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数据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热闹的超市内声音的响度为5分贝
B.5层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大致为15米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2.如图所示为竖笛,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亮,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
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木质竹笛相比塑料竹笛声音更悠扬空旷,主要是音色差异
D.用竖笛吹奏美妙的乐曲一定是乐音
3.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牌,可以起到减弱噪声的是()
c.树梢上结霜
5.如图是无锡地区1月某天天气预报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JL«而去,
•2t〜6X5
179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2度”
B.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D.空气污染指数主要监测直径小于10毫米的颗粒物
6.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中有一种是“蒸储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
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和熔化B.熔化和凝华C.汽化和液化D.升华和凝华
7.下列现象中,与"绿树成荫”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山在水中的“倒影"B.小孔成像
C.筷子好像被水“折断〃了D.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8.杨杨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当杨杨戴上红领巾走近竖直放置的穿衣镜,从距离穿衣镜前4m处向镜子移动了
1m,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A.变大6mB.变大5mC.不变6mD.不变2m
9.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
10.如图所示,在圆柱状的玻璃水杯后面贴近水杯放置一个小瓷娃娃,透过水杯可以观察到瓷娃娃的像,当瓷
娃娃逐渐远离水杯的过程中,不能看到的像是()
11.甲、乙两辆小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地向西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5km/s
C.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做加速运动
12.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如图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火箭发射时看到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
C.火箭升空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
D.火箭外壳看上去是臼色是因为外壳吸收白光
13.如图所示,小明物理课学了视力矫正后,在家里做了以下探究活动,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
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把父亲佩戴的一副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
晰的像,而拿走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像又变的清晰,则小明的父亲是
A.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
B.近视眼,戴的是凸透镜
C.远视眼,戴的是凹透镜
D.远视眼,戴的是凸透镜
14.如图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沿平直路面上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一直走在乙同学的前面
B.甲乙两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0-10s内乙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D.在0-6m内乙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二、填空题
15.如图是“是真的吗”某期节目画面: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
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产生的,通过
一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纸杯被击落说明声可以传递,该实验在月球(选填“能”或“不
能”)完成,原因是
16.以后购物消费忘带钱包、手机不算大事,顾客可以"刷脸付费”,刷脸机是通过摄像机来捕捉人脸信息来核
对顾客账户的,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_透镜,所成的像是—(选"正立"或"倒立")
17.测量仪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温度计的所示温度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cm.
18.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他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把水打击为很细小的水雾,在风扇转动时喷出,喷
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加快了从周围物体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9.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一(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成白色的固体,这种在固体常
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舞台制造烟雾,这是由于干冰
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烘托气氛.
20.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色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
带,这就是光的一现象,如图乙所示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
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_.如果一束光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则紫光的折射光线
与OC比较更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1.在"探窕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
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a)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
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选填"合
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可以显示光路,这是利用了光的—(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3)如图⑹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线0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22.小明父亲一次在烈日下洗车,车身油漆上出现了不少黑点,像是烧焦了的痕迹,这是因为车身上残留的水
滴相当于对光线有_作用,使得水滴下的车身温度升高而失去光泽;汽车的反光镜属于_(选填"凸面镜
或"凹面镜")
23.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
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l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患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
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一毫米每秒;
(3)甲心率比乙的心率—(选择"快"或"慢"),乙患者的心率为每分钟_次.
三、解答题
24.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线0A如图所示,试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作出反射光
线.
25.完成如图所示甲、乙两图中的光路图
26.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
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同学选择B(盖子密封性较好)来模拟"高压锅",所测得沸点会—(选填"高于"或"低于")其他组
用装置A所测得的沸点.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相同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
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乙组测得的水的沸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丙组,丙组加
热时间长的原因是乙组烧杯中的水量—丙组,图—(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3)甲同学发现家里煲汤经常沸腾后改用小火,这样会不会改变水温呢?在实验中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
给水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27.小芳想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找到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
・加透明■璃板茶2*板平・俄
徐U口Q万7
AHCDEFG
(1)为了验证猜想,实验中她应该选择B蜡烛和_(选填字母序号)蜡烛,目的是_,并选厚度相同(2mm)
的_(选填字母符号)作为平面镜.
