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指南TOC\o"1-2"\h\u27793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37041.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319971.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3252281.2.1目的 347481.2.2意义 320551.3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311691.3.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285971.3.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258451.3.3环境影响后评价 457291.3.4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428420第二章评价程序与方法 4320202.1评价程序 4120122.1.1项目筛选与分类 4229112.1.2环境现状调查 4237832.1.3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 4161212.1.4环境影响评价 4130092.1.5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制定 4113392.1.6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559572.2评价方法 532822.2.1定量评价方法 547812.2.2定性评价方法 5286122.2.3综合评价方法 5261052.3评价参数的选取 537432.3.1环境参数 560942.3.2社会经济参数 5174172.3.3生态环境参数 5134242.3.4环境保护措施参数 524230第三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576023.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5224513.1.1环境影响因素概述 5296163.1.2环境影响因素分类 6295443.1.3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692553.2环境影响因素评价 6167443.2.1环境影响因素评价目的 6239613.2.2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6260673.2.3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内容 6196313.3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76062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321074.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7265534.2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8182174.3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815100第五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85855.1减缓措施的类型 8323855.2减缓措施的选择与优化 9291025.3减缓措施的实施方案 91559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1067816.1环境监测方法 10220456.1.1化学监测方法 10122186.1.2生物监测方法 10226846.1.3物理监测方法 10274516.1.4遥感监测方法 10164446.2环境监测指标 10155006.2.1水质监测指标 11122486.2.2大气监测指标 11201386.2.3土壤监测指标 11132486.2.4声环境监测指标 11319516.3环境监测结果评估 11168646.3.1数据整理与分析 11139206.3.2污染程度评估 11246906.3.3污染趋势分析 1149856.3.4生态风险评估 11201906.3.5环境保护措施效果评估 119901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12109967.1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 12158607.1.1编制依据 1273387.1.2编制原则 1250847.1.3编制程序 1294647.2报告编制的内容 12152287.2.1项目概况 12206347.2.2工程分析 1293977.2.3环境现状调查 13219367.2.4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13173527.2.5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1370667.3报告编制的格式与规范 13323277.3.1报告格式 13262457.3.2编写规范 1320716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4277758.1公众参与的意义 14319728.2公众参与的方式与程序 1420608.2.1公众参与的方式 14165108.2.2公众参与的程序 1473208.3公众参与的效果评价 1532364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1590149.1法律法规体系 1540879.2政策文件 16190789.3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 168655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61095110.1典型案例介绍 161442910.2案例评价过程与结果 172235010.2.1评价范围与内容 17814110.2.2评价方法与结果 17845710.3案例启示与建议 172793510.3.1启示 181476510.3.2建议 18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直接、间接、短期和长期影响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监测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通过对环境影响的系统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1.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1.2.1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3)评估项目实施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监测,保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1.2.2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环境风险;(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3)有助于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4)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意识。1.3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对象、内容和目标的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3.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1.3.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具体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工业项目、交通项目、能源项目等。1.3.3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已实施项目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评估和分析,以验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3.4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保证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第二章评价程序与方法2.1评价程序2.1.1项目筛选与分类依据相关法规及标准,对拟建项目进行筛选与分类,明确项目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等基本特征,为后续评价工作提供基础。2.1.2环境现状调查针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全面、详细的环境现状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为评价提供基础信息。2.1.3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结合项目特点,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2.1.4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对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和合理性。2.1.5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制定针对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降低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1.6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及时发觉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保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2.2评价方法2.2.1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法、统计分析法、预测模型法等。通过对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2.2.2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对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分析项目的环境效益和风险。2.2.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2.3评价参数的选取2.3.1环境参数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目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参数,包括大气、水、土壤、声、生态等。2.3.2社会经济参数考虑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选取相关的社会经济参数,如产值、就业、税收等。2.3.3生态环境参数关注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取生态环境参数,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2.3.4环境保护措施参数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选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参数,如治理设施、监测设备等。第三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3.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3.1.1环境影响因素概述环境影响因素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识别环境影响因素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明确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为后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3.1.2环境影响因素分类环境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等。3.1.3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现场踏勘、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具体操作如下:(1)文献调研:收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政策法规、规划报告等资料,分析其中的环境影响因素。