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多年,并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超大型文明?为什么欧洲至今还是四分五裂而中华一统深入人心?或认为是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中国与欧洲同在温带区域,分别处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自内部都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从地理的角度是难以解释的,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融合,并且由此成为主导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时段特性。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性?过去二十多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有关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的认识,考古学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当然,理解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必定需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历史联系中来考察,把中国历史与文化贯通起来,才可能理解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可能完成,尤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费孝通、苏秉琦都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提出过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多元一体”的,前者是针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而言,后者针对的是史前中国的考古学文化,殊途同归。这也说明“多元一体”其实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多元一体的融合趋势深刻地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考古学研究把这种趋势延伸到新石器时代,并以具体的实物遗存来体现这一特征。持续的融合产生了一个超大型的文明体,而且绵延不绝,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最近二三十年的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的突破就是认识到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中的确存在“多元性”。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揭开了文化分化发展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若干文明发展的中心。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提出中华文明是“一元多支”,这种观点在文化传统意义上讲是成立的,“多元一体”更多说明的是文明化的具体进程。两种观点侧重说明的内容有所不同,并行不悖。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万年前已经起源,到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又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考古学是揭示这段未知历史的主要途径,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能够较为清楚地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特征分明的阶段:分化、融合、统一(或称扩散)。需要强调的是,分化与融合是同步进行的,只是不同时期的主要趋势有所不同。总体是先分化后融合,转折期在距今6000年前,分化开始让位于融合。这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文化生态系统成熟的产物,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农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农业发展还意味人们有能力提供更多生产剩余,专业化分工加强,社会内部的等级分化加剧。社会不平等、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等并不是文明起源阶段突然出现的,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农业发生阶段,到文明起源阶段其发展开始加速。距今6000年前后,文明化进程出现明显的融合趋势,以宗教仪式用器统一为特征,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开始形成,此时或可以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所说的“神性中国”的概念,即人们在心理上可能已经具有文化共同体的认知。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多年前,融合的同时还在分化,不同地区发展出形态各异的文明,其进程更像是此起彼伏的浪潮。从崧泽、红山、西坡等古国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古国,古国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复杂程度,已经十分接近历史意义上的国家,或认为良渚已经是王国。在一波又一波的文明浪潮中,不同地区的文明进行交流互动,中原地区以其更优越的地理区位、更好的农业基础,在融合过程中广泛吸纳周边文化,为后来走向多元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距今4000多年前,文明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青铜时代开启,社会权力的组织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文明扩散的特征明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邓聪注意到其牙璋甚至扩散到越南,而且形制仍然与中原保持一致。