(2)选好器材后,她将器材按照如G图所示位置摆放好,若将镜前蜡烛称为蜡烛A,镜后蜡烛称为蜡烛B,则
小芳要想观察到蜡烛A所成的像,她应在蜡烛_(选填"A"或"B")一侧观察
(3)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重合,
此现象说明—
(4)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结论
_,A到玻璃板的距离大于B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原因是一
实验次数一二三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4.83.85.8
(5)实验时小芳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了2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A.4cmB.2cmC.lcmD.Ocm.
28.如图所示,张宁同学在张老师指导下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蜡烛位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
镜焦距为—Cm.
(2)把蜡烛移动到A处,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
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_的实像.
(3)若凸透镜在C点不动,要获得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的像,应把蜡烛放置在标尺_cm,移动光屏,直到像
最清晰为止,若移去光屏,该位置_(选填"存在"或"不存在")像.
(4)由于探究时间较长,蜡烛变短后,蜡烛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选填"上"或"下",下同)移.为了使
像重新呈在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_移.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遮掉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像为一
A.上半段烛焰的像B.下半段烛焰的像C.完整烛焰的像.
29.小明同学小学四年级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初中接触物理后想:物体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后滚动的快慢一样吗?他猜想物体滚动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质量(生活中称作“重量")和形状有关.小明选
择下列物品进行实验:一把米尺、一块塑料板、同样规格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只空瓶子、与空瓶等质
量的小球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塑料板搭成一个倾斜角度较小的斜面.
②将米尺横放在这块塑料板上,并握往它.
③将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斜面上.
④移走米尺,同时释放三个物体并现察它们滚动的快慢.
(1)要判定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和—(选填"装满水的瓶"、"空瓶"或"小球")
进行比较.
(2)下面关于移走米尺的两种方案,你认为较为合理的是(选填"A"或"B")
A.沿箭头a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B.沿箭头b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
(3)通过步骤④中发现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同时到达斜面底部,可以得到结论:质量不等的瓶子从斜坡的
同一高度释放,运动到水平面时,它们的速度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等")
30.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
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2)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塞子是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0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
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5101520
(4)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选填"正"或"反")
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_(选填"改变"或"不变")的.
(5)实验时,玻璃管的放置应—
A.一定竖直固定放置B.可以倾斜固定放置C.可用手拿玻璃管放置,便于观察和读数.
0J10162025
甲乙
31.便捷的交通工具与互联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017元旦,王师傅带儿子驾车到无锡东站,然
后乘高铁去济南旅游.10:35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儿子通过铁路12306
网站查询列车的时刻表.如图乙所示,求: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父子俩最快能赶乘上哪一车次到济南?—
(2)该趟高铁运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无・东开济南到星行走育
G4210:5814:28MOkm
GI21411:0515:05K40km
(JI241!351435MOkm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数据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热闹的超市内声音的响度为5分贝
B.5层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大致为15米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答案】B
【解析】
解:A、热闹的超市内声音的响度大约为70分贝,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层楼高大约为3m,则5层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大致为15m,故B符合题意;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3。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竖笛,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亮,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
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木质竹笛相比塑料竹笛声音更悠扬空旷,主要是音色差异
D.用竖笛吹奏美妙的乐曲一定是乐音
【答案】C
【解析】
解: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空气柱振动的幅度不同,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木质竹笛相比塑料竹笛声音更悠扬空旷,主要是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用竖笛吹奏美妙的乐曲如果影响到了他人的工作、学习或休息,就会成为噪音,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
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牌,可以起到减弱噪声的是()
【答案】A
【解析】
解:
A、图中标志为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图中标志的意思是此处距离上海还有5km,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图中标志为禁止烟火,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
D、图中标志为限速标志,表示车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答案】B
【解析】
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熔化为液态的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错误;
D、"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
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5.如图是无锡地区1月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儿.而失r―UL飞
-2P〜6t
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2度”
B.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D.空气污染指数主要监测直径小于10毫米的颗粒物
【答案】C
【解析】
解:
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2。(:,读作负2摄氏度或零下2摄氏度.故A错误;
B、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故C正确:
D、空气污染指数主要监测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①常用温度的计量单位是℃,读作“摄氏度”;②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由液态变为固态的
过程叫凝固,都需要放出热量;③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④空气污染指数主要监测直径小于或
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6.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中有一种是“蒸播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
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和熔化B.熔化和凝华C.汽化和液化D.升华和凝华
【答案】C
【解析】
解: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
化现象.
