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1王献之练字
教学要求
1.会认“凳、缸、懈”3个生字,会写“聪、夸、模”等11个生字。理解
“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
大书法家。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品读讲述王献之练字故事的段落,体会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的道理。
2.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
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两条绿线内的3生字,会写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述了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
教具准备:
字帖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字帖,谈话导入。
1.出示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2.师导言: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是非常
让人羡慕的事情。大家刚才欣赏的书法作品中的汉字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敬逸
岩,顾盼有致,它们都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之手。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书法
家王献之吧!
3.简介王献之生平。
王献之(344年一一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坊临沂(今山
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
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
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二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
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擢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
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4.师: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王献之当然也不例外。大家想知道
他是怎么成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献之练字》一课。(板书课题,学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学生自
由朗读课文。有自读的、有同桌合作读的……)
2.检查生字词语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凳缸懈聪夸模赞顿通愧凳聚缸勤
(2)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正音。
凳:读ddng,不要读成dOng;
懈:读xi。,注意与“解”的读音有区别;
勤:读qin,注意韵母不是后鼻音;
聪、赞:分别读作cOng、zan,注意声母是立舌音;
模:多音字,在词语“模仿”中读“m6fdng",在词语“模样”中读“mil”。
(3)指导书写生字。
左窄右宽的字是:模、愧。
左右相等的字是:聪、顿、缸、勤。
以上6个字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但在m字格中左右两部分所占的比例是不同
的。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规范。
“聚”字下半部分的写法是:先中间,后两边。
(4)识记课文中的词语并理解词语意思。
聪明自满模仿称赞秘诀惭愧兴冲冲
满脸通红聚精会神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照什么
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再读课文后,指名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大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
3.理清课文脉络。
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介绍王献之的身份和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一一第五自然段),写王献之练字的故事c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王献之练字希望徨到父亲的称赞,可父亲什么也
没说,只在他的字上添了一笔。
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写王献之向父亲请教书法的秘诀。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父亲告诉儿子写好字的秘诀是什么。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写王献之学父亲的样子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
的大书法家。
四、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读课文。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出王献之自以为自己的字写得好而期待得到父亲夸奖
的兴奋,听到母亲的话后意识到自己的书法技艺远不如父亲而感到羞愧的一系列
表情和心理变化。(重点词语:兴冲冲、满以为、满脸通红、I分惭愧耍重读。)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练写本课田字格中的生字。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分为这样几部分,首先以出示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导入,让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献之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二、研读课文,质疑解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说说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献之?
2.学生自读后回答。(板书:聪明、自满)
3.你们怎么理解“自满”这个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自满”应该怎么理解?
4.当听到别人的夸奖,王献之会想些什么?
5.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下列句子。
“他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在小组内读第2——5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小献之的自满、骄傲?(指导朗读)
(2)说一说父亲是怎么做的?说明小献之怎样?
(3)小献之一连写了十几个大字,给父亲看时,他会想什么?
(4)献之本以为能得到父亲的称赞,可得来的却是父亲随手加了一点儿,
父亲是在暗示什么呢?(同桌讨论)
4.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讨论:
小献之当时体会到这一点儿的意义了吗?所以小献之又兴冲冲地去了与亲
那里。“兴冲冲”又说明了什么?母亲说了什么?
5.听了母亲的话,王献之有什么表现?在课文中找一找。他心里会想些什
么?
6.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想一想父亲的秘诀是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
(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
一定是写完18口大水缸就能练出一笔好字吗?父亲的用意是什么?王羲之
教给王献之的秘诀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真的把18口大水缸里的水用完就可以了?