从农业社会的形成到区域文明的形成,再从这种多元区域文明到具有统一形态的文明,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史前中国复杂社会组织演化逐步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区域文明的融合。文明化进程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从考古学上看,距今6000年前后文明已经起源,标志就是古国的形成。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家起源的本质与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同样是国家这样的复杂社会组织,其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可能完全不同。如果采用简单唯一的标准(以西亚为标准的所谓“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与青铜),就会极大地限制文明探源研究,不利于我们理解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摘编自陈胜前《从考古学视角看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只有从历史的连续性角度来认识中国,才能完整全面理解中国。B.费孝通、苏秉琦等学者提出的“多元一体”观点,其内涵不尽相同,但都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期趋势。C.现有的历史文献并不能完整记录文化意义上中国的发展轨迹,考古学可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历史。D.农业社会形成的区域文明向多元区域文明和具有统一形态的文明的发展,可以体现不同区域文明的融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和欧洲具有完全相同的地理条件,但两者的文明发展结果却差别很大。B.“多元一体”和“一元多支”两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学术依据,并行不悖。C.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阶段性特征分明,而且各个阶段之间是同步进行的。D.学者提出的“神性中国”这一概念可充分体现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开始形成。(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距今4000多年前文明化进程的一项是()A.中原广泛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如辽西的玉文化、山东的礼器等。B.对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现,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C.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我国南方北方都已经大量出现青铜器。D.中原能从各方面吸收有利于发展的先进因素,因而最早进入文明社会。(4)文章第一自然段两次连续发问,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有怎样突出的特点?请依据文本概括并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幻灭[德国]托马斯•曼我大约是在两个月以前的一个秋日上午在圣马可广场首次注意到那个陌生人的。他大约三十岁光景,看去也许已有五十岁了。他剃修整洁,脸上长着一双目光慵倦的眼睛,嘴角老是挂着一丝无法捉摸的、痴痴呆呆的微笑。不过他不时扬起眉毛,左顾右盼,好像找寻什么,然后凝望地面,自言自语说些什么,接着又摇头笑笑。他就是这样在广场里一个劲儿蹀躞。在我要描述的那个夜晚,军乐队正好举行一个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后,那位陌生人却在我身边一张空桌子旁坐了下来,像往常那样心不在焉地微笑着。夜色越来越浓,四周越来越静,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散步,我背向那个邻人看起报来。当我正想撇下他离去时,我不由自主地掉过头去。我待了这么长时间没听到他有半点声息,这时他却忽然开起腔来了。“您第一回来威尼斯吧,先生?”他用拙劣的法语说。当我试图用英语回答时,他却用纯粹的德语继续说起话来,声音低沉而沙哑,且不时干咳一声,清清嗓子。“这儿的一切您还是第一回看到吧?跟您的预想差不多吗?——也许比您想象的好些?唉,您本来认为一切还要美吧?——真是这样吗?您不肯这么说,仅仅是为了想表面上装得高高兴兴,叫人羡慕?——咳!”他看着我,一闪一闪眨巴着眼睛,脸上带着一种神秘莫测的表情。沉默了好一会儿。我正想再站起身来,他却急急忙忙弯下身子面对着我。“先生,您可知道‘幻灭’?”他柔声地、迫不及待地问,两手撑在手杖上。“我指的不是小事情和个别事情上的失利或失败,而是指影响整个人生并且牵涉到各方面的全面性的失望。说真的,您可不了解它。不过我青年时代起就跟它打交道,它使我孤独不幸,而且有些儿古怪。这个我不否认。“您当然不可能一下就了解我,先生,不过只要您花两分钟工夫静静听我说,您也许就会明白。”“让我告诉您:我在小城市的一个牧师家庭里长大,家里充斥着教士们的陈词滥调——什么善与恶、美与丑的一些高调。我对它们深恶痛绝,因为我日后的苦难全要由它们负责。对于我,生活纯粹由这些高调组成,别的一无所知。”“先生,生活中第一次使我失望的事,如今我还清晰而痛苦地记得。我要请您注意,它绝不是某种美好希望的破灭,而是一种不幸遭遇。当我几乎还是个孩子时,夜间的一场火灾把我老家烧了。失火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我现在还一字一句记得这些喊声,我也知道喊时我怀着怎样的心情。家里的火灾是我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我那可怕的希望破灭了。”“请您别害怕,我要继续向您详细讲讲我以后的种种希望破灭的情况。我只要说一点就够了,那就是我曾可怜巴巴地满怀迫切的心情,想把我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的憧憬寄托在无数书本上和诗人的著作上。唉,我已懂得如何憎恨这些诗人,他们每一句大话都是撒谎,都是讽刺!”“我又投身于丰富多姿的生活中去,渴望能遇上一次无愧于我那雄心壮志的经历。可我始终没有这份福气!我漫游各地,想亲眼看一看世界各地的名胜和艺术品。我站在它们面前,自言自语:‘美得很,可是难道没有比这更美的吗?莫非这就是一切?’”“凡是我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我是不会饶舌的,这个您能相信我吗?几年前,我爱上了一个姑娘,可是她并不爱我,这也不足为奇,另一个人做她的保护人了……有什么经历比这更加痛苦呢?”“我有没有必要对你谈一谈我的幸福呢?我也交过好运,可是好景不长,我又失望了……我没有必要再和你谈这个,因为尽管举出一连串例子来,您还是不明白生活大致是怎么一回事——人生是多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我真大失所望,大失所望。”