故选C.
点睛: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两个过程是相反的.
7.下列现象中,与"绿树成荫”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山在水中的"倒影"B.小孔成像
C.筷子好像被水"折断"了D.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答案】B
【解析】
解:"绿树成荫”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平静水面上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正确;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
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错误.
D、用放大镜看文字时,文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
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
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
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
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8.杨杨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当杨杨戴上红领巾走近竖直放置的穿衣镜,从距离穿衣镜前4m处向镜子移动了
1m,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A.变大6mB,变大5mC.不变6mD.不变2m
【答案】C
【解析】
解:
(1)从距离穿衣镜前4m处向镜子移动了1m,即人站在穿衣镜前4m-lm=3m处,镜子里的像距镜面也是
3m,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3m+3m=6m.
(2)镜中的像始终与物体等大,因此不管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镜中的像不变.
故选C.
点睛: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
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来解答此题
9.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
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的是()
【解析】
【详解】由于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要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因此人看到水中的“鱼''实际
上是鱼通过折射后所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变浅,因此D选项正确.
10.如图所示,在圆柱状的玻璃水杯后面贴近水杯放置一个小瓷娃娃,透过水杯可以观察到瓷娃娃的像,当瓷
娃娃逐渐远离水杯的过程中,不能看到的像是()
。曷D,
【答案】D
【解析】
解:A、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可以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图中的像可以看到,不合题意;
B、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图中的像可以看到,不合题意;
C、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图中的像可以看到,不合题意;
D、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不可能是缩小的,故图中的像不可以看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
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11.甲、乙两辆小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地向西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5km/s
C.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在做加速运动
【答案】A
【解析】
解:A、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甲、乙两辆小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地向西运动,
所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运动.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甲车4s内通过的路程为20m,
SHI20m
则甲车的速度为故B错误;
甲
C、由A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甲、乙两辆小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地向西运动,
所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东运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和乙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所以甲
乙均做匀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1)利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大小,比较甲乙两车的速度大小,然后得出结论;(2)从图示中读出
4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大小;(3)已知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大小,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理论,结合题意分析解答:(4)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射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12.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如图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火箭发射时看到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
C.火箭升空过程中是匀速直线运动
D.火箭外壳看上去是白色是因为外壳吸收白光
【答案】B
【解析】
解:A、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相对于地面位置在改变,所以运载火箭是运动的,故A错误;
B、火箭发射时看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
C、火箭在升空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大,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火箭外壳看上去白色是因为外壳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1)判断运动与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2)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的小水珠;(3)火箭发射时速度不断增大,是变速运动:(4)白色可以反射所有色光.
13.如图所示,小明物理课学了视力矫正后,在家里做了以下探究活动,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
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把父亲佩戴的一副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
晰的像,而拿走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像又变的清晰,则小明的父亲是
A.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
B.近视眼,戴的是凸透镜
C.远视眼,戴的是凹透镜
D.远视眼,戴的是凸透镜
【答案】A
【解析】
【详解】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拿一个眼镜给"眼
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前方或后方;拿走远视镜则烛焰的像变得
模糊,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像又变的清晰,说明像的实际位置在光屏的前方,所以这是近视眼的特征,刚才
所载的是凹透镜.
故选A.
【点睛】首先明确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利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即可确定
它是怎样来矫正视力的.
14.如图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沿平直路面上步行,他们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一直走在乙同学的前面
B.甲乙两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0-10s内乙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D.在0-6m内乙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解析】
解:
A、由图知,甲乙二人在6s之前,乙走在前面;在6s时甲追上乙,在6s后甲在前面,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同学同时出发,甲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
运动;
乙为曲线,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的路程不同,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知,在0-10s内甲走了12m,乙走了9m,由v=2可知0-10s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t
故C错误;
D、由图知,甲乙两同学通过6m时,甲所用的时间大于乙所用时间,由“=£可知0-6m内乙比甲的平均速
t
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1)由图象可知,两同学同时出发,甲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
匀速直线运动;乙为曲线,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的路程不同,是变速直线运动;据此对AB选项做出判断;(2)
分别找到0-6m各自用的时间、0-10s各自走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据此对CD
选项做出判断.
