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2024-2025年高中历史笔记(部编版)必修上 教师版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五单元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7课目标导航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学习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梳理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强化时空观念,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2.辩证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的沉沦,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4.核心概念: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扶清灭洋、东南互保、《辛丑条约》。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点突破学以致用知识梳理落实基础性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马关条约孔子改制考2.过程(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1898明定国是百日维新(3)失败:戊戌政变①表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②败因京师大学堂守旧势力社会基础3.影响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思考: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透析教材提示

影响: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将孔子遵奉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图解历史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进程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学思之窗”,思考: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透析教材提示

缺乏群众基础;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西学为辅,未摆脱“中体西用”的桎梏。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历史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概况3.影响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幻想局限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扶清灭洋先抚后剿招抚中外势力思维点拨对“扶清灭洋”的认识“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支持,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义和团揭帖》图片,思考:义和团运动的特点。透析教材提示

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①根本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瓜分中国。②直接原因:镇压

。义和团运动(2)过程(3)结果①罪行: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②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概念阐释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2.民族危机的加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

》。(1)内容与危害方面内容危害政治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方面内容危害经济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设使馆区将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

”军事控制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北京东交民巷国中之国(2)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

的深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透析教材提示

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2.阅读教材第四子目《〈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片及相关文字介绍,思考:该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透析教材提示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图解历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返回重点突破提升综合性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史料探究

材料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爱国主义思想”“抵御外国侵略”“知识分子的眼界”“思想上的解放”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提示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史料实证——维新变法的特点深化拓展维度阐释内容涉及领域广泛,上至上层建筑,下至经济基础,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推行范围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主题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史料探究

列强侵华特征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解读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机器任便装运进口”“留兵驻守”“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弹压惩办”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思考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其共同的危害是什么?提示

特点: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危害:列强侵略加剧,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时空观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深化拓展战争条约危害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知识体系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2.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使其具有局限性。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科术语教材补遗近代国家和民族观念明志思维升华20世纪初,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救亡图存”和建立“新中国”成为时代主题。“新中国”逐渐成为国人普遍认同的流行词,爱国志士纷纷呼吁建立“新中国”。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推动下,“新中国”成为各党派表达国家理想的政治话语,从晚清时期简单的名词发展为知识分子的现代国家构想。——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解读1900年庚子事变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这无疑受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影响,也反映了国人对清王朝的彻底失望。情境阅读东南互保辛丑回銮后,清廷为重树权威,裁抑东南互保的“抗旨”势力,同时为增强北洋实力以拱卫京畿,开始扶植袁世凯以加强对江南财赋之区的控制;而袁世凯也借此将北洋势力逐步向南洋扩张,此进程可称之为“北洋下南洋”。这使得两江总督的争夺白热化,严重冲击了南北派系平衡,积累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是酿成丁未政潮中统治高层激烈斗争的关键因素。——摘编自韩策《清季江督之争与丁未政潮的一个新解释》解读“东南互保”对当时清朝的统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了后来民国的政治走势。返回学以致用达成应用性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旨在A.救亡图存

B.开眼看世界C.建立民国

D.推翻清政府√维新派掀起的变法运动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故选A项;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排除C、D项。2.(2024·北京学业水平考试)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指出变法的迫切性。1898年,梁启超呼吁民众“咸知吾国处必亡之势,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以上康、梁的行为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传播了变法图存思想

D.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兴起√3.1897年11月,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福泽谕吉撰文称:“如果德国是永久占领的话,不仅会影响东洋的和平,而且实际上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会开启世界大乱的端绪,日本也不会旁观”“如果日本想要守卫台湾的话,要有更进一步守卫台湾之外土地的觉悟”。这一历史事件A.使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B.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C.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标志着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独立,标志着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4.(2023·宁波三锋联盟高一上期中)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A.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C.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D.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选C项;“阻止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属于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不能直接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5.(2023·成都名校高一上期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