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_第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_第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_第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_第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

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

与“强弱”的不同。

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

()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

“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

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

①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

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②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二

③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

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

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

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

2.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

的研究。本课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

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

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聚焦板块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

的前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听到有很多学生提到“说话时声带会振动”,因此我把拓展板块的知

识讲解和聚焦板块结合在了一起。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

这个活动通过拉伸、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橡皮

筋的振动不是很明显,而且大多数小组把注意力放在橡皮筋是否发出声音,没有仔细观察橡皮筋

发声时的状态。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这个活动可以提示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对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观察,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

力放在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上。比如用手触摸音叉,在鼓面洒上细沙或者放一些碎纸屑等方法。

但在巡视时我发现,触摸音叉时,部分小组操作不当,会直接抓住音叉,音叉立刻停止振动。抓

1

住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

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几个平行班我采用了两种授课顺序,第一种按教科书顺序,分别验证声音能在气体、固体和

液体中传播,最后拓展玩“土弓话”。

第二种用“玩土电话”导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从“话筒”传到“听筒”的,学生自然

想到棉线。首先验证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再验证声音能在空气和液体中传播。

笫一种方法,在讨论声音是如何在“土电话”中传播时,有同学提出,“土电话”不只是棉

线在传声,还有“听筒”和“话筒”中的空气,以及两个纸杯也参与了传递振动,我觉得很有道

理,表扬了孩子。

在第二种授课方式中,有同学提出,不是棉线在振动传声,而是棉线中间的空气振动传播,

于是找来一根铁丝,用铁丝代替棉线,再次让学生验证。其实还可以用空心管,验证空气传播振

动,反思自己还不能脱离教材限制和教学任务的束缚,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验证,

感觉很遗憾。希望能得到专家指教。

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时,真空玻璃罩中的闹钟这个实验,因为没有实物操作,我选用了

三种方式让学生体验,一种采用套材中提供的视频资料,效果直观,节省了教师很多备课时间。

二是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教学服务系统。

后来发现西沃白板也自带这个模拟实验,从虚拟实验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科学

的碰撞,兴奋不已。

强调好实验要保持安静后,验证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音叉在空气中直接敲响时的声音,反而比敲响后放入水里的声音要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误

解,我把对比这个环节去掉了,只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和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感受声音

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活动一: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对人耳各部分

的功能进行推测。活动中发现学生大多能说出耳朵的结构,耳朵的功能不是很清楚。教学中我借

助了视频让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这样更直观。如果有人耳模型,课上学生动手组装,更直观、

形象。

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这一活动是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感受耳郭在收集声音中起到的作用。活动中发现有学生不

会将A4纸卷成喇叭状,教学中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也需要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

明显。

活动中,我没有提供足够多的A4纸,让学生将书卷成喇叭状一样进行活动。

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震动

这•活动主要是探索耳朵的重要部位一一鼓膜的作用,主要采用模拟实验,我在气球皮上面

放的是沙子,想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活动中发现当音叉靠近“鼓膜”,气球皮的震动不是很明显。

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让学生可以将音叉轻轻地接触气球皮后就不再动,这样很容易发现

沙子在音又的振动中移开。

我想将塑料杯换成矿泉水瓶口的那一部分,套上气球,观察气球皮上的泡沫球,实验效果会

更明显C

2

5.声音的强与弱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1.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尺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以及尺子震动的幅度

有什么不同。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将尺子伸出的长短一致,就导致活动结果又不同。活动

前,需要老师强调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

2.“振动”一词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接触,这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幅,只要

理解了什么是“振幅”,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观察发现总结出来,也为下节课理解“振动频率”做

好铺垫。

活动二:观察并比较橡皮筋、鼓面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1.教学中我将两个活动合成一个教学,学生也很容易完成实验。活动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

去拨动橡皮筋,学生关注点在于橡皮筋振动幅度,听声音的变化经常会被忽视,教学中需要老师

提醒关注橡皮筋声音的变化。

2.鼓面的振动学生不容易发现,课上会借助沙子来观察。这一活动需要提醒学生力度小点,

不然会将沙子振的到处飞。

3.在拓展活动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大小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的影响实验中,我将泡沫

球换成乒乓球,活动发现当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的运动不明显,只好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

6.声音的高与低

活动一:探索铝片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1.这一活动比较简单,让学生敲击琴片,边敲边听边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前我担心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如果学生不清楚需要老师提醒。

2.为每个铝片琴配了2根敲击棒,课上建议老师只给学生1根,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内有2名

