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语文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学校:班级:考号:得分: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8题,共27分)
1.(2分)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遹守(zhe)您偻(yu)投等(zhu)植倾楫摧(qiang)
B.忧超(chdn)阴攀(yi)汀兰(ding)山岳潸形(qidn)
C.毒衣(cui)沆修(dang)琼楼(qi6ng)雾淞泳场(hang)
D.浮雨(yln9)缅户(ql)野暮(sii)泉香酒冽(lie)
(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忧谗畏讥悄怆幽邃峰回路转
B.斛筹交错庞辱偕忘横无际涯浩浩汤汤
C.铺毡对坐朝辉夕阴心旷神怡气象万千
D.长烟一空低偻提携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3.(2分)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对待每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我们都应该特考以恒地去做。
B.北京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帮.旗彰,令人惊叹。
C.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回不容发,可不慎欤!
D.她看上去很大胆,善于丁感不变而且无所忌惮,她正是这样一个人。
4.(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
D.“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是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
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
5.(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
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通过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体验,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历史,树立了民族自信。
C.为了让选择留校的学生们度过一个温馨的春节,学校举办了留校学生新春联欢会。
D.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
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6.(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嗽为首。”
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D.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7.(6分)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分)甲词中,词人在上阕问天“①”,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在下阕问月“何事
长向别时圆”,表现出对月②的情感。两首诗都从不同的感官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真切地感受
到两位作者对月怀人时的无限惆怅。甲词“高处不胜寒”为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
视觉。乙诗首联“路断行人”“戍鼓雁声"为视觉、@
(2)(2分)这两首诗词都写到对弟弟的思念,都有对月抒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情感?
8.(9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大雪三日,。(张岱《湖心亭看雪》)
(2),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秋草独寻人去后,o(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范仲淹《岳阳楼记》)
(6)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7),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8)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前进,不会等待任何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如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所说的“,”。
二、阅读(本题包括9-24题,共43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T2题。(11分)
夏原吉,字维牯,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人太学,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
后举户部主事。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日:“勿怖,
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等,帝命为之。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源访耆宿,相度地势,
疏河导渠,修筑堤堰,俾①水归于海。又奏发柴粟三十余万石,所活不可胜计。乃分给牛种,督之耕种,民
忘其饥。或奏水退田淤,宜召民佃耕以足国用。公得报,数日:“民疲极矣,茜可重役乎?”亟奏云:“水
不胜厚②,劳且无益。”事始寒。农田大利,三年还。
宣德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梭③尝之,笑日:“何恶也?”对日:“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
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④其衣。原吉日:“将师,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
覆力谏。帝乃释之。
卒年六十五。赠太师,谥忠靖。——《明史•夏原吉传》
【注】①俾:使。②庠:汲水工具,此指向淤田灌水。③模:干粮。④褫:剥夺。
9.(2分)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后攫户部主事(提拔)B.自入朝引曾(过失,罪过)
C.帝命身之(轻视)D.事始程(平息)
10.(2分)下列句中的“其”与“民疲极矣,基可重役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基真不知马也B.欲穷基林C.某一犬坐于前D.基如土石何
11.(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又奏发縻粟三十余万石,所活不可胜计。
(2)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
12.(3分)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夏原吉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回答1376题(11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几代人共同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
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
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都有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召唤,这是人的“诗
性心灵”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准确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
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烦躁、困惑、焦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
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
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人生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
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
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味。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
文明在语言文字上达到了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
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
养。
⑧重温传统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借古抒怀,而是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
神世界与人文情怀,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渴求,是我们走向复兴
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到: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力重要的源泉和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年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3.(3分)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14.(2分)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15.(3分)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
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6.(3分)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话的作用。
(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7-20题(10分)。
材料一
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学者发出了一则招聘信息,以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研究经
费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抛出橄榄枝。同时还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
土、发达国家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发出了招聘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表示,他们自身有不俗的科研实力,但为了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学
校愿意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近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措施。北京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支持优秀创新
创业团队引进人才;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吸引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
新材料等13个重点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
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杭州对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
可直接在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南京高层次人才可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
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
障性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江西高层次人才可
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入编;长沙对市级紧缺人才给予15万元-50万元奖励补贴。
材料三
2015-2020年部分城市人口变化统计表(万人):
城市2015年2020年5年内净增
天津1354.61562.1207.5
北京2018.62172.9154.3
广州1275.11404.31292
成都1407.11484.377.2
(2015年到2020年5年间,因人口出生、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有增有减。)
材料四
有评论指出,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盖房子,更为关键的是要消除各种隐形歧视,完善公共服务,
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城市之间“人才大战”的升温,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反
