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课后限时集训(四)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起先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隐私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覆盖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得益于()A.民间宗教组织和隐私会社的兴起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C.传统政治的社会限制机制衰落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冲突C[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起先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隐私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覆盖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传统宗教信仰的淡化及社会限制机制的衰落,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愿思,故解除;由材料可知农夫的贫困和破产使乡村宗法社会渐渐瓦解,故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阶级冲突而非民族冲突,故解除D项。]2.(2024·绵阳一模)下面为19世纪40—60年头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表。导致下表改变的干脆缘由是()时间满人汉人1840年7人8人1864—1866年0人15人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B.清政府缓和民族冲突的须要C.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减弱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须要D[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已起先入侵,这种状况在19世纪60年头依旧存在,故A项错误;19世纪40—60年头,满人出任巡抚人数逐步削减,汉人出任巡抚人数快速增加,干脆缘由是清政府出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须要,缓和民族冲突的须要不是“干脆缘由”,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任用满人还是汉人没有干脆关系,故C项错误。]3.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禁读儒家书籍,对藏读者治罪。定都天京后,对儒家经典中“一切鬼话……妖语、邪语”,“经删改准阅”,主见读书士子“学尧舜之孝弟(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这表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A.借助孔孟儒学否定西方文化B.实行全盘否定孔孟儒学政策C.取舍利用孔孟儒学维护统治D.全面复原传统儒学巩固政权C[由材料“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禁读儒家书籍,对藏读者治罪”可知,太平天国禁读儒家经典具有革命意义,有利于其开展反封建斗争;由材料“定都天京后,对儒家经典中‘一切鬼话……妖语、邪语’,‘经删改准阅’,主见读书士子‘学尧舜之孝弟(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孔孟儒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观念中有许多内容能够满意太平天国巩固统治的须要。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4.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A.排斥漠视学问分子 B.滥杀无辜影响恶劣C.存在严峻的滞后性 D.失败有其必定因素D[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不确定是学问分子,故解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其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滥杀无辜,激化了社会冲突,对社会发展造成严峻破坏,反映了农夫阶级的局限性,所以说其最终失败有必定因素,故选D项;B项是现象描述,C项是现象出现的缘由,故解除B、C两项。]5.武昌起义后,立宪派驾驭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与南北和谈,推动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短暂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D[从材料信息看,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的活动有利于中国实现短暂的稳定与统一,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故解除;从材料信息看,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不利于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6.(2024·德州二模)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孙中山的答复旨在说明()A.政治妥协的必要性 B.袁世凯变为共和派C.军事斗争的残酷性 D.资产阶级的懦弱性A[题干中孙中山的答复意味着其让位给袁世凯,既有利于国家也是出于个人意愿,是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故A项正确;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且后来复辟帝制,未转化为共和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军事斗争,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但孙中山的答复体现不出这一点,故D项错误。]7.(2024·许昌一模)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人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须要对宪法进行宣誓。这一制度()A.有助于维护民主政治B.维护了军阀的独裁统治C.制约了袁世凯的权力D.保证了政府的廉洁自律A[中华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在中国渐渐确立,这有助于增加宪法的权威性,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B项错误;宣誓制度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权力的作用,故C项错误;D项说法确定,宣誓制度不能保证政府的廉洁自律,故解除。]8.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化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B[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无法得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故解除A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倡自由、同等、民主,与封建思想相背离,临时政府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提高思想觉悟是废除旧有教化政策、教科书的客观影响,并不是主观目的,故解除C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时期最盛,与材料时间不符,故解除D项。]9.(2024·青岛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反而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峻的政治权威危机。”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缘由是()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D[材料中“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的干脆结果,故解除A项;依据“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知社会结构已经分化,故B项错误;C项不是根本缘由,故解除;依据“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缘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10.(2024·株洲一模)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吩咐各级官厅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逼供,禁止蓄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允许“贱民”保有“公权”与“私权”等等。这些措施体现了()A.天赋人权 B.依法治国C.民主共和 D.主权在民A[题干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敬重与维护,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及“依法治国”问题,解除B项;题干中的各项规定不能体现出“民主共和”思想,解除C项;“主权在民”意思是权力驾驭在人民手中,而题干中的“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逼供”等规定都不是“主权在民”的表现,解除D项。]11.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渐渐丢失D.使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性改变C[材料的中心愿思是民国建立后,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因而出现“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渐渐丢失,故C项正确;A、B两项观点本身正确,但均不符合材料中心愿思,故解除;D项“根本性改变”夸大辛亥革命的成果,故解除。]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殊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看法,总统颁布吩咐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中规定的目的是减弱和限制即将就职的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具有人治主义色调,违反了宪政的本意,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故解除;依据“总统颁布吩咐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是行政权内部的牵制,不会影响三权分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体现了民主选举,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探讨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方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担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见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方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记;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摘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缘由并作简要评价。(10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8分)(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一“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可得出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朝统治难以为继;依据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可得出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依据材料一“北方诸将,亦主见于后”可得出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建立共和政体;依据材料一“长受国民之优礼”可得出民国赐予退位后的清帝以优厚的条件;其次小问评价,从主动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承认共和政体、和平退位削减战乱值得确定,而保留宫中小朝廷则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第(2)问,从各派力气在“孙中山让位”中获得的利益这一角度来分析,清皇室、革命派、袁世凯、立宪派、帝国主义的利益都得到确定程度的满意。第(3)问,“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曲折性和困难性,一方面说明白革命派的懦弱妥协,另一方面也说明白袁世凯精于权术,等等。[答案](1)缘由: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朝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建立共和政体;民国赐予退位后的清帝以优厚的条件。(5分)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削减了斗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5分)(2)理解:①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临时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8分)(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困难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懦弱妥协;袁世凯擅长玩弄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7分)14.(2024·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清朝黄龙旗湖北军政府十八星旗中华民国五色旗黄色龙旗是皇权的象征。鸦片斗争结束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廷官员深感没有国旗的不便,于是恳求颁制国旗。1888年“黄龙旗”被确立为大清国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黄龙旗于是有了国家权威,在外交层面上具有了国家的象征意义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起义各省普遍认同其为中华民国国旗。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18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18个行省;星星金黄色,表示与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通过特地决议,运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意。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国旗的出现和演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缩影,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请从近代社会发展改变的角度,提出一条结论或观点,运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阐述。[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