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酒诰》载,周公曾要求卫国国君康叔推行禁酒令,对于聚众饮酒者,则“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则记载了器物主人曶辅助王朝中主管狱讼的卿士井叔处理晋国都邑翼地的争讼。由此可见,西周()A.家国同构色彩浓厚 B.制定出完备的成文法C.延续商朝治国理念 D.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2.秦律规定:官方贸易之外的商业活动禁止在非市场区域的街道等地进行;贩卖物品在十天以上者,必须到市场进行贸易;售卖瓦土墼(块状燃料)粪等物品者,可以在居民家中贩卖,但要按规定缴纳市租。由此可见,秦朝()A.关于经济运行的法律严苛细密 B.注重用法律管理基层商业秩序C.初步放弃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对农用物资交易管控较为宽松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地唐代墓葬群中发现了十余例形态各异的黑人俑。其人物造型通体发黑,圆脸丰盈,大螺旋状发髻,弯眉大眼,深目鼓圆,鼻梁直挺,嘴唇较厚(如下图所示)。唐朝的一些文学作品和壁画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境内黑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当时()A.中非两地直接交往频繁 B.对外交往较为发达C.黑人在唐朝地位较高 D.实行平等民族政策4.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同时,他还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反映出朱熹()A.宣扬人性本善 B.强调熟读精思 C.注重个人修养 D.重视自我反思5王阳明就西南地区流官和土官设置问题奏称:“夫流官设而夷民服,何苦而不设流官乎?夫惟流官一设,而夷民因以骚乱,仁人君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骚乱,而必于流官之设者?土官去而夷民服,何苦而必土官乎?夫惟土官一去而夷民因以背叛,仁人君子亦安宁忍使斯民之背叛,而必于土官之去者?”据此可知,王阳明主张()A.流官与土官之间应实现相互牵制 B.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应该不断创新C.制度设置以提高治理效果为目的 D.边疆治理要遵从少数民族的意愿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熏烁,天下并起而亡之。”此论意在()A.改良旧有体制 B.抨击暴秦政治 C.歌颂远古世风 D.推翻满清政府7.据记载,20世纪初清朝新式学堂的建立、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而清政府既无力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也无法有效整合民间资本。这()A.反映出清政府无意改革变法 B.说明民众大多反感新政措施C.严重制约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D.体现出清朝官员的傲慢自负8.1928年7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指出:“我们需要运用一切旧的技巧,那些为大众所能通晓的一切技巧,做我们的阶级斗争的武器,它的形式虽是旧的,它的内容却是革命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伟大的艺术,应该为我们所欢迎所支持。”这一论断()A.说明宣传成为党的核心任务 B.反映出党有意扩大阶级基础C.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学艺术 D.旨在推动根据地的革命斗争9.下图所示为某一时期党和政府颁发给农民的相关证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经济变革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B.农业合作化运动受到人民群众欢迎C.农民阶级的土改成果得到政府保护 D.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基本完成10.1989年9月,邓小平讲话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A.有利于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 B.反映出中国对战争的看法发生变化C.说明冷战终结改变中国外交方向 D.体现出中国外交开始服务经济建设11.有学者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国王是国家的最高法官,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成员在法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家族长老、商业组织首领等人员和机构也参与诉讼审判。该学者重在强调,古代两河文明中的司法机制()A.与行政体制分离 B.深受希腊文明影响C.存在多元化色彩 D.出现官商勾结趋势12.12世纪,英国出现了建城热。至1230年,英国的城市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从1250年到13世纪末,英国很少再建新城市,既有的城市中也有的未存续下来。至1300年,建城热潮在现实的制约下走向终点。“现实的制约”主要是指()A.教会对英国的严密控制 B.英国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C.君主对城市控制的加强 D.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13.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将马铃薯带到了欧洲进行种植。下表所示为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种植情况。对此合理的认知是()时间传播种植情况16世纪欧洲贵族认为马铃薯外貌丑陋,是传播麻风病的罪魁祸首17世纪马铃薯在欧洲只作为动物饲料存在,除非别无选择才会有人食用它18世纪长年战争使普鲁士粮食短缺,国王腓特烈大帝强硬颁布了种植马铃薯命令19世纪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粮食供给不足,马铃薯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A.统治阶层对新物种态度反复无常 B.贵族态度决定马铃薯种植范围C.马铃薯的传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D.社会需求影响新物种传播速度14.拉美各国独立后,掌权的大庄园主往往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大量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他们的庄园一般集中种植一到两种经济作物,通过销往欧洲赚取巨额利润。这些做法()A深受原宗主国国际贸易政策影响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C.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出拉美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动15.一战结束后,德国许多社会组织认为:德国军人是遭到龌龊的犹太人与社会党人背叛,才不战而降。在“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再次威胁下,只有强而有力的行动才能防止德国落入俄国的惨境。一战的战胜国们强迫德国套上的和约与民主枷锁,只能用更大的拳头还以颜色。据此可知,当时德国()A.民族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B.社会潜伏着极端情绪C.对凡尔赛体系强烈不满 D.法西斯操纵社会舆论16.1953年,苏联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家庭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户每年分别为18658卢布和15049卢布。