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经络学说_第1页
经络-经络学说_第2页
经络-经络学说_第3页
经络-经络学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机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经络学说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共同构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医学阐述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基本学说。《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指导作用:中医学重视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临床各科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概念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①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②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特点:《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者,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①经脉:多以纵行为主,循行于较深的部位,有一定的循行路径;②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位皆有分布,浮络循行于较浅的部位。作用:经脉与络脉相互衔接,遍布全身,将人体脏腑官窍、四肢百骸等连接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经络之气调节全身各部的功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平衡。《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②《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形成过程:经络学说的形成,经历了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阶段。经络概念的产生认识方法经络概念的产生,是古人以“观物取象,以象会意”的认识方法:①直接观察到血液流行于脉中,体表可触及的筋肉等条索状物,以及解剖可见的与脏腑形体官窍相连接的系带状物等;②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相比类:如自然界有十二经水(河流),人有十二经脉,自然界有湖泽,人有奇经八脉等。③在此基础上,将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对人体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和导引、气功等自身体验而得出的认识,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形成了经络的概念。沿革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早记载“阳脉”“阴脉”及“经、维、络”等名称。②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11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但只称“脉”而非“经脉”,提示脉是经络的形态学基础之一。③《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筋脉和同”“筋脉横解”“筋脉沮弛”,筋脉亦属经络范畴。④随着针灸、导引、气功等临床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提升,经络概念逐渐成熟和完善。经络学说体系的建立形成标志《内经》总结归纳了以前对“脉”的有关认识,构筑了经络学说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内经该书162篇中,专论或主论经络的篇章有20余篇。①十二经脉: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路线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及气血在经脉中“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运行,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十二经脉和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②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中冲、任、督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及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作了大致的描述。③附属部分:对络脉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名称、分布、生理功能、常见病候也作了讨论。并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阐述经络气血运行与自然界日月时辰的通应关系等。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内容: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功能、循行路线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对正经和奇经的关系有明晰的阐发,对某些经穴(如八会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合编:为晋·皇甫谧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分类合编而成。内容:主要论述中医学经络学说和针灸方法。意义:在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疗法的应用中,起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经络系统组成。①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②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地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核心。规律: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关系特点: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循行特点:奇经八脉中,只有督脉、任脉有专属循行路线与专属穴位,故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合称为“十四经”。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①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而离入出合、深入体腔的支脉,为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其生理作用、病机变化均与十二经相一致,故称“别行的正经”。②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③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而遍布全身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①别络:定义:a.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之络与脾之大络的总称,又称“十五别络”。b.此外,《素问》提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故又有“十六别络”之说。特点: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特点,是络脉中的较大者;作用:起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