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五)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五)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五)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五)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五)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C[解析]

由“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并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可知,英国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故C正确。A、B、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

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

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A[解析]

“林则徐上年禁烟”是道光帝所派,但材料中又“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这表明清政府的立场由坚决禁烟转向对英国妥协,故A正确。材料中“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表明了妥协的开始,直至《南京条约》签订,“缓兵之计”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保护林则徐”与材料中“重治其罪”及史实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是迫于军事压力而非大度,故D错误。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统计表货物棉花24.195.56棉纱13.385.56斜纹布14.925.56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D[解析]

据材料可知,直接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故D正确。A、B、C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4.《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了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D[解析]

《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错误;材料中“大清”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错误;题干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正确。5.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这些规定(

)A.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C.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了依据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解析]

这些规定是不平等的,不利于中西方之间正常的文化交流,故A错误;这些规定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故B错误;《虎门条约》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了依据,故C错误;这些规定有利于传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故D正确。6.《海国图志》序言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上述言论反映出作者(

)A.主张与外国礼尚往来

B.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主张主动进攻西方国家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解析]

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的序言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而非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不可能提出改变社会制度的主张,故B正确,D错误;材料信息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无法体现与外国礼尚往来、主动进攻西方国家,排除A、C。7.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D[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军事技术先进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所以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右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雕刻此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

)B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C.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实践[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金田起义”及图片信息,可判断为1851年爆发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农民运动,因为该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尚未过渡到帝国主义时期,所以“反帝反封建”与史实不符,可排除A;由于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属于鸦片战争的“回音”,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所以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所以C错误;农民不是一个先进的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主张回到小农经济时代,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即使后期提出的未能实行的《资政新篇》,也仅仅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非真正的资本主义,所以D与史实不符。9.《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D

10.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A[解析]

《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具有很鲜明的超前意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所以A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而不是《资政新篇》,B错误;《资政新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C错误;《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故D错误。

A

12.1863年,在筹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容闳提出建议:“江南制造局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曾国藩采纳了其建议,该局成立后除了制造武器、弹药,还制造机器设备,并设有炼钢厂。这表明当时(

)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成熟C.已有初步的工业化策略

D.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成C[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容闳等人在筹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就明确不仅要购买机器,还要制造机器之机器。此点可看出,当时洋务人士已经具有独立工业体系初步布局的思想或策略,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A错误;材料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也无法看出其是否成熟,B错误;D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3.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中说:“经过黄海海战,李鸿章认为中国不值得再继续这样打下去,因此他命令海军全部回到旅顺港,之后便采取保船避战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

)A.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B.中国丧失了黄海制海权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B[解析]

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政策直接导致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故选B;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而黄海海战是1894年,排除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非由李鸿章的保船避战策略直接导致的,排除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排除D。14.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关于“新的起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甲午战争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D.甲午战争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衰败B[解析]

据材料“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可知,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正确;“新的起点”指的是客观上的积极作用,A、C、D都是消极作用,排除。15.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C[解析]

A“开始”表述有误,故A错误;B、D材料未体现;由材料列强要求“集中投资,整片开发”,结合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正确。

B[解析]

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等信息可知,维新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实行的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选B。维新变法前,康有为等已经在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堂、学会、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排除A;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近代化的,且变法是为挽救民族危亡,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并未脱离中国国情,故排除C、D。17.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C[解析]

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故C正确。A、B、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解析]

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B正确。义和团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因此其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A、C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D排除。

B[解析]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傀儡。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这体现了西方列强操控中国内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B正确;A、C、D不能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

D[解析]

从题干中法国士兵参与并进入皇宫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获得了在华北驻军的权利,D符合题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排除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摘编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5分)[答案]

真实含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3分)真实目的: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2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简述近代士人“最关键的一次思想转折”的时代背景。(8分)[答案]

名称:甲午中日战争。(2分)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西学的传入。(6分,任答三点即可)

(1)

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6分)[答案]

事件:公车上书。(1分)主张:拒和、迁都、变法。(3分)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分)(2)

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3分)[答案]

内容: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创造发明。(3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4分)[答案]

原因:谭嗣同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2分)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2分)2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