其中技术工人家庭工资收入为15894卢布,非技术工人家庭工资收入为12532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A.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B.注重保护技术型生产力C.贫富差距呈扩大态势 D.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自吴忠强《汉朝是如何治理黄河的?》材料二东汉明帝即位时,黄河向东摆动,沟通黄河、淮河的重要水上航道汴渠被冲毁,汉明帝决心修整汴渠。善于治水的王景提出黄河和汴渠同时治理才能长治久安的主张,受到汉明帝重用,命他征发夫役数十万人,拨付百亿经费,开始治河、治汴。王景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改变黄河原来的河道,“筑堤、理渠”约两千里,使黄河水顺着地势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随后,他又着手整修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此外,王景又将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使各支流相互沟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王景治河历时一年完成,形成了一条入海最近、水流最畅、输沙能力最强的行洪路线,使黄河出现相对安澜约800年。——摘编自李莉《王景:800年黄河安澜之“功臣”》材料三上古时期,河南森林覆盖率是63%,南北朝时期降为25%——33%,唐代降到20%,北宋末只剩约14.2%,明代又降到6.3%,清朝初期猛然下降到0.6%。明清时期,河南境内“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中州少山木,即嵩、岳二室,仅寺观中老树数十株而已。其连峰叠皆童也”。1661——1776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积由41.76亩下降到4.56亩。明代时,河南境内共发生水灾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发生大水灾。整个清代,河南境内发生较大及特大水灾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摘编自蔡辉《历史上河南水灾有什么警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黄河水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严重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为古罗马道路的部分图示。注:古罗马道路里程碑: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道路的名称、归属地、该地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的下一个地点和距离、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国时期还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以及一些对皇帝的赞语等。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有4000多个。——以上材料均据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等整理(1)根据材料,提取古罗马道路的相关信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道路修建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自身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双方达成的协议完全是为了针对三国同盟:若法国遭到德国的攻击,俄国应援助法国;若俄国遭到德国或者由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攻击,法国应援助俄国。1904年的《英法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三国协约形成。——摘编自王绳祖《近代欧洲外交史》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问题层出不穷。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2013年,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理念回应了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给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时代坐标。截止到202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六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摘编自王巧荣《新时代的中国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一战前的大国结盟相比所呈现出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摘编自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结合材料,围绕“文化自觉”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酒诰》载,周公曾要求卫国国君康叔推行禁酒令,对于聚众饮酒者,则“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则记载了器物主人曶辅助王朝中主管狱讼的卿士井叔处理晋国都邑翼地的争讼。由此可见,西周()A.家国同构色彩浓厚 B.制定出完备的成文法C.延续商朝治国理念 D.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酒诰》的记载可知,周公干预卫国事务;根据曶鼎铭文可知,周王室在诸侯领地内拥有法政事务管辖权。两则材料均说明西周王室对诸侯国有一定的管辖权力,D项正确;家国同构强调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融合,材料未体现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并不是法律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但从材料看西周王室有意识地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2.秦律规定:官方贸易之外的商业活动禁止在非市场区域的街道等地进行;贩卖物品在十天以上者,必须到市场进行贸易;售卖瓦土墼(块状燃料)粪等物品者,可以在居民家中贩卖,但要按规定缴纳市租。由此可见,秦朝()A.关于经济运行的法律严苛细密 B.注重用法律管理基层商业秩序C.初步放弃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对农用物资交易管控较为宽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律对基层商业运行做了详细规定,由此可见秦朝注重用法律管理基层商业秩序,B项正确;“严苛”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初步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秦朝对农用物资交易管控较为宽松,排除D项。故选B项。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地唐代墓葬群中发现了十余例形态各异的黑人俑。其人物造型通体发黑,圆脸丰盈,大螺旋状发髻,弯眉大眼,深目鼓圆,鼻梁直挺,嘴唇较厚(如下图所示)。唐朝的一些文学作品和壁画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境内黑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当时()A.中非两地直接交往频繁 B.对外交往较为发达C.黑人在唐朝的地位较高 D.