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_第1页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_第2页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_第3页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_第4页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TOC\o"1-2"\h\u19433第1章物联网安全概述 4174681.1物联网发展背景 4262221.2物联网安全挑战 462851.3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518814第2章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 5277572.1物联网安全框架 5325852.1.1物理安全 5155952.1.2网络安全 596812.1.3数据安全 5144412.1.4设备安全 6165672.1.5应用安全 6122242.2物联网安全层次模型 6128582.2.1感知层安全 6178492.2.2传输层安全 6239112.2.3平台层安全 6304752.2.4应用层安全 6170342.3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6101042.3.1身份认证 6123822.3.2加密算法 712272.3.3安全协议 7142282.3.4入侵检测 7222072.3.5安全审计 715261第3章设备安全 7192203.1设备身份认证 748443.1.1密码学算法 718883.1.2认证协议 7312303.1.3证书管理 7221133.2设备访问控制 7307023.2.1访问控制策略 8135273.2.2访问控制列表(ACL) 821443.2.3动态访问控制 8251323.3设备安全配置与更新 8158743.3.1安全配置管理 8316133.3.2安全更新机制 8271393.3.3安全更新验证 871003.3.4安全更新策略 830751第4章通信安全 846074.1数据传输加密 8277014.1.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 818554.1.2常用加密技术 855184.1.2.1对称加密 8304794.1.2.2非对称加密 9279514.1.2.3混合加密 9151284.1.3加密技术在物联网通信中的应用 9327534.1.4数据完整性校验 9100734.2安全协议与算法 926184.2.1安全协议概述 9259784.2.2常见安全协议 9231714.2.2.1TLS/SSL协议 9286014.2.2.2DTLS协议 9309984.2.2.3SSH协议 9205344.2.3物联网安全算法 9180814.2.3.1密钥交换算法 9122034.2.3.2数字签名算法 942514.2.3.3椭圆曲线加密算法 9222254.2.4安全协议与算法在物联网设备中的应用 9208744.3通信信道安全 981954.3.1通信信道的安全威胁 9175694.3.2信道安全防护策略 97304.3.2.1信道加密 9285154.3.2.2信道隔离 9291504.3.2.3入侵检测与防御 964304.3.3无线通信信道安全 9170184.3.3.1WiFi安全 9101104.3.3.2蓝牙安全 9230004.3.3.3LoRa安全 9206224.3.4有线通信信道安全 9279814.3.4.1以太网安全 9219794.3.4.2光纤通信安全 9234234.3.4.3电力线通信安全 9229364.3.5信道安全功能评估与优化 102928第5章网络安全 1097115.1边缘计算安全 10268885.1.1边缘计算安全挑战 10163665.1.2边缘计算安全策略 1048285.2网络切片安全 10109175.2.1网络切片技术概述 10110735.2.2网络切片安全风险 1093335.2.3网络切片安全措施 1038265.3虚拟化安全 10142435.3.1虚拟化技术背景 1014795.3.2虚拟化安全威胁 111665.3.3虚拟化安全解决方案 1126198第6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1245266.1数据加密与脱敏 11111296.1.1数据加密 11146446.1.2数据脱敏 11130576.2数据访问控制 11156326.2.1访问控制策略 11223166.2.2访问控制模型 11173906.3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12247226.3.1差分隐私 12259456.3.2同态加密 12319056.3.3联邦学习 12258326.3.4零知识证明 121253第7章安全协议与标准 12125157.1物联网安全协议概述 1214607.1.1物联网安全协议基本概念 12181337.1.2物联网安全协议功能 1299597.1.3物联网安全协议分类 13137557.2常用安全协议分析 13286297.2.1TLS协议 13293687.2.2DTLS协议 13265377.2.3MQTTSN协议 1372937.3物联网安全标准与发展趋势 14239967.3.1物联网安全标准 14273247.3.2物联网安全发展趋势 1416819第8章安全管理 14128948.1安全事件监测与报警 14290178.1.1监测机制 15277438.1.2报警系统 15211468.2安全态势感知 15236648.2.1数据收集与分析 155228.2.2态势评估与预测 1576388.3安全策略管理与优化 15253018.3.1安全策略制定 15205148.3.2安全策略实施与优化 157858.3.3安全策略评估 1510925第9章安全评估与测试 1681409.1安全评估方法与工具 16135749.1.1安全评估方法 16118459.1.2安全评估工具 1650399.2安全测试流程与方法 16154109.2.1安全测试流程 1650809.2.2安全测试方法 16181839.3安全评估与测试案例分析 17138299.3.1案例一:智能家居系统安全评估 17272859.3.2案例二:工业物联网安全测试 1714011第10章物联网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 17242410.1物联网安全技术创新 171987410.1.1隐私保护技术 172616310.1.2轻量级加密算法 172426110.1.3安全协议创新 17663410.1.4异构网络融合安全 173043010.2物联网安全产业发展 183227210.2.1安全产业政策环境 182937410.2.2市场动态与趋势 18219610.2.3安全产业链构建 182953610.3物联网安全未来展望 182208510.3.1智能化安全防护 18285310.3.2雾计算与物联网安全 181575310.3.3区块链技术的融合 181389010.3.4跨界融合安全 18第1章物联网安全概述1.1物联网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物联网通过将各类物理设备、传感器、网络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我国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涵盖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诸多领域。1.2物联网安全挑战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物联网安全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数量庞大: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这使得安全管理变得极为复杂。(2)安全防护能力弱:许多物联网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导致设备容易受到攻击。(3)数据隐私泄露:物联网设备在收集、传输和存储数据过程中,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对用户隐私造成威胁。(4)网络攻击手段多样:黑客利用物联网设备的漏洞,采用多种攻击手段,如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设备篡改、数据窃取等,对物联网系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5)安全标准缺失:目前物联网安全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3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物联网安全是保障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加强物联网安全防护,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保障用户隐私:保护用户数据不被泄露,维护用户隐私权益。