“我经常想到第一次看到大海的那一天。海洋真是浩瀚无边。我在海滩边极目眺望,渴望能获得自由。可是那后面横着一条地平线。干吗要有一条地平线?我原来指望,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先生,您可曾注意到,有些人酷爱虚荣,渴望能获得人们的赞美和艳羡,因而假称自己已体会到至高无上的幸福,而从未掉进痛苦的深渊?”“天色已黑下来,您几乎已不在听我说话了,因此我今天要再一次向您表白:我,即使是我,过去也曾像别人那样打算自欺欺人,在自己和别人面前装得快快乐乐。可这种虚荣心变成泡影已有好多年了。现在我孑然一身,郁郁不乐,而且变得有些古怪。这点我并不否认。我专爱在夜际仰望星空,难道这不是避而不愿见到大地和不愿面向生活的绝妙途径吗?那么,我对此依旧耿耿在心,对过去的种种想法恋恋不舍,也许是可以原谅的吧?莫非我梦想的是一种放浪不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那梦寐以求的现实不会呈现丝毫幻灭的痛苦?难道我追求的是一种不再有视野的生活?——我梦想这个,而且静候死神降临。唉,对于死,我早知道得清清楚楚,它是希望的最后破灭!死就是这样吗?在我最后的时刻,我将对自己说:‘我已经历过了!一生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是广场上已有些寒意,先生。我居然还能感受到它呢,哈哈!我愿您万事如意。再见!——”(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以“我”的视角引出陌生人,注重紧扣陌生人的外貌神态进行细致描绘,凸显其独特之处,使文章开篇就具有一种神秘感。B.陌生人在军乐队举办音乐会的夜晚主动和“我”聊天,变换了交流的语言,并不时清嗓子,可见其与“我”交流的心情的迫切。C.陌生人第一个发现家里的火灾并大声呼喊,但老家仍旧被烧,这导致陌生人对生活产生了幻灭感,并给他日后的生活带来种种困难。D.幻灭感并没有让陌生人一辈子都始终处在苦难之中,陌生人也曾有过幸福的生活,但短暂的幸福有时恰恰增添了他生活中的苦恼。(2)关于文中“天色已黑下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陌生人发觉“我”似乎没有听他诉说后再次对“我”表白,这也反映他内心的孤寂。B.陌生人对很多人生活中表现出“快快乐乐”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C.陌生人认为仰望星空可以让他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但内心对这种想法有所怀疑。D.多处问号和感叹号的使用,体现了陌生人由迷茫困惑到清醒坦然的心理转变过程。(3)陌生人为何说“凡是我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我是不会饶舌的,这个您能相信我吗”?(4)幻灭是文学作品重要的情感主题,梦想的幻灭可以让人沉沦,也可以催人奋起,另觅新路。根据你对小说中“幻灭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谈谈你认为小说主人公更可能会走哪条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谒者仆射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计画始行卒受大戮臣窃为陛下不取也。”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吴、楚兵攻梁壁。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崤、渑厄狭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今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①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八》)材料二: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于是吴王不许。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利险;汉多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于是亦不许。假令二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亚夫之功,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兵智部》)【注】①条侯:即周亚夫。(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请A削之以尊B京师C计画始D行E卒受大戮F臣窃为陛下G不取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悔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用法相同。B.传,驿车,指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引申为官府载人的车,文中指后者。C.“乃引而去”与《烛之武退秦师》“今急而求子”的“而”用法不同。D.说,游说,劝说,与《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的“说”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吴楚军队攻打梁国之际,周亚夫提出采取放弃梁国、断绝吴楚军队粮道等方式来制服对手,在建议得到皇帝认可之后,他准备到荥阳会合大军。B.赵涉拦住周亚夫的去路,劝说周亚夫要改变行程路线,否则有可能会遭遇吴国的伏兵,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成功避开伏兵,安全地抵达了洛阳。C.在遭到吴军多次挑战的形势下,夜里周亚夫军中发生叛乱,互相攻击,一直打到周亚夫帐下,周亚夫镇定自若,以高卧安睡来稳定军心,叛乱得以平息。D.吴国的大将田禄伯认为军队集中西进难以获得成功,他主动申请带领一支军队重新选择一条进军路线,但这个申请后来因吴太子的原因被吴王否定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崤、渑厄狭之间。②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5)面对敌兵进攻,周亚夫为何抗命不救梁且坚壁不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正宫】醉太平程景初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①,冷清清长门寂寞长青芜。日迟迟春风院宇,泪漫漫介破琅玕玉②。闷淹淹散心出户闲凝伫,昏惨惨晚烟妆点雪模糊,淅零零洒梨花暮雨。【注】①羊车:指“羊车望幸”,《晋书•后妃传上》载“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官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后人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宠爱称为“羊车望幸”。