二、填空题
15.如图是“是真的吗”某期节目画面: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
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产生的,通过
一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纸杯被击落说明声可以传递该实验在月球(选填“能”或“不
能”)完成,原因是.
【答案】⑴.振动⑵.空气⑶.能量(4),不能⑸.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解:(1)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塑料膜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纸杯被击落,是声波对纸杯做了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4)月球周围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该实验在月球上不能完成.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点睛:(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固体、液体、气态都可以传播声音;(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
量;(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6.以后购物消费忘带钱包、手机不算大事,顾客可以"刷脸付费”,刷脸机是通过摄像机来捕捉人脸信息来核
对顾客账户的,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透镜,所成的像是—(选"正立"或"倒立")
8双置产头IS值机殿:
【答案】(1).凸⑵.倒立
【解析】
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倒立.
点睛: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17.测量仪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温度计的所示温度为—°C,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
10oP
【答案】(1).-4(2).1.95
【解析】
解:)温度计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液
(110℃101℃,1℃;
面在0℃下面,此时的温度为-4。(:.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l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4.9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95cm-3.00cm=1.95cm;
故答案为-4;1.95.
点睛:(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
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
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
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
度值的下一位;
18.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他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把水打击为很细小的水雾,在风扇转动时喷出,喷
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一(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加快了从周围物体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答案】⑴.汽化⑵.吸收
【解析】
解: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是汽化现
象;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汽化;吸收.
点睛: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
流动速度;要加热蒸发,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蒸发是
汽化的一种,汽化要吸热.
19.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成白色固体,这种在固体常
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舞台制造烟雾,这是由于干冰
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烘托气氛.
【答案】⑴.凝华⑵.升华⑶.液化⑷.凝华
【解析】
解: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过程:舞台中的干冰(固体二
氧化碳)会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
晶,从而烘托气氛.
故答案凝华;升华;液化;凝华.
点睛:(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凝华放热.(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0.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色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
带,这就是光的一现象,如图乙所示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
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如果一束光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则紫光的折射光线
与OC比较更(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N
B
【解析】
解: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色散:
因为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
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所以反射角与折射角之和等于
90°,故折射角为180°-90°-60°=30°.
由光的色散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所以紫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故紫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应
靠近法线.
故答案为色散;30。;靠近.
点睛:白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后能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
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
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根据甲图可知紫光比红光的折射能力强,故乙图中紫光的折射角
小.
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
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a)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
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
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可以显示光路,这是利用了光的(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3)如图(b)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b)
【答案】⑴.(1)不合理(2).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3).漫⑷.
不能(5).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解析】
解:
(1)不合理.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
次实验;
(2)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
的缘故.
(3)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在白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纸板0B面和反
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
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漫;(3)不能;探究反
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点睛:(1)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
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3)实验要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还要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22.小明父亲一次在烈日下洗车,车身油漆上出现了不少黑点,像是烧焦了的痕迹,这是因为车身上残留的水
滴相当于对光线有—作用,使得水滴下的车身温度升高而失去光泽;汽车的反光镜属于一(选填"凸面镜
或"凹面镜")
【答案】⑴.:凸透镜⑵.会聚⑶.凸面镜
【解析】
解:(1)在阳光下的水滴好比一个小的凸透镜,把太阳光进行了会聚,同时也会聚了太阳光的能量,使得局部
高温,从而伤害汽车的外表.
(2)汽车的反光镜(后视镜)属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故答案为凸透镜;会聚;凸面镜.
点睛:(1)水珠的形状是中央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生活中的面镜
有三种: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
传播方向.
23.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
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I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患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
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贝IJ:
(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一毫米每秒;
(3)甲心率比乙的心率一(选择"快"或"慢"),乙患者的心率为每分钟一次.
【答案】(1).0.75(2).24⑶.慢⑷.96
【解析】
解:(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警=0.75s;
80
(2)由图甲可知在0.75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s=18mm,
坐标纸的速度=24mm/s;
t0.75s
(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相同,
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15mm,
15mm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0.625s,
v24mmIs
乙的心率一,,0s、,=96次左0s=96次/min;
0.625s/次
所以可得中心率比乙的心率慢.
