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1页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2页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3页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4页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2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基础知识

1、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翦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

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B.本诗开头两句总领全诗,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

网”等,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C.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

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心境。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空

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

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

图。

B.“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图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

因此可以互换。

C.诗人以常见普通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

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D.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简练的勾画事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

意,生机盎然。

3、下列对《归园出居》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

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

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B.所谓“适俗韵”无非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陶

渊明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他“爱丘

山”。

C.前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

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集中描写诗人辞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

顺畅,亳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末仗句式,更强化了厌倦旧生活、

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城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

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

切心情。

D.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5、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诗歌的前八句写诗人因本性不合于仕途而选择归隐田园。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两句,通过借代手法,用自然意象写出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B.“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四句,以动写静,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

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景交融。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无

所扭曲的生活。最后两句和开头两句呼应,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入诗,呈

现出天然的田园风光;同时本诗层次清晰,次第分明。

6、关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

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

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

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语言质朴又刚健。B.善用白描的手法。

C.流露出自由的喜悦。D.表达对官场的厌倦。

7、陶渊明《归园旧居》(其一)中哪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

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性本爱丘山性相近,习相远

B.守拙归园田归雁洛阳边

C.桃李罗堂前罗织罪名

0,开荒南野际横无际涯

二、语言表达

9、《归园田居》诗歌从题材上看属于田园诗,请分析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

抒发感情的。

10、《归园田居》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这些描写

有何作用?

11、《归园田居》诗人在描绘田园风光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至少写出四种。

12、《归园田居》诗人归园田的原因是什么?

13、《归园田居》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画线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简要回答

画线诗句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14、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

1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着重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1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

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17、《归园田居》揣摩全诗的内容和意境,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扩写成60

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8、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

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不学巧伪、不争名利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

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

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

爱。

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

静的川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诗作的点睛之

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

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

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虚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丁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

中,飘荡着i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

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

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

内,有异曲同T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皆松愉悦的心情。

21、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

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节选的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陶渊明

少无适俗的,性木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2、下列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不仅解释了诗人进入官场却归于田园的根本原因,也透露出作者清高孤傲、

与世人格格不入的性格。

B.第三句的“误”字含义深邃,透露出对违逆自己的“韵”和“性”而误入束缚人性

的世俗之网的深刻反思。

C.“羁鸟……故渊”两句对偶工整,形象地写出作者对旧生活厌倦、对新生活向往的

情绪。

D.“守拙”就是持守愚拙的本性,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这两

句也恰恰照应了“少无适俗韵”。

23、开头两句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哪两个?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城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和陶《归园田居》(其四)

苏轼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城。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①,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注】①陈家紫:荔枝名品之一。

2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误落尘网”含有无奈、追悔之情,与结尾“复得返自然”的欣喜相照应。

B.陶诗“羁鸟”“池鱼”喻客居在外的游子,借互文形式强化他们对故园的情感。

C.苏诗中老人年已八十,远离城市喧闹,幽居在水北,与同辈们一起在山丘玩乐。

D.苏诗写老人劝人怀抱荔吱回家,要有酒就喝,看轻钱财,表现他性情的泗脱旷达。

25、同写田园山野之乐,陶诗呈现物事之美,苏诗偏重人情之美。请结合诗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6、下面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诗人表明自己的个性与既往人生选择冲突,以“无”“爱”两字表露自己的爱

憎感情,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B.“榆柳心“桃李”是近景,写出房前屋后环境幽雅,“远人村”“墟里烟”是远

景,远望村庄轮廓迷蒙,炊烟袅袅。

C.“户庭无尘杂,虚实有余闲”中“尘杂”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指静室,写出诗

人在居所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D.本诗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没有雕琢的痕迹,表现出

来的诗意似浅实深,富有情趣。

27、“守拙归园田”中的“守拙”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诗和诗人的情感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睬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走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9、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的叫声,但其作

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0、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

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

切心情。

D.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31、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

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

了陶潮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运用了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饮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

物,描绘出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最后两句“樊笼、自然”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

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满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

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改知应天府。

3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开头两句的“俗”指世俗(官场)生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

活,“本”强调本性与世俗间的矛盾与冲突。

B.陶诗“户庭”两句的“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

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

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D.欧诗“田家”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遥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

悠闲自得,照应了诗中的“归田”一字。

33、有评论认为欧诗“鸣鸠”四句写景精妙,与陶诗“暧暧”四句的技法暗合而各得

其妙。请简析两诗上述的四句诗在技法与意境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

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出的根本原因。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个对偶句中,“羁鸟”“池鱼”运用借代修辞手

