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押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押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押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押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押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生须知:1、参考教材:《社会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珂、刘豪兴主编,2012年版2、特殊标记含义:P10代表教材页码第10页;“【

】”标注的代表此处为重点关键词(得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P35-36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P36-40(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思想:①科学的分类是【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最高层次、皇后)】②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和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2)【马克思】:①代表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法兰西内战》】②【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3)【斯宾塞】——“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P40-42(1)【埃米尔·涂尔干】:【法国(国籍)】也是欧洲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1902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讲座教授,成为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①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先在性、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②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核心和基础是集体意识,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③失范理论:失范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社会学应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如【《自杀论》】;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历史分析】揭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2)【马克斯·韦伯】:德国人。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提出的社会学概念:①【理解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②【社会行动类型】:分为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③【理想类型】: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④【科层制理论】: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方式也是管理方式4、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P43-47(1)芝加哥学派:著名社会学家A.W.斯莫尔于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学术成就:【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创建了符号互动论】。(2)结构功能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代表人是【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3)冲突理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二战后有代表性的是【科塞的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指出社会冲突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4)交换理论:建立者是霍曼斯,发展者是【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5)符号互动论:源于米德,代表人是【布鲁默和戈夫曼】(6)社会批判理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是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所主张的理论道路(7)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①【舒茨】创立现象学社会学,如《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②【法国福柯】如《疯癫与文明》《词与物》③【英国吉登斯】创立结构化理论,如《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道路》④【德国哈贝马斯】创立沟通行动理论,如《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交往行动理论》⑤【法国布迪厄】创立生成结构主义,如《实践理论大纲》《区隔》5、【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传入中国。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将其列入“经世之学”,与“政治原理学”等并列。【谭嗣同】在其所著《仁学》第一篇“仁学界说”里【首次提出了“社会学”之名】。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全书于1903年以《群学肄言》为书名出版面世。【章太炎】翻译出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P47-486、1935年孙本文著的【《社会学原理》】被民国政府教育部列为部颁教材P497、齐美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著作的【《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深刻地论述和研究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P588、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P609、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管理功能;社会批评功能P62-6310、社会学研究方法论P64-65(1)【实证主义方法论】是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的论述为代表。(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代表是狄尔泰和韦伯(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以法兰克福学派为首的批判主义方法论】是以辩证的总体分析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的方法论,代表是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11、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P65-66(1)【后实证主义】,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主要代表:【布东、亚历山大、瑞泽尔】。主要观点:①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相对性。②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认方法的多元性,研究方法因具体课题而定。③强调在社会生活维度中,对数据的定量处理。④强调一种“价值无涉”的研究,忽略或不予重视那些从事这些科学研究的人的潜在假设和价值观(2)【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3)【批判诠释理论】,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一书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称为“批判的诠释学”。批判诠释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存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②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4)【后现代主义】,是

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1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实验法、文献法】P66-71(1)统计调查:

(2)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的内容,一般有个人的【基本情况、行为、态度】三个方面。(3)【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法:①是根据研究假设,在有控制条件下,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②按实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按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5)文献法: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来源有【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13、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P73-74(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①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有二∶【“实地源”,包括非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文献源”,是以文字形式叙述的各种档案、文书和个人的传记、日记、信件,以及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等】②资料整理要经过【审查、分类、汇总】三个步骤(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如【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资料整理的步骤是审查、分类与编码、汇总;资料汇总的目的是【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为深入的统计分析作准备;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现在广泛采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SAS)1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P74-75

