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学院讲稿_第1页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_第2页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_第3页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_第4页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秋燥

目的要求j

1.掌握秋燥的定义和性质;治疗原则及初、中、后期的治法」

掌握秋燥初起,邪在肺卫的辨证论治;肺燥肠闭的论治;秋燥燥热:

伤肺、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的辨证论治。;

2.熟悉病因病机演变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燥与治;

I

火的区别。熟悉秋燥燥干清窍、肺胃阴伤、邪入营血、燥伤真阴的;

论治;鼻、咽干燥,咳嗽痰血,便秘的对症施治。

3.了解秋燥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医学关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基本内容:

△定义: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Z

△特点: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季节: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I

△文献:《内经》中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

燥气流行”,“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述。说明燥气的形成与岁运;

及时令有关。《内经》中所说的“燥胜则干”又指出了燥邪致病的Z

特点,而“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则:

为燥病确立了治疗大法。金元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燥:

邪为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补充了《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缺如。朱丹溪以四物汤加减,李东]

垣,以养荣血、补肝肾、润肠液等立法制方论治燥邪为病。但以上:

所论者大多以津血干枯之内燥为限。明代李梃指出燥有内、外之分。;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秋燥论》以秋燥立专篇论述,从而首创了J

秋燥病名。指出《内经》“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对内伤之.

燥、外感之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还创立了清燥救肺汤,主要;

用以治疗秋燥为病,对秋燥的性质,认为燥属火热。沈目南认为燥:

属次寒,吴鞠通以胜复气化之理论论述燥气,其大旨以胜气属凉,:

复气属热。俞根初、王孟英、费晋卿等医家都认为秋燥的性质有温、;

凉两类。本章所论述的秋燥实指温燥而言。;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与西:

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某些肺部感染等Z

疾病较为相似,这些疾病呈秋燥见症者可以参考秋燥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病因:

内因:正气不足,肺卫不固;:

外因:燥热病邪,秋季气候有偏热、偏凉的不同:在久晴无雨,工

秋阳以曝时,燥气当令,易形成燥热病邪。若机体正气不足,摄护;

失慎,身体防御能力减弱,燥热病邪每易通过口鼻侵入而发病。若(

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风燥,即凉燥。0

病机本病初起多出现肺卫证候。正如喻嘉言所说:“燥气先伤■

于上焦华盖”。初起临床表现类似风热表证,但必具津液干燥的症:

候。中期肺卫燥热之邪不解,势必内传于里。在这过程中,伤津耗;

液更为明显。燥热在肺,则可形成肺胃阴伤;如传入胃肠,则可导:

致肺胃阴伤、肺燥肠闭或阴伤腑实等证。后期少数患者,如感邪较:

重,正气较虚,亦可内陷营血或传入下焦。如传入营血者,可出现:

络伤咳血或气血两燔;如深入下焦者,则可以伤及肝肾之阴,导致;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证。燥热为患,一般证情较轻,大多病在卫、i

气分阶段即可告愈,危重病例较为少见。:

二、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

i.发病季节一般在初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

处干燥的表现。:

3.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者为:

多,较少传入下焦。另可参考实验室辅助检查,如血象、x线透视:

等;

(-)鉴别诊断:

1.风温风温多发于冬春两季,初起邪在肺卫,以表热证为:

主,秋燥则除了有肺卫见证外,还有明显的津伤失润表现。;

2.风寒感冒多发生于冬季,初起以恶寒、发热、无汗、头j

痛、肢节疼痛等风寒外束肌表,卫阳受郁的症状为主。:

3.伏暑亦可发于秋季,初起时也可有表证,但较少肺经见;

证,而以暑湿在里见证为主,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三、辨证论治:

秋燥须遵循“燥者润之”的治疗原则。故滋润法是治疗秋燥病:

的基本原则。初起邪在肺卫,以辛凉甘润为先。病至中期,邪入气:

分,燥热已炽,津伤尤甚,宜清养并施,即在泻肺、清胃、通腑之:

时,注重养阴增液。燥热化火,内陷营血者,治宜清营凉血,与其;

他温邪深入营血病证的治疗基本相同。其邪热如深入下焦,耗伤肝,

肾之阴,病属后期(末期),须滋培真阴。方书所载“上燥治气,;

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可作为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

燥热性质有其特殊性,虽近于火,而又不同于火。一般温病在:

化热化火之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唯燥证之治喜柔润,而最.