法,强化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情绪。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相同的环境特点。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刍然”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指顺应本性、

无所拘束的生活。这两句与开头首尾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35、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画线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井简要回答划线诗句蕴含

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久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所写。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

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③华颠:白头,指年老。

3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抒写了同

样的心情:o

37、张孝先说,“(陶渊明)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

各有其佳处耳”。请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或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

(其一)》,对陶诗或苏诗的特色加以赏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条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

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8、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无适俗韵()

A.韵味B.音乐C.情趣D.风俗

(2)桃李罗堂前()

A.排列B.网罗C.张罗D.搜罗

39、下列对《归园出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40,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用

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

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男,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

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

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4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

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42、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分析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图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

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4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

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庄稼的生长状况会引发作者的感

受。结尾两句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加雕饰。

C.《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

而本诗着意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

流淌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44、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归

园田居(其二)》诗句加以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

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作者

们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

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

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

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

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

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

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

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

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

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

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

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

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

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辩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

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

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汨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

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

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

义。

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

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叱重新

兴起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薇《中外隐士文化对比》,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

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

“逸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

假如您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

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

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c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C

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

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

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

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舌清贫

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

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

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

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

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

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

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

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

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

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

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有具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恒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

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

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

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⑥悬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

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

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选自郝土《谈隐逸》,有删改)

4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隐士们的“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

样久远。

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

大差异°

C.举范蠡和华佗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隐常常是摆脱政治瓜葛的无

奈之举。

D.南郡襄阳人庞公认为,从政为官不应是人生的唯一理想和必然归宿,而作者对•此并

未肯定。

4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他们也都有选择的权利

和余地。

B.东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拒绝名声,但拒绝唯名

利是图。

C.隐居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生活质量还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都无法和西方隐

士相比。

D.在古代中国大一统专制统治下,除了做官,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

何出路。

47、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明的对比:充分的例证,增强了两则材料的说服力;精当的比喻又为两则材料的

论证增添了生动性。

B.杜甫诗“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洋溢着隐逸之趣,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中东

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

C.“有关'现代隐士'的新闻时见报端,隐士中甚至不乏商界名流、文化精英。”可

以作为材料一的例证。

D.“唐朝的终南山,成了真假隐士争相结庐之地乃至谋取功名的‘终南捷径'。”不

可作为材料二的例证。

48、两则材料都对东西方隐士做了比较,请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简要分

析。

49、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作所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句,综合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五、默写题

50、《归园田居》(其一)

(1)从天性的角度揭示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的诗句:“,

(2)饱含诗人误入官场的无限悔恨之情的诗句:“

(3)写诗人归隐田园后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

(4)直接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

(5)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朦胧和安详的诗句:“

(6)《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两句,我们可

以看出诗人所居洁净,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山村的静谧、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

(8)《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自己居住屋舍周围的树木茂密、果实累累的诗句:

(9)《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自己居住屋舍宽绰的诗句:”一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指灰尘和杂物”“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错,“尘杂”,尘俗杂事。指在

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故选:Do

2、答案:B

解析:B.“'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错误,“暧暧”,

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

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所以“暧暧”

是修饰村落模糊不清的,而“依依”是修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两词互

换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互换。故选:Bo

3、答案:D

解析:D.“集中描写诗人辞官时的心情”错误,应为“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的心

情”。故选:Do

4、答案:C

解析:C.它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把“自然”喻为“故渊”。

以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以“恋”“思”描写动物,为

拟人修辞。没有夸张修辞。故选:Co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课内诗歌的能力。A.“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两句,通过借代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用“羁鸟”“池鱼”来比喻“处

于官场的人"。故选A。

6、答案:A

解析:A.“语言……刚健”错误,刚健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

《归园田居》语言较为质朴,平铺直叙述,形容词或夸张类的词语较少。故选:A。

7、答案:A

解析:A.就像笼中的鸟儿留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游鱼思念着先前的潭渊。句式对

仗,连用两个比喻写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符合题干要求。B.不是

对仗,也没有表现对田园的向往。只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C.描写的是美好的田园生

活,表现环境的幽静祥和。D.不是对仗。故选:Ao

8、答案:C

解析:A.都是“本性”的意思、。B.都是“返回,回来”的意思。C.列满,排列;搜

集。意义不同。D.都是“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边际”的意思。故选C。

9、答案:情景交融。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写景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迷

