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15000字(论文)》_第1页
《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15000字(论文)》_第2页
《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15000字(论文)》_第3页
《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15000字(论文)》_第4页
《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目录TOC\o"1-2"\h268511引言 摘要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地,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供需紧张,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上涨,使得玉米进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且我国玉米进口渠道单一,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通过对中国玉米进口现状及产业安全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得知我国玉米进口量在持续的增加、产业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然后利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法证实玉米进口价格和渠道变化对产业安全确实存在影响,分析进口规模变化、价格变化和渠道变化对产业安全存在哪些影响:(1)进口的绝对规模激增,但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有限;(2)进口渠道拓宽,但市场集中度人仍偏高;(3)国内外价格倒挂对玉米产业安全造成威胁;最后对如何保障中国玉米产业安全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1)根据国内玉米产业供需的发展趋势,科学引导玉米进口贸易的顺利开展,适度的安排玉米进口的规模;(2)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建立稳定的玉米贸易关系,保障中国及世界的玉米产业安全;(3)完善国内玉米价格体系,降低玉米生产成本,鼓励农民积极主动的去种植玉米。关键词:中国;玉米;进口;产业安全;影响1引言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埃及、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同时国际蝗灾也可能导致全球粮食减产,中国粮食产业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2019年10月14日,中国理事会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决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粮安天下安”。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玉米进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中国由传统玉米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工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玉米的进口,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内市场供应的短缺,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加快国内玉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现代化。现阶段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20年中国仅玉米的进口就达到1129.39万吨,进口额为24.869亿美元,出口0.17万吨,出口额为0.004亿美元,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巨大,达1129.22万吨。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其中一些是研究了我国玉米进口贸易的现状,一些是着重研究玉米供求问题,一些是注重研究与粮食安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机遇等,并没有深入且全面的研究玉米进口对于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研究玉米进口价格和渠道变化对于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从而分析玉米进口对于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对如何保障我国玉米产业安全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本文在我国玉米进口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研究玉米进口对于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其目的在于(1)对今年来我国玉米进口的现状做出相应的总结归纳;(2)根据玉米进口的现状分析对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3)对于如何保障玉米产业安全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4)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理论上来说,研究玉米进口贸易现状、玉米市场供需、粮食安全问题的参考文献较多切取得了丰硕的成功,但从玉米进口对于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角度去进行研究的较少。玉米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使得国内玉米产业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之前的研究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目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式下去保障玉米产业安全。本课题丰富了之前的研究,是基于目前的情形所做的研究,可以适用于当前情势,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从实践上来说,玉米进口量的增加使得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玉米进口价格和渠道变化对于国内玉米产业的影响,对保障玉米产业安全提出政策建议,为调整玉米进口贸易政策和发展国内玉米产业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2玉米产业安全概述2.1产业安全概念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保持民族产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用本国资本去控制本国产业主体。从国际贸易领域涉及的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特定产业怎样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2.2玉米产业安全2.1.1玉米产业安全概念借鉴产业安全的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玉米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玉米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产业地位和竞争优势。玉米产业安全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安全、流通安全和库存安全。