忌苦寒伤阴。因此,治火之法可以用苦寒,治燥则必用甘寒。火郁:

发之,燥胜润之,火邪炎上可以直折,燥伤津液则必用濡养。对于;

秋燥病的治法,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总结说:“燥证路径:

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

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

之理矣。”这对于燥证的治疗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邪在肺卫燥热侵犯肺卫,肺失卫宣,伤津。: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痰,咳甚则声音嘶哑,!

咽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乏津,右脉数大。:

【病机要点】①燥热犯于上焦肺卫,肺失卫宣。②燥热伤津。:

【治疗】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方用桑杏汤。J桑杏汤中象贝宜,

沙参桅豉与梨皮;

方中桑叶、豆豉辛散透热,疏解在表之邪;杏仁、象贝宣开肺;

干咳鼻燥又身热,

气,化痰止咳;桅子皮质轻而力趋上焦,能清上焦燥热;沙参、梨:

清宣凉润燥能医。

皮甘凉生津,养阴润燥。正如叶天士所说:“当以辛凉甘润之方,:

气燥自平而愈。”如咽部红肿、干痛较甚者,酌加牛劳子、桔梗、:

生甘草、板蓝根等清热利咽之品;咳痰黄稠者,可加川贝、瓜萎皮:

等以清热化痰;鼻燥做血者,加入白茅根、侧柏叶、旱莲草等以凉:

血、生津润燥;发热较著者,须加银花、连翘等以加强辛凉解表之;

力。:

如在秋燥的发病季节,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

干唇燥,咳嗽吐稀痰,苔薄白欠润而舌质正常者,属凉燥之邪侵袭:

1

肺卫,治宜辛开温润。方用杏苏散。X

方中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甘草、桔梗、枳壳、:

陈皮、半夏、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合:

用,疏表而不伤津,润燥而不碍表。!

(二)邪在气分Z

1.燥干清窍燥热之邪由卫入气,上干头面清窍。:本方重点在于驱除上

【证候】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黄而干,:焦燥热邪气,但燥热

脉数。:化火上扰,又要避免

【病机要点】①燥热化火,上干头面清窍。②燥热病邪侵袭肺;使用苦重之品。

胃,耗伤津液。;

【治疗】清宣气热,润燥利窍。方用翘荷汤。:

方取薄荷辛凉以清头目;连翘、黑桅皮、绿豆皮等皆属轻清之:

品,能走上焦而清上焦气分燥热;桔梗、甘草辛散甘缓,有宣透润;

燥之效,并兼能利咽喉。《温病条辨》原方附有加减法谓:“耳鸣者:

加羚羊、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

著子、黄苓。”可资参考。注意本证用药当禁苦重之品。:

2.燥热伤肺邪在气分,燥热炽盛于里

【证候】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

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机分析】①燥热伤肺,热盛于里,气机不畅。②燥热耗伤;

阴液。i

【治疗】清泄肺热,养阴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x

本方取桑叶辛凉质轻,宣透燥热;石膏辛寒清肺泄热;阿胶、!

胡麻仁养液润燥。枇杷叶、杏仁宣肃肺气;人参、麦冬、甘草益气:

生津。如肌表尚有郁热,酌加连翘、牛著子等以透邪外出,同时可:

去阿胶以防恋邪。若痰多者,可加瓜篓皮、贝母以化痰;咳痰带血.

者,可加侧柏叶、旱莲草、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如胸满胁痛者,:

可加丝瓜络、橘络、郁金疏利肺络,和络止痛。: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燥热伤肺,肺络受伤,肺中燥热下移:

大肠;

【证候】初起时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疼痛,:

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病机要点】①燥热伤肺,肺络受伤。②肺中燥热下移大肠。;

【治疗】润肺清肠,清热止血。方用阿胶黄苓汤。,

方中黄苓苦寒,能清泄肺热;杏仁合桑白皮泻肺热而止咳血;:

阿胶、甘蔗则润肺生津,前者兼能养血止血,后者重在生津养液、;

滋润肺燥。车前草导热下行;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且能缓急止痛。:

燥热太甚而咳血较多者,宜加白茅根、侧柏叶、焦山桅等凉血止血:

之品;如属肠热较盛而泻利较剧者,可加入葛根、黄连等清肠热,1

以止腹泻。:

注意本证咳血无其它热入血分的表现,不可与血分证混淆。肺­

中燥热下移大肠,出现腹部灼热如焚而大便泄泻。多是水泻如注,:

肛门热痛,甚或腹痛而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属热利,与:

虚寒利下而无热象者迥然不同。

4.肺燥肠闭肺中有燥热,液亏肠闭证,为肺与大肠同病。

【证候】咳嗽不爽而多痰,胸满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而干。工本证应与肺燥肠热证

【病机要点】①燥热伤肺,气机抑郁,失于宣畅,气不布津,:病变部位都在肺与大

津液停聚成痰。②肺失布津,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失职。;肠,但本证为肺有燥

【治疗】肃肺化痰,润肠通便。方用五仁橘皮汤。:热,津液不布,液亏

方中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皆为植物之果仁,:肠闭;肺燥肠热证则

富含油质,能养阴润燥,滑肠通便。其中杏仁、桃仁又具有宣肃肺:是燥热化火,损伤肺

气,化痰止咳之功。橘皮行气除胀,并能化痰,蜜炙后则润而不燥,;络,移热大肠。

尤为适宜。诸药相合,肺燥得润则肺气降,大便得通则腹胀除。:

如欲增强润肠通便之功,可以加入瓜篓仁、火麻仁。若欲开通;

肺气以恢复肺之输布津液功能,可加用桔梗、前胡、紫苑等药。:

5.腑实阴伤:

【证候】身热,腹胀满,便秘,口干唇燥,或见澹语,苔黑干:

燥,脉沉细。[

【病机要点】燥热内结于阳明、阴液大伤。:

【治疗】滋阴润燥,通腑泄热。方用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

生地、鲜石斛。:

调胃承气汤攻下腑实以泄燥热,首乌、生地、石斛滋阴润燥而;

养液。本方强调用鲜品,因其多汁,滋养津液较干品力更胜。

6.肺胃阴伤燥热渐退,肺胃津伤未复。:

【证候】身热已退,或身有微热,干咳或痰少,口、鼻、咽、:

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要点】肺阴伤,胃阴伤。;

【治疗】滋养肺胃之阴。方用沙参麦冬汤(方见风温章),津伤,

甚者合以五汁饮。:

五汁饮用梨汁、孽芹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等以生津养;

液,润燥止渴。如兼肠燥便秘,可加鲜生地、鲜何首乌、鲜石斛、:

火麻仁等以润肠通便。:

注意:本证的性质实为邪少虚多,其虚在肺胃津伤,故只宜甘Z

寒,忌用苦寒。正如吴鞠通所说:“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

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j

(三)气营(血)两燔气分燥热之邪炽盛未解,深入营血分;

【证候】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咯血、蛇血,苔:

黄燥,舌绛,脉数。;

【病机要点】①气分燥热之邪炽盛。②热入营血,扰及心神,:

迫血妄行。Z

【治疗】清气凉营(血)。方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

玄参方(见春温章)。;

此为气血两清方,以石膏、知母大清气分之热,元参、生地、:

麦冬合用取其增液汤之方意,全方药物辛凉甘寒,避免了苦寒化燥;

之弊,使气营、气血两清,营血邪热得清,阴液得复。,

(四)燥伤真阴燥热病邪深入下焦,耗伤真阴的邪少虚多证。J

【证候】昼凉夜热,口渴,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舌质:

干绛,脉虚。;

【病机要点】①燥伤真阴,虚热未退。②肾阴耗伤,津液不能,

上承,肺阴不足。③水不涵木,虚风内动。X

【治疗】滋养肝肾,潜镇虚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方见着温章).

或小复脉汤(麦冬炙甘草鲜竹叶北枣肉粘米汤枸杞)力"

减。:

本病临床常见鼻腔干燥,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咳嗽痰血,便;

秘等症,应对症处理。:

习题:

•、名词解释题I

1.秋燥2.燥热化火3.肺燥肠闭4.凉燥:

二、问答题:

1.什么叫秋燥,秋燥有哪些临床特点?;

2.简述历代医家对燥邪属性的认识。;

3.试述秋燥的病因病理演变特点。

4.秋燥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5.凉燥与温燥如何鉴别?;

6.试述温燥的病候特点和主要治疗原则?

T

7.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一

8.治燥与治火有何不同?一

9.秋燥、风温、伏暑其初起阶段的证候表现有何不同?如何治疗?

1

10.燥干清窍证如何辨证施治?:

11.秋燥“燥热伤肺”证所用清燥救肺汤与风温“邪热壅肺”用麻杏石:

1

甘汤,其证治有何异同?:

12.肺燥津伤当干咳少痰,为什么肺燥肠闭证反见咳嗽痰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