暗含着什么道理?(板住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4)指名用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的语气读父亲的话。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读课文后思考、交流:
小献之从父亲那里找到秘诀了吗?他是怎样成功的,在书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
2.理解重点语句。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这是故事的结果-王献之从父亲那里领教到了书法之“秘诀”,就脚踏实地
地行动了。“早早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是他后
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也是一切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者唯一的“秘诀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献之是怎样成功的?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结:爱迪生说,天才来自于勤奋;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
九十九的汗水;所谓天才是假的,艰苦的工作才是真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这也是本文对我们的启示。
2.拓展提升:
(1)看到咱们同学这样认真的学习,小献之穿越了时空遂道,来到了我们
班级,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根据同学所说,出示名言。引导学生也说几句。
(3)勤学苦练获得成功的秘诀只对书法家有用吗?快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时
候要用到这一秘诀。
四、板书设计:
11、王献之练字
r聪明好学
王献之自满惭愧大书法家
坚持不懈勤学苦练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传授新知过程中,我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在逐段学习中,我分别设计一个个能捕捉本段重点
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读-一思一一悟,读懂课文内容,思出人物的情感,悟
出深刻道理.,采用朗读、默读,同桌互读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读,并鼓励学
生动脑、动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走入文本体会人物的性格特
征,感受到成功的秘诀就是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设计一个《我是
小记者》的语言训练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的过渡语言还不够精练。如果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过渡语就是穿珍珠的线,只有线既结实又光滑,才能
使珍珠顺畅滑过,因此过渡语是整节课的精髓,而这节课我的过渡语使用的还有
些欠缺,过渡语言还不够精练。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congmingkuazandunshlcankul
())))
jujinghuishenqinxuckulian
()()
附答案:
聪明夸赞顿时惭愧聚精会神勤学苦练
2.比一比,再组词。
顿()模()愧()凳()
吨()摸()槐()登()
附答案:
一顿模仿羞愧凳子
吨位摸手槐树登高
3.读完课文后,你认为王献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附答案:
示例:我认为王献之成功的秘诀是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王羲之(303年一361年,一作321年一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
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哪(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晚年隐居物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
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治于
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12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会认“寓、懊、蜗、蚯、蚓"区个生字,会写“寓、则、翔、艰、讲、耐、
烦、嚷、翅、悔、努、迟、继、傻、睡”15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两则寓言故事。
3.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一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绿色双线内的殳个生字,会写本课1殳个生字,理解“羡慕、不耐烦、
懊悔”等词语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寓言故事。
3.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引导学生猜一猜:
小不点儿真骄傲,就爱吹牛说知道(打一动物)
2.介绍知了的知识。(出示介绍知了的课件)
3.出示课题。简介寓言故事的特点。(看到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
疑。提炼出四个问题:知了为什么要学飞?和谁学飞?怎样学飞?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c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
词,并标出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在这里准备了一些字词,看谁读很
准。(课件出示生字)
寓懊则翔艰讲耐
烦嚷翅悔努迟
(2)指名学生读生字,教师根据学生认读情况正音。
(3)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
羡慕艰苦懊悔不耐烦东张西望
羡慕:爱慕,钦慕,因喜爱别人有某种K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
也有。
懊悔:指因过错而自责与后悔。
不耐烦:厌烦,不能忍耐。
东张西望:向四处张望的意思,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
3.整体感知,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这则寓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学生回答。
(课文写了知了原本不会飞,后来和大雁学飞,本来刻苦一点就可以像大雁
一样翱翔蓝天,却因怕苦和不耐烦而半途而废的故事。)
(3)师:刚才我TJ从整体上感知了这则寓意,现在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
吧。
三、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知了为什么要学飞?
(2)学生交流:知了十分羡慕大雁……
(3)出示大雁翱翔蓝天的图片,你是怎么理解羡慕的?(师板书:羡慕)
读了第一自然段大家有什么体会呢?
(4)学生谈体会
(5)教师小结。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大雁答应教知了学飞,但知了是如何学飞的呢?结果又如何呢?现在读
一读第2—3自然段吧。
(1)一边读,一边用笔圈画出知了怎样学飞的词。(板书:东张西望、爬来
爬去、自满、不耐烦)
(2)理解“自满”的意思。(自满:自以为满足;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
(3)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4)知了怕艰苦,你看到一只怎样的知了?(懒惰、不能吃苦、怕困难)
(5)指导朗读。
①知了不耐烦的表现是怎样的?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试着用不耐烦的语
气读读“知了!知了!”
