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62/TXXXX—2023《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征集2023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2024年8月,甘肃省植保植检站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上报《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草案,经省农业农村厅同意,报请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二、目的和意义番茄潜叶蛾是世界性入侵害虫,具有寄主作物多、适生区域广、繁殖能力强、造成危害损失重等特点,一般可导致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威胁“菜篮子”保供安全。为此,国家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农业农村部多次安排部署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工作,并将番茄潜叶蛾增补纳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据调查,番茄潜叶蛾已在我省12个市州的56个县区发生,并呈扩展蔓延态势,对番茄、茄子、马铃薯等产业构成严重威胁。该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强、抗逆性高、危害损失大等特点,主要为害茄科植物,对番茄的为害尤为严重,属于重大植物病虫疫情。该虫通过潜食叶肉、蛀食果实等,引发作物早衰,诱发次生病害,导致果实腐烂、减产减收,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省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向周边市县及其他省份供给番茄种子和种苗,而带虫种苗运输是番茄潜叶蛾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今后该虫向我省其他区域及外省扩散的风险会不断增加,发生为害的范围将继续扩大,一旦爆发成灾,将严重威胁我省乃至全国的蔬菜产业和种业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番茄潜叶蛾的监测防控技术包括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通过定期对该害虫进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采取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虫害传播和侵袭的风险。同时,通过监测,可以评估该虫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了解病虫害对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农药处理或其他防治措施。通过预测预报,及时发布测报结果,为农业生产者和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管理建议,制定科学的预防性措施和防治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另外,由于在生产中对该虫害的防治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农药使用次数多、品种杂乱、用量较大和防治效果差等问题。目前甘肃省还没有相关技术规程指导实际操作,因此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决定编制《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标准,使用统一的绿色防控标准进行规范防治,保障番茄等茄科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一)标准的编写原则本标准编制遵循“先进性、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原则,特别注重标准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严格按GB/T1.1-2020的要求进行编写。(二)提出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规范》的编制工作始于2024年7月,编制人员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茄科类制种业发展现状,在广泛采集试验测定数据和充分借鉴国家、行业及地方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增强操作性、准确性、科学性及实际、实用的原则,形成了标准。四、工作基础和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一)工作基础番茄潜叶蛾2020年入侵我省后,2021年、2022年甘肃省植保植检站连续下发了《关于做好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并组织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白银、金昌、酒泉、张掖等多个市州开展该害虫的发生规律、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2023年,按照《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3年省级现代寒旱农业发展资金计划的通知》(甘农财发〔2023〕12号)要求,甘肃省植保植检站联合有关科研、推广单位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番茄潜叶蛾扩散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露地和温室两种栽培模式下害虫的为害规律,综合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开展试验示范,多点、多次进行药剂筛选试验、性诱及迷向试验、灯光诱杀、高温闷棚等措施试验研究,目前各项技术已经成熟稳定,并在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已具备制定技术规范的各项工作基础。(二)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番茄潜叶蛾为新入侵外来有害生物,国内还没有相关防治技术规范。五、重大分歧意见处理情况所有意见和建议无重大分歧。六、标准主要内容《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为番茄潜叶蛾卵、幼虫、成虫、蛹监测预警和数据记录以及绿色防控效果评价,方法依据主要来源资料查询和试验研究。