2.1.2玉米产业安全的重要性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10月12日至18日主题为“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推动中国粮食安全作为建设和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粮食安全新概念,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粮食产业新发展理念和产业发展安全战略,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粮食安全的战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辟出一条拥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粮食安全为促进我国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也为推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粮食安全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自古以来就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因此,如果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稳定、和谐、健康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确保粮食产业的安全。马克思曾经说过,“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保证自己先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因此,粮食安全也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所说,“中国有大约有14亿人必须吃喝才能生存。只要食物没有大问题,中国的情况就能稳定下来。”因此,粮食安全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建立世界国家森林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安全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就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粮食安全的发展是我国繁荣和实力的保障。粮食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是一种相依相存、相互之间促进的关系,粮食安全是粮食产业安全的目标和动力,粮食产业安全为粮食安全提供可持续支持。总之,粮食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都不容忽视。而玉米是我国主要的三种谷物之一,所以玉米产业安全也至关重要。3中国玉米进口的现状3.1进口规模整体上涨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资料可以看到,2001年,中国对于非种植用玉米的进口量是3.61万吨,进口贸易额为0.046亿美元;出口量是599.66万吨,出口金额为6.248亿美元,净出口数量为596.05万吨。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产品的进口实行减税政策,但仍然保留了进口配额管理的制度。2002年,中国对于玉米进口的关税配额为585万吨,对于配额内的进口关税是1%,配额外的进口关税是71%,国营贸易占总贸易的68%,私营贸易占32%。自2004年以后,中国对玉米的进口配额大幅提高,并长期保持在了720万吨,配额内的进口关税仍为1%,配额外的进口关税降低到65%,国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例调整为60%,私营贸易的占比增加到40%。2001年至2009年,中国玉米的进口数量相对较少,基本都低于10万吨。,从2010开始,中国玉米进口量迅速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中国的玉米进口量飙升至157.21万吨,比2009年相比增长了近19倍,中国已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净进口量达144.49万吨。2012年,中国玉米进口创历史新高,数量为520.67万吨,较2011年增长了197.08%,进口金额达16.834亿美元。2013年到2019年,玉米进口贸易的发展波动幅度大,缺乏稳定性。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规模激增,达1129.39万吨,较2019年增长了135.75%,进口额高达24.869亿美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135.30%;同时出口量仅为0.17万吨,出口额只有40万美元,净进口1129.22万吨。表1中国玉米进口贸易情况年份进口(万吨)出口(万吨)净出口(万吨)进口(亿美元)进口(亿美元)净出口(亿美元)20013.61599.66596.050.0466.2486.20220020.631167.331166.700.01111.66811.65720030.011639.901639.890.00117.66517.66420040.23231.79231.560.0053.2403.23520050.39861.08860.690.00810.96410.95620066.51307.04300.530.1054.1204.01520073.51491.62488.110.0538.7398.68620084.9125.2320.320.1040.7310.62720098.3512.94.550.1840.3100.1262010157.2112.72-144.493.6230.330-3.2932011175.2613.57-161.695.7410.458-5.2832012520.6725.71-494.9616.8341.007-15.8272013326.457.73-318.729.3050.322-8.9832014259.811.99-257.827.2320.070-7.1622015472.831.08-471.7511.0360.035-11.0012016316.630.35-316.286.3430.011-6.3322017282.546.82-257.726.0010.163-5.8382018352.111.13-350.987.8210.031-7.7902019479.062.49-476.5710.5690.068-10.50120201129.390.17-1129.2224.8690.004-24.865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3.2进口渠道集中度高2001年,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地主要涉及14个国家(地区),其中,泰国位居榜首,占37.31%,其次为缅甸(3.43%)、越南(1.63%)、澳大利亚(0.5%)、秘鲁(0.38%)、美国(0.33%)、法国(0.02%)、德国(0.02%)、阿根廷(0.02%)和智利(0.01%)等,复进口2035.6吨,占56.37%[3]。201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数量达150.18万吨,同2009年增长24倍,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5.53%,从其他国家进口玉米的规模大幅下降。2010到2013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的份额均在90%以上,处于中国玉米进口的首位。2012年,中国和乌克兰签署了一项30亿美元贷款换玉米的合作协议,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的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乌克兰超过美国,位居中国玉米进口的首位,占比81.44%。2016年到2020年,乌克兰位一直居于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首位。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渠道下降到1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乌克兰接连六年居于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的榜首,占比55.76%,数量达629.76万吨,比2019年(413.77万吨)增长52.20%,受到中美双边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玉米进口的最大渠道从美国转移到了乌克兰,美国第二,数量为434.19万吨,占比39.33%;保加利亚排名第三,数量为26.15万吨,增长速度为490.29%,占比2.31%;俄罗斯为13.77万吨,占比1.22%;老挝为13.26万吨,占比1.17%;缅甸为12.12万吨,占比1.07%;南非为0.095万吨,占比0.01%,这是自2019年以来中国首次恢复从南非进口玉米以后第二次从南非进口玉米;秘鲁为0.041万吨,阿根廷为50800吨,智利为292吨。