知了东张西望、爬来爬去的神态和动作要重读。
文中两次互相的“知了!知了!”在读时可适当夸张,以突出知了的自满和
不耐烦。
最后的“迟了!迟了!”可拖长声音,以表现知了的无限懊悔。
②想象一下,知了自满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知了!
知了!”还要注意“嚷着”。
(6)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7)学生同桌之间互读、指名读、通过师生的评价,使学生读得更好。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导言:通过知了的表现,想象一下:知了学飞的结果会怎样呢?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知了此时是叹口气说:“迟了!迟了!”这其中包含的是无限的懊悔。说说“懊
悔”的意思,并有感情地读读。(板书:懊悔)
(2)探讨交流朗读最后一句的语气:迟缓,透着无奈。
(3)学生齐读。
(4)师:知了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它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
虹。
(5)思考、交流:看到知了懊悔的样子,你有什么话想对知了说吗?从故
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6)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举例子)
四、复述故事,拓展延伸。
1.复述故事、现场表演、明白道理。
(1)师导言:同学们读的很好,那么谁能来复述这则寓意故事呢?也可以
加入自己的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也可以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2)同桌相互复述故事,师巡视。
(3)指名学生在台上复述、表演。
2.播放歌曲,升华主题。
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努力,不能像知了一样,空有理想,而不能脚踏实地,也只能是一事无成。同学
们,自满是失败的祸根,谦虚才是成功的法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
就开始努力吧!(播放歌曲《飞的更高》)相信你们会飞的更高。
五、板书设计:
知了学飞
羡慕
东张西望爬来爬去自满不耐烦
懊悔
六、教学反思:
《知了学飞》是《寓言两则》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文章语言流畅,生动有趣,
贴近儿童生活,适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
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谈话导入新课后,我利用课题质疑,提问: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有关的问题。这时学生会
提出:知了为什么学飞、知了怎样学飞、学飞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读课文时
也更有目的去读。初读课文,明确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进课文,激发
了他们读文兴趣。接下来,我让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课文,把课文读熟;二读课
文,要有感情地读:二指名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以读促讲,读懂课文整
篇课文我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学
中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懂课文后,我设计了“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知了说些什么”,让学生充
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从多方面去说。并让学生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意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
寓意,并能否学以致用。利用板书,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些
难度,为了照顾到全体,我特意设计了提纲式板书,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让大部
分学生看着板书都能把课文复述下来,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知了*A.IeB.lido()
迟了A.IeB.lido()
附答案:BA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东张西里A.铺排B.看C.扩大()
不耐烦A.心情不畅快B.多而杂乱C.厌烦()
附答案:BC
3.《知了学飞》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知了本来就不适合学飞。
B.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C.告诉我们学习做事态度要端正,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附答案:C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理,并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
2.师导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好朋友,想认识吗?
3.介绍蜗牛的特点:软体动物,身上有一个重重的壳,爬行速度很慢。再来
认识一下他的名字,(板书:蜗牛)
4.介绍蚯蚓的特点:他身体柔软,生活在土壤中。(板书:蚯蚓)
5.师:假设有一天,蜗牛和蚯蚓相遇了。大家清猜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书:到哪里去)
6.过渡:让我们带着各自的阅读期待,轻轻地把语文书翻到63页,快速标
出自然段序号,然后听老师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理解寓意。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给不认识的字标上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接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去啊”“慢啊”“蜗牛”等字的读音。
4.开火车读词语:
蜗牛墙脚墙顶睡觉太傻蚯蚓
5.用以上词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寓言写了蚯蚓看不起蜗牛,不相信它能爬到墙顶上去。但蜗牛一心一意,
脚踏实地地爬,终于爬到墙顶的故事。)
6.小结: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寓意,学习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蚯蚓为什么忍不住笑了?(板书:
忍不住笑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过渡:
而对蚯蚓的阵阵嘲笑,蜗牛还会爬吗?