(一)番茄潜叶蛾发生消长动态试验结果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种子产业园大田番茄定植后架设智能信息素光源诱捕器2台监测成虫发生消长动态,实时掌握成虫发生情况。通过分析成虫发生动态,表明番茄潜叶蛾在6月12日至8月22日监测时间段内出现两次诱蛾高峰时段,分别为6月29日至7月5日、8月7日至8月17日,其中单日诱蛾高峰期在7月2日和8月11日,分别为70头和90头(图1)。图1智能化远程监测番茄潜叶蛾成虫动态变化图(二)寄主对番茄潜叶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初步探明了番茄潜叶蛾寄主适合度、温湿度对番茄潜叶蛾种群动态的影响等有关研究,结果如下:表1番茄潜叶蛾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历期寄主发育时期卵期(d)幼虫期(d)蛹期(d)成虫寿命(d)番茄4.48±0.08c11.41±0.20a7.04±0.13a23.41±0.28a马铃薯4.51±0.11ab10.50±0.09b6.97±0.17ab21.11±0.21b人参果4.78±0.05a10.67±0.14b6.50±0.12c20.82±0.62c番茄潜叶蛾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历期不同。由表1可知,在番茄上,番茄潜叶蛾的卵期最短,为4.48d,其次为马铃薯和人参果,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幼虫期以马铃薯最短,为10.50d,显著短于番茄,但与人参果无显著差异;蛹期和成虫寿命均以番茄寄主最长,分别为7.04d和23.41d,其次依次为马铃薯和人参果。这说明番茄潜叶蛾在番茄上的发育历期最长,对其危害期最长,且危害最严重。表2番茄潜叶蛾在不同寄主上的生物学特性寄主生物学特性产卵量(粒)幼虫成活率(%)蛹重(mg)蛹长(mm)雌蛹(头)雄蛹(头)番茄178±3.05a93.18%±1.30a3.9±0.19a4.50±0.09ab18±0.66a12±0.66a马铃薯164±2.64a86.59%±1.16b4.3±0.21a4.70±0.07a20±0.66a10±0.66a人参果116±8.96b63.67%±1.46b3.1±0.37b4.30±0.14c17±0.66a13±0.66a不同寄主植物对番茄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影响(表2)。番茄潜叶蛾取食三种寄主植物,其产卵量番茄和马铃薯之间无显著差异,且高于人参果。而幼虫存活率则取食番茄最高,取食马铃薯和人参果无显著差异,但无论是产卵量还是存活率,番茄都为最高,分别为178粒和93.18%,其次依次为马铃薯和人参果。说明取食番茄,有利于番茄潜叶蛾的生殖及幼虫种群数量的增加,番茄是番茄潜叶蛾的较优寄主。蛹重和蛹长反映蛹的个体大小,以马铃薯上发育的蛹个体最优,但与番茄寄主没有显著差异,且二者蛹重、蛹长均显著高于人参果。而对雌雄蛹的发育,不同寄主上发育的雌虫蛹均高于雄虫蛹,但雌雄比例在不同寄主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取食三种寄主植物,会影响番茄潜叶蛾的繁殖力,但对其成虫羽化性别分化无影响。表3取食不同寄主番茄潜叶蛾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变化时间(h)GarE(U/g)番茄马铃薯人参果10.352±0.007b0.616±0.009a0.168±0.002c20.706±0.003a0.576±0.007b0.262±0.004c40.188±0.008c0.643±0.004a0.485±0.004b60.458±0.006c0.78±0.03b0.917±0.002a80.473±0.007b0.375±0.006a0.763±0.002c120.19±0.008c0.772±0.004a0.699±0.003b240.156±0.003c0.811±0.003a0.788±0.002b480.09±0.002c0.77±0.004b0.736±0.003a如表3所示,在48h内取食三种寄主植物的番茄潜叶蛾体内其羧酸酯酶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不同植物变化不同。取食马铃薯羧酸酯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番茄和人参果处理组,且一直稳定在0.6-0.7(U/g)之间。取食番茄其羧酸酯酶活性逐渐降低,由最初的0.352(U/g)降到0.09(U/g)。而取食人参果其羧酸酯酶则逐渐升高,由最初的0.168(U/g)增长到0.736(U/g)。这说明,取食适宜寄主,其体内羧酸酯酶含量较低,其变化与番茄潜叶蛾的取食偏好相关。表4取食不同寄主番茄潜叶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时间(h)GSTs(U/g)番茄马铃薯人参果10.193±0.004b0.137±0.004a0.232±0.01c20.191±0.003b0.136±0.003c0.23±0.002a40.232±0.003b0.36±0.04a0.259±0.007b60.177±0.003c0.259±0.004b0.386±0.004a80.478±0.003b0.328±0.002c0.492±0.003a120.41±0.03a0.451±0.004a0.314±0.003b240.095±0.004c0.369±0.003a0.301±0.005b480.046±0.002c0.355±0.004a0.164±b0.004b如表4所示,为48h内取食三种寄主植物的番茄潜叶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三者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取食马铃薯的番茄潜叶蛾,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变化由低到高,其酶活整体显著高于取食番茄和人参果的番茄潜叶蛾。而取食番茄的番茄潜叶蛾其体内酶活变化逐渐降低,取食人参果的则逐渐升高,且取食人参果的番茄潜叶蛾其酶活显著高于番茄。这说明,取食三种寄主植物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同样与其取食偏好性相关,取食适宜寄主植物对其影响较小。(三)诱捕器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番茄潜叶蛾和天敌诱捕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试验时间为2023年9月4日—2023年9月7日,在露地栽培番茄田块中进行。选用粘虫色板为长方形,规格为20cm×25cm,购自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试验选用黄色、蓝色和白色粘虫板(对照)(数据由厂家提供)3种市面最常用颜色色板作为供试材料,每个粘虫板上悬挂1枚番茄潜叶蛾诱芯。计3个诱捕器为1组,Z字形5点置于同一地块内作为5次重复;组内不同颜色诱捕器长边与垄宽平行放置,间距约5m,组间距离约15m,悬挂高度为20cm,即诱捕器与地面垂直放置,底部边缘与地面距离20cm。试验开始时番茄物候期为果实成熟期,株高为1.8—2.0m。