15、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P76-7716、【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结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P77-7817、社会的四个基本要素P80-85(1)人口:指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总体。人口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数量指【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中国的人口问题有【人口素质问题、人口流动迅猛、人口分布失衡、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性别失衡】(2)自然资源: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环境资源(如空气);生物资源(如动植物、微生物);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特征是【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不均匀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来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影响社会发展速度】(3)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功能是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供给作用、调节作用、文化启迪作用】(4)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18、1920年【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920年【蔡元培】“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西方首先给文化定义的是【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1936年马林诺斯基《文化论》】推进泰勒文化定义的表述P8619、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P86-P8720、文化结构P87(1)【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例如一只茶杯、一张弓、一辆马车、一个符号等都是文化特质。(2)【文化集丛】是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如日本茶道(3)【文化模式】是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文化整体21、文化规范体系:【习俗;道德;法律(最具有强制力,具有公正性和强制性);宗教】P87-8822、【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文化的固有属性P89-91(1)【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交流是从【文化传播】开始的。文化传播最原始、最基本的载体是【人】(2)【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3)【文化采借】又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23、文化多样性P91-92(1)【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2)主文化和亚文化①【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②【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3)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①【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或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怀疑、贬低,甚至敌视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②【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分24、“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P922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P9426、社会化的内容:(1)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的内容。(2)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P9527、社会化的类型P95-96(1)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特殊表现形式是【预期社会化(如职业学校教育)】,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年。(2)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特殊表现形式是【发展社会化(如成人教育)】(3)再社会化(重新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类型有【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28、社会化的理论P96-97(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2)库利的自我理论:自我的出现有三个阶段。理论集中于【镜中之我】概念(3)米德的自我理论:自我分为【主我、客我】两部分(4)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常规水平(服从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主义阶段);常规水平(好孩子阶段、法律秩序阶段);后常规水平(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29、社会化的条件P97-102(1)【生物因素】是个人所带有的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为“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是由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①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②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③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④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3)【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4)【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个人在社会实践中一般是通过【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三个方面实现社会化30、【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P103-104

31、社会角色的类型P104-105

32、社会角色扮演经历的阶段过程:【角色期待(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角色承担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角色实践(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P10533、社会角色失调常见的情况P106-107

34、【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它过早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成人化、行为方式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它造成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P10835、【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P11136、【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P11337、【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P114

38、【符号】是由一群人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P11839、非语言的互动有两种重要的形式,【身体语言和个人物理空间】的处理。其中身体语言指的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身体语言中最令人注意的是【面部表情和手势】。P119-12040、霍尔个人空间理论P122(1)【亲密距离】18英寸(45厘米)以内,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2)【个人距离】18英寸(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为熟人或朋友保留(3)【社会距离】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4)【公众距离】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为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41、社会互动的理论P123-125(1)符号互动论: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早期代表是库利、托马斯、米德,战后代表是【布鲁默、戈夫曼、库恩】(2)拟剧论:提出者是【戈夫曼】,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3)常人方法学:1954年【加芬克尔】发明,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42、【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P125-127(1)特征:【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隐蔽性】。(2)形态:①按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不同:【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②按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紧密程度不同:【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③按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43、1980年布迪厄正式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社会资本的分类:P128-129(1)以布朗为代表分为: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2)按社会资本的性质:【同质性社会资本】如家族型、宗族型、亲族型、乡土型、情感型;【异质性社会资本】如同事型、同学型、战友型、兴趣型、法理型(3)科利尔分为:政府社会资本、民间社会资本44、【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一般说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P13045、【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家庭一般是从婚姻开始的。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所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的自然基础。P13146、家庭与婚姻的理论:P132-133(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2)社会冲突理论分析: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指出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47、【家庭的结构类型】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P13548、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类型P135-137

49、家庭的特殊类型P137-138

50、【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P143-14451、群体的类型P144-146

