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_第1页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_第2页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_第3页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_第4页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

课时分配:2学时。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

第一章宪法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宪法概念;宪法的特征;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刚性

宪法;柔性宪法;宪法的制定程序;宪法性法律概念;宪法惯例概念;

宪法判例概念;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的方式;宪法解释的含义:

宪法解释的分类;宪法解释的机关;违宪审查的概念。

2、理解:人民主权、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宪法解释和宪

法修改的区别;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3、掌握:评价权力制约原则的现实意义;如何实施和完善我国的

宪法解释;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课时分配:10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释义

二、宪法的本质

三、宪法的分类

第二节宪法创制

一、宪法制定

二、宪法修改

三、宪法解释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民主权原则

三、基本人权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五、法治原则

第四节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一、宪法形式

二、宪法结构

第五节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三、违宪责任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论述宪法的根本性。

3、论述宪法关系。

4、论述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

历史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主要内

容、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

2、理解: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对1975年

宪法的历史评价、对1978年宪法的历史评价。

3、掌握: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

课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二、宪法的发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1、论述近代宪法产生的背景

2、论述宪法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3、论述我国几次修改宪法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三章国家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家性质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

专政相结合、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战线的任务、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统一战

线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很重要意义。

3、掌握: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结合。

课时分配:8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内容及其成因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性质概说

一、国家性质概念

二、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三、各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第二节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

一、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节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本

三、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我国宪法对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

复习思考题:

1、论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我国宪法的影响。

2、论述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3、论述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区别。

4、论述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伟大意义

第四章国家形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政权组织形式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联

邦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民族

区域自治概念和特点、特别行政区概念以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涵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

特点、在我国只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首都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具体事例说明

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

课时分配:10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容,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我国

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必然性和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概说

一、国家形式概述

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三、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四、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概说

二、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

三、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五、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四节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第五节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第六节特别行政区

一、“一国两制”理论

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

2、论述“一国两制”对我国以及世界的意义

3、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地位。

4、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哪些区别?

5、论述我国基层自治制度。

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民的含义;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

的权利;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

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2、理解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宪法为什么还要保障公民

的宗教信仰的自由;理解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

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3、掌握: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来看,宪法规定公民有受

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

课时分配:12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宪法为什么还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

仰的自由;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

民的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说

一、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二、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

三、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节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一、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二、权利和自由的界限

第三节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一、平等权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政治自由

四、人身自由

五、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六、宗教信仰自由

第四节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二、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四、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节特定人的权利

一、保障妇女的权利

二、保障退休军人和烈军属的权利

三、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四、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复习思考题:

1、论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论述弱者权利保护的重要性。

3、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和一般的权利义务相比有哪些特点?

4、简述平等权的特点和内容。

5、论述我国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第六章选举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选举的暇念;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2、理解:经过对选举法的多次修正和补充,我国的选举制度无论

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更为完善,更加切实可行。

3、掌握:从我国选举法的多次修正和补充,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的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健全。

课时分配:8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重点讲授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选举制度与政党

制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说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选举制度的作用

四、选举制度的体制

五、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原则

五、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二、间接选举程序

三、几种特殊的选举

第四节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二、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三、代表的辞职

四、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复习思考题:

1、论述选举权在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

2、论述选举程序在选举制度中的价值。

3、我国主要实行间接选举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4、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制度有哪些?

第七章国家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

位;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国务院的职权;地方国

家权力机关的涵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C

2、理解: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3、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加强党

的领导;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

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

课时分配:8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国家机关的各自职能,

二、国家机关的宪法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说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代议机关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国务院

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四节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3、什么是总理负责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

第八章政党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政党制度的概念;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2、理解:各民主党派性质的发展变化: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

各民主党派共产党领导下参政、议政。

3、掌握:如何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时分配:4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我国现有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成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说

一、政党概述

二、宪法与政党制度

第二节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复习思考题:

1、论述宪法框架下政党制度的正当性。

2、论述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意义

3、论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意义。

参考书目

1、《宪法学》,张献勇、王秀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宪法》(第二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年;

3、《宪法》(第二版),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宪法教学参考书》,韩大元、胡锦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年;

5、《宪法学》,魏定仁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宪法》,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外国宪法判例》,韩大元、莫纪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