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1.免疫的功能。2.五类抗体的生物学特性?3.免疫应答的类型。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复习回顾教学内容和目标说出超敏反应的概念及主要型别。2.阐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防治原则。3.说出各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基本概念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致敏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变应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定分类:
患者男33岁,因患胆囊炎及呼吸道感染而入院。经询问以前有没有过敏史,患者说以前曾好几次用过青霉素,但无反应和过敏史。于当天上午10时,用0.1ml含40万单位浓度青霉素皮试液皮内注射,约几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面色苍白、心悸、紫绀、呼吸困难、喉头堵塞感、烦躁不安、四肢发冷、皮肤潮红、全身出现针头大小皮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Ⅰ型超敏反应的病例青霉素青霉烯酸蛋白+完全抗原免疫应答IgE生成,青霉素过敏抗原初次刺激机体,使机体形成对该抗原的过度敏感,为致敏阶段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为发敏阶段青霉素过敏的机制二、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少部分可发生组织细胞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I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概述: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三、I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1.变应原2.抗体:IgE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4.生物活性介质:储备和新合成物质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分为两个阶段
致敏阶段↓发敏阶段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型抗体应答,产生的IgE型抗体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Fc
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发敏阶段: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的结合(使膜表面Fc
RI交联),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一)变应原(allergen)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剂量极小/多为小分子可溶蛋白质
临床常见的过敏原有:(1)吸入性:花粉、屋尘、真菌、尘螨等;(2)食物:主要是动物蛋白;(3)药物:青霉素、磺胺、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等;(二)产生IgE类抗体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变应原常入侵这些部位。过敏患者血清IgE高于正常人1000~10000倍。(三)IgE与效应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①胞质中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②两种细胞表面均表达高亲和性IgEFc受体FcεRⅠ
;③FcεR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储备的物质:组胺、激肽释放酶、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引起即刻(或速发相)反应新合成的物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D2,引起晚期(迟缓相)反应作用: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四)IgE再次与变应原结合四、常见Ⅰ型超敏反应疾病1.过敏性休克2.消化道过敏反应3.呼吸道过敏反应4.皮肤过敏反应1.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多见于再次使用时,也可见于初次使用时,此外也可见于普鲁卡因、链霉素等(2)血清过敏性休克:见于再次给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时出现2.消化道过敏反应
胃肠道蛋白水解酶缺乏,sIgA低下,异种蛋白不能完全水解而通过黏膜被吸收,引起机体致敏。3.呼吸道过敏反应(1)支气管哮喘(2)过敏性鼻炎:或称花粉症4.皮肤过敏性反应
(1)荨麻疹:见于接触食物、药物、花粉或寄生虫后出现(2)特应性皮炎、血管性水肿五、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变应原皮试询问病史青霉素皮试动物免疫血清皮试含25u/ml的青霉素0.1ml前臂屈侧皮内15~30分钟红肿>0.1cm注射部位痒全身不适阳性1:100稀释的抗毒素0.1ml前臂屈侧皮内2.切断或干扰发病机制中间环节(1)特异性脱敏疗法异种血清脱敏疗法指应用抗毒素时,若皮试呈阳性反应,可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特异性过敏原脱敏疗法是将不能避免的并经皮肤试验或其他方法证实或怀疑的主要抗原性物质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少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的方法达到脱敏的目的。
阻止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改变效应器官反应性(2)药物防治
例如:稳定细胞膜(如色甘酸二钠)组胺拮抗剂例如肾上腺素、麻黄碱等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能减少腺体分泌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概述: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1、抗原诱导产生抗体(主要是IgG和IgM)抗原分两种来源一、Ⅱ型超敏反应机制细胞表面固有抗原吸附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交叉反应性抗原2、抗体介导靶细胞破坏机制ⅰ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经典途径)ⅱ调理吞噬(通过促进吞噬细胞作用)ⅲADCC作用(通过NK细胞杀伤)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肾小球肾炎1.输血反应给予病人误输入异型血后,因人体血液中有天然ABO血型抗体,可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临床上可出现: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因:药物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苯海拉明等)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或血浆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后,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时发生超敏反应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与遗传或因病毒、药物等作用于红细胞,使其免疫原性变化,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或隐蔽抗原表位暴露,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由此发生自身免疫应答。5.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含有与肾小球基底膜共同抗原成分,发生交叉反应所致。6.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syndrome)