(2)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防范网络攻击,保障物联网系统稳定、可靠运行。(3)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物联网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用户信心,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维护国家安全: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保障物联网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5)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物联网安全研究,将促使产业链各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物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第2章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2.1物联网安全框架物联网安全框架是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其设计需充分考虑物联网的复杂性、异构性和开放性特点。本节将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和应用安全五个方面构建物联网安全框架。2.1.1物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关注物联网设备的硬件安全,包括设备抗损坏、抗干扰、抗篡改等方面的能力。物理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封装、硬件加密、安全启动等。2.1.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涉及物联网通信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主要包括加密传输、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方面。网络安全旨在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机密性。2.1.3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关注物联网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备份和恢复等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2.1.4设备安全设备安全主要针对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全防护,包括设备固件安全、系统安全、配置安全等方面。设备安全措施包括安全启动、固件签名、安全配置等。2.1.5应用安全应用安全是指针对物联网应用层的安全防护,包括应用软件的安全开发、安全测试、安全部署等。应用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编码、安全审计、安全漏洞修复等。2.2物联网安全层次模型物联网安全层次模型将物联网安全划分为多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平台层安全和应用层安全。2.2.1感知层安全感知层安全主要包括传感器设备的安全,涉及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安全。主要措施有:传感器节点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协议等。2.2.2传输层安全传输层安全主要保障物联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涉及加密传输、安全路由、网络切片等技术。2.2.3平台层安全平台层安全关注物联网平台的安全,包括设备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存储和分析等。主要措施有: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2.2.4应用层安全应用层安全针对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需求,提供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应用接口安全、业务逻辑安全、用户隐私保护等。2.3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身份认证、加密算法、安全协议、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2.3.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物联网安全的基础,主要包括设备身份认证、用户身份认证和节点间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密码学算法、生物识别、数字签名等。2.3.2加密算法加密算法用于保护物联网数据的安全,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哈希算法等。加密算法在数据传输、存储和备份等环节起到关键作用。2.3.3安全协议安全协议用于保障物联网通信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常见的安全协议包括SSL/TLS、IPSec、WebSocket等。2.3.4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技术用于监测物联网系统中的异常行为,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入侵检测技术包括基于特征的检测、异常检测和行为分析等。2.3.5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对物联网系统中的安全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报告,以便发觉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安全审计技术包括日志审计、流量审计和配置审计等。第3章设备安全3.1设备身份认证在物联网行业中,设备身份认证是保证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本章首先介绍物联网设备身份认证的相关技术及措施。3.1.1密码学算法设备身份认证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实现设备间的安全通信。同时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提高身份认证过程的效率。3.1.2认证协议基于安全性和效率的考虑,选择合适的认证协议,如SSL/TLS、DTLS等,保证设备在接入网络时进行有效的身份验证。3.1.3证书管理采用证书颁发机构(CA)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颁发数字证书,并实现证书的撤销、更新等管理功能。3.2设备访问控制设备访问控制是保证物联网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介绍物联网设备访问控制的相关技术及策略。3.2.1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物联网系统的安全需求,制定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对设备进行权限管理。3.2.2访问控制列表(ACL)采用访问控制列表,对设备进行权限控制,保证合法设备才能访问系统资源。3.2.3动态访问控制根据设备的行为、状态等因素,动态调整设备的访问权限,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灵活性。3.3设备安全配置与更新为保证物联网设备的持续安全,设备安全配置与更新。以下是相关技术及措施。