故答案为(1)0.75;(2)24;(3)慢;96.
点睛:Q)甲的心率为80次/min,即甲的心脏每分钟跳80次,然后可求出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2)由
图甲所示求出坐标纸在Imin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坐标纸的速度;(3)由图乙求出乙每次心跳时
间间隔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然后求出乙的心率.
V
三、解答题
24.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线0A如图所示,试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作出反射光
线.
2%
【解析】
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的法线,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
小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光路图如下:
点睛: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26.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
已准备多套A、B装置)
ABCDU
(1)甲组同学选择B(盖子密封性较好)来模拟"高压锅",所测得沸点会—(选填"高于"或"低于")其他组
用装置A所测得的沸点.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相同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
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乙组测得的水的沸点一(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丙组,丙组加
热时间长的原因是乙组烧杯中的水量一丙组,图—(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3)甲同学发现家里煲汤经常沸腾后改用小火,这样会不会改变水温呢?在实验中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
给水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一(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答案】⑴.高于⑵.等于⑶.小于(4).D⑸.不变
【解析】
解:(1)因为密封性好,所以水上方的气压会高一些,因此甲组所测的沸点会高于乙组所测的沸点;
(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相同,说明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
由于水越多,需要加热的时间会越长,所以丙组加热时间长的原因是乙组烧杯中的水量小于丙组烧杯中的水
且
里;
图D中,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表示水正在沸腾.而图E中气
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还没有沸腾.
(3)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用大火或小火沸点都不会变化,则温度计的示数将不变.
故答案为(1)高于;(2)等于;小于;D;(3)不变.
点睛:(1)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2)读图C可判断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是否相同.水沸腾之
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在装置相同
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水升温越慢.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
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读图DE可做出判断.(3)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7.小芳想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找到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
MMk透明茶包"板平・一
AHCDEFG
(l)为了验证猜想,实验中她应该选择B蜡烛和—(选填字母序号)蜡烛,目的是―,并选厚度相同(2mm)
的一(选填字母符号)作为平面镜.
(2)选好器材后,她将器材按照如G图所示位置摆放好,若将镜前蜡烛称为蜡烛A,镜后蜡烛称为蜡烛B,则
小芳要想观察到蜡烛A所成的像,她应在蜡烛一(选填"A"或"B")一侧观察
(3)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重合,
此现象说明―
(4)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结论
_,A到玻璃板的距离大于B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原因是—
实验次数—■二三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4.83.85.8
(5)实验时小芳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了2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A.4cmB.2cmC.lcmD.Ocm.
【答案】⑴.C;;(2)(3);;(4);;(5).(2).比较物像大小(3).E(4).A(5).未点燃⑹.
像与物大小相等(7).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8).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
(9).D
【解析】
解:(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应使用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
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故应选择B蜡烛和C蜡烛;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
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用2mm厚的茶色玻璃.
(2)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3)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在这个过程中蜡烛不应该点燃.
(4)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玻璃板厚度相同,每次测量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均不相等,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
(5)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的位置保
持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1)C;比较物像大小:E;(2)A;(3)未点燃;像与物大小相等;(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
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5)D.
点睛:(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
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点燃蜡烛A,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观察
蜡烛的像时,眼睛要在蜡烛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
的像,只能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3)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4)根
据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得出结论.(5)实验过程中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可能是测量有误差,可
能是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等.
28.如图所示,张宁同学在张老师指导下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蜡烛位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
镜焦距为_<:01.
(2)把蜡烛移动到A处,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
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的实像.
(3)若凸透镜在C点不动,要获得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的像,应把蜡烛放置在标尺—cm,移动光屏,直到像
最清晰为止,若移去光屏,该位置—(选填"存在"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松江区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数学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25年初三2月份自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宁嘉祥县联考2025届初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材料与构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理工大学《建筑模型制作与造型设计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
- 信阳师范大学《专业英语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眼睑外伤手术缝合技巧
-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阅读分享会
- 疗养院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答案
- 国开电大《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大作业
- 小学生劳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专题02全等模型-一线三等角(K字)模型(原卷版+解析)
- 医学伦理学人卫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人力资源服务》赛项规程
- DB32T 3310-2017 船闸维护规程
- 好工作一八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