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_第1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_第2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_第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_第4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第10课内容一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节选)

内容二诗经·邶风·旄丘内容一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节选)一、温故揭题(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千字文(九)》。(二)背诵《绝句》《游园不值》。二、尝试初读(一)初读《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节选)》,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二)标注易读错字词:孺子、怵惕、恻隐、内(nà)交、要(yāo)誉(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四)师生拍手齐读。(五)学生说读后感受。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从“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非恶其声而然也”。

1.文白对读。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心。古代圣王由于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心,所以就有同情、怜悯百姓的政策。用同情、怜悯别人的心,施行同情、怜悯百姓的政策,治理天下就非常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之心,就好比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惊恐、可怜的心理。这不是为了去结交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好名声,也不是怕自己落下不仁慈的名声而这样的。2.素解文意。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链接:①孟子②“百家争鸣”与“儒家”

点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仁爱之心,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民政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和“仁政”的理论基础。(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点拨:这种人人都会有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发自人的天性本能,而不是出于各种现实的功利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四端学说”。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二)学习第二部分,从“由是观之”到“贼其君者也”。

1.文白对读。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译文由此可见,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人都有这四种心,就好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能具备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说自己君王不能具备的,是陷害君王的人。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2.素解文意。(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点拨: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简称“四心”。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与兽性有所区别,如果失去了人性,那就不能算是人了,只能等同于动物。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点拨:你在生活中同情恻隐别人,别人也会在你困难时同情你,帮助你;你具备了羞耻憎恶之心,耻于伤人害人做坏事,才会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去与别人交往,若是没有,就会胡作非为;你具备了谦让之心,才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国家法律,若是一味我行我素,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是非辨别之心是智慧的开端,如果你能辨别是非,就能分清善恶,才不会轻易上当受骗。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三)学习第三部分,从“凡有四端于我者”到“不足以事父母”。

1.文白对读。原文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人都有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就好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喷涌,要推广充实它们才行。如果能扩充它们,便足以保有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就连奉养父母都成问题。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2.素解文意。(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点拨:“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发端,需要推广充实才能发扬光大,不然就会熄灭或枯竭。孟子在这里肯定了后天的培养和努力对于提高人性修养的作用。(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点拨:“四端”的重要性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四、熟读成诵(一)师生共读。(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三)镂空记忆背诵。五、本课总结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

内容二诗经·邶风·旄丘

一、温故揭题“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二、解诗题“邶”是周代诸侯国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的诗,大致写的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黎臣,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援,帮助他们收复故土,因愿望没能实现而非常失望。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三、正诗音(一)初读《诗经·邶风·旄丘》,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二)标注易读错字词:邶、旄、裘、匪(bǐ)车(jū)、琐兮尾(wēi)兮、褎(yòu)如充耳(三)标注入声字: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五)师生拍手齐读。(六)学生说读后感受。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原句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译文旄丘上长着葛藤,枝节蔓延多么绵长!叔父呵伯父呵,多日过去为何不帮忙?为何安居不出?一定在等待同伴!为何等得这么久?一定有什么缘由!穿上狐裘迎来寒冬,车辆仍未向东。叔父呵伯父呵,不能和我心意相通。渺小呵又卑微,我们这些流亡的人。叔父呵伯父呵,盛装在身却充耳不闻。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素解诗意释义:①旄丘:前高后低的土山。②诞:蔓延。节:葛藤的枝节。③处:安居不出。④与:同伴或盟国。⑤以:原因。⑥狐裘:大夫穿的冬服。蒙戎:蓬乱的样子。⑦匪:彼。⑧琐:细小。尾:卑微。流离:漂散流亡。⑨褎如:褎然,身着盛服的样子。充耳:意思双关,一是指盛饰,二是指充耳不闻。链接:本诗诗旨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五、品诗味(一)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品味:诗篇一开头,借葛藤起兴,写黎臣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对方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由于尚且心存奢望,因此这时还没有产生怨恨之意。(二)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品味:本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出兵缓慢的原因,主人公有所怀疑,但仍为对方开脱,曲尽人情。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三)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品味:“狐裘蒙戎”表示已经到了寒冷的冬天了,这句紧密呼应上第一章中的“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表明季节的变换,间接暗示自己已经等待很久了,然而始终没有等来援兵。这时,黎臣已经有所觉悟,知道对方无意救援,故稍加讽刺。(四)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品味:此处刻画出了一副对比鲜明的画面:黎臣流落他国,衣衫破弊,急切地渴望救助,神情凄凉,而卫国君臣盛装在身,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深感寒心,于是直接斥责卫国君臣。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六、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七、想诗境

1.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0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