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抢人大战的背后是全国各个城市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而人力资本的创
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专家分析,抢人大战中,人口净流入较明显的基本都是增速靠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贵州、西
藏、云南、四川、陕西等并不算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引进了少量人才,但是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不利
于人才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和边疆地区有人才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却吸引不到人才,这是极大的
人才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优化人才
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17.(2分)请概括归纳材料一包含的信息。
18.(3分)请你根据材料二列举三条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办法。
19.(2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都在实施“人才抢夺”战略,但是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
B.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所以天津是最吸引人的城市。
C.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性住房。
D.大城市之间抢人,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3分)假如有位大学毕业生正在为选择到大城市还是回西部家乡工作而犯愁,你是建议他留在大城市
还是回到西部家乡,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四)阅读《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完成21-24题。(11分)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
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
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
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
“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
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
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
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
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
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
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
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
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
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护头仰望
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
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
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
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
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
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
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
不息。
21.(2分)下列哪一句可以做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2.(3分)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3.(4分)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24.(2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三、作文(50分)
2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
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
精神源泉之一。
请以“自强不息”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观点鲜明,条理清晰;②恰当使用论据,论证合理;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8题,共27分)
1.(2分)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通守(zhe)他偻(yu)投等(zhu)植倾楫摧(qiang)
B.忧避(chdn)阴霞(yi)盯兰(ding)山岳潸形(qidn)
C.莓衣(cui)沆坳(dang)等楼(qiong)雾淞/场(hang)
D.淫雨(ying)绮户(ql)野藏(su)泉香酒洌(lie)
【答案】C
【解析】A.但偻yU;B.汀兰ting;D.浮雨yin;故选C。
2.(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忧谗畏讥悄怆幽邃峰回路转
B.斛筹交错庞辱偕忘横无际涯浩浩汤汤
C.铺毡对坐朝辉夕阴心旷神怡气象万千
D.长烟一空他偻提携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答案】A
【解析】B,斛一觥,庞一宠;C.辉一晖;D.壁一璧。故选A。
3.(2分)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对待每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我们都应该特考加怛地去做。
B.北京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曲彳寻旗彰,令人惊叹。
C.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回不容筐,可不慎欤!
D.她看上去很大胆,善于:或不娈而且无所忌惮,她正是这样一个人。
【答案】D
【详解】A.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使用正确。B.相得益彰: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
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使用正确。C.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
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使用正确。D.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
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前后矛盾。故选D。
4.(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
D.“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是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
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
【答案】B
【解析】B.欧阳修谥号文忠。“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故选B。
5.(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
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通过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体验,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历史,树立了民族自信。
C.为了让选择留校的学生们度过一个温馨的春节,学校举办了留校学生新春联欢会。
D.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
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病句题,首先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句子主干,找出
句子的病因。A项,语序不当,应将“支持”和“理解”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
D项,搭配不当,应将“推动”改为“促使”。
6.(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幅为首。”
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D.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答案】B
【解析】B.“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和“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
中间的句号应改为分号。故选B。
7.(6分)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分)甲词中,词人在上阕问天“①”,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在下阕问月“何事
长向别时圆”,表现出对月②的情感。两首诗都从不同的感官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真切地感受
到两位作者对月怀人时的无限惆怅。甲词“高处不胜寒”为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
视觉。乙诗首联“路断行人”“戍鼓雁声"为视觉、@
【答案】①明月几时有②怨恨③触觉④听觉
【解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明月几时有?”是作者向上天发出的疑问,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有
的?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月亮的质疑,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月
亮却圆了呢?表现出作者对月亮的怨恨与质疑。“高处不胜寒”意为:因为太高而禁受不住寒冷。这是触
觉。“路断行人”,路上没有行人,这是作者所见,视觉。“戍鼓雁声”,更鼓和大雁的鸣叫,这是作者
所闻,听觉。
(2)(2分)这两首诗词都写到对弟弟的思念,都有对月抒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情感?
【答案】甲词表达了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旷达(豁达),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乙诗表达了战乱造成的
亲人分散(音讯隔绝)的伤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词: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作者认为
人的悲欢离合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作
者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这是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
愿。乙诗:结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
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表现了作者因为战乱造成的亲人分散
(音讯隔绝)的伤感。结合“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可知,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
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8.(9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大雪三日,。(张岱《湖心亭看雪》)
(2)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
(6)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7),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8)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前进,不会等待任何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如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所说的",”.