52、初级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特征是【规模小;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表现;成员角色位置难以替代;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类型是【家庭(最基本)、邻里、伙伴群体】P146-14753、【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组织过程:P147-148(1)【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报阶段,即调查环境,了解各种决策所需要的资料。第二阶段是设计阶段,即制订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阶段是抉择阶段,即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一个行动方案。第四阶段是审查阶段,即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2)【组织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3)【组织控制】: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54、【韦伯】提出科层制,合法性统治类型有【超凡魅力型权威(典型:先知、圣徒、宗教领袖建立的组织)、传统型权威(典型: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法理型权威(典型:科层制)】P148-14955、组织管理理论及其代表P150-153(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最先提出组织的科学管理原则,建立刺激性计件工作制。【法约尔】提出改进组织行政管理的14项原则(2)人际关系理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社会人,在【霍桑实验(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迪克森)】中逐步形成。梅约1933年《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3)组织行为理论:【巴纳德(组织平衡论)、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呼吁组织采取民主制领导(4)权变理论:【摩尔斯和洛斯奇(超Y理论)】。观点:人们带着不同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不同人对组织管理方式要求不同;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效率有很大影响56、【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P153-15457、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P154-155(1)勒庞【乌合之众理论】:1896年《乌合之众》,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解释集体行为(2)斯梅尔瑟【价值累加理论】:只有当六个因素(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如罢工;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不断累加影响下,才会发生集体行为58、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P156-157(1)奥尔森【搭便车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假设: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群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越小。决搭便车困境的途径:由于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只能为个人提供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就需要一种选择性激励。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指给予在集体行动中付出较多努力的群体成员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吸引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2)麦卡锡和扎尔德【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是【时间资源、参与者规模、金钱与物质资源、外界支持、理念资源】59、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按教育发生的场所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早的教育形态)】,按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有【生存教育、地位教育】P159-16060、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是【社会化;社会选拔;提高人口素质;知识技术创新】,潜功能是【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小就业压力;社会控制】P160-16161、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研究传统)P162-163(1)【功能论】直接来源是涂尔干。关注教育的功能,即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2)【冲突论】社会秩序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学校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产与特殊地位与利益相吻合地位的工具(3)【互动论】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将视角引入到具体的教育场景之中,引入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之中62、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按有否劳动报酬分【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按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劳动的二重性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166-16763、福特主义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后福特主义】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揭示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资本家彻底剥夺工人对劳动控制权的机制。【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政治效果和生产的政治规范工具构成工厂独特的生产政体P168-16964、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社会网络;社会制度;社会偏见】。P16965、【失业】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P169-170【摩擦性失业】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或生产技术改变,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由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失业;【季节性失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失业;【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66、【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P17067、【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特征:消费的【经济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P170-17268、【消费社会】是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特征是【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张、消费主义盛行】P171-17369、消费的社会学理论P173(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性化,形成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在《有闲阶级》一书中较早探讨了炫耀性消费现象,认为荣誉准则和竞争本能促使人们对炫耀性消费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是富裕上层阶级通过浪费性、奢侈性消费,炫耀财力、地位和身份,主要目的在于展示而非满足实际需求。(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基于马克思的生产与符号学理论,提出资本主义已从生产社会转为消费社会,消费成主导逻辑。70、【社区】一般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最早由【德国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阐述。P17571、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P175-17672、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在《社区与社会》中分析【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P17773、进入20世纪后,人文区位学理论集中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P177-178(1)美国伯吉斯【同心圆理论】:20世纪20年代提出,把城市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过渡区】最昂贵地区的中心商业区的外围地区,城市贫民;【工人居住区】绝大多数属于工人阶级;【较高级住宅区】中产阶级;【高级住宅区(往返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2)1939年霍伊特【扇形理论】。哈里斯和厄尔曼【多核心理论】。【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考察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新正统区位学理论】提出人文区位结丛模式,用人口、组织、环境、技术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城市的空间布局74、【美国林德夫妇】的社区全貌研究以小市镇为对象,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1929年《中镇》】开创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例如清河调查(杨开道和许仕廉)、定县调查(李景汉和晏阳初)、社区方法论(吴文藻)P178-17975、【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同质性较高,特点是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相对简单;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城市社区】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人口为主体,异质性较高P179-18176、【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推动社区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其概念在【二战后(1955年《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P18477、社区发展的目标:【任务目标】是通过开发社区内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过程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P18578、【社区建设】是以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建立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P18579、当前中国社区发展的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P187-18880、【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P18981、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和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城镇化)】P19082、最早由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在“人口迁移的规律”的著述中提出的世界城镇化理论是【“推—拉”理论】。P19183、城镇化的类型:P191-192

84、【城市群】的概念由戈特曼最早提出P19485、城市群研究:1898年霍华德《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田园城市】。格迪斯1915年创造城市学,提出【组合城市】。芒福德提出【区域整体发展理论】。柯布西耶从城市规划视觉角度提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把工业化的思想带入城市研究领域,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方式改造城市。20世纪40年代初戈特曼提出【城市群理论】。20世纪80年代(1985年)麦吉提出【城乡融合区】P195-19686、中国城镇化的阶段:【1949-1957年平稳起步、1958-1977年大起大落、1978年至今加速发展】P197-19887、【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中国三大城市群P20088、以城镇发展规模为基础的城镇化道路的讨论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论】P20189、【1978年】“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方针。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方针。【1989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合理布局生产力和人口”方针。1994年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龙港镜是中国农民第一城。【小城镇】由费孝通提出,是人口的蓄水池P203-20590、广义的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代表者是【卢梭】P20791、【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等级】是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P20892、【1775年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首先对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发展(唯一基础:私有制确立)进行系统研究。【1776年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最先创立分工概念P21093、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的精英阶级理论和精英循环理论】P212-21394、当代社会分层理论P214-215(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代表是【戴维斯和摩尔(《分层的若干原理》)】。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以职业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缺陷有【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会影响不同资源配置的逻辑;能力较强的人未必能得到高报酬等刺激;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未必均等;社会分层不能保证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代表是达伦多夫(3)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折中的社会分层理论:代表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95、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P215-219(1)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划分为【七个阶层】。其中,农民阶级有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四个阶层(2)改革开放前:1949-1952年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1953-1956年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1977年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为【十个阶层】96、社会流动P219-222(1)是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2)【索罗金1927年《社会流动》】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3)类型:

97、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次数是【五次】。P22198、【偏差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类型包括:P225-227

99、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是【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破坏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正功能是【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加强社会团结;社会预警;促进社会进步】P227-228100、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P229-234(1)生物学解释: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最早由【隆布罗索】在19世纪后期提出。谢尔顿把人的体态分为圆胖型、瘦长型、健壮型。缺陷是无法区分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的实际联系(2)心理学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行为理论】,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3)社会学解释:【失范理论(默顿)、文化传递理论、标签理论】。亚文化如棍棒底下出孝子101、社会控制P234-238(1)最早由【罗斯1901年《社会控制》】提出(2)从内容分为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价值的控制(3)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4)必要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稳定社会关系;制止社会生活中失控现象】(5)方式:法律控制(最有权威)、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6)社会控制的类型:

102、【孙本文《中国社会问题》《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归纳国内外社会学家三种解释,认为【社会问题】是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1941年富勒和麦尔兹《社会问题的发展》】指出所有社会问题都要经过警觉、政策制定、改革三个阶段。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社会性、普遍性、特殊性、集群性、复杂性、文化性】P240-242103、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P243-244(1)社会病理学:理论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理论】;解决途径是加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2)【社会解组理论】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有库利、奥格本、托马斯、兹纳尼茨基;社会解组的形式是【无序状态、文化冲突、价值崩溃】。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均衡体系(3)价值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4)行为偏差理论:把社会问题看作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的结果,如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5)社会建构理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的;几乎没有解决方法104、当代社会问题P244-254(1)【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龄化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劳资纠纷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不平等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问题(2)【偏差性社会问题】如斗殴问题、酗酒问题、吸毒问题、艾滋病问题、赌博问题、自杀问题、贪污问题、投机作弊问题、抢劫问题、走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3)自然性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105、社会变迁P260-263(1)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四类内容∶其一,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其二,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其三,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其四,人与自然,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与人类活动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的冲突;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观念的改变;人口状况的改变;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3)社会变迁的类型:

106、奥格本是技术决定论的代表,强调技术发明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中国从【1981年】起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P263-264107、社会现代化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内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P264-265108、社会现代化理论P266-267(1)经典现代化理论:代表人是【帕森斯、列维、勒纳、摩尔、英格尔斯、麦克勒兰德、布莱克、艾森斯塔德】(2)依附理论:代表人是【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阿明、卡多索、法莱图】(3)世界体系理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代表人是【沃勒斯坦】(4)信息社会论:代表人是【塞尔旺-施赖贝尔《世界面临挑战》,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趋势》】(5)后工业社会论:【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首先提出109、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历程:【1840-1911年现代化起步阶段;1912-1949年局部现代化阶段;1949-1977年全面现代化探索期;1978年至今全面现代化发展期】P267-268110、全球化P270-273(1)是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是世界共同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进一步加强、依存性和关联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2)发展阶段:【萌芽(15世纪末期-18世纪中期)、开始(18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起飞(19世纪7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强(20世纪60年代后期-现在)】(3)表现:【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交通与通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二、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主要知识点)1、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条件P48-51(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社会学队伍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学术团体的建立、期刊和论著的出版(2)社会调查的兴起(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2、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P57(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认真开展社会现象研究(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基本任务(3)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4)采取积极态度,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学优秀成果,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5)造就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3、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P64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社会现象的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4、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P64(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2)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包括测量的精确性、价值立场的中立性、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5、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P64-65(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2)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作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到自然规律的水平6、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P65(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7、做好实地研究的要求P68

