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素养提升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时目标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空定位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辽与西夏1.辽的建立与辽宋对峙(1)辽的建立:①契丹族的兴起:契丹族与________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②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2)辽宋对峙:辽与________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鲜卑耶律阿保机北宋(3)辽的制度建设:①“蕃汉分治”: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________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________等游牧民族事务。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移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汉人契丹行营2.西夏的建立与夏金关系(1)西夏的建立:①党项族的兴起:党项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__________的地位。②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__________,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西夏的制度建设: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____________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羌人半独立元昊兴庆府汉式官称(3)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的独立【判断正误】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2.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了战争状态,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二、金朝入主中原1.兴起:金朝的建立者________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__________。3.征战:1125年,金灭______;1127年灭________,与__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__。5.制度建设:金朝基本沿袭________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即“____________”。其内容是: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________,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女真完颜阿骨打会宁府辽北宋南宋中都唐宋

猛安谋克中原6.盛衰(1)鼎盛:12世纪后期_________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__________”。(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金世宗大定之治小尧舜【判断正误】猛安谋克制度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是继承和发展唐宋政治制度的产物。(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族的兴起与征战(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____________”。(2)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________,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__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的建立(1)1260年,__________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________。(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________,他就是__________。(3)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____________,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铁木真成吉思汗金朝大理忽必烈大都大元元世祖四大汗国3.元朝统一(1)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________。(2)________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__被俘,从容就义。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交通:①修筑驿道,设立________,为____________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________物资。②隔一定距离分设__________,负责传递公文。(2)中央:宰相机构是__________。临安1279文天祥驿站公差人员官府急递铺中书省(3)地方:实行________制度。①内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____________,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②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行中书省边疆少数民族(4)边疆:①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__进行管理。②对西域:设________________、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__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巡检司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1)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2)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________的前身——回回。2.民族政策(1)蒙古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____”。(2)四等人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族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判断正误】1.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是有区别的,唐代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

)√课堂篇

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原因:(1)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进。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反过来被先进民族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在中国,由于历史传统、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居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落后民族在先进经济地区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终归要适应比较发达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本身的改造,为被统治阶级所同化。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采用“汉法”的本质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只有采用“汉法”,才能得人心,才能统治下去。针对练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A[解析]

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过“胡汉分治”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A;“胡汉分治”是为了巩固辽国的统治,不仅是为了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也不仅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汉分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时空观念】以上两图揭示了元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结束政权割据并立局面,建立多民族统一政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针对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个统一了全国。”当时和北宋并立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在北宋前建立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是________,在北宋建立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是________(

)A.西夏

B.金

西夏

C.辽

西夏

D.金

辽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北宋建立是在960年,辽的建立是在916年,西夏的建立是在1038年,金建立是在1115年,故选C;排除A、B、D。【史料实证】关于元朝的“四等人制”“四等人制”是元朝历史中的概念,以往中学历史教材一般都会予以述及,其具体阐述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为代表。其中的“四等人制”词条将其表述为“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近年来中外一些学者从具体的史料出发,对上述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刘晓《元代司法审判中种族因素的影响》一文概括指出:“正如国内外不少学者所注意到的,将元代人口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所谓‘四等人制’只是后人将元朝相关零散的规定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这些规定涉及不同时间、不同事件,而且往往只是针对其中某类人的某种具体规定。”今天,我们在表述元朝“四等人制”时应当遵循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认识应当是:第一,定性为“区别对待措施”而不是“等级制度”;第二,强调“四等人制”这个词出自后人概括。针对练下表由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

)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员)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总计朝官93811512089京官155351506外任官56891423619925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元朝时期官吏主要是以汉人为主,说明元朝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B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与巩固大一统国家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结论,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存在严格的民族歧视问题,并且材料中吏部统计无法看出四民平等的政策,C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元朝中期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任职统计,没有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错误。【历史解释】元朝的历史影响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②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对的和平和安定;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④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针对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均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汉唐帝国的历史影响有限

B.元朝的政治疆域已经比较辽阔C.汉唐以来大一统进程缓慢

D.元朝的大一统凸显民族融合性D[解析]

根据材料“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可知,材料是在强调辽金以来的民族融合促使“小中国”变成了“大中国”,突出的是民族融合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汉唐帝国的历史影响,故A错误;元朝的政治疆域已经比较辽阔,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大一统的进程,故C错误。【家国情怀】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区域性的政权如辽、西夏、金等;取得全国政权的如元。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一旦夺取了中原,建立新政权,几乎是同时就和汉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融合在一起,中原文明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拓展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针对练辽、西夏、金、元四个政权,分别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党项、契丹、蒙古、女真C.女真、契丹、党项、蒙古