图1中国玉米进口最大来源国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3.3进口均价高于世界玉米进口均价2001年,中国进口的玉米平均价格是126美元每吨,同期世界玉米进口平均价格是119美元每吨,中国玉米进口均价高于世界玉米进口均价;2020年玉米进口平均价格上升至220美元每吨,高于196美元每吨的世界玉米进口均价,进口玉米完税价格仍低于国产玉米280到290美元每吨的价格,进口玉米依然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价格竞争优势,国内外玉米价格的倒挂成为这些年以来中国玉米进口规模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情况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或增强。2001年到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的均价一般高于世界玉米进口的均价。2019年,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玉米的平均价格差别很大,其中乌克兰是217美元每吨,美国是235美元每吨,老挝是285美元每吨,缅甸是273美元每吨,俄罗斯是153美元每吨,南非是708美元每吨,秘鲁是1995美元每吨。2019年受中美双边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的平均价格较2018年的220美元每吨有一定的上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前一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均价方面依旧和2019年相差不大。表2中国进口玉米均价年份中国进口均价(美元/吨)世界进口均价(美元/吨)年份中国进口均价(美元/吨)世界进口均价(美元/吨)20011261192011328316200217212520123233092003179142201328528020041991742014278241200520314720152332142006161153201620019920071502162017212200200821129620182222152009220222201922119620102302292020220200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3.4近两年进口依存度大幅提升从我国玉米供需及库存结构分析来看,虽然这些年来玉米进口量持续增加,但受关税配额管理制度的保护,总进口量相对有限,而且国内玉米有充裕的供给能力,中国国内自给率仍保持在80%以上,2020年玉米进口量仅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63%,因此玉米进口对发展国内产业的影响弱、风险小、整体可控性强。2020年,中国国内玉米种植面积达4267万公顷,比2019年的4218.4万公顷上升了1.15%,转变了2016年到2019年连续五年下降的趋势,总产量较2019年增长了23万吨,产量为26100万吨,居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34701万吨;国内玉米的总消费量31110万吨,库存为4013万吨,约占世界玉米总量的67.10%。从外部玉米供给结构分析,中国玉米外贸依赖性较低,国际风险较小[4]。尽管中国在2019年玉米进口关税配额的使用率上升至70%,且2020年玉米进口规模超出了规定的玉米关税配额,但未来仍有扩大玉米进口规模的空间。中国的玉米进口规模约占全球玉米进口总规模的2.87%,较2018年的2.14%略有增长,目前世界玉米各主生产大国的种植面积稳定、产量持续增长,且当下国际玉米市场供给宽裕,对于未来产量的预期也是普遍乐观的,再加上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玉米产业的整体安全系数还是较高的。从2015年开始乌克兰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乌克兰玉米出口第一位的国家便是中国,但仅占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除了乌克兰,国际市场还有很多选择,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但中国并没有自其进口玉米,未来可以增加从巴西进口玉米,而且巴西玉米出口长期趋势强劲,急需扩张出口规模;美国、阿根廷分别在世界玉米出口中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但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规模不到美国出口规模的1%,并且仅2020年从阿根廷进口50800吨玉米。如果未来中美双边贸易再次出现摩擦升级或恶化,巴西和阿根廷等均可成为中国玉米进口的重要备选[5]。图2国内玉米自给率4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现状4.1中国玉米供需存在缺口近年来随着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6]。一方面,从中国玉米生产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玉米生产保持持续增长趋势。1997年中国玉米产量超过5亿吨,2013年超过6亿吨,2019年中国玉米产量超过6.64亿吨。总的来说,中国的玉米产量连续四年下降从1999年到2003年,但“食物在你的手中,不恐慌”和“中国饭碗必须牢牢在自己的手中”,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玉米生产。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出台了最低保护价格收购、公开购买、目标价格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为玉米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玉米消费来看,工业玉米呈上升趋势。2000年中国工业玉米消费量为5158万吨,2019年工业玉米消费量达到1.12亿吨,中国玉米总消费量也从11.03%上升至17.63%。其次,玉米饲料,这也是玉米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对肉类和鸡蛋的需求不断上升,推动相关水产养殖的发展,饲料玉米量在增加。2020年,我国饲料玉米约2.3亿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40%。三是,种子籽相对稳定,一般占玉米总需求的3%~5%。随着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种子玉米的需求仍在下降,2020年只有约1700万吨。总体而言,中国的玉米总需求正在上升。2020年中国国内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小[7]。玉米供需之间的缺口在逐年的增大,因此,玉米产业的供需有一定的风险。4.2玉米流通存在一定的威胁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发展是以加入WTO为分水岭的,在此之前中国粮食出口量不断增长,而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粮食进口量不断加大,出口快速减少,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进口国[8]。2001年,中国的玉米贸易的逆差为596.05万吨,玉米的出口规模超过进口。在2009年之前,中国一直为玉米净出口国,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玉米贸易的逆差一直在减少。从2010年开始,中国玉米的进口规模大于出口,2010年玉米的进出口差额为144.49万吨,2012年中国进口玉米达到529.67万吨玉米,2013年到2019年玉米进出口贸易规模波动较大,进出口差额也有较大的波动。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进口玉米规模高达1129.39万吨,是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国。进口玉米占国内玉米消费的3.36%,对国内玉米的市场空间影响较小。