同学同时敲击铝片琴,不便于观察。

3.每个铝片琴还有一张乐谱,课前我还想带领孩子们一起玩一下,课上确没有留出时间敲击

乐谱,有点遗憾。

活动二:探索口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这一活动主要是了解口琴的结构,探究口琴发出高低声音的原理。只有一个口琴,活动中找

一个同学上来吹口琴,其余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探究口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我将口琴拆

开,大屏幕展示,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簧片有的长、有的短,得出声音的高低与口琴簧片的长短有

关。

活动三:探索尺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这一活动中,我们选取了长短不一的4个数据,学生反复实验,探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

短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听尺子发

出声音的高低,还要从侧面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活动中学生容易发现伸出桌面长的发出声音低,

振动慢;距离短的发出声音高,振动快。

8.制作我的小乐器

1.要让学生制作小乐器,那学生就要对前面所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活动前,我先引

导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内容,再去设计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学生在设计制作小乐器过程中比较轻松。

2.本节课学生制作小乐器的材料是老师准备的,我准备了烧杯、试管、排箫等材料,有很大

的局限性。制作出来的大多是打击类的乐器,建议老师们提前布置任务,学生会带多样材料,这

样学生会制作不同种类的乐器,体现了材料的多样性。

工学生完成后,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演奏出歌曲《小星星》,如果演奏不出来,再改进,直到能

完整演奏出来。活动中发现有的小组能完全演奏出歌曲,点赞!

3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全班同学一起双手放肋骨两侧,感受呼吸过程。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胸腔

的扩张和收缩,但对于腹部和膈肌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就费时一些。

采用换个角度的方法,让学生一只手摸肚子,一只手摸腰带的位置,感受腹部肌肉“变硬”、

“变软”来理解腹部的收缩和放松。不知道这样设计是否合理,还请大家指点。

理解了呼吸过程中胸腔、腹腔、膈肌变化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呼和吸的过程,指着

自己的身体部位讲述给本组同学听,推举小组代表到讲台前展示。

此环节,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将本课知识重点和难点掌握

了。

第二个活动是打开呼吸器官“暗箱〃进行呼吸过程观察的活动。学生们在体验过呼吸过程后,

很自然的会猜测身体内部呼吸器官是怎样工作的?

通过此模拟实验,既让学生建构了呼吸器官参与呼吸作用的科学认识,又让学生产生进一步

研究呼吸的兴趣和欲望。

课程设计中第一个探究环节预设时间长了些,所以第二个环节的模拟实验器材,是我与实验

员课前组装好的,安装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手太大了,如果让学生的小手安装会更好一些,学生

失去了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感觉有些遗憾。

2.呼吸与健康生活

活动一:了解呼吸的本质

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明白呼吸就是进行气体的交换,即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

维持生命,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还要让学生明白一呼一吸才算一次呼吸,为活动二做好铺垫。

活动二:测量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

这一活动分为安静状态、运动后、减慢呼吸的运动后三个层次展开,层层递进,很容易让学

生对比发现影响呼吸次数的因素。

1.活动中发现大多学生虽然明白了一呼一吸才叫一次呼吸,活动中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数自己

呼吸时是出问题的,有的孩子数出安静状态下有60多次呼吸,比较离谱;还有个别学生故意加速

呼吸,整节课需要老师把控好课堂。

2.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比较好数,在记录运动后的呼吸时,因为场地有限,我让学生直接在原

地跳跃,活动气氛很好,教室依多灰尘,建议课上开门开窗。

3.肺活量测量

用吹哨子比赛导入,比赛规则一公布,同学们便兴奋不己,纷纷举手想参与进来。

但因为时间关系,每个平行班,都只选择了两组同学两两PK,第一组:一个是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的同学,另一名是比较柔弱的女同学;第二组:一个是比较高大、胖或壮的同学,另一个是

瘦小的同学。

第一个班采用计时的方法,发现计时的同学与吹哨的同学总是不能同步,时间都在2-3秒之

间,差别不大不好区分。于是后面的班级索性就不用计时了,两名同学同时吹,全班同学监督观

察,反而更有利于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课堂效果更好,很自然的引出肺活量的概念。

探索部分,因为学生们上周刚进行了体检,在提问如何测量肺活量的时候,同学们自然就提

到了肺活量器,可以自然过度并出示肺活量袋。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使用方法,然后让一名学生演示使用肺活量袋测量肺活量的方法,纠