实行平等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内地墓葬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均存在域外黑人形象,说明有黑人在唐朝时期来中国居住生活或者中国人外出等情况出现,结合所学黑人普遍源自非洲地区,所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较为发达,地域跨度较广,B项正确;“直接交往”说法绝对,中国对黑人的了解可以是间接商业贸易、战争等途径,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黑人形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判断不出其地位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中的黑人属于外国人,是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结果,民族政策主要是指国内少数民族管理措施,且从材料无法体现黑人与其他民族的地位待遇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4.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同时,他还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反映出朱熹()A.宣扬人性本善 B.强调熟读精思 C.注重个人修养 D.重视自我反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同时,他还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可知,朱熹主张“存养”“持志”,认为人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反映出他认为应注重个人修养,C项正确;朱熹的主张是强调要加强个人修养,并不是为了宣扬人性本善,排除A项;熟读精思只是一种读书方法,朱熹强调的是要通过读书来加强个人修养,排除B项;材料中朱熹的主张并未涉及自我反思,排除D项。故选C项。5.王阳明就西南地区流官和土官设置问题奏称:“夫流官设而夷民服,何苦而不设流官乎?夫惟流官一设,而夷民因以骚乱,仁人君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骚乱,而必于流官之设者?土官去而夷民服,何苦而必土官乎?夫惟土官一去而夷民因以背叛,仁人君子亦安宁忍使斯民之背叛,而必于土官之去者?”据此可知,王阳明主张()A.流官与土官之间应实现相互牵制 B.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应该不断创新C.制度设置以提高治理效果为目的 D.边疆治理要遵从少数民族的意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王阳明认为,设置流官或土官应该以能否实现当地社会稳定为依据,说明他主张制度设置以提高治理效果为目的,C项正确;材料中王阳明强调的是不论设置土官还是流官都应该以能否实现当地社会稳定为依据,并不是相互牵制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王阳明对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态度,排除B项;王阳明强调的是西南地区的流官和土官设置应以提高治理效果为目的,并未涉及少数民族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熏烁,天下并起而亡之。”此论意在()A.改良旧有体制 B.抨击暴秦政治 C.歌颂远古世风 D.推翻满清政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材料看到,郑观应歌颂远古时期的原始民主制,抨击秦朝的专制暴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侵略下民族危机深重,郑观应此论意在改良旧有体制,A项正确;抨击暴秦政治只是表达其目的的手段,主要目的是改良就有的体制,排除B项;歌颂远古世风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改革旧制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材料虽反对君主专制,但不意味其主张推翻满清政府,材料为明确表明推翻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7.据记载,20世纪初清朝新式学堂的建立、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而清政府既无力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也无法有效整合民间资本。这()A反映出清政府无意改革变法 B.说明民众大多反感新政措施C.严重制约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D.体现出清朝官员的傲慢自负【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中提到新式学堂建立、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因清政府无力提供充足资金,又无法整合民间资本而面临困境,这必然会严重阻碍清末新政各项措施的实施和推进,C项正确。清末新政本身就是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尝试,虽然其改革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但不能据此说清政府无意改革变法,材料中的资金问题主要是清政府财政困难和整合资本能力不足导致的,而非其不想改革,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民众对新政措施的态度,无法从“无法有效整合民间资本”得出民众大多反感新政措施的结论,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民间资本未能被有效整合,如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导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清朝官员傲慢自负的相关表述,资金问题主要是清政府面临的客观经济困境以及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与官员的傲慢自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1928年7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指出:“我们需要运用一切旧的技巧,那些为大众所能通晓的一切技巧,做我们的阶级斗争的武器,它的形式虽是旧的,它的内容却是革命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伟大的艺术,应该为我们所欢迎所支持。”这一论断()A.说明宣传成为党的核心任务 B.反映出党有意扩大阶级基础C.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学艺术 D.旨在推动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根据材料“1928年7月”“我们的阶级斗争的武器”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武装斗争,因此材料所述宣传工作主要目的是推动根据地革命斗争,D项正确;“核心任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扩大阶级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宣传工作的作用,没有体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所示为某一时期党和政府颁发给农民的相关证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经济变革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B.农业合作化运动受到人民群众欢迎C.农民阶级的土改成果得到政府保护 D.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的中国。