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八)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八)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八)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八)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八)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是20世纪30年代《申报年鉴》对当时日军的某一侵华事件作的细节记录。该事件是(

)十八日夜半:皇姑电与辽宁总站间,日兵包围道房强取工具。毁路轨十九日上午八时:营口,日兵袭占车站。取去路款,缴路警械。……

二十一日上午七时:大虎山,日飞机先后三架投弹,并以和枪扫射。二十二日下午二时:通辽四洮路。到日兵车一列,向南站发重斌三发。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淞沪会战A[解析]

由材料“皇姑屯”“营口”“大虎山”等可知该侵华事件事发于东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符合题意,故选A;华北事变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与材料地点不符,排除B;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事发地点分别是北平和上海,与材料地点不符,排除C、D。2.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

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D[解析]

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主要是通过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长征结束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民主革命纲领的最低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等,故B错误;此时由于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故C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所以提出“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表明对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故D正确。

A[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可知,蒋介石是站在民族立场上的,故A正确;根据“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可知,B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对中日双方形势的分析,故C错误;抗日战争是一场反对殖民主义和实现民族独立的战争,题目中并未提到,故D错误。4.1932年1月21日,倾向于政府且颇有实力的报纸天津《大公报》在社论中提出:“政府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在不暴动、不割据、不违法扰乱秩序的条件下,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这一社论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B.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C.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有所调整B[解析]

1932年1月,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三省大部分,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践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天津《大公报》发表和平解决红军的社论,故选B;材料是天津《大公报》关于国共和平相处的主张,并未涉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排除A;1932年日本还没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国共阶级矛盾仍是国内主要矛盾,排除C;1932年国民政府仍坚持对日妥协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排除D。

C[解析]

材料“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这符合八路军的战术特点和活动范围,反映的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所为,故选C;据所学可知,新四军在南方,排除A;国民党军主要是阵地战,打的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与材料的“游击”不符,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工农红军的称号已改为八路军,排除D。6.《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的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等一众人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转向合作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C.日本占领广州,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消极抗战B[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故选B。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转向合作,故A错误;1938年10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错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开始有消极抗战情绪,D错误。

时间1931年1937年1940年1943年工矿业26.951.054.459.3农业73.149.045.640.7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B[解析]

从表格数据来看,1931—1943年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占比有较大增长,这一变化是由于日本掠夺工矿资源维持侵华战争的需要,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故选B;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打击,日益萎缩,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企业由日本接管经营,排除C;经济结构的完善和优化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排除D。

A[解析]

据材料“一个县一天打死一个鬼子”可知当时中共武器装备落后,面对强大的日军,只能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游击战,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故选A;中共抗日武装由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统一指挥,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抗日根据地有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等19块,排除C;八路军、新四军是正规军,排除D。9.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D.国民党重视军队的敌后作战D[解析]

国民党从未放弃正面战场作战,故A错误;从1938年10月下旬开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B错误;国民党的游击战是借鉴共产党的,材料未体现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借鉴,故C错误;从国民党的一系列关于游击战的措施可以看出国民党重视游击战,在敌后打击日军,故D正确。10.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荣誉军人姓名:王强籍贯:山东临沂部队:国民革命军第3军职务:上尉受伤日期: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一日残疾状况:左上膊上1/3切断残疾等级:一等残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C[解析]

根据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可知为1938年7月,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A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1月至5月,故B错误;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月到10月,与题目相符,故C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D错误。11.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格中数据说明(

)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

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

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

719人,皇伪军(伪军)伤亡、失踪1

202人A.国民党成为抗日的主力

B.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C.舆论宣传在战争中作用明显

D.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C[解析]

材料不涉及中方抗战主力的问题,排除A;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的说法错误,排除B;中日方报道的伤亡情况不同,说明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C正确;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说法错误,排除D。12.1939—1941年,国民政府军队为保卫长沙奋勇抗日。下面是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主题歌词节选,该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呼唤(

)旗正飘飘

马正萧萧

好男儿

好男儿

好男儿

报国在今朝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

快团结莫贻散沙啊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

快团结莫贻散沙啊

快团结

快团结

快团结

快团结……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全民团结坚持抗战C.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全民强身不做病夫B[解析]

题干时间信息为1939—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歌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为全民族共同抗日,故B正确;歌词信息为国内人民的抗战,没有提及世界,故C错误;歌词反映了人民反抗日本外来侵略的时代主题,没有提及有关全民健身的信息,故D错误。13.右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BA.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B.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C.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解析]

根据《候敌深入,一鼓歼灭》漫画可知中国人民具有抗战必胜的信心,故选B;1938年10月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张乐平发表的抗战漫画,并非政府的政策反映,排除C;1938年10月之前中国抗战处于防御阶段,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并不明朗,排除D。14.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D[解析]

材料所指的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是指抗战结束到全面内战爆发的这个阶段。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就是重庆谈判。重庆谈判实质是国民党希望继续专制独裁为内战做准备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之间的斗争,故选D。A、B、C都是具体表现,从属于D,排除。15.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C[解析]

根据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思想的表述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中国,故C正确。A、B、D与材料主旨不符。16.1946年5月,国民党在东北四平战役获胜后,蒋介石更不把共产党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可见,当时蒋介石(

)A.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

B.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C.客观地评估了国共双方的实力

D.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东北全境A[解析]

解放战争从1946年打到1949年,且中共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说明蒋介石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故选A;据“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一年期可削平之”可知,蒋介石对战争形势过于乐观,分析并不准确,排除B;据“更不把共产党放在眼里”可知,蒋介石对中共的评价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并不客观,排除C;据“一年期可削平之”可知,蒋介石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全国而非仅仅是东北全境,排除D。

B

18.“徐州总司令刘峙集中8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80万人,我军出动兵员60万,在豫皖苏边区,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这位老兵的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C[解析]

辽沈战役发生在以沈阳和锦州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与徐州无关,故A错误;平津战役以北平和天津为中心,故B错误;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交战地区主要在其周边的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区,故C正确;渡江战役以长江沿线为主要战场,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错误。1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C[解析]

“打了三个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主力决战的胜利,故C正确。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与材料“打了三个战役”不符,A错误;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属于战略反攻而非战略决战,B错误;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是渡江战役的战果,D错误。20.右图为漫画家华君武1949年创作的《春天到,河冰解》,图中河冰解冻,残存的冰块上有蒋介石、李宗仁、张群、孙科、白崇禧等愁眉苦脸的国民党军政要人。漫画反映出(

)CA.各派力量呼吁国共再次合作

B.国民党分裂是失败的主要原因C.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最后胜利阶段

D.国民党派系林立,难以真正团结[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漫画题目及内容分析可知,1949年初,由于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统治岌岌可危,故C正确。漫画体现的是解放战争对国民党统治的影响,A、B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摘编自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材料一中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5分)[答案]

日本战败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2分,任答两点即可)观点:不全面。(1分)说明:作者忽视了中国抗战在陆上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主战场作用、中国战区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2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6分)[答案]

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6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世界意义。(3分)[答案]

世界意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击了大部分日军;阻止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全面联合;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增强了国际合作。(3分,任答三点即可)

材料三

这次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1)

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3分)[答案]

因为当时陈嘉庚看透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分)(2)

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