正不当之处,共同总结注意事项。

测量环节孩子们异常兴奋,于是就有同学忽略了我们总结的注意事项,有不卷边直接用手攥

4

住或掐住袋口的,还有吹多次的,数值达到了4500毫升,不得不让他们重新测量。

为避免同学们测量时多次吹气,在一个平行班尝试了让同学们捏着鼻子吹,但仍会出现吹多

次的情况,除了鼻子,嘴也会呼吸,吹多次的同学总是不承认,于是采用其他小组成员监督的方

法。

最后发现有的同学数值仍然很大,甚至达到4500毫升以上,经过与同学们探讨,大家一致认

为是吹气之前没有把袋中的空气排干净所致。

整理数据环节,同学们通过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反思自己的肺活

量是否达到健康标准,大家都异常的安静,就连最活跃的班级也陷入了深思,到了研讨环节大家

研讨得又格外激烈,我感觉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

拓展部分,除跟大家讨论如何提高肺活量外,还展示了用“排水法”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5.食物中的营养

上课的前一天,给学生布置小任务,让学生自己准备食材,但由于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大部

分孩子是住校生,每个班10个左右的跑校生(晚上回家,不住校的学生)。于是,我分三种情况

进行了布置:

1.住校生,带自己想检测的零食;

2.跑校生,带肥肉、土豆、西红柿和自己还想检验的食物(叮嘱好大小,5立方厘米左右橡

皮那么大);

3.教师,从餐厅准备馒头、土豆等典型食物,以防孩子们带的食物不够或忘记带的情况。

第二天一早就把材料收集起来,统一分配

上图为住校生准备的食物,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已经接近两周没有回家了,准备食物的那

天晚上,宿舍里,孩子们还是纷纷拿出数量不多的零食问我,“老师我准备面包行吗?我能不能掰

一小块测?”“老师我没有刀子,我能咬一口苹果明天带去测吗?”“老师我带来的零食吃完了,

我能不能用奶测?”“老师我发现我海苔卷上有营养成分表,这个碳水化合物是什么?老师海苔卷

能检测吗?”

感受到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我对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并答应他们在课堂上对自己好

奇的食物进行检验,同时叮崛孩子们: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哪种营养成分多,明天

上课时,把疑问提出来,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

让人惊喜的是跑校生们,有的同学在家长帮助下,把肉、土豆、红薯、西红柿都切成了一小

块一小块装到盒子里或袋子里,太有心了,这样在分配实验材料时就方便多了。

满满一小车(实验室小推车)食物,既惊喜又感动!

上课前2分钟,孩子们都到教室后,关上门、关上窗户,点了一给头发,让学生能够闻到那

种刺鼻的烧焦的气味,然后开窗通风,提出问题“刚才老师烧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了吗?”

用烧烤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导入课程,学生好奇心顿时被激发起来,很自然就引出对蛋白

质这种营养物质的讲解。

拓展播放另一种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方法的视频。

师生共同学习了其他营养成分后,接下来就到了探究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的环节。

本着节约的原则,为能让材料多次使用,先让学生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然后再让学生

检验是否含有淀粉。

学生在白纸上涂抹食物时,意外发现胡萝卜含有色素,兴奋不已。

反复强调卫生和规范问题后,大部分小组竟然能做到实验如此有序、干净,大家还自己带了

卫生纸擦桌子,但滴管的使用还是需要在巡视过程中多次强调。

5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消化器官与食物的关系呈现

出来,引出消化的概念和人体消化的第一站一一口腔,从而出示课题。

因为疫情原因,老师们和住校生被封闭在了学校里,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在家的少部分学生

采用线上观看在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现场直播的方式学习。

第一个探索活动,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因实验材料容易选取,所以课前给在家的同学

发送了准备材料的信息(一块馒头,盘子,镜子),在校同学和在家的同学同步实验。

一开始设想的是,将从餐厅取来的馒头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块,全班每位同学一块,四名同

学分别咀嚼1次、5次、10次、15次,然后吐出到白纸上观察。结果发现不同同学咀嚼的速度和

程度有区别,有的咀嚼5次和10次区别不人,难于区分。

于是后面的平行班,采用让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面示范咀嚼,吐出咀嚼的馒头,投射到大屏幕

上观察,然后再将馒头分发到每个小组,不用吐出来,每位同学边咀嚼边感受口腔内牙齿、舌头、

唾液的作用,边用镜子张嘴观察自己的馒头变化,或观察本组内其他同学馒头的变化。发现这样

既能节约馒头,同时还能让每位同学体会到口腔内器官的协同作用。

还需说一点的是,在这个环节,很多学生会出现“呕,太恶心了”“太脏了,老师我要吐了”