3.3.1安全配置管理制定统一的安全配置标准,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避免因配置不当导致的安全漏洞。3.3.2安全更新机制建立安全更新机制,对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更新,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3.3.3安全更新验证在设备更新过程中,对更新内容进行签名验证,保证更新内容的完整性和合法性。3.3.4安全更新策略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更新策略,保证关键设备优先得到更新。第4章通信安全4.1数据传输加密4.1.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4.1.2常用加密技术4.1.2.1对称加密4.1.2.2非对称加密4.1.2.3混合加密4.1.3加密技术在物联网通信中的应用4.1.4数据完整性校验4.2安全协议与算法4.2.1安全协议概述4.2.2常见安全协议4.2.2.1TLS/SSL协议4.2.2.2DTLS协议4.2.2.3SSH协议4.2.3物联网安全算法4.2.3.1密钥交换算法4.2.3.2数字签名算法4.2.3.3椭圆曲线加密算法4.2.4安全协议与算法在物联网设备中的应用4.3通信信道安全4.3.1通信信道的安全威胁4.3.2信道安全防护策略4.3.2.1信道加密4.3.2.2信道隔离4.3.2.3入侵检测与防御4.3.3无线通信信道安全4.3.3.1WiFi安全4.3.3.2蓝牙安全4.3.3.3LoRa安全4.3.4有线通信信道安全4.3.4.1以太网安全4.3.4.2光纤通信安全4.3.4.3电力线通信安全4.3.5信道安全功能评估与优化第5章网络安全5.1边缘计算安全5.1.1边缘计算安全挑战边缘计算作为物联网行业的重要技术,将计算任务从中心服务器迁移到网络边缘,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和响应效率。但是边缘节点的分布式特性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节点访问控制和边缘设备安全等。5.1.2边缘计算安全策略(1)加强边缘节点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采用加密算法和证书机制保证节点之间的安全通信。(2)采用安全协议和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隐私和安全。(3)构建边缘计算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测边缘节点安全状态,发觉并防御潜在的安全威胁。5.2网络切片安全5.2.1网络切片技术概述网络切片是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为物联网行业提供了灵活、高效的网络资源分配方案。通过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独立的网络切片,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5.2.2网络切片安全风险网络切片技术在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如切片间隔离不足、切片内部安全漏洞等。5.2.3网络切片安全措施(1)采用切片隔离技术,保证不同切片之间的安全隔离,防止切片间相互干扰。(2)加强切片内部的网络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防范内部攻击。(3)建立切片安全管理体系,对切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控和管理。5.3虚拟化安全5.3.1虚拟化技术背景虚拟化技术是物联网行业实现资源优化分配的关键技术,通过将物理资源抽象为虚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5.3.2虚拟化安全威胁虚拟化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如虚拟机逃逸、虚拟网络隔离不足等。5.3.3虚拟化安全解决方案(1)采用硬件虚拟化技术,提高虚拟机之间的隔离度,防止虚拟机逃逸。(2)加强虚拟网络的隔离和访问控制,保证虚拟网络的安全可靠。(3)部署虚拟化安全防护设备,如虚拟防火墙、虚拟入侵检测系统等,提高虚拟化环境的安全防护能力。通过以上安全措施,为物联网行业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物联网设备、网络和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第6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6.1数据加密与脱敏6.1.1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障物联网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首先介绍物联网环境中数据加密的原理、算法及应用。针对物联网设备计算能力有限的特点,重点探讨轻量级加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6.1.2数据脱敏数据脱敏技术可在不影响数据使用的前提下,有效保护数据隐私。本节将阐述数据脱敏的常用方法,如数据替换、数据隐藏和数据混淆等,并分析其在物联网场景中的应用和优化。6.2数据访问控制6.2.1访问控制策略本节详细讲解物联网环境下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并探讨如何针对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6.2.2访问控制模型介绍物联网数据访问控制模型,分析其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优势,如分布式访问控制、动态访问控制等,并讨论其在物联网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6.3数据隐私保护技术6.3.1差分隐私差分隐私是保护数据隐私的一种重要技术。本节介绍差分隐私的原理、机制以及在物联网数据发布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实现数据隐私与信息价值的平衡。6.3.2同态加密同态加密技术允许用户在加密数据上进行计算,而计算结果在解密后仍保持正确性。本节将分析同态加密在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及其优化方向。6.3.3联邦学习联邦学习是一种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保护数据隐私的学习方法。本节介绍联邦学习的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在物联网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实现数据隐私保护与模型功能的提升。6.3.4零知识证明零知识证明是一种在不泄露任何隐私信息的前提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技术。本节探讨零知识证明在物联网数据隐私保护中的应用,如身份验证、数据完整性验证等。第7章安全协议与标准7.1物联网安全协议概述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物联网安全协议作为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的核心技术,对于防止数据泄露、抵御恶意攻击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首先对物联网安全协议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7.1.1物联网安全协议基本概念物联网安全协议是指为保障物联网系统在数据传输、处理和存储过程中安全可靠而设计的协议。其主要目标是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7.1.2物联网安全协议功能物联网安全协议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认证:确认通信双方的身份,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加密: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3)完整性保护: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4)访问控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5)抗抵赖:保证通信双方在完成数据交换后,不能否认已发生的行为。