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宋元时的文化-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课件_第1页
专题13宋元时的文化-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课件_第2页
专题13宋元时的文化-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课件_第3页
专题13宋元时的文化-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课件_第4页
专题13宋元时的文化-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出重围】教学课件(通史版)时空观念儒学的发展,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都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代特点。历史解释儒学的复兴、科技及文学成就都是当时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史料实证依托文物、文献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和历史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家国情怀体会程朱理学对中华民族品格塑造的影响;感悟宋元文化成就,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汉化的过程中加强民族认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突出重围儒学的复兴01宋元的文学02宋元的科技03少数民族的文字04目录儒学的复兴TherevivalofConfucianism01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看图指出宋以前儒学发展的历程。产生战国发展低谷主流思想吸收佛道思想隋唐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外部冲击,自身僵化复兴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得以创立和发展。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从北宋中期起,逐步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明清时期,萌发了对传统主流思想进行反思的启蒙思潮。儒学的发展历程材料一(儒家)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肖永明《论北宋理学义理之学的特点》【合作探究1】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材料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司马光《训俭示康》材料四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阅读材料并看图分析儒学复兴的原因儒学的僵化佛、道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社会动荡、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受到冲击士人阶层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古代读书人对于现世的最高理想和价值所在的理解;体现了读书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传承文化、治国兴邦,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其价值所在。【知识小结】儒学复兴的原因1、佛、道的冲击(魏晋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佛道盛行,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2、儒学的缺陷: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学日益僵化、思辨性不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3、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特别是唐末、五代以来)4、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5、应对社会危机(内忧外患),适应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6、士人阶层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7、儒学家糅合佛道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建立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目的:重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儒学的复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2】材料一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儒学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不同:吸取佛老思辨思想;以“理”为万物本原;关注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内圣”;重视《四书》。原因:汉代儒学自身缺乏思辨性;佛道思想对汉代儒学理论的冲击;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士大夫阶层的壮大。材料二

宋代儒学把对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为一种精神”,并“很快地便在宋代新儒家之间得到巨大的回响,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浮现于宋代儒家社群之中”。应当说,与以往各朝代相比,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人格典范。宋代儒学不仅对中华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宋儒对朝鲜、日本及越南等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郭学信《试论宋儒人文性格的时代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复兴的影响。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提升了宋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对后世中华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东亚、东南亚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作用;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压抑了人性,禁锢了思想。宋元的文学02【知识框架】(2017.4·浙江高考·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yì

隐藏)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考点】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山水画)【解析】“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表明注重的是意境,不是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故A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的是花鸟画,故B项错误;“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表明注重的是意境,故C项正确;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故D项错误。【答案】C【真题回放】(2020·海南高考·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也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著述之功,主要凝聚于《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书传》完全撰写于海南儋州,其他两部也是在儋州最终修订完成。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以及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在海南期间,虽然受制于诸多条件,苏轼仍“不免时时弄笔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轼在海南时期书法作品中唯一的存世墨迹。苏轼之前,虽有来自中原的有识之士在海南提倡文化教育,但无实质性的效果。苏轼居儋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在其身边聚集了一批好学青年,尤其是琼州学子姜唐佐,专程至儋州向苏轼求学。临别时,苏轼写诗赠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鼓励他说:“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改写了在此之前海南岛从来没有本土籍举人的历史。——摘编自李景新《论苏东坡的海南功业》等(1)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在海南的主要业绩。(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对宋词的突出贡献。(6分)【真题回放】(1)业绩:①推广、传播、研究儒学(2分);②写作诗文(2分)或创作了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2分);③创作书法(2分)或创作了《渡海帖》等书法作品(2分);④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2)贡献:①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3分);②拓宽了宋词的抒写题材范围。(3分)宋元的科技03【知识框架】(2014·江苏高考·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答案】C少数民族的文字04知识小结05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民族文化儒学复兴宋明理学宋词婉约派豪放派元曲散曲元杂剧话本书法绘画人物花鸟山水三大发明《梦溪笔谈》《授时历》辽夏金元民族文字【知识小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陈寅恪观点的正确。宋代理学崛起,儒学复兴(思想)、宋词繁荣(文学)、书法绘画艺术昌盛、说书表演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艺术)、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汉字影响下契丹、女真文字的出现等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多元性(文字).【合作探究】(2020·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开放式试题[答案]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

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一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解析]根据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或一个,或多个。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再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课堂检测061.(2021.1·浙江高考·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考点]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解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选C项:陆尤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翔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排除B项: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排除D项。[答案]C2.(2019·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考点】宋明理学——程颢理学【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答案】B3.(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考点】宋代程朱理学——朱熹的民本思想【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