(2)现场踏勘: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环境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4)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公众对环境影响因素的意见和建议。3.2环境影响因素评价3.2.1环境影响因素评价目的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旨在评估各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3.2.2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具体操作如下:(1)定量评价:采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价:根据专家经验、现场调查、文献资料等,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定性描述。3.2.3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内容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范围: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对环境质量的空间影响范围。(2)影响程度: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对环境质量的程度影响。(3)影响时间: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对环境质量的时间影响。(4)影响类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对环境质量的类型影响。3.3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环境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是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各因素在环境评价中的重要性。权重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观赋权法:根据专家经验、专业知识等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2)客观赋权法:根据环境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监测数据等客观信息进行权重计算。(3)组合赋权法:综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权重确定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预测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学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预测。数学模型法主要包括水质模型、大气污染模型、生态模型等。(2)类比法:通过对类似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类比分析,预测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类比法适用于项目类型、规模、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项目。(3)专家评估法: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项目特点、环境状况等因素,对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专家评估法具有较高的人为因素,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监测数据法:通过收集项目周边环境的历史监测数据,分析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监测数据法适用于项目周边环境质量较好,且监测数据较为完整的情况。4.2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是评价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可接受性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用于评价项目实施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用于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要求。(3)环境风险标准:包括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标准、长期环境风险标准等,用于评价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4)生态保护标准:包括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保护地标准,用于评价项目对生态保护的影响。4.3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根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对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以下为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根据预测结果,分析项目实施后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项目是否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2)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预测结果,分析项目实施后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项目是否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根据预测结果,分析项目实施后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项目是否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4)生态影响评价:根据预测结果,分析项目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是否符合生态保护标准,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5)环境风险评价:根据预测结果,分析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价项目是否符合环境风险标准,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6)综合评价:综合以上各项评价结果,分析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评价项目是否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政策要求,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第五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5.1减缓措施的类型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源头减排措施: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2)过程控制措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操作参数、改进设备功能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3)末端治理措施:在污染物排放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污染物进行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4)生态补偿措施: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补偿。(5)环境监测与预警措施: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对污染源排放、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预警措施。5.2减缓措施的选择与优化减缓措施的选择与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根据项目特点、污染因子、环境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减缓措施。(2)技术可行性:选择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的减缓措施。(3)经济合理性: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因素,选择经济合理的减缓措施。(4)环境效益:选择对环境改善效果明显的减缓措施。(5)社会可接受性: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愿和需求,选择社会可接受的减缓措施。在减缓措施的选择与优化过程中,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减缓措施组合。5.3减缓措施的实施方案减缓措施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减缓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节点和责任人。(2)减缓措施的技术要求:详细描述减缓措施的技术参数、设备选型、施工工艺等。(3)减缓措施的投资预算:合理估算减缓措施的投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费用。(4)减缓措施的环境效益分析:预测减缓措施实施后的环境改善效果,包括污染物排放减少量、生态环境改善状况等。(5)减缓措施的实施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减缓措施的实施管理制度,保证减缓措施的顺利进行。(6)减缓措施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分析减缓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6.1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是保证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包括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和遥感监测等。6.1.1化学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是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的方法。常用的化学监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6.1.2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示物种监测、生物指数法、生物累积法等。6.1.3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是通过测量环境中的物理参数,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的方法。常用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法、红外遥感法、声学监测法等。6.1.4遥感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是通过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环境信息,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的方法。常用的遥感监测方法包括:多光谱遥感、高分辨率遥感、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6.2环境监测指标环境监测指标是评价环境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列举了几类常用的环境监测指标:6.2.1水质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含量等。6.2.2大气监测指标大气监测指标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PM10)、臭氧(O3)等。6.2.3土壤监测指标土壤监测指标包括: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含量、土壤pH值、土壤质地等。6.2.4声环境监测指标声环境监测指标包括:等效声级(Leq)、峰值声级(Lmax)、累积声级(Lcum)等。6.3环境监测结果评估环境监测结果评估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的过程。