从材料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向农民发放土地房产所有证,据此可知,农民阶级的土改成果得到政府保护,C项正确;“解放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在1953~1956年间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0.1989年9月,邓小平讲话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A.有利于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 B.反映出中国对战争的看法发生变化C.说明冷战终结改变中国外交方向 D.体现出中国外交开始服务经济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邓小平强调中国外交要沉着冷静,为本国发展所服务,做自己的事,这有利于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服务经济发展,A项正确;“对战争的看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涉及的是国际局势,包括政治、经济、战争等多个方面,排除B项;“冷战终结”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冷战终结是苏联的解体,排除C项;“开始服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国王是国家的最高法官,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成员在法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家族长老、商业组织首领等人员和机构也参与诉讼审判。该学者重在强调,古代两河文明中的司法机制()A.与行政体制分离 B.深受希腊文明影响C.存在多元化色彩 D.出现官商勾结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国王是国家的最高法官,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成员在法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家族长老、商业组织首领等人员和机构也参与诉讼审判”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提到国王、各级官员、公民大会成员、家族长老、商业组织首领等不同人员和机构都参与诉讼审判,这表明司法机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C项正确;题目中提到国王是国家的最高法官,同时各级官员也参与法庭事务,这表明司法机制并未与行政体制完全分离,排除A项;题干讨论的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司法机制,未提及希腊文明,不存在深受希腊文明影响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讨论的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司法机制,没有任何关于官商勾结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12.12世纪,英国出现了建城热。至1230年,英国的城市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从1250年到13世纪末,英国很少再建新城市,既有的城市中也有的未存续下来。至1300年,建城热潮在现实的制约下走向终点。“现实的制约”主要是指()A.教会对英国的严密控制 B.英国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C.君主对城市控制的加强 D.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至14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3世纪上半期,英国建成的城市网络已能够充分满足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已没有再建新城的社会需求,D项正确;教会在中世纪英国虽有重要影响力,但教会的控制并非直接导致建城热潮走向终点的主要因素。建城活动更多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商业需求等经济-社会层面的因素相关,而非教会控制,排除A项;英国内部矛盾激化可能会对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影响,但它不是建城热潮结束的关键制约因素。建城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体现,内部矛盾激化不一定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动力,排除B项;君主对城市控制的加强,更多影响的是城市的管理体制、政治地位等方面,并非建城热潮能否持续的根本原因。建城的核心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和发展需求,君主控制加强不是建城热潮走向终点的主要“现实的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13.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将马铃薯带到了欧洲进行种植。下表所示为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种植情况。对此合理的认知是()时间传播种植情况16世纪欧洲贵族认为马铃薯外貌丑陋,是传播麻风病罪魁祸首17世纪马铃薯在欧洲只作为动物饲料存在,除非别无选择才会有人食用它18世纪长年战争使普鲁士粮食短缺,国王腓特烈大帝强硬颁布了种植马铃薯的命令19世纪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粮食供给不足,马铃薯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A.统治阶层对新物种态度反复无常 B.贵族态度决定马铃薯种植范围C.马铃薯的传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D.社会需求影响新物种传播速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的欧洲。从材料看到,马铃薯传入欧洲较早,但直到18—19世纪,受战争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才真正大规模传播和种植,说明社会需求影响新物种传播速度,D项正确;材料中的统治者们是逐渐认可了马铃薯的,并不是“反复无常”,排除A项;“贵族态度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欧洲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14.拉美各国独立后,掌权的大庄园主往往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大量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他们的庄园一般集中种植一到两种经济作物,通过销往欧洲赚取巨额利润。这些做法()A.深受原宗主国国际贸易政策影响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C.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出拉美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美)。根据材料“拉美各国独立后,掌权的大庄园主往往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大量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他们的庄园一般集中种植一到两种经济作物,通过销往欧洲赚取巨额利润”结合所学可知,拉美各国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大量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这直接导致本地工业无法与欧洲工业品竞争,从而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西班牙等宗主国在拉美等殖民地实行的是垄断贸易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就已开始形成,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拉美各国通过集中种植经济作物并销往欧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全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拉美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动地位,反而可能使其经济更加依赖欧洲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15.