患者产生针对肺泡和肾小球基底膜的非胶原NC1蛋白的IgG类抗体,在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结合该抗原,激活补体或通过调理吞噬破坏组织细胞,导致肺出血和肾炎。其机制是病毒、药物、有机溶剂等损伤肺泡基底膜,诱导产生自身抗体。7.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
病)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概述:
由中等大小可溶性IC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1、抗原诱导抗体产生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免疫复合物的沉积3、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抗原根据来源分为⑴内源性抗原:如SLE患者的核抗原⑵外源性抗原:如异种血清、药物等抗体——主要是IgG和IgM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循环,易沉积1.补体的作用:经经典途径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局部水肿。
2.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3.血小板的作用:IC及C3b使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制二、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阿蒂斯反应临床上给病人多次注射胰岛素、生长激素、狂犬疫苗及类毒素等药物时,也可出现类似反应。类Arthus反应给已免疫的动物皮下再注射相同抗原时,1小时后注射部位即出现红肿,甚至出血和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如TAT)后,经过1~2周,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及一过性蛋白尿等。原因是体内产生的抗异种动物血清抗体与残余的动物血清相结合形成IC,随血流沉积在关节滑囊、心、肺等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全身疾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的2~3周。由链球菌M蛋白与相应抗体形成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所致。此外,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某些病毒或疟原虫等的感染也可引起类似的肾小球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很多,其中之一:体内持续出现DNA-抗DNA复合物通过血流反复沉积于肾小球、关节、皮肤等部位血管内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肤红斑等症状。4.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于持续感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是以变性IgG的Fc片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与变性IgG结合成IC,沉积于关节滑囊,引起炎症损害。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概述:抗原使T细胞致敏,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由于反应发生迟缓,再次接触抗原后18-24h后发生,48-72h达高峰,故称为迟发型。Ⅳ型超敏反应与细胞免疫的发生机制基本一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引起免疫损伤,而后者表现保护性免疫。实际上是细胞免疫应答介导的组织损伤和疾病过程!!!!!一、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1.传染性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临床具有诊断意义)在被试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后,若被检者曾有结核感染史但已痊愈或接种过卡介苗,则在注射后约4h,中性粒细胞浸润,12h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红肿和硬结,硬结约18h出现,24-48h达高峰,随后自行消退。
结素试验阳性表明机体曾经受到结核菌感染或接种过卡介苗,也表示机体对结核菌有一定免疫力!2.接触性皮炎半抗原(如油漆、青霉素、染料、塑料、农药)接触皮肤时,可与角质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表现局部红肿或表皮水肿,形成水疱,湿疹样皮炎。3.移植排斥反应
由HLA引起。异体组织移植后,供体的个体特异HLA就成为受体的抗原,刺激受体产生相应的致敏T细胞,导致Ⅳ型超敏反应,使移植物遭到排斥。小结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机制。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防治原则。3.各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1、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A.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B.迟发型超敏反应C.速发型超敏反应D.细胞毒型超敏反应E.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2、I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A.嗜酸性粒细胞B.肥大细胞C.单核细胞D.T细胞E.中性粒细胞5、Ⅳ型超敏反应所致的疾病是A、肿瘤B、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术危急重症个案护理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C证复审考试题及答案
- 教育学教师的教学
- 信息技术 第二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9.1.5 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 思维导图集训6小时找到适合你的高效学习法第5讲 职业生涯规划让你看清十年后的自己
- 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培训课件
- 建筑相关知识
- 2025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考前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密码法培训知识讲座
- 教师地震安全培训
- 保定雄安新区容城县招聘事业单位真题2024
- 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2030中国手术包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上海市《辅警招聘考试必刷500题》考试题库(典优)
- 护士聘用合同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一次月考数学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 2025年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带答案
- 顶板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合肥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2016
- 丰田的研发战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