②琅玕玉:翠绿色的玉石,古诗词中多喻指翠竹。(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断羊车”巧用典故,暗示这位宫人已经没有得到皇帝宠幸的希望了。B.“长青芜”暗示院子中人迹不至,冷冷清清,说明这里已经没有妃嫔了。C.本曲中大量使用的叠词,增添了作品感情上、韵律上凄切动人的意味。D.本曲以宫怨之愁为内在枢纽,绾连全篇,将抒情、写景和叙事融为一炉。(2)这首元曲借用诸多不同景物来表达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针对现在年轻人就业难、婚配难的现象,古人对此曾有过论述,《礼记》中说如果大道能够施行,那就会实现“,”的美好愿景。(2)吴教授的故乡在苏州,在大学毕业后,他一直扎根祖国西部。谈及他的人生历程,他随口吟出周邦彦《苏幕遮》中的“,”。(3)古人写怀古诗词,常常会想起古代的英雄,如“,”,借以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陈多山,溪流密布。溪后村党总支书记楼永健,前几年总迷茫,到底该如何打通“两山”的转化。现在,看着接驳车A地将客人送出接回,心头惆怅早一扫而空。①绝非上坑仁村不想将客流拱手让与他人,②而是大家现在就坐在同一条板凳上,③成了利益共同体,④难分你我。⑤几年前,依据八都溪为纽带,⑥沿线7个村通过党建联建,⑦共同打造了八都党建共富示范带。发展受益了,许多治理难题便B。最初,上坑仁村的水上集市先火,但进村道路狭窄,导致车辆拥堵,既影响游客体验,又惹得邻村多有怨言。既然“结亲”,下游的溪后村主动开辟道路,买了9辆观光车,低价提供接驳服务,既赢得了流量,也使两村“亲上加亲”。党建联建通过抱团发展、差异竞争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眼下,片区内这村引来国际赛车公园,那村发展水上乐园,各村的种植、餐饮、住宿、游乐等布局配合得可谓C。(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第三段用“结亲”“亲上加亲”连续作比,形容两村日渐亲密的关系。请以“辩论赛的双方”为本体写一个句子,采用连续比喻体现论辩双方的关系。要求:语意完整,句式不限,表达流畅,不少于40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入伏了,绿豆汤是大家眼里的解暑佳品。有的朋友注意到,有时绿豆汤是绿的,有时却变成了红色。为什么①?绿豆汤的颜色与绿豆里的多酚②有关。多酚在加热过程中与氧气接触被氧化,变成了醌类物质,颜色就会由绿色变成红色。多酚容不容易被氧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酸性水质环境中,绿豆汤会保持绿色,而碱性水质环境中,绿豆汤则会变红。煮的时间短,绿豆汤一般是绿色的。长时间煮制或者反复煮沸,绿豆中的多酚类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氧化,就容易变成红色。煮好后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绿豆汤也容易变红。使用铁锅等金属材质的容器煮绿豆汤,金属离子可能会与绿豆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导致颜色变红。而用砂锅或者不锈钢锅煮,相对不容易变色。(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用四个短语概括第二段提到的“几个因素”,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信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确信,是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成功的经历可以增强人的自信。拥有自信是发展自我、勇立时代潮头的依托。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卑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自卑有时是一种清醒,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实现不断超越、渐入人生佳境的动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1)D(2)B(3)C(4)①第一处,对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不同结局进行发问并做出回答,意在说明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不足以解释这一问题,引出必须要以历史的角度来理解。②第二处,对中华文明融合特性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行发问,意在提示人们研究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数字硬盘录像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攻丝加工机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插接式聚苯夹芯板墙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接线端子陶瓷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拉紧带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扩张式油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手编篓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建筑垃圾运输保险合同建议
- 汽车美容院劳务合同
- 粮油产品物流合同模板
- 2025年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参考答案
- 2025年食安食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租赁料场协议
- 2025年北森题库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必考保安证试题及答案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陆上风电工程标杆造价指标(2023年)
- 茶馆里的政治:揭秘《茶馆》背后的历史
- 医院保安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危机公关服务合同范本
- 跨学科实践活动5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 拆除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