一战结束后,德国许多社会组织认为:德国军人是遭到龌龊的犹太人与社会党人背叛,才不战而降。在“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再次威胁下,只有强而有力的行动才能防止德国落入俄国的惨境。一战的战胜国们强迫德国套上的和约与民主枷锁,只能用更大的拳头还以颜色。据此可知,当时德国()A.民族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B.社会潜伏着极端情绪C.对凡尔赛体系强烈不满 D.法西斯操纵社会舆论【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德国)。根据材料“在‘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再次威胁下,只有强而有力的行动才能防止德国落入俄国的惨境。一战的战胜国们强迫德国套上的和约与民主枷锁,只能用更大的拳头还以颜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许多社会组织将德国战败归咎于犹太人与社会党人,认为要采取强而有力的行动,用更大的拳头来应对所谓的威胁,这体现出当时德国社会存在着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犹太人等的偏见,社会潜伏着极端情绪,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德国社会组织对德国战败原因的错误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且材料中主要涉及对犹太人等的污蔑,不能简单归结为民族间矛盾异常尖锐,排除A项;材料虽提到德国对一战战胜国强迫其签订的和约不满,但这只是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德国社会整体的极端情绪,排除C项;一战结束后法西斯势力尚未完全掌控德国社会舆论,材料中只是一些社会组织的观点,不能说明法西斯操纵社会舆论,排除D项。故选B项。16.1953年,苏联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家庭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户每年分别为18658卢布和15049卢布。其中技术工人家庭工资收入为15894卢布,非技术工人家庭工资收入为12532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A.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B.注重保护技术型生产力C.贫富差距呈扩大态势 D.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的苏联。从材料看到,技术工人家庭在货币收入和工资收入方面都比非技术工人家庭收入要高,这说明苏联注重保护技术型生产力,B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在1926年至1937年之间,因此“工业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有工人阶级收入的数据,并没有其他社会阶层的收入情况,因此无法得出贫富差距呈扩大态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注重保护技术型生产力,并不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自吴忠强《汉朝是如何治理黄河的?》材料二东汉明帝即位时,黄河向东摆动,沟通黄河、淮河的重要水上航道汴渠被冲毁,汉明帝决心修整汴渠。善于治水的王景提出黄河和汴渠同时治理才能长治久安的主张,受到汉明帝重用,命他征发夫役数十万人,拨付百亿经费,开始治河、治汴。王景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改变黄河原来的河道,“筑堤、理渠”约两千里,使黄河水顺着地势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随后,他又着手整修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此外,王景又将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使各支流相互沟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王景治河历时一年完成,形成了一条入海最近、水流最畅、输沙能力最强的行洪路线,使黄河出现相对安澜约800年。——摘编自李莉《王景:800年黄河安澜之“功臣”》材料三上古时期,河南森林覆盖率是63%,南北朝时期降为25%——33%,唐代降到20%,北宋末只剩约14.2%,明代又降到6.3%,清朝初期猛然下降到0.6%。明清时期,河南境内“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中州少山木,即嵩、岳二室,仅寺观中老树数十株而已。其连峰叠皆童也”。1661——1776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积由41.76亩下降到4.56亩。明代时,河南境内共发生水灾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发生大水灾。整个清代,河南境内发生较大及特大水灾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摘编自蔡辉《历史上河南水灾有什么警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黄河水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严重的原因。【答案】(1)特点:长期为患,后期越来越严重;多次改道,危害范围不断扩大;泥沙淤积造成河道堵塞,灾害日益加剧;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受害尤为严重。有利因素: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东汉初期国家财力雄厚;免除水患是社会的共同愿望;治河策略得当;王景个人的不懈努力。(2)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改变了山区地面覆盖情况,天然植被大量减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黄河夺淮入海加剧了灾难;政府力保运河漕运,影响了治黄投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明代时,河南境内共发生水灾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发生大水灾。整个清代,河南境内发生较大及特大水灾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可知,长期为患,后期越来越严重;根据材料一“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改道变化情况”可知,多次改道,危害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此外,王景又将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使各支流相互沟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可知,泥沙淤积造成河道堵塞,灾害日益加剧;根据材料三“明代时,河南境内共发生水灾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发生大水灾。整个清代,河南境内发生较大及特大水灾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可知,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受害尤为严重。