以下为环境监测结果评估的几个方面:6.3.1数据整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筛选和数据统计等。利用统计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6.3.2污染程度评估根据监测指标的数据,评估环境污染程度。例如,通过比较各类污染物浓度与标准限值,判断是否达到污染程度。6.3.3污染趋势分析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判断环境污染趋势。如污染物浓度逐年上升或下降,以及污染程度的季节性变化等。6.3.4生态风险评估结合生物监测数据,评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风险。如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指示物种的变化等。6.3.5环境保护措施效果评估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已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对环境污染的减缓效果。如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7.1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7.1.1编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报告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要求。7.1.2编制原则(1)客观、公正、科学:报告编制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准确、可靠。(2)系统性:报告编制应全面考虑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短期和长期影响。(3)预防为主:报告编制应注重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4)综合平衡:报告编制应综合考虑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7.1.3编制程序(1)收集资料: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项目背景、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等。(2)评价方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3)编制报告:根据评价结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审核与审批:报告编制完成后,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与审批。7.2报告编制的内容7.2.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地点、投资主体、建设规模等基本信息。(2)项目建设目标、主要产品和服务。(3)项目建设周期、总投资、年度投资计划等。7.2.2工程分析(1)项目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原料来源等。(2)项目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3)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7.2.3环境现状调查(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现状。(2)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现状。(3)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现状。7.2.4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1)项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4)项目对环境风险的分析。7.2.5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1)污染防治措施。(2)生态保护措施。(3)社会环境保护措施。(4)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分析。7.3报告编制的格式与规范7.3.1报告格式(1)封面:包括报告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2)目录:列出报告各章节标题及页码。(3)包括项目概况、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等。(4)附录: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方法、评价数据等。7.3.2编写规范(1)文字:报告应采用规范的汉字,书写清晰、工整。(2)数字:报告中的数字应准确无误,采用阿拉伯数字。(3)图表:报告中的图表应清晰、规范,与正文内容相符合。(4)参考文献:报告中的参考文献应按照规范格式列出。(5)语言:报告应采用严谨、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非正式、口语化表达。、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8.1公众参与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于可能影响环境的决策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使其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和需求的一种行为。公众参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公众参与可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因素导致的评价结果失真。(2)促进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公众参与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而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顺利实施。(3)增强公众的环保责任感。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意识到自己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责任感。8.2公众参与的方式与程序8.2.1公众参与的方式(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意见和建议。(2)座谈会。组织专家、公众代表、相关部门等召开座谈会,就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进行深入讨论。(3)听证会。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组织听证会,让公众就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陈述、质证和辩论。(4)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8.2.2公众参与的程序(1)前期准备。明确公众参与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方式,制定公众参与方案。(2)信息发布。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项目情况。(3)公众参与。按照既定方案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公众参与活动。(4)意见整理。整理公众意见和建议,形成公众参与报告。(5)反馈结果。将公众参与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提高公众参与的效果。8.3公众参与的效果评价公众参与效果评价是衡量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成效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众参与程度。评价公众参与活动的参与人数、参与方式、参与意愿等。(2)公众意见采纳情况。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公众意见的采纳程度,以及采纳意见对评价结果的影响。(3)公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满意度。(4)公众环保意识提升。评价公众参与活动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作用。(5)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公正性。评价公众参与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公正性的影响。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政策9.1法律法规体系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环保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的最高法律依据。(2)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3)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专门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范围、内容、程序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4)环境影响评价行政法规: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5)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规章: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等,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环节进行了细化。(6)环境影响评价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9.2政策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2)部门政策:如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的意见》等,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3)地方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9.3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实施情况的概述:(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应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和能力。(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管:对环境影响评价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实施。(4)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创新:积极研究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4届上海市西延安中学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个人装修施工合同范例
- 人参礼品供货合同样本
- 保洁衣服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外包研发合同样本
- 个人砂石运输合同样本
- 上海健身行业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制造劳务合同标准文本
- 公益球场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新教材同步备课2024春高中数学课时分层作业28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2024年(高级)政工师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幻灯片
- 尿源性脓毒血症诊疗指南
- 《推销实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 软件功能需求说明书
- 云计算导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相关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桥隧工技师考试题库
-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辅导员考试试题2024
-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