7.1.3物联网安全协议分类根据应用场景和安全性需求,物联网安全协议可分为以下几类:(1)边缘计算安全协议:主要针对边缘计算场景,保护边缘设备与云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2)传输层安全协议:如TLS、DTLS等,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间及设备与云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3)应用层安全协议: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提供安全性保障。7.2常用安全协议分析本节将对物联网领域中常用的安全协议进行分析,包括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7.2.1TLS协议传输层安全(TLS)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的安全协议,可为数据传输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其优点包括:(1)支持多种加密算法和密钥交换协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2)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适用于多种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但是TLS协议在处理功能、资源消耗和延迟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尤其在物联网设备资源受限的情况下。7.2.2DTLS协议DTLS(DatagramTransportLayerSecurity)协议是基于UDP的传输层安全协议,适用于物联网设备间传输数据。其主要优点如下:(1)支持UDP协议,降低传输延迟,提高实时性。(2)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适用于多种物联网设备。但DTLS协议在功能和资源消耗方面仍有待优化,特别是在大规模物联网系统中。7.2.3MQTTSN协议MQTTSN(MQTTforSensorNetworks)是基于MQTT协议的轻量级传输协议,适用于传感器网络。其主要特点如下:(1)降低通信开销,减少资源消耗。(2)支持传感器网络特有的特性,如休眠模式和低功耗传输。但是MQTTSN协议在安全功能方面相对较弱,需要结合其他安全机制以提高安全性。7.3物联网安全标准与发展趋势为保证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可靠,各国和地区纷纷制定相关安全标准。本节将介绍物联网安全标准及其发展趋势。7.3.1物联网安全标准(1)国际标准:如ISO/IEC27001、ISO/IEC29100等,为物联网安全提供通用框架和指导。(2)国家标准:如我国的国家标准GB/T351362017《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体系框架》等,针对我国物联网安全需求制定相关规定。(3)行业标准:针对特定行业的安全需求,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7.3.2物联网安全发展趋势(1)轻量级安全协议:物联网设备的日益普及,轻量级安全协议将成为发展趋势,以适应资源受限的设备需求。(2)集成化安全解决方案:将多种安全协议和技术进行集成,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3)智能化安全防护: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安全防护。(4)隐私保护:在物联网安全协议中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安全协议与标准在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协议和标准也将不断完善,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第8章安全管理8.1安全事件监测与报警8.1.1监测机制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物联网安全事件监测的机制。通过部署各类监测工具和传感器,对物联网设备、网络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异常检测模型,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8.1.2报警系统当监测机制检测到安全事件时,报警系统将立即启动。报警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实时性、准确性、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根据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报警系统应实现分级报警,以便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8.2安全态势感知8.2.1数据收集与分析安全态势感知旨在全面了解物联网系统安全状况。收集物联网设备、网络和用户行为等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发觉安全威胁和异常行为。8.2.2态势评估与预测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态势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安全漏洞、威胁程度、资产价值等。同时利用预测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安全态势进行预测,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8.3安全策略管理与优化8.3.1安全策略制定根据安全态势感知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安全策略应包括:设备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策略、数据安全策略等。同时保证安全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8.3.2安全策略实施与优化在安全策略实施过程中,对策略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策略得到有效执行。根据安全事件和态势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安全策略,以提高物联网系统的整体安全性。8.3.3安全策略评估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分析其效果和不足之处。评估内容包括:安全策略的覆盖范围、防护能力、应对速度等。根据评估结果,对安全策略进行持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物联网安全环境。第9章安全评估与测试9.1安全评估方法与工具本节主要介绍物联网安全评估的方法及所采用的工具,为物联网行业的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9.1.1安全评估方法(1)威胁建模: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威胁,确定物联网系统的安全需求。(2)安全风险分析:分析物联网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3)安全合规性检查:检查物联网系统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9.1.2安全评估工具(1)威胁建模工具:如OWASPThreatDragon、MicrosoftThreatModelingTool等。(2)安全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等,用于发觉系统漏洞。(3)安全合规性检查工具:如Checkmarx、SonarQube等,用于检查代码合规性。9.2安全测试流程与方法本节介绍物联网安全测试的流程与方法,以保证物联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9.2.1安全测试流程(1)测试计划:制定安全测试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