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在此,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做科学探究要有科学精神,要有严谨性。

通过亲身体会,学生回答口腔里的结构,能够很容易说出牙齿和舌头这两个结构,唾液需在

老师提示后才能想到。

舌头的作用不需提小学生就能说出,但唾液的作用,还需要老师加以提小,比如“为什么馒

头越嚼越甜”。牙齿的作用就需要观察后说出了。

观察牙齿仍采用小镜子观察和小组内成员互相观察两种方式,通过观察自己的牙齿,学生们

很容易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牙齿才24颗、26颗等,与课本上的32颗相差太多,这时候就需

要老师给学生拓展智齿的知识了,同时让学生.明白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牙齿数量有区别。

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到:

1.被门齿切断后的食物要靠舌头运输到臼齿处研磨,舌头的作用不仅仅是起搅拌作用。

2.演示牙齿咬断食物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将.上下两排牙齿相互闭合,实际上人在切咬咀嚼时

上颌是不动的。

3.学生可能会将上下两排门齿尖衔接在一起,实际上上颌牙齿比下颌牙齿要稍微突出一些,

呈咬合状态。

学生在一次次认知冲突中不仅更科学地认识口腔中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还深刻体会到它们

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体验到牙齿一、舌头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相互协同作用,在

游戏中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到知识,还能吃到好吃的,大家乐此不疲。但就是组织纪律又成为比

较头疼的问题,孩子们兴奋的了不得。

第三单元运动与力

1.让小车动起来

我将本课改成了一节项目化学习课,导入环节出示从古至今的各种车,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

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探明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为后续用拉力做小车动力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

在与学生探讨过程中,引出“静止”、“运动”、“动力”等科学名词。

提出问题“假设我们校长明天11点要去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你会建议他乘坐什么车

呢?”引出高铁是我国的骄傲,进站时间能精确到秒,这离不开司机和调度员的努力和付出,这

节课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调度员,完成下图项目:

出示小车和木板轨道(标有起点、终点)实物,说明小车要在木板上行驶40厘米距离,让学

生思考如何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起来,引出课题。学生会想到用吹、磁铁吸、手推或拉,以及有

6

学生看到课本上的图,会想到用绳子拉等等方法。

然后出示实验材料,不借助人力,用所给材料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用垫

圈的重力拉动小车,顺势和学生一起认识重力。

此时提出问题”绳子多长合适?“学生想到的是要大于轨道长度40厘米,但却想不到课桌的

高度问题,需要老师用实物演示提示一下。

课前我们几个科学老师试验了多次,因为有桌沿的摩擦力,需要好多垫圈才能让小车运动起

来,为了减少摩擦力,本课实验材料加入了套盒中的滑轮,我一直认为滑轮的作用就只是减少摩

擦力,没想到学生回答出了滑轮的其他两个作用:一是可以稳固棉线的方向,让小车不容易跑偏;

二是阻挡小车防止它掉落到地面。顺势给同学们板书“阻力”这个科学名词。

接着提出问题,几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猜测,此时学生会漫无目的的乱猜,于是可

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小车和垫圈,掂一掂它们的重量,推一推感受一下阻力。

注意提示学生实验时要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刚好运动起来。

实验完毕后,每个小组都兴奋的汇报了自己测出的数量,大部分小组的数量都是3-4个。此

时再次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受力,小车就会运动起来?”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只有垫圈达到

一定数量,或者说只有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

能够让小车运动起来后,接下来就要调试小车的运行时间了,学生思考如何调试?如何准确

计时?学生很容易想到计时器来计量时间,但每次增加几个垫圈,第一次放几个垫圈,还需要老

师给予提示。

教授秒表的使用方法。提示学生第一次放的垫圈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启动个数,然后多个多

个的添加垫圈,每次增加几个垫圈,可以小组讨论后决定,出小温馨提不,小组分工后开始实验。

学生都非常兴奋,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这个桌面不够干净利索,实验起来不方便。

比如这个滑轮卡的位置不对,轨道明显短了很多。还有的小组小车太快了,计时器精确度不

够,少于1秒钟就不会记录了,可以提示学生用秒”来记录。

我们的目的是能够调试出小车运行正好1秒的垫圈数,所以小于1秒时可以减少垫圈数。最

后展示每个小组调试的测量结果,并汇报有没有调试出正好1秒到站的垫圈数,与前面项目的提

出呼应,为自己成功完成项目喝彩。

拓展部分,向几位体育老师要的足球教学视频,非常清晰的展示运动员改变足球运动状态的

方法。

最后,向同学们展示学生自己的有关重力的科学小文章,鼓励学生积极投稿科普小文章。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以游戏形式导入,先让学生说一说橡皮筋有什么用,给你一根橡皮筋你会怎么玩,拉一拉会

