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大题,23小题。2.答卷前考生务必浏览试卷和答题卡,检查印刷和页码数。务必规范、完整填写卷头。3.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4.考生作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第Ι卷客观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现有考古资料可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文化,在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陆地文明为主,兼有海洋文明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元的姿态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文明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2.面对臣子弑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杀君之人;孟子则认为,败坏仁义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可以杀而代之,称不上“弑君”。这主要是因为孟子()A.具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B.以仁义为标准衡量君主行为C.不受传统君臣观念的束缚 D.受到“人性本恶”思想的影响3.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对《老子》极为推崇,还化用了《庄子》中的很多思想。同时,书中引用其他学派著作的地方达八百处之多。“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这一状况反映了当时()A.道家思想受到其他学派的冲击 B.统治者适应社会现实调整政策C.“百家争鸣”在汉朝得以延续发展 D.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融合倾向4.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 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5.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图、苏武牧羊图、尉迟恭救主图、千里走单骑图、精卫填海图等。据此可知()A.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6.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河南《嵩县志》“今嵩县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稻虽产,非常需也。”广西《白山司志》陕南“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贵州《荔波县志》“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苞谷)以度荒月。”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7.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中原农耕区所需要的耕牛、战马和皮毛一类的产品主要来自北方蒙古地区,游牧民族所需要的粮食、茶叶以及日常用品则主要依赖中原的供给,而山西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A.山西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北方区域性的经济分工C.晋商崛起的经济地理因素 D.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异8.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将其译为“科学”。下图所示为1894-1915年间报刊书籍中“科学”与“格致”等词语出现的频度变化,这一变化()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C.促进了社会革命的兴起 D.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9.1910年的某出版物记述了北京街道兴修后的变化:“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闹,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这一变化()A.实现了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备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施政理念C.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 D.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10.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该论述旨在强调()A.近代中国遭受了外来文化侵略 B.打破文化的封闭性与保守性C.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11.古代世界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以下选项中起源于西亚,逐步向希腊、欧洲传播的有()A.大麦、水稻、骆马、造船技术、“零”B.小麦、大麦、山羊、字母文字C.小麦、南瓜、山羊、“浮动园地”、儒略历D.大麦、豆类、牛、冶铁技术、佛教12.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13.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C.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瓷杯瓷盘随海禁开放传到菲律宾14.从9世纪开始,印尼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古迹,是印度文化与当地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东方两大奇观。由于梵文的传入,丰富了越南、泰国等国家语言的词汇,并且由此产生了本国的民族文字,如占婆文、孟高棉文、爪哇文等。这些反映了A.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早期文明扩展的艰巨性C.印度宗教文化对东南亚的重要影响 D.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15.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16.学者达德威曾经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接受了竞争和妥协、斗争和理解。尼赫鲁也无比自豪地指出:“让印度这个国度维持着长久生命力,是一种仁爱的人道主义和宽宏大度的文化。”当代学者也指出印度"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人不断涌入,并带来了新的种族、宗教和语言”。这反映出印度文化的特征是()A.多样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B.宗教性与世俗性相结合C.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D.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17.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C.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18.大革命前后,法国众多知识分子对英国的崇拜、迷恋达到狂热地步,这种“英国狂热”不仅在政治思想领域显而易见,而且在社交礼仪、行为举止、服饰穿着、文学品味、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如火如荼。这反映出法国知识界()A.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索 B.主张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C.以理性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崇尚英国的家庭生活方式19.1874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次年,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据此可知,李鸿章()A.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B.遏止了列强侵略的势头C.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决心 D.形成以夷制夷斗争策略20.小说《80天环游地球》讲述了1872年斐利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从伦敦出发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其最短路线可能经过()A.苏伊士运河、太平洋铁路 B.麦哲伦海峡、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铁路 D.麦哲伦海峡、巴拿马运河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40分,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二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材料三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4世纪中叶,北匈奴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不久又进犯东哥特,结果引起了日耳曼人的民族大迁徙。在匈奴迁徙的推动下,亚欧大陆众多游牧民族纷纷卷入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南迁。公元3—5世纪,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东汉以来,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放弃游牧,陆续迁徙至长城以内的农耕地带,与汉人杂处,开始了定居生活。——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北美第一批有规模的中国移民大约于19世纪20年代抵达美洲大陆,其中大部分在“淘金热”时去了加利福利亚。