【答案】(1)湖中人鸟声俱绝(2)欲渡黄河冰塞川(3)寒林空见日斜时(4)一封朝奏九重天
(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棚叶落山路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
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俱”“渡”“朝奏”“寓”“榔”“侧畔”这
几个字的写法。
二、阅读(本题包括9-24题,共43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1分)
夏原吉,字维皓,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
后假户部主事。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日:“勿怖,
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为之。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源访耆宿,相度地势,
疏河导渠,修筑堤堰,俾©水归于海。又奏发喋粟三十余万石,所活不可胜计。乃分给牛种.督之耕种,民
忘其饥。或奏水退田淤,宜召民佃耕以足国用。公得报,数日:“民疲极矣,若可重役乎?”亟奏云:“水
不胜耳②,劳且无益。”事始寒。农田大利,三年还。
宣德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梭③尝之,笑日:“何恶也?”对日:“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
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④其衣。原吉日:“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
覆力谏。帝乃释之。
卒年六十五。赠太师,谥忠靖。——《明史•夏原吉传》
【注】①俾:使。②庠:汲水工具,此指向淤田灌水。③模:干粮。④褫:剥夺。
9.(2分)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后描户部主事(提拔)B.自入朝引咎(过失,罪过)
C.帝命号之(轻视)D.事始程(平息)
【答案】C
【解析】句意:皇帝命令换了文书。易:更换。故选Q
10.(2分)下列句中的“其”与“民疲极矣,募可重役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基真不知马也B.欲穷耳林C.再一犬坐于前D.基如土石何
【答案】D
【解析】“民疲极矣,其可重役乎”中的“其”是加强反问语气。A.表示推测语气;B.代词,那;C.代词,
其中;D.加强反问语气;故选D。
11.(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又奏发縻粟三十余万石,所活不可胜计。
(2)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
【答案】(1)(夏元吉)又上奏朝廷,拨了三十多万石粮食,救活的人难以计数。(主语、縻粟、所活)
(2)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判断句、爪牙、奈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奏,上奏朝廷;所活,救活的人;不可胜计,
难以计数。(2)爪牙,栋梁;奈何,怎能;冻而毙,冻死。这是一个判断句.
12.(3分)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夏原吉的人物形象。
【答案】①孝顺:他致力于学问,以赡养母亲;②自律谨严: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原吉却端坐不动;
③宽容大度:有个小吏曾把皇上赐给他的金丝衣服弄脏了,原吉说脏了可以洗或有个小吏把一本精微文书
弄污损了,原吉却不向他问罪,请见皇上代他受过。④勤政爱民:原吉治水,日夜经营筹划,上奏朝廷,
拨粮救民;给百姓分牛和种子,上奏朝廷免除徭役。⑤节俭:原吉随皇上北巡所带的干粮粗陋。⑥体恤将
±,敢于直谏:将领们动作太慢触怒皇上,要惩罚他们,他又反复极力谏阻。(任意三点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①孝顺:“力学养母”写他致力于学问,以赡养母亲;②自律谨严:“诸
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写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原吉却端坐不动;③宽容大度:“勿怖,污可浣也”
“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写有个小吏曾把皇上蜴给他的金丝衣服弄脏了,原吉说脏
了可以洗,有个小吏把一本精微文书弄污损了,原吉却不向他问罪,请见皇上代他受过。④勤政爱民:“原
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邀访耆宿,相度地势,疏河导渠,修筑堤堰,俾水归于海”“又奏发縻粟三十余
万石,所活不可胜计”写原吉治水,日夜经营筹划,上奏朝廷,拨粮救民;”乃分给牛种,督之耕种,民
忘其饥”写他给百姓分牛和种子,“水不胜庠,劳且无益”写他上奏朝廷免除徭役。⑤节俭:“帝取原吉
模尝之”写原吉随皇上北巡所带的干粮粗陋。⑥体恤将士,敢于直谏:“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
“反覆力谏”写将领们动作太慢触怒皇上,要惩罚他们,他又反复极力谏阻。
【译文】
夏原吉字维鼎,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来赡养母亲。夏原吉因获乡荐进入太学,有时太学生们大
声喧笑,夏原吉却端坐不动。
明太祖看见后升授他为户部主事。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
为他们掩盖不张扬。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
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
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
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永乐元年,命原吉前往治理,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经
划。访问咨询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人,查看度量地势,疏导河渠,修筑堤坝,让水归入到大海。又奏请拿
出公家库藏的三十多万石粮食,救活的人不可胜数。接着分配给予(灾民)牛和种子,督促他们耕种,百姓
们忘记了自己的饥饿。有想要求官的人上奏说大水退去农田淤堵,应该召集百姓雇佣耕田来充足国家用度。
夏公得到奏报,数落说:“百姓己经极度疲惫了,还能加重徭役吗?”赶紧上奏说:“水禁不起向淤田灌
水,况且已经失时了,劳苦且没有好处。”事情才停止。农田获得大利。三年回京。
宣德三年,原吉随皇上北巡。皇上拿过原吉袋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原吉答
道:“军中还有挨饿的呢。"皇上命赐给他大官吃的美食,并犒赏将士。随从皇上在兔儿山阅兵,将领们
动作太慢,皇上大怒,脱下他们的衣服。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他又反复
极力谏阻。皇上才将他们放了。
去世时,终年六十五岁。追封太师,谥号忠靖。
(二)阅读《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回答13-16题(11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几代人共同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
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
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都有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召唤,这是人的“诗
性心灵”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准确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
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烦躁、困惑、焦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
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
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人生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
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
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味。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
文明在语言文字上达到了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
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
养。
⑧重温传统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借古抒怀,而是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
神世界与人文情怀,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渴求,是我们走向复兴
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到: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力重要的源泉和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年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3.(3分)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答案】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由