第二小问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二“黄河向东摆动,沟通黄河、淮河的重要水上航道汴渠被冲毁,汉明帝决心修整汴渠。”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二“受到汉明帝重用,命他征发夫役数十万人,拨付百亿经费,开始治河、治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期国家财力雄厚;根据材料二“王景又将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使各支流相互沟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河策略得当;根据材料二“王景治河历时一年完成,形成了一条入海最近、水流最畅、输沙能力最强的行洪路线”可知,王景个人的不懈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免除水患是社会的共同愿望。【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与“中州少山木,即嵩、岳二室,仅寺观中老树数十株而已。其连峰叠皆童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改变了山区地面覆盖情况,天然植被大量减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根据材料二“1661——1776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积由41.76亩下降到4.56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一“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改道变化情况”可知,黄河夺淮入海加剧了灾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力保运河漕运,影响了治黄投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为古罗马道路的部分图示。注:古罗马道路里程碑: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道路的名称、归属地、该地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的下一个地点和距离、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国时期还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以及一些对皇帝的赞语等。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有4000多个。——以上材料均据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等整理(1)根据材料,提取古罗马道路的相关信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道路修建的影响。【答案】(1)信息: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覆盖整个疆域;路面铺设大石板,经久耐用;设计规范,利于排水;交通指示统一规范。(2)影响:有利于罗马对外扩张的进程;加强了罗马对全国的控制;促进了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了居民的生产生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古罗马帝国疆域和道路网”,可得出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覆盖整个疆域;据奥斯提亚安提卡的古罗马道路遗迹可得出路面铺设大石板,经久耐用;根据“古罗马道路里程碑”,可得出交通指示统一规范。【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古罗马道路里程碑: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道路的名称、归属地、该地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的下一个地点和距离”,可得出有利于罗马对外扩张的进程;加强了罗马对全国的控制;据“古罗马帝国疆域和道路网”,结合所学古罗马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了居民的生产生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自身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双方达成的协议完全是为了针对三国同盟:若法国遭到德国的攻击,俄国应援助法国;若俄国遭到德国或者由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攻击,法国应援助俄国。1904年的《英法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三国协约形成。——摘编自王绳祖《近代欧洲外交史》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问题层出不穷。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2013年,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理念回应了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给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时代坐标。截止到202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六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摘编自王巧荣《新时代的中国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一战前的大国结盟相比所呈现出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影响:激化了欧洲各国的矛盾;加剧了欧洲的军备竞赛;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2)不同之处:中国发挥重要作用。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沉重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西方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西方长期奉行侵略扩张政策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尊重;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新兴力量崛起。(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同等赋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概括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前的欧洲。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影响:同盟体系使局部冲突(如巴尔干问题)易升级为全面战争(如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激化了欧洲各国的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局面(德奥意vs法俄英),导致军备竞赛升级,加剧了欧洲的军备竞赛;条约中的"自动参战"条款(如法俄军事协定)使危机爆发时各国缺乏回旋余地,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概括分析题。时空分别是一战前的欧洲和当今世界。根据材料二“2013年,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六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一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