得到有效执行。第三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估与改进1.1.51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后续跟踪等方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有助于发觉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为改进提供依据。1.1.52内部审计质量改进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质量评估结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完善审计制度:对审计计划、审计程序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3)强化审计监督: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审计工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4)优化审计资源分配:根据企业风险程度,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果。(5)建立激励机制: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不断评估与改进,内部审计部门应不断提升审计质量,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有力支持。第七章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第一节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1.1.53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分类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导致审计结果失去真实性、完整性或合规性的可能性。内部审计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类:(1)审计程序风险:审计程序设计不当或执行不力,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2)审计证据风险:审计证据不足、不真实或不可靠,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风险。(3)审计人员风险: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经验不足或道德风险,导致审计结果失实的风险。(4)内部控制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导致审计结论无法全面反映企业风险状况的风险。1.1.54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方法(1)文件审查法:通过审查企业内部相关文件、制度、流程等,发觉潜在的审计风险。(2)询问调查法:与审计对象进行交谈,了解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情况,发觉潜在风险。(3)分析比较法: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进行对比分析,发觉异常情况,识别潜在风险。(4)案例分析法:研究历史上的审计案例,总结经验教训,识别潜在风险。第二节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1.1.55内部审计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原则:客观、全面、动态地评估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2)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风险。(3)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分析。1.1.56内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1)优化审计程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调整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过程严谨、高效。(2)提高审计证据质量:加强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3)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降低审计人员风险。(4)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保证审计结论的全面性。第三节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监督1.1.57内部审计风险管理(1)建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保证审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2)加强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定期对审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及时调整审计策略。(3)制定审计风险应对措施:针对识别和评估的审计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审计风险。(4)建立审计风险预警机制:对审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1.1.58内部审计风险监督(1)建立审计风险监督机制:明确审计风险监督的职责、程序和方法,保证审计风险监督的全面性。(2)加强审计风险监督执行:对审计风险监督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保证审计风险监督的有效性。(3)提高审计风险监督效果:通过审计风险监督,及时发觉和纠正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第八章内部审计人员管理第一节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与培训1.1.59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企业在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专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背景。(2)工作经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审计工作经验,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3)职业操守: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4)团队协作: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事共同完成审计任务。1.1.60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1)培训内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程序、财务会计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2)培训方式: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方式。(3)培训周期: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定期进行,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技术的发展。(4)培训效果评估:企业应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第二节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1.1.61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1)诚信:内部审计人员应始终保持诚信,对审计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严格保密。(2)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利益冲突的影响。(3)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对待审计事项,避免个人偏见。(4)责任心: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对审计工作负责。1.1.62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1)遵守法律法规: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2)尊重他人:内部审计人员应尊重他人,与同事、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沟通。(3)严谨作风:内部审计人员应严谨对待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4)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内部管理秩序。第三节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与激励1.1.63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1)评估指标: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应包括审计质量、审计效率、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2)评估方法: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3)评估周期: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应定期进行,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1.1.64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1)薪酬激励:企业应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薪酬水平,以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职业发展:企业应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培训等,以满足内部审计人员的成长需求。(3)表扬与奖励:企业应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表扬与奖励,以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荣誉感。(4)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凝聚力。第九章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第一节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意义与目标1.1.65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增强审计效果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信息化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审计人员可以快速获取、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2)提升审计数据准确性。信息化审计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失误,提高审计数据的准确性。(3)增强审计监督能力。内部审计信息化有助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督,提高审计质量。(4)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有助于发觉企业内部管理的不足,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推动管理提升。1.1.66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1)实现审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使审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提高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2)提高审计数据的质量和利用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审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利用效率。(3)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节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1.1.67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1)制定审计信息化规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审计需求,制定审计信息化规划,明确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2)选择合适的审计信息系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具备良好功能、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的审计信息系统。(3)实施审计信息系统。按照审计信息化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审计信息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培训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1.68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管理(1)建立健全审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制定审计信息系统管理规范,明确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管理要求。(2)加强审计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对审计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系统稳定运行。(3)提高审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第三节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1.1.69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1)审计项目管理。通过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审计项目的在线申报、审批、执行和总结,提高审计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准评估宠物值类型与试题及答案
- 一年级语文日常交流试题及答案
- 解锁古代文学史核心考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非食品产品质检问题试题及答案
- 语文综合素养六年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客户满意度测评试题及答案
- 辽宁省丹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总复习质量测试(一)数学 含解析
- 汽车故障检测设备使用常识试题及答案
- 广西南宁市横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
- 计量计价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支模巡视检查记录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数学试题【含答案】
- 标准-美国DS-160中文表格-1
- 设计成果确认单
- GA/T 1163-2014人类DNA荧光标记STR分型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 骨转移瘤课件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课件
- 污水处理培训课件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 高中英语各种教材词组汇总大全(超级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