“个人成长的经历,都有诗心相伴”“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烦躁、困惑、焦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诗
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
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其(古典诗词)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
献”“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力重要的源泉和来源”可推知第⑧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
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
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最具有概括性的答案。
14.(2分)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答案】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解析】考查对文章语句指代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再根据题目分析,在位置前
后找到答案。“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在第②段的开头,
分析“大众化的方式”与“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可知,“大众化的方式”指成为人们中普遍的现象或
事物的方式,即大家都关注参与的方式,即前文的“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5.(3分)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
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答案】放在文中【B】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
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解析】考查围绕观点选择材料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观点。所给材料主要是讲
诗词对生活清贫的王海军的深远影响,这与第④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而与
第③段写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的内容不贴近,所以应放在文中【B】处。
16.(3分)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话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康震教授的话,既指出了古典诗词之所以仍然存在着活力的原因,也指出了古典诗词对
民族文化的自信力的重要作用,带有总结全文的作用;结构上,与文章题目相呼应,起到点题的作用。
【解析】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文章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尾段在结构上通常要起点
明主旨、呼应前文和标题的作用。本段内容上,用康震教授的话指出了古典诗词之所以仍然存在着活力的
原因,也指出了古典诗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力的重要作用,概括了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总结
了全文。结构上,“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点出主旨:要坚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就是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呼应了标题“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7-20题(10分)。
材料一
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学者发出了一则招聘信息,以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研究经
费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抛出橄榄枝。同时还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
土、发达国家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发出了招聘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表示,他们自身有不俗的科研实力,但为了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学
校愿意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近日,各大城市纷纷由台高端人才引进措施。北京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支持优秀创新
创业团队引进人才;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吸引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
新材料等13个重点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
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杭州对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
可直接在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南京高层次人才可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
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
障性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江西高层次人才可
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入编;长沙对市级紧缺人才给予15万元-50万元奖励补贴。
材料三
2015-2020年部分城市人口变化统计表(万人):
城市2015年2020年5年内净增
天津1354.61562.1207.5
北京2018.62172.9154.3
广州1275.11404.31292
成都1407.11484.377.2
(2015年到2020年5年间,因人口出生、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有增有减。)
材料四
有评论指出,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盖房子,更为关键的是要消除各种隐形歧视,完善公共服务,
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城市之间'‘人才大战”的升温,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反
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抢人大战的背后是全国各个城市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而人力资本的创
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专家分析,抢人大战中,人口净流入较明显的基本都是增速靠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贵州、西
藏、云南、四川、陕西等并不算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引进了少量人才,但是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不利
于人才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和边疆地区有人才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却吸引不到人才,这是极大的
人才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优化人才
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17.(2分)请概括归纳材料一包含的信息。
【答案】重庆医科大学用优厚条件吸引高端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以人(机构)+行为(举措)的格式表述即可。
材料一的主体是“重庆医科大学”,其行为举措是“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据此可
概括为:重庆医科大学用优厚条件吸引高端人才。
18.(3分)请你根据材料二列举三条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办法。
【答案】①直接奖励资金。②给予住房补贴。③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④从住房、
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⑤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⑥仅凭学生
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