D.党项、契丹、女真、蒙古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辽、西夏、金、元四个政权,分别是由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正确;B、C、D错误。随堂练

学以致用1.“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羁縻府州制

D.行中书省制A[解析]

由题干中的“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为了适应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采取的政治制度是南北面官制,故选A;猛安谋克制是金朝政权采用的政治制度,不是辽朝的,排除B;羁縻府州制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而不是在全国实行的制度,所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行中书省制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的“辽朝”不符,排除D。

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之祸”指的是北宋末年(1126—1127年),金军南下侵扰,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的“靖康之变”,因此“虏骑”是指金军,故选C;辽军在北宋前期南下袭宋,两国签订了“檀渊之盟”,故A错误;西夏位于西北,材料和西夏无关,故B错误;元建立于1271年,和材料无关,故D错误。3.从1173年到1207年,金政权4次下令“禁女直(真)人改用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金朝后期则几乎所有的女真姓氏都有相应的汉姓。这说明金代(

)A.民族融合趋势明显

B.儒学思想逐渐传播C.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D.政府法令难以推行A[解析]

女真族在与汉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1173—1207年金政权为了保持女真族的民族传统,多次下令不得改用汉姓,不准学穿汉人衣装,但是到了金朝后期,几乎所有的女真姓氏都有相应的汉姓,说明女真与汉人长期交往中,民族融合趋势明显,故选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女真姓氏有相应的汉姓”说明女真姓氏仍然存在,在与汉人交往中使用汉姓,没有违反“不得改用汉姓”的法律,故不能得出政府法令难以推行,D错误。4.在元朝的某疆域示意图中,有一片区域标示为“宣政院辖地”,这片区域涉及今天的(

)A.西藏、四川、新疆

B.西藏、四川、青海C.新疆、青海、甘肃

D.西藏、甘肃、蒙古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宣政院是管辖全国佛教事务的主要机构,同时负责管理藏传佛教所在的西藏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故选B;宣政院辖地不包括新疆、蒙古,故A、C、D错误。5.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

)A.扩大了元代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C[解析]

紧扣题中“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显然是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题中并没有提及元代疆域得到扩大,排除A;题中关于元代行省的描述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从题中信息无法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排除D。课堂小结1.

必会知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2.

方法归纳:利用历史叙述的方法,理解记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3.

常见误区:只见少数民族与汉族并立与对峙,不见交流学习与民族融合。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1.史书载:“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职官设置是在(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A[解析]

南北面官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的制度,故选A;西夏在统治区域内实行一套行政体制,排除B;金朝在统治区域内实行一套行政制度,排除C;元朝在地方普遍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2.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保证了金灭南宋

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B[解析]

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A、D错误,B正确;灭掉南宋的是元朝,C错误。3.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这充分表明(

)A.西夏政治受贵族影响巨大

B.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布C.“母党”左右西夏政局

D.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A[解析]

从题干来看,西夏贵族对西夏政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故A说法正确;皇族希望笼络党项贵族,并非受贵族摆弄,故B错误;“母党”对皇族具有一定的威胁,但并不能左右政局,故C错误;从题干来看,西夏王朝内部的矛盾复杂,并非民族矛盾,故D错误。

B[解析]

材料中的“契丹”是指辽国,“灵夏以西”是指西夏。材料认为两国模仿中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保持了骁勇善战的优势,故B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5.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A[解析]

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故A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差异,B错误;C没有体现,D表述片面,均可排除。6.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这说明他要(

)A.立志进行蒙古军事上的扩张

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制C.实行汉蒙分治

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B[解析]

材料“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制,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强调以中原文明为基础,不是实行汉蒙分治,C错误;“抛弃”表述错误,排除D。7.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解析]

从材料信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C。行省制度下地方权力较小,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D错误。

D[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知该机构为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物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故D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9.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三司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中朝B[解析]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故B正确;A、D与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地区无关,排除;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设置的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C。10.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并未消除各族之间的差异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D[解析]

根据材料“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元朝统治者为防止地方权重,任用少数民族掌握地方军权,这主要是受其异族统治的影响,故选D;异族管理地方只是暂时弥补了地方权重之弊,不然元末不会爆发红巾军起义,排除A;材料说的是地方长官的设置,并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只说元代与宋代“明显有异”,并没有说明哪朝更优越,排除C。【等级考提分练】11.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D[解析]

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无论是诗中的“菊”,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未提及;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故C错误。12.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

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C[解析]

材料“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反映出土司权力太大,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土司制度的实施,针对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排除A;长官土司有世袭统治权,行省官员不世袭,两者有本质区别,排除B;土司制度的实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13.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派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

)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

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

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