人、悠闲舒适的田园风光,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尽情地

表现自己逃离官场、重返自然的畅快之乐。

解析:首先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

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

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有远

村,有近烟,远近结合。”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

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

法。描绘了一幅静谧迷人、悠闲舒适的田园风光,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用曲的

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

直抒胸臆,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尽情地表现自己逃离官场、重返自然的畅快

之乐。

10、答案:①与樊笼、尘网的污浊环境形成对比,以反衬官场的黑暗与田园的纯美。

②表达自己脱离“尘网”“樊笼”的“自然”心理,反映轻松欢快,自由悠闲的村居

生活。

解析:诗中,“尘网”“樊笼”在作者看来是束缚人性面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体现出诗人在官场中深受束缚的情形。而诗人“久在

樊笼里”之后终于能够“复得返自然”,无疑是喜悦的。此时,诗人展现的“榆柳荫

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野美丽景象与“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颠”的淳朴、恬静的生活,毫无疑问与之前那“尘网”“樊笼”一样污浊、压

抑的官场牛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诗人对田园牛活的极力描绘,是想以此来对比反

衬官场的压抑与黑暗。诗中对村居景色的描绘,“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

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出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

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衬落,

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

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

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的轻松与喜悦。

11、答案:(1)白描,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远近,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

远景;(3)视觉听觉,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视觉,“狗吠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是听觉;(4)市偶,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解析: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一一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

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的勾勒,运用

白描手法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

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远景近景交错,如一幅

立体的田园风光画卷。如果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眼前景色,那么“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则是远处的风光。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

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

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

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远近结合,层次分明。这幅画不仅有色,还有声,“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眼睛看到的淡的如水墨一样的画面,而“狗吠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视听结合,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

气息,又丝亳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诗中多处运用对偶

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2、答案:①对自然田园的向往;②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解析:

13、答案:①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祥和的乡村晚景图。宅地十余亩,茅草屋八九

间。榆树柳树荫蔽房屋后檐,桃花李花争艳庭院堂前。远处,村落依稀可辨,炊烟袅

袅升起。近处,深巷里传来狗吠,桑树顶雄鸡啼鸣。

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美景、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

心情(再悦、愉悦、快乐、自由自在):隐含与官场牛活的对比、对官场的厌倦。

解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处的村落、

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描绘了绕房宅方圆

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

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

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情景,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自然的乡村

晚景田园生活画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

人对田园生活进行详尽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其内心的喜悦;他带着对官场、仕途的

厌恶来体验田园生活,庆幸自己作了这样的选择,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

情;对比官场上的残酷竞争、虚伪奸诈和礼仪的束缚,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喜悦之

意,进而也传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14、答案:在封建社会,要实现政治理想,建功立业,只能步入仕途。但东晋政治腐

败,社会动乱,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入仕为官,是一大失误。

“误”字既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了久居官场的悔恨,饱含了诗人无限的

辛酸。

解析:“误落尘网中”意思是“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陶渊明少年时本

有“大济苍生”之志,“爱丘山”在这里只不过是“恨世俗”的代名词而已。诗人把

腐朽浊污的官场比作是“尘网”,可见他对浊污官场的厌恶之情,也就是错误地陷落

于尘网之中,这也是诗人从痛苦的经验中得出的清醒认识,是对进入官场的一种悔恨

之情,“误”字表明作者入官场非本性使然。

15、答案: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突出了幽美的田园景物:土地、草房,榆柳、桃

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

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解析: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

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突出了幽美的田园

景物: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

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

作者心境的恬淡。

16、答案:(1)①人生芒短之忧。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E苦

多”,一个“苦”字,其忧惧心态毕现。

②贤才难求之忧。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

恰当地表现出诗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的情态,感情真挚。而“呦呦鹿

鸣,食野之苹”则描写主宾欢宴的情景,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③功业未成之忧。曹操此时一统天下的大业未成,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

要成就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所以诗人最后还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

样礼待贤才,以求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2)“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巧”相对,

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解析:

17、答案:夕阳渐渐下落,柔和的霞光透过云间的缝隙洒落下来,轻轻笼罩了像睡熟

了的婴儿般宁静的乡村,家家户户的房上都飘起了一缕缕青烟,氤氯了整个村庄。

解析:考生首先要领会诗句的意思,“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相隔很远,

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村庄上空有

袅袅炊烟缓缓升腾,整个画面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

扰。其次,结合意境进行旷写时,要把意象,如“村庄”“炊烟”,以及淡远的意境

描写出来,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和“6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诗人采用了白描(动静结合、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