(1)要有准备,搜索相关的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制定实地研究方案(3)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8、社会实验的优缺点P71优点:在于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缺点: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9、社会学研究筹划阶段的主要工作P72(1)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2)初步探索,收集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3)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4)制订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目的、意义,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研究方式方法,调查问卷、量表、访谈提纲,调查工具,研究经费(5)组织工作: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与协作单位沟通10、新时代的社会建设的内涵P79(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更全面更完善地体现(2)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公平正义是处理利益关系的重要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3)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11、社会管理的概念及其任务和内涵P79-80(1)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2)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3)内涵:主体是执政党和政府、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手段是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目标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作用是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12、文化自觉的概念及内容P92-93(1)“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2)内容:“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13、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意义)P95(1)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2)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扩大,必须充实社会生活经验(4)人不仅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14、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P101-102(1)正面:为青少年教育提供选择权;开阔视野;有助于了解社会规范;提供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2)消极:形成角色不清和角色中断后果,造成精神失控;导致网络犯罪大众化,损坏身心健康;带来心理困惑及行为障碍;导致更加喜欢利用虚拟人机交往,沟通交流时间越来越少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P108-109(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3)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美好向往16、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P113-114(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17、社会网络的功能P127(1)影响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在其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支持及物质资源,现实社会生活中充满各种社会网络(2)社会学对社会网络及社会互动问题的研究,强调个人在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背后社会力量的关系,为我们提供更具动态性的视角来观察和了解社会18、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P127(1)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2)强关系指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关系紧密,有很强情感维系;弱关系指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关系不紧密,没有太多情感维系(3)关系的强弱决定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及个人达到行动目的的可能性(4)边燕杰对天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劳动者更经常通过强关系寻找工作渠道,强关系可以创造连接其他没有联系的个人的网络桥梁19、家庭的特征P131威廉·古德在《家庭》一书中对家庭的一般特征作过如下概括∶(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即他们相互为对方办事(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社会活动(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但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育的义务,父母与子女相依为命(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20、家庭的功能P134(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21、家庭形态的变化P138-140(1)总体上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为补充的格局(2)家庭规模小型化(3)家庭离婚率上升。试离婚、协议离婚是离婚理性化的表现(4)家庭类型多样化。特征为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22、中国离婚率日趋增高的原因P139(1)经济因素考量相对下降(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3)离婚手续的简化(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由妻子主动提出来(6)离婚低龄化和昙花婚姻明显增多;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23、家庭功能的变化P141(1)家庭功能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演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2)经济功能弱化(3)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4)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5)养老功能的挑战24、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P141-142(1)性观念多元化(2)地位平等化(3)行为理性化25、科层制的含义、特征、优点、弊端P149-150(1)含义:是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2)特征: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照章办事(3)优:行政管理效率高,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4)弊: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26、人际关系理论为更新人们对组织管理的认识带来的启示P151(1)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2)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认为组织成员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与到组织的活动中(3)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认为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的人际沟通(正式和非正式)都会影响组织的行动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27、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P165-166(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伊里奇《去学校化的社会》,学校作为制度化教育正在强化和再生产着社会不平等(2)教育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布迪厄):为什么来自社会下层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在正式的学校环境中遭遇排斥(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威利斯):劳工阶层的子女如何再次成为劳工28、福特主义的特征P168(1)提高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工人丧失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2)形成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3)在主要行业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29、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与本质P186-187(1)原因: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新要求(2)本质: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30、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P198-199(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2)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不约而同地寻找非农职业(3)在全球化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4)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外资注入及城市群的生长,创造劳动力转移机会(5)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卫星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6)户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7)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思维方式31、中国城市群规划与演进中面临的问题P201(1)形成过程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自然发育期(2)形成和发展仍然受限于行政体制的束缚(3)人口和经济总量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拉动有限(4)内部结构不完善(5)空间分布不均衡32、中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P206答:(1)建立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2)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3)加大建设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开发(4)在保护耕地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5)改革管理体制,形成行政管理体制(6)加强市民素质教育,适应城镇文化,承担起城镇建设者的责任3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P210-211(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质的飞跃,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3)真实分工出现时产生产品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4)分工发展导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一次分工是城市和乡村分离(6)分工发展具有矛盾性质(7)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3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P212(1)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对阶级分析的新贡献: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马克思的贡献对应阶级分析的两大研究主题:关于统治阶级剥削和被统治阶级反抗的研究(3)马克思阶级学说的最重要贡献是将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来揭示阶级的本质35、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P212-213(1)阶级范畴意味着从各种经济因素的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