3.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蜗牛在实现目标时所芍出的艰辛。
当太阳高照的时候,蜗牛汗珠滚滚,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
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板书:钻到泥里睡觉)
当狂风刮来的时候,蜗牛,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
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
当的时候,蜗牛,但他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
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
4.过渡:
这些困难是我们想到的,可能还有很多困难我们想不到,蜗牛能爬上去吗?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6.过渡:
这只蜗牛真了不起,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重新认识一下这只蜗牛。
(三)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1.“蜗牛在墙脚边爬。”“我耍到墙顶上去。”(板书:在墙脚爬到墙顶去)
第一句话介绍了蜗牛目前的位置:墙脚边。第二句是蜗牛告诉蚯蚓自己的去
向:要到墙顶上去。从墙脚到墙顶,无论多高的墙,哪怕只是一堵矮墙,对于蜗
牛来说,也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因为它顶着重重的壳,爬得太慢了。但蜗牛给自
己定下了目标:要从墙脚边爬到墙顶上去。在墙的顶端,它能欣赏到更美更广阔
的风景,这是它的愿望和理想。
2.“蚯蚓忍不住笑了起来:'哼!你也想到墙顶上去吗?不要妄想了吧!你
应该明白自己爬得多慢呀!
这是蚯蚓听到蜗牛的愿望之后,对蜗牛说的话。“忍不住”笑了起来,说明
蚯蚓实在是觉得蜗牛的理想不切实际,从心里根本就看不起蜗牛,觉得蜗牛给自
己定下一个对它来说太远大的目标,想法实在是不切实际,简直是可笑极了。这
个笑里充满了嘲讽的意味。
3.“蜗牛不理它,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
泥里去睡觉了。”(板书:继续向墙顶上爬)
这是蜗牛和蚯蚓市话后各自的表现。蜗牛有自己的主见,即使蚯蚓对它大泼
冷水,它仍坚定着自己要爬上墙顶的信念。蚯蚓则第二次笑了,这次的笑里则充
满了无可奈何了,因为它觉得蜗牛简直就是一个执迷不悟的傻瓜蛋,它对蜗牛不
想也不屑再说什么了,于是钻到泥里睡大觉去了.
4.“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土看看,再也看不见蜗牛了。原来蜗牛己经爬到
墙顶上了。”(板书:一觉醒了爬到墙顶上了)
蜗牛真的爬上去了。它爬得慢,不假,但它正是靠着一股脚踏实地、坚韧不
拔的劲头,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蜗牛的坚韧与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勤能补拙的道理。
5.学生齐读课文。
6.小结:这只蜗牛做事有目标,并且锲而不舍,最终实现了目标;而像蚯蚓
那样,做事没目标,还爱享受,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三、想象说话,拓展提升。
1.过渡:其实,故事还没有结束,精彩还在继续。
2.蜗牛站在墙顶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低头看见了蚯蚓,笑着说:“蚯蚓
老弟,做事情只要有目标,并且,就会成功。”蚯蚓红着,睑低
下了头。
3.学生用上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4.小结:
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蜗牛一样,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怕挫折,并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更不能像蚯蚓那样,满足于现状,害怕辛苦,那样是
永远不能改变生活的。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不断地努力,
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四、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2.学生观察生字“继、傻、睡•”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3.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4.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把这两则寓言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蜗牛和蚯蚓
蜗牛在墙角边爬到墙顶去继续向墙顶上爬爬到墙顶上了
看不见蜗牛
蚯蚓到哪里去忍不住笑了钻到泥里去睡觉一觉醒来
七、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语言简洁,但在刻画动物的时候抓住了动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
等,只寥寥数笔,将蚯蚓的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和蜗牛的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刻
画得生动传神,甚至让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动物的心理活动。“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尽管我们的收获很大,但同时我还有一些新的思考•:教学过程中,
虽然我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行动和表情描写体会动物的特点,但学生对课
文所揭示的寓意还是不能准确的说出来,今后还得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其次,要
是这节课能让学生对不同的动物说出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和
思想碰撞,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会更活跃,收获也会更丰硕。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jixushdz±shuijido
()()()
附答案:
继续傻子睡觉
2.用带点的词语写话。
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土看看,朝看不见蜗牛了。
附答案:
我还在校门口等你,没想到你却早早回家了。
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它是寄托了一定道理的故事。篇幅短小,大多只有二
三百字。常常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件事的轮廓,并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让读
者自己去体会领悟,从中获得教训-寓言的情节简单,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八
常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的主旨,给人以启迪。
*成功之路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荐、陋”翌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功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通过阅读罗丹的故
事,知道成功来自于专心致志和全身心的投入。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罗丹工作时的聚精会神和全身心投入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生疑。
1.课件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2.质疑:课文是写谁的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到底是什么呢?