19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在修建太平洋铁路期间招募了大量华工,1870年在美正式登记的中国移民达到64199人。移民多数来自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普遍高于其他内陆省份,在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的困境之下,加之近代中国深陷与西方殖民势力的斗争之中,种种原因导致向海外移民的华人数量激增。——摘编自刘悦《跨文化记忆与身份建构——欧洲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材料三据统计,从1946年到1974年,美国引进的高级人才达24万之多。随后,美国为满足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长期奉行的人才吸引战略作了进一步调整,重新修定了移民法,规定“具有专业专长可以优先移民”,实行所谓“绿卡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入籍给予优惠。美国利用各种条件引诱、鼓励外国学生留居美国。1987—1988学年,留美学生达35.6万人,有一半以上留美学生学成毕业后滞留美国。据联合国统计,国际移民每年的汇款额达660亿美元,多于外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华人向美国移民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现代国际人口迁移。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民族不断进步、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宇宙观上,倡导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在社会观上,强调与人为善、推已及人,注重用仁爱和谐原则促进群体与个体、秩序与自由的内在平衡;在道德观上,主张厚德载物、内圣外王,注重通过修身明德、克己复礼,进而达济天下;在处世观上,推崇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注重以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态度对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价值观念,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集体文化品格,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是增强全体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郭跃文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其思想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大题,23小题。2.答卷前考生务必浏览试卷和答题卡,检查印刷和页码数。务必规范、完整填写卷头。3.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4.考生作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第Ι卷客观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现有考古资料可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文化,在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陆地文明为主,兼有海洋文明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元的姿态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文明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等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个文化中心共存的特点,B项正确;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不具有海洋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同时出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面对臣子弑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杀君之人;孟子则认为,败坏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可以杀而代之,称不上“弑君”。这主要是因为孟子()A.具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B.以仁义为标准衡量君主行为C.不受传统君臣观念的束缚 D.受到“人性本恶”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孔子沐浴而朝……可以杀而代之”可知,面对臣子弑君,孔子和孟子所持的态度不同,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要求讨伐杀君之人,而孟子认为,如果君主的德行不符合仁义之道,那就可以杀而代之,B项正确;材料中孔子的观点并未体现这一点,只有孟子符合这一观点,排除A项;孟子还是受君臣等级制度的影响,他只是巧用孔子“正名”的主张,认为杀败坏仁义的君主,不算杀君,排除C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对《老子》极为推崇,还化用了《庄子》中的很多思想。同时,书中引用其他学派著作的地方达八百处之多。“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这一状况反映了当时()A.道家思想受到其他学派的冲击 B.统治者适应社会现实调整政策C.“百家争鸣”在汉朝得以延续发展 D.思想发展具有一定融合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写的,此书以当时的道家思想为主,揉合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且材料强调“杂采众家”,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学术发展具有一定的融合倾向,D项正确;“对《老子》极为推崇”“化用了《庄子》中的很多思想”说明此时道家的地位依旧稳固,并没有受到其他学派的冲击,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统治者并没有转变治国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4.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 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同样是“逾城出家”浮雕,犍陀罗地区浮雕上的太子穿“半袒”的衣服,而中国云冈石窟浮雕上的太子穿“汉服”,可知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C项正确;“石窟”是传播佛教故事的途径之一,排除A项;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在古代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演变趋势,不是强调东西方浮雕技术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图、苏武牧羊图、尉迟恭救主图、千里走单骑图、精卫填海图等。据此可知()A.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在瓷器绘画中的图案带有传递忠君(岳母刺字图、苏武牧羊图、尉迟恭救主图)、孝道(二十四孝图)的价值观,瓷器属于生活用品,说明这种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C项正确;在瓷器中绘带有主流价值观的图案,并非为了实现瓷器经济价值,而在于价值观的宣传,排除A项;明清瓷器绘画并非政府行为,故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岳母刺字图、二十四孝图等体现的是传统主流价值观,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河南《嵩县志》“今嵩县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稻虽产,非常需也。”广西《白山司志》陕南“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贵州《荔波县志》“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苞谷)以度荒月。”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河南嵩县山民以食用玉米为主,广西陕南多种玉米,用玉米酿酒和喂猪,卖给商贩或者到集市上去卖,说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强调玉米传入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C项正确;当时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玉米传入河南、广西、贵州,但未涉及时间先后,排除B项;玉米传入中国反映文明交流,但不能反映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中原农耕区所需要的耕牛、战马和皮毛一类的产品主要来自北方蒙古地区,游牧民族所需要的粮食、茶叶以及日常用品则主要依赖中原的供给,而山西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A.山西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北方区域性的经济分工C.晋商崛起经济地理因素 D.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山西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山西处于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交流的中心地带,这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较好的有利因素,C项正确;当时对外贸易除了通过北方,还有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等,不能断定山西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提及中原农耕区和北方蒙古地区的经济差异,目的是强调山西地处两者之间,具有发展商业的有利条件,“经济分工”“经济差异”只是铺垫,而非主旨,排除B项、排除D项。故选C项。8.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将其译为“科学”。