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
种间关系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生物具有
适应环境的特征,正是长期的适应形成了每种群落特
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2.科学思维:系统思维——不论研究种群还是研究群落,
都应将群落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素养要求学习目标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内容索引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
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材梳理预习新知夯实基础生物种群物种种间空间3.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群落的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
。(3)优势种:在群落中数量
,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
,往往占据优势。(4)物种组成的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固定不变的。随着_____
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
。物种组成物种数目很多很大不是时间和环境消失4.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实例_________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_______________
而产生的
现象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海葵与寄居蟹根瘤菌与大豆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相互排斥捕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翠鸟捕鱼_____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___________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寄生马蛔虫与马(1)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一个群落()(2)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4)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判断正误××√×探讨点群落的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请根据下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核心探讨突破重难强化素养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3.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根据课本P25“思考·讨论”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提示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相互错开。(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提示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提示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种间关系的比较核心归纳关系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特点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常表现“同生共死”的特征,如果彼此分开,则对双方都不利,一方或者两方不能正常生活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一般不会全部死亡种间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如图1;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如图2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1.(2021·山东济宁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某群落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群落为增长型C.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典题应用及时反馈知识落实√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特征,B项错误。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内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A正确;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B错误;丙为种间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题组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下列生物群体可称为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D.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
大型真菌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62.下列各项中,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是A.过度放牧导致草原优势物种由羊草变为碱蓬B.人工林中刺儿菜的数量随林冠层郁闭度而变化C.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D.某种鱼成体和幼体分别生活在水体底层和表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过度放牧导致草原优势物种由羊草变为碱蓬”研究的是优势种的变化,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A正确;“人工林中刺儿菜的数量随林冠层郁闭度而变化”研究的是人工林中刺儿菜种群数量的变化,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B错误;“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研究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C错误;“某种鱼成体和幼体分别生活在水体底层和表层”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D错误。3.下列关于群落及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是群落丰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D.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不能构成生物群落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是种群密度增大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群落丰富度增大,因为丰富度是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C错误。题组二种间关系4.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为捕食关系B.锁阳与小果白刺为寄生关系C.锁阳与小果白刺为原始合作关系D.锁阳与小果白刺为互利共生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锁阳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以判断该植物和小果白刺为寄生关系,B正确。5.下列种间关系对应正确的是①菟丝子只有缠绕在菊科植物上才能生存②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都能生存,放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全部死亡另一种仍能正常生长③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A.原始合作、寄生、种间竞争、捕食B.种间竞争、寄生、捕食、原始合作C.寄生、捕食、原始合作、种间竞争D.寄生、种间竞争、原始合作、捕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①菟丝子只有缠绕在菊科植物上才能生存,说明菟丝子与菊科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寄生;②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都能生存,放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全部死亡另一种仍能正常生长,说明大、小草履虫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种间竞争;③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独立生活,可知两种生物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三者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6.有蚜虫的地方往往有蚂蚁。蚜虫吸吮植物汁液后,多余的糖分通过腹管从体内排出,形成的蜜露是蚂蚁的美食。瓢虫、斑虻等都会以蚜虫为食,当蚜虫发现危险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蚂蚁接收到信息会站起来攻击蚜虫的天敌,直到把它们赶走,给蚜虫提供良好生活环境。以上材料中未体现的种间关系为A.捕食 B.互利共生C.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瓢虫、斑虻等以蚜虫为食,存在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瓢虫、斑虻都以蚜虫为食,争夺共同的食物,属于种间竞争,C不符合题意;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帮蚜虫赶走天敌,二者分离开也可独立生活,不属于互利共生,属于原始合作,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7.(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二月考)下图为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
最大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再变化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D点时甲种群的数量相当于K/2点,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稳定状态时,乙种群数量会在环境容纳量的范围上下波动,而非保持不变,B错误;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C错误;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但最终不会使甲种群灭绝,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8.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C错误;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生物,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在竞争中获胜,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9.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A.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D.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M、N两个种群食物种类存在重叠,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正确;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种间竞争越激烈,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D正确。10.下列有关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的判断,错误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反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D.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
物种之间的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综合强化√解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1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无捕食关系的不同种蝌蚪,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相同数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第二周时,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A.三种蝌蚪和捕食者四者之间存在两种种间关系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会受捕食者数量的影响C.捕食者数量增加,使乙获得的资源减少D.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12345678910111213141516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解析三种蝌蚪和捕食者四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两种种间关系,A正确;捕食者数量增加,使乙处于竞争优势,可获得更多的资源,C错误。12.(2020·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在一个原始的森林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B.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2是捕食者C.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D.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BC段物种1和物种2的数量都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A错误;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1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物种2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B正确;BC段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表现为同步的变化,没有表现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在BC段如果没有喷洒农药,则物种1的数量应是上升的,显然物种1的数量下降与喷洒的农药有关,但一定也受到了其天敌物种2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D错误。13.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B.物种B、C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由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变化正好相反,两者最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B项正确;从曲线可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时,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C可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使种群密度增大,C项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密度会减小,其环境容纳量不会增加,D项错误。14.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不同土壤深度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A.林窗各个土壤深度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动物种群密度不同√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减少,林窗各个土壤深度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C不符合题意;不同土壤深度中,林窗土壤动物种类数均比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多,由此可推知光照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不符合题意;由图无法判断林窗和林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情况,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节肢动物藤壶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1)藤壶固着在海边的岩石上生活,调查某块岩石上某种藤壶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样方(2)某海域沿岸主要分布着甲、乙两种藤壶,如图1。研究人员移除乙后观察甲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2。①两种藤壶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②实验中采用移除的处理符合科学实验中常用的_____原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种间竞争减法③实验结果显示,如果中潮间带没有乙,则甲____________;而在上潮间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如果没有乙,甲的栖息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动酒席出售合同范本
- 乡下洋房售卖合同范本
- 简单租场地合同范本
- 拆活动板房合同范本
- 共同买店面合同范本
- 玉米批发合同范本
- 畜禽疫苗销售合同范本
- 建筑木工包工合同范本
- 小切口历史-中国古代历代货币考点汇编
- 老人赠送地基合同范本
- cmk 设备能力分析计数表格
- 道路运输领域重大事故风险链鱼骨图
- 经历是流经裙边的水
- 河南2023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员工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法兰西喜剧院
- 电力市场交易体系规则培训PPT
-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实验记录单(实验必备)
- 医学检验心壁的组织结构
- 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2-2023八年级初二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答案
- 《小池》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 112尿道肉阜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