二、简介人物,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罗丹,法国雕塑家。十四岁开始随名师学画,后又学习雕塑,去比利时布鲁
塞尔创作装饰雕塑5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
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善于用丰富多杉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
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著名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荐陋膏翼宛躯善
(2)读一读词语,交流词语的意思.
简陋宛如无足轻重神采奕奕
身材魁梧喃喃自语大功告成小心翼翼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一位作家的笔讲述了一个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故事,从这个故事
中,作者感悟到了成功的秘诀。)
2.给课文划分脉络。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要介绍“我”25岁时的成就和感觉。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一一第十三自然段),讲述“我”拜访罗丹的故事。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概括写一位艺术大师给“我”的教育,给“我”带
来了生的转折点。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我''拜访雕塑大师罗丹。
第三层(第十三自然段),“我”的感悟。
3.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罗丹品质的?
板书:语言:喃喃自语把你忘了
动作:退后一步微笑眉头紧皱
神态:眼睛里放出光芒什么都忘记了
四、读重点句,理解课文。
1.“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有很多不是,可自己不能确定短处究竟在
什么地方。”
这是主人公“我”成名之后心中的困惑。下文拜访罗丹为“我”解开了这个
困惑。所以,这个困惑为故事的展开打下了伏笔,做了铺垫。
2.“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育。这教育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
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过渡段,有以下几个作用:(1)引H下面的故事;(2)强调下面的
故事在我一生中的重大价值;(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期待。
3.“那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我被罗丹邀请,参观他的雕刻室J
“引荐”是推荐、介绍的意思。
4.“他的雕刻室很简陋,装着高大的窗户。里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
一生都在不断地工作、不断地研究。”
这段是对罗丹雕刻工作室的描写。“简陋”是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
备。他的工作室却很“简陋”,说明罗丹是一个注重实际而不讲求排场的人,工
作室里的许多东西:已完成的造像、模型、各种速写的图形……说明了罗丹繁忙
的工作状态。“一只膀子,一只手,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关节;桌上
堆着各种速写的图形说明罗丹对雕塑的研究十分深刻、细致,甚至细致到一
个小小关节的雕塑形态。
5.他揭去盖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个神采奕奕的半身塑像来,“我觉得这已
是完工的了J
这是罗丹向“我”介绍的最新作品,它是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因为“我”
一眼就看出这尊半身塑像的神情神采奕奕,说明雕像卜分生动传神。连罗
丹自己也认为“这己是完工的了”。
6.这位身材魁梧、一脸灰白胡子的老人,往后退了一步,侧着头仔细端详。
“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端详”是仔地看。这是罗丹观察雕像时的动作描写。”后退了一步”是为
了看得更全面;“侧着头”是在找最佳的观察角度,也有边观察边思索的意思;
“仔细端详”说明看得非常认真细致。这样认真细致观察的结果是仍没发现什么
毛病,进一步说明了这件作品近乎完美。
7.但审视了一会儿之后,他又喃喃自语道:“只是那肩膀上面,线条仍旧嫌
太硬。对不起....”