根据表5结果显示,诱捕器安装黄色粘虫板3d平均诱蛾数量40.4只,诱到食蚜蝇天敌1只;诱捕器安装蓝色粘虫板平均诱蛾数量102只,诱到食蚜蝇天敌32.8只;白色(对照)3d平均诱蛾数量70.8只,诱到食蚜蝇天敌1.6只。综合上述数据结果分析,推荐使用诱捕器安装白色粘虫板进行监测防控。表5诱捕器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番茄潜叶蛾和天敌诱捕效果日期诱捕器诱虫数量和诱天敌数量虫类黄色诱虫板蓝色诱虫板白色诱虫板9月4日诱蛾量11.827.417.4诱到天敌食蚜蝇数量0.27.80.49月5日诱蛾量1432.622.6诱到天敌食蚜蝇数量0.211.41.29月6日诱蛾量14.642.230.8诱到天敌食蚜蝇数量0.6130合计诱蛾量40.4102.270.8诱到天敌食蚜蝇数量132.81.6(四)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试验时间为2023年6月5日—2023年7月20日,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诱捕器:选用三角型诱捕器,诱捕器由性诱芯和粘虫色板两部分组成,性诱芯直接粘于粘板中央。诱捕器为三角形,长280±2mm、宽205±2mm、高140±2mm;粘虫色板为长方形,长230±2mm、宽190±2mm,选用蓝色粘虫板作为供试材料。信息素性诱芯:反-3,顺-8,顺-11-十四碳烯乙酸酯、反-3,顺-8-十四碳烯乙酸酯;;活性组分1.6mg/根;缓释载体为红色PE管,50±5mm,壁厚0.7±0.1mm;田间持效期≥4个月。购自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诱捕器悬挂高度诱捕番茄潜叶蛾效果试验设置以诱蛾效果最优颜色诱捕器为供试诱捕器,设置3种诱捕器悬挂高度处理。处理1,悬挂高度为20cm,即诱捕器与地面垂直放置,底部边缘与地面距离20cm;处理2,悬挂高度为60cm,即诱捕器与地面垂直放置,底部边缘与地面距离为60cm;处理3,悬挂高度为100cm,即诱捕器与地面垂直放置,底部边缘与地面距离100cm。3种悬挂高度处理作为1组,诱捕器长边与垄宽平行从下至上依序放置,为1组重复;试验设置5组重复,5组Z字形放置,组间距离约为15m。试验开始时番茄物候期为果实着色期,株高为1.8—2.0m。表6诱捕器悬挂高度诱捕番茄潜叶蛾平均值日期每周每诱捕器诱虫数量悬挂高度20cm悬挂高度60cm悬挂高度100cm6月12日7.8206月19日25.812.80.86月26日4319.82.27月3日55.626.447月10日562237月17日65.229.86.4合计253.4112.816.4根据表6结果显示,3种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蛾量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悬挂高度20cm的诱捕器其诱蛾数量最高,5个重复平均总诱蛾量为253.4头;其次为悬挂高度60cm的诱捕器,5个重复平均总诱蛾量为112.8头;最差为悬挂高度100cm的诱捕器,5个重复平均诱蛾总数量16.4头。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综合数据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为20cm对番茄潜叶蛾成虫的诱捕效果最好,再次为悬挂高度60cm,悬挂高度为100cm的诱捕器诱蛾效果较差。七、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充分参考国家标准编制的相关原则,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本标准起草中进行了规范把关,确保文句简练、内容深度,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前后一致。本标准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持协调一致,不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抵触问题。与该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国家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措施,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第十四条国家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第四条……新发现的农作物病虫害可能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或者特别重大损失的,在确定其分类前,按照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管理。”番茄潜叶蛾为新入侵危险性害虫,应按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管理,制定相应的监测防治技术规范。“第十二条国家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制度。……”“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包括下列内容:(一)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时间、范围、程度;(二)害虫主要天敌种类、分布与种群消长情况;(三)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田间气候;(四)其他需要监测的内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规范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物保护工作机构或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统称 第二条“ 植保机构”)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信息报送、分析预测和预报发布等监督管理和有关技术工作”。制定本标准符合《农药管理条例》要求,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标准没有冲突,完全符合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与该技术相关的标准有:NY/T393-202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23416.2-2009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茄果类本标准所有推荐使用农药均符合NY/T393-2020的要求,同时符合GB/T8321相关规定,另外,本标准实施,补充了GB/T23416.2-2009的病虫害防治内容。八、作为强制性地方标准或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建议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