下图所示为1894-1915年间报刊书籍中“科学”与“格致”等词语出现的频度变化,这一变化()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C.促进了社会革命的兴起 D.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图中显示“科学”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超过“格致”等词语,反映了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这一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中西文化交融在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过程中就已经体现,不能说明这种变化的本质,排除B项;社会革命并非这一时期才兴起的,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儒家正统地位,不能解释此前词语出现的频度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9.1910年的某出版物记述了北京街道兴修后的变化:“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闹,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这一变化()A.实现了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备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施政理念C.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 D.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材料展现了北京街道的变迁,其布局的改善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说“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并未提及近代交通工具,因此无法得知近代交通体系是否完备,排除A项;对“中体西用”施政理念的践行主要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北京街道的变迁,无法得出提高中央到地方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0.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该论述旨在强调()A.近代中国遭受了外来文化侵略 B.打破文化的封闭性与保守性C.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由材料“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遭受的文化侵略,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提及中华文化具有封闭和保守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代世界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以下选项中起源于西亚,逐步向希腊、欧洲传播的有()A.大麦、水稻、骆马、造船技术、“零”B.小麦、大麦、山羊、字母文字C.小麦、南瓜、山羊、“浮动园地”、儒略历D.大麦、豆类、牛、冶铁技术、佛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小麦、大麦、山羊、字母文字均起源于西亚,逐渐向希腊、欧洲传播,B项正确;水稻的原产地是中国,“零”的概念也不是起源西亚,排除A项;“浮动园地”是美洲文明的代表,儒略历是古罗马的文明成就,排除C项;佛教属于南亚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12.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中的箭头指示方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应该是古代印欧人的迁移方向,所以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项正确;苏美尔人的活动区域是在两河流域,与箭头的开始的区域不符,排除B项;箭头指向的区域远远超过古代埃及的范围,所以不是古代埃及的国家统一,排除C项;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是在1500年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C.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给出的时间段是13-14世纪,属于宋元时期,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A项正确;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是在汉代,排除B项;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在16世纪以后,排除C项;海禁政策的推行在明清,宋元不存在开放海禁一说,排除D项。故选A项。14.从9世纪开始,印尼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古迹,是印度文化与当地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东方两大奇观。由于梵文的传入,丰富了越南、泰国等国家语言的词汇,并且由此产生了本国的民族文字,如占婆文、孟高棉文、爪哇文等。这些反映了A.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早期文明扩展的艰巨性C.印度宗教文化对东南亚的重要影响 D.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可知,东南亚的佛教建筑古迹受到印度文化影响,东南亚的民族文字和语言词汇是受到印度梵文影响,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意是印度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而不是文明扩张的艰巨性,排除B项;不同文明的趋同化不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可知,这是儒家学说,从图画可知,浮世绘作者将日本服饰、日文与儒家伦理观念融汇在一起创作这幅作品,体现了日本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别风貌,D项正确。虽然浮世绘是庶民的爱好,但不代表贵族汉学造诣精深,材料看不出“精深”,排除A项。幕府在18世纪实行锁国政策,排除B项。“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政策,当时是幕府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16.学者达德威曾经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接受了竞争和妥协、斗争和理解。尼赫鲁也无比自豪地指出:“让印度这个国度维持着长久生命力,是一种仁爱的人道主义和宽宏大度的文化。”当代学者也指出印度"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人不断涌入,并带来了新的种族、宗教和语言”。这反映出印度文化的特征是()A.多样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B.宗教性与世俗性相结合C.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D.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时间信息并不明确,空间是印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学者达德威指出,印度文化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甚至可以接受相互对立的事物,如竞争和妥协、斗争和理解,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尼赫鲁指出,“仁爱的人道主义和宽宏大度的文化”让印度生命长久,文化的宽宏大量即文化的包容性;当代学者也指出,印度容纳着各种各样的人,带来新的种族与文化,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由此可知,A项正确。据材料,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体现在对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包容,让这些文化在印度共存,呈现出多元局面,B、C、D均存在片面解读材料的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17.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A.反映了市民阶层崛起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C.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4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列那狐象征市民,材料“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说明了在市民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市民阶层一定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一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西欧市民文学的兴起,基于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市民文学的兴起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A项正确;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夸大了该作品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未体现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并不能抑制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排除D项。故选A项。18.大革命前后,法国众多知识分子对英国的崇拜、迷恋达到狂热地步,这种“英国狂热”不仅在政治思想领域显而易见,而且在社交礼仪、行为举止、服饰穿着、文学品味、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如火如荼。这反映出法国知识界()A.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索 B.主张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C.