有什么感觉?然后每人一根橡皮筋让学生玩一玩,此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了解学生

的知识储备。

然后师生总结橡皮筋的特性(形状容易改变,拉长后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以及

它具有的弹力概念。

知道弹力概念后,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橡皮筋的弹力让小车运动起来吗?学生自由回答,有

同学提出像弹弓一样驱动小车,也有同学提出像课本上那些驱动,大家的想法很多,不急于否定,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

然后出示材料让学生按课本的方法组装,受疫情影响,几个平行班前面班级在教室上的,后

面几个班就在宿舍上了,完全放手给孩子们了。

的橡皮筋有两种,一种长的,一种短的,课本上是用两根套在一起使用,我们用长皮筋一根

就可以。

条件有限,孩子们选择用地板砖的砖缝作为起点,一个地板砖边长80厘米,看小车能行驶几

个地板砖,多出的用直尺测量.

放手给孩子们,他们用做标记,多把尺子组合等多种方法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

有的小组动手能力强,将小车正放,再向相反的方向转轮子缠绕橡皮筋,能快速完成实验。

7

但有的小组因为缠绕橡皮筋的方法不好,一手拿一个轮子让小车绕轴转,搞不清楚橡皮筋缠

绕方向到底朝哪,也就搞不明白小车的行驶方向了,于是实验需多次尝试,实验时间自然也就长

一些。

还有的小组不知道测量时,应从前轮起点位置测量到后轮停止位置。

这些就需要老师在巡视时给予指导了。

解决小车打滑的问题,孩子们在小车上放置了手边的各种小重物,比如橡皮、学生奶等。

孩子们沉浸式实验,动手实践,更容易理解实验原理。

拓展部分,拓展了生活中强力应用的例子,同时拓展了前驱车和后驱车的问题,由两名同学,

后面同学手臂搭在前面同学肩膀上来模拟前后驱动的区别,学生们在模拟游戏中轻松掌握。

4.弹簧测力计

我将本课改成了一节项目化学习课,导入环节出示从古至今的各种车,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

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探明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为后续用拉力做小车动力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

在与学生探讨过程中,引出“静止”、“运动”、“动力”等科学名词。

提出问题“假设我们校长明天11点要去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你会建议他乘坐什么车

呢?”引出高铁是我国的骄傲,进站时间能精确到秒,这离不开司机和调度员的努力和付出,这

节课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调度员,完成下图项目:

出示小车和木板轨道(标有起点、终点)实物,说明小车要在木板上行驶40厘米距离,让学

生思考如何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起来,引出课题。学生会想到用吹、磁铁吸、手推或拉,以及有

学生看到课本上的图,会想到用绳子拉等等方法。

然后出示实验材料,不借助人力,用所给材料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用垫

圈的重力拉动小车,顺势和学生一起认识重力。

此时提出问题"绳子多长合适?“学生想到的是要大于轨道长度40厘米,但却想不到课桌的

高度问题,需要老师用实物演示提示一下。

课前我们几个科学老师试验了多次,因为有桌沿的摩擦力,需要好多垫圈才能让小车运动起

来,为了减少摩擦力,本课实验材料加入了套盒中的滑轮,我一直认为滑轮的作用就只是减少摩

擦力,没想到学生回答出了滑轮的其他两个作用:一是可以稳固棉线的方向,让小车不容易跑偏;

二是阻挡小车防止它掉落到地面。顺势给同学们板书“阻力”这个科学名词。

接着提出问题,几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猜测,此时学生会漫无目的的乱猜,于是可

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小车和垫圈,掂一掂它们的重量,推一推感受一下阻力。

注意提示学生实验时要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刚好运动起来。

实验完毕后,每个小组都兴奋的汇报了自己测出的数量,大部分小组的数量都是3-4个。此

时再次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受力,小车就会运动起来?”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只有垫圈达到

一定数量,或者说只有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

能够让小车运动起来后,接下来就要调试小车的运行时间了,学生思考如何调试?如何准确

计时?学生很容易想到计时器来计量时间,但每次增加几个垫圈,第一次放几个垫圈,还需要老

师给予提示。

教授秒表的使用方法。提示学生第一次放的垫圈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启动个数,然后多个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