“审视”是仔细看的意思。加上前一句的“仔细端详”,说明罗丹对着自己
也认为已没什么毛病的作品,依旧一看再看,而且看得十分认真仔细。“喃喃自
语”是连续不断地自己对自己小声说话。一番看了又看之后,罗丹终于在近乎完
美的作品中发现了缺点,这说明他对待作品极其认真苛刻。此时他还知道自己有
客人在,所以对“我”道了个“对不起”,表明他要对自己发现的毛病进行修改
和调整了。
8.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老人的眼睛里放出光芒。“还有这里……
这里……”他又修改了别的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然后又把架子转过
来……有时加点泥。
这是罗丹修饰雕像时的行为和神态描写。“眼睛里放出光芒”说明罗丹思想
深处迸发出了艺术的灵感,对自己的作品有新的发现。“还有这里……这里……”
是他内心的独白,说明他认为还有好几处不够完美。他对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又
修改了好儿处,而且在修改之后又“退一步”“细细观察”,说明罗丹对艺术极其
认真和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把架子转过来”、“喉咙用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
“有时……有时……有时……有时”等都是对罗丹修饰雕像时动作与神情的描述,
生动表现了罗丹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深度沉迷的状态。他的思
想不断涌现出创作的灵感,神情和动作也随着这灵感而变化。
9.如此持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
塑像以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
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罗丹创作时的忘我状态。罗丹维持创作的高度投入状态
半小时,一小时……省略号表明这种状态维持的时间还要更长。他的思想和注意
全部倾注于他的塑像。天地间此时只有他和他的塑像,其余的什么都不存在了。
10.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用刚才那块湿布把塑像
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在给他最亲密的朋友披上披肩。
罗丹全身心地深度投入创作,直到他自己感到满意为止,他才“松了一口气”。
他盖上塑像时小心翼翼的神情,说明罗丹对艺术的强烈执著与热爱。他花费全部
心力所成就的完美艺术品,在他的心中无比珍贵。
11.他好像忽然发现了我似的,一惊,直到这时他才想起了我。他非常过意
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邀地紧紧握住
了他的手。
罗丹终于从沉迷的创作状态中“苏醒”过来。“好像忽然发现了我似的,一
惊”表明他确实除了创作什么都忘记了。他礼貌地向客人道歉,表明大名鼎鼎的
罗丹为人非常谦和。罗丹话中的“但是”后面省略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
空间,罗丹后面的话想说什么呢?也许他会说“但是我实在不是有意忽略你的”
“但是我是情不自禁的”等等,每个读者都可以展开想象,补充“但是”后面的
意思。“我十分感谢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表明“我”并没有等罗丹把话说完,
就紫紧握住了他的手c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我”没有说什么,只是紫紧握住
罗丹的手,但“我”的情感已融入这“紧紧”的一握-----“我”被罗丹的精神
所震撼和感动。
12.我觉得这一天所得的教益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
我知道了,一切人类的工作如果要完善而且有价值的话,就应当像罗丹那样去做。
这是“我”拜访罗丹受到的教育。“我”和罗丹之间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谈话,
罗丹也没有对“我”洪什么名言警句大道理,“我”的整个拜访和参观过程几乎
都是在旁观罗丹沉浸在创作中的忘我状态中度过的。而正是这种无声的行动,给
了“我”深刻的教育。“我”从罗丹身上看到了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完美追求
和热爱;看到了他对工作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更看到了他对工作的专心致志。
这些品质身教永远胜于言教。罗丹用他的行动教育了“我”,让“我”感悟到了
成功之路的“秘诀二
五、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学生交流课文的写法,教师适当点拨。
写作特点:(1)布局简单,结构严整。文章线条非常简单清晰,以一个简
短的开头引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读来一气呵成,回肠荡气。
(2)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品质,
使罗丹的形象生动传神,品质震撼人心。
(3)前后呼应,深化主题及教育意义。文章开头提出了“我”的困惑,最
后在罗丹给“我”的教育中解开了自己的困惑。这样的前后呼应,既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又强化了文章对读者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2.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个同学专心致志学习的情景。
六、板书设计:
成功之路
喃喃自语把你忘了(语言)
退后一步微笑眉头紧皱(动作)
眼睛里放出光芒什么都忘记了(神态)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和帮助学生掌握一
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爱读书并且会读书,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
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编者的意图。
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前如果能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写人文章,是如何通过语言、和态、
动作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有很大帮助。2.应该及时检查每•
环节的小目标是否落实,如生字新词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应该有个及时的反馈。
3.读重点句理解课文时,要求还应再细一些,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神态、
动作描写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画,在交流研讨中,细细品读,通过多读去谈体会,
学生收获会更大。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J”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引荐(jiancun)简陋(noulou)石膏(gdogao)
♦•
宛•如(wdnyu6n)身躯•(qUqi)完善(shansan)
小心翼翼(yiyu)
附答案:
jianlougaowanqushanyiyi
2.写出句中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那时我发表的文学作品已得到不少人的赞美。()
那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受罗丹邀造,参观他的雕刻室。()
()()
我十分感激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附答案:
称赞推荐邀约访问感谢
3.增加重点句子练习,比如对罗丹全神贯注神态的仿写。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
家,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代
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
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二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二个描摹自己生活的
诗人》等。
*愿望井
教学要求
1.会认“吁、属”2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男孩儿听完老人的话后,“明白了”什么?懂得只
有努力地、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明白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导言: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告诉了我们许多道
理,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愿望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乂会告诉
我们些什么呢?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吁属虔诚属于墩布满头大汗
气喘吁吁默默祈愿踏踏实实银光闪闪
(2)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气喘吁吁:拼音:qichuanxuxu解释: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踏踏实实:拼音:tatashishi解释: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
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
来归纳,老师板书:男孩许下心愿)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
1.同学们回答得真棒。那么小男孩的愿望是什么呢?(板书:有一条自己的
船)课文哪一句是写他的愿望的?男孩儿听完老人的话后,“明白了”什么?请
在文中用“一一”划出答案。
2.出示句子:
他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有一条自己的船,哪咱小一点儿。
“当然,孩子。那时我像你一样在这儿许了愿,然后,我就去努力地工作,
踏踏实实地干,非常卖力地干。终于有一天,我有了这条属于自己的船。”
3.登角色读课文。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为什么虔诚许愿的男孩没有得到一只小船?
(2)老人小时候的愿望是什么?老人的愿望实现了吗?你从哪里体会到
的?
(3)老人是靠什么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4)男孩儿从老人的话中明白了什么?
(5)告别老人后,男孩是怎样做的?(板书:找到需要清洗的船,拿起墩
布干起活来)你觉得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吗?为叶么?
5.全班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提升。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下面的句子。
“当然,孩子。那时我像你一样在这儿许了愿,然后,我就去努力地工作,
踏踏实实地干,非常卖力地干。终于有一天,我有了这条属于自己的船厂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读了老人的话,你们明白老人能拥有一条美丽的船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板书:努力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干非常卖力地干)
4.你能用一个字来夸夸老人吗?(预设:妙棒高……)
5.老师小结:
任何事情,都需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干,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才能
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够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去努力实
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五、复述课文,完成作业。
1.指导学生分别在小组内、全班复述课文。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评议你讲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愿望井
男孩:许下心愿有一条自己的船找到需要清洗的船,拿起墩布干起活来
老人:努力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干非常卖力地干
七、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
力。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
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老人的话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讨论。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
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
人物的对话。可是,我的课堂上因为担心时间不够用,让学生读得机会较少,今
后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J”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祈(qiji)愿虔(qianjian)诚属(sOshu)于
墩(tundun)布气喘吁吁(xtlyu)
附答案:
qlqianshOdunxu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
附答案:
虔诚气喘吁吁踏踏实实
何怀宏,哲学博士,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副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何怀宏所译多
为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
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能说会写六
教学要求
1.以“说说我的拿手戏”为话题进行交流,学会把自己拿手的本领说清楚。
在交流中培养按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
2.学会认真倾听、主动提问、文明插话,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交流中提
高听话、说话能力。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或小制作)按先后顺序写清楚、具体。尽量做
到语句通顺、连贯,连接词语有变化,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得准确。
重点难点
1.按一定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拿手戏。
2.把小实验(或小制作)的过程写清楚、具体。注意用词准确、恰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