以理性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崇尚英国的家庭生活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革命前后的法国。根据材料“大革命前后,法国众多知识分子对英国的崇拜、迷恋达到狂热地步”和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知识界对英国的崇拜,这是因为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知识界对英国的崇拜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索,A项正确;材料体未体现法国知识界主张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法国知识界对英国的崇拜,未体现崇尚英国的家庭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9.1874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次年,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据此可知,李鸿章()A.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B.遏止了列强侵略的势头C.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决心 D.形成以夷制夷斗争策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万国公法传入中国,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过程中逐渐具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A项正确;李鸿章的做法没有“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排除B项;材料更侧重于维护我国固有的主权,不是为了与列强“争夺利权”,C项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都是中国反击,不体现“以夷”制夷,排除D项。故选A项。20.小说《80天环游地球》讲述了1872年斐利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从伦敦出发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其最短路线可能经过()A.苏伊士运河、太平洋铁路 B.麦哲伦海峡、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铁路 D.麦哲伦海峡、巴拿马运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从伦敦出发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及所学知识可知,最短行程可以从伦敦出发,经苏伊士运河自地中海进入红海,该运河提供了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然后经太平洋铁路横跨美洲进入大西洋,再经大西洋返回伦敦,A项正确;太平洋铁路可以横跨美洲,比绕道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距离近,排除BD项;巴拿马运河开通的时间是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40分,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二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材料三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2)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可知,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立法保障);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设施齐备);据材料“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可知,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救济对象广泛(全民保障);据材料“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可知,宋朝的福利救济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内容全面)。【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主要特点:据材料“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清代基层社会的构成是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如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据材料“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可知,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积极作用:据材料“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建立,通过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4世纪中叶,北匈奴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不久又进犯东哥特,结果引起了日耳曼人的民族大迁徙。在匈奴迁徙的推动下,亚欧大陆众多游牧民族纷纷卷入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南迁。公元3—5世纪,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东汉以来,由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放弃游牧,陆续迁徙至长城以内的农耕地带,与汉人杂处,开始了定居生活。——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北美第一批有规模的中国移民大约于19世纪20年代抵达美洲大陆,其中大部分在“淘金热”时去了加利福利亚。19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在修建太平洋铁路期间招募了大量华工,1870年在美正式登记的中国移民达到64199人。移民多数来自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普遍高于其他内陆省份,在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的困境之下,加之近代中国深陷与西方殖民势力的斗争之中,种种原因导致向海外移民的华人数量激增。——摘编自刘悦《跨文化记忆与身份建构——欧洲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材料三据统计,从1946年到1974年,美国引进的高级人才达24万之多。随后,美国为满足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长期奉行的人才吸引战略作了进一步调整,重新修定了移民法,规定“具有专业专长可以优先移民”,实行所谓“绿卡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入籍给予优惠。美国利用各种条件引诱、鼓励外国学生留居美国。1987—1988学年,留美学生达35.6万人,有一半以上留美学生学成毕业后滞留美国。据联合国统计,国际移民每年的汇款额达660亿美元,多于外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答案】(1)对欧洲的影响:造成了罗马帝国的分裂;使西欧建立起封建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推动了民族大交融;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原因: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国内人地矛盾突出;美国西部开发的需要;黑奴贸易的废止。(3)简评:现代国际人口迁移使高级科技人才流入迁入国,为迁入国节省了大量的教育与培训开支,促进了迁入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文化冲突、降低国家认同的问题。移民寄回母国的汇款增加了迁出国的外汇和投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迁出国的经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3-5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一“北匈奴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宣传册制作与优化
-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保险业务的影响及创新
- 传统手工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 企业融资方式及选择策略
- 中医药健康产业市场分析与商业模式
- 中草药在家庭日常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 金融服务行业资源计划保障措施
- 品牌形象在商业谈判中的价值
-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计划
- 中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 (3月省质检)福建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秸秆破壁菌酶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参考)
- 2025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管理分公司第一季度招聘(7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信息安全技术》专用教材【考纲分析+考点精讲+真题演练】
- DB13-T 5996-2024 公路基层病害聚合物注浆处治技术规程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设计一年级《欢乐购物街》
-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熟能生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 九族五服表(九族五服图)
- 供货项目实施方案
- 洪恩识字生字卡片(共19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