2001年,中国玉米进口主要来自14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从泰国进口的数量最多,占总进口量的37.40%,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下降至10个国家或地区,乌克兰已连续六年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玉米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2020年自乌克兰进口玉米规模占进口总规模的55.76%,玉米对外依赖仍然很高。从中也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玉米进口贸易对于乌克兰有较高的进口依赖,这对于中国玉米产业安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4.3中国玉米库存消费比过高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库存水平的是库存消费比,即一年期末库存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面对未来粮食风险的应对能力,是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衡量指标。但这不意味着库存消费比越高越好,库存消费比过高会造成巨大的库存压力和高昂的保管成本,过低则存在较大粮食安全风险[9]。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给出的粮食安全因素在库存消费的14到17%之间。从中国的玉米库存消费率来看,尽管过去20年上下起伏,但大多数年份都在30%以上,2015年以后,库存消费率超过50%。可以看出,我国的库存消费量远远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安全线,玉米库存非常安全。玉米库存消费率在过去十年中更显著上升,从2010年的27%上升到2019年的71%。虽然只有不到5%的库存消费高于本世纪初,但风险仍然很高。总的来说,中国没有玉米库存的风险,但玉米储备能力短缺、储备银行老化、玉米库存严重积压、国家储备过剩、居民家庭玉米日益短缺的问题,将影响中国的玉米产业安全。表3玉米库存消费比年份国内消费(万吨)期末库存(万吨)库存消费比201018000494227.5%201118800593431.6%201220000675733.8%201320800813239.1%2014202001004749.7%2015217501107750.9%2016255002230287.5%2017263002225384.6%2018274002103276.8%2019279001990771.4%2020311101915161.6%5玉米进口对中国玉米产业的影响5.1进口的绝对规模激增,但产业安全影响有限与2001年到2009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不同,从2010年开始我国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大量进口的玉米已成为中国玉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中国玉米的进口量仍在持续增长,2001年到2009年我国玉米的进口规模变化趋势不明显,均低于10万吨,2010年玉米进口量激增,为157.21万吨,较2009年增加近19倍,2010和2011年年进口规模较为平稳,为160万吨左右。2012年到2020年玉米进口规模有较大的波动,缺乏稳定性,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玉米进口规模激增至1129.39万吨,净进口量高达1129.22万吨。从玉米进口规模的变化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玉米进口规模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2020年,进口量首次增至1000万吨以上。图3玉米进口规模变化趋势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玉米进口规模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制定了《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对玉米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的办法。自2004年以后,玉米的进口配额保持不变,为720万吨,中国玉米的进口量始终保持在进口配额的范围内,但2020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国内玉米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使得玉米进口规模不受关税配额的约束,玉米进口量激增,超出了配额范围409.39万吨。同时,通过对国内玉米的生产与国外进口规模的比较,可以看出玉米进口规模不到国内产量的2%,外部依赖程度较低,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战略目标。表4玉米国内产量与进口规模对比年份进口规模(万吨)国内产量(万吨)年份进口规模(万吨)国内产量(万吨)20013.61114082011175.262113120020.63121302012520.672295520030.01115832013326.452484520040.23130282014259.812497620050.39139362015472.832649920066.51151602016316.632636120073.5115512.2017282.542590720084.91172112018352.112571720098.35173252019479.06260772010157.211907520201129.3926067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依旧有提高空间,玉米生产所需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的现实背景下,追求玉米供给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从虚拟耕地等资源贸易的视角看,粮食进口规模的增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10]。一方面,在农业和玉米生产空间扩大有限的情况下,玉米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玉米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有限的资源环境有一的时间可以放松、放缓,有助于通过与其他农产品轮作休耕、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政策措施,深化玉米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因此,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进口规模的持续快速增加,可以认为是中国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和其他国家玉米资源的具体表现,使得中国玉米市场供给端国内生产与从他国进口之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的平衡,玉米供给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内玉米市场和国际玉米市场、本国生产的玉米资源和他国进口玉米资源之间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端得更加平衡。5.2进口渠道拓宽,但市场集中度仍偏高5.1分析表明,我国玉米进口规模的增长,有利于玉米供给中国内生产和从他国国进口之间实现平衡,有助于供给和需求之间平衡的实现,从而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端得更加平衡。除了玉米进口规模的变化之外,玉米进口渠道的变化也是影响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决定了中国能否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端的平稳。5.2.1进口渠道增加,避免了单一渠道带来的市场风险21世纪初,中国的玉米进口规模有限,相关贸易伙伴的数量也很有限。2001年,中国从14个国家进口了3.61万吨的玉米,其中泰国居中国玉米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进口数量为1.34万吨,占比37.12%,2001年到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的渠道维持在6个左右,从2010年之后,玉米进口的渠道不断扩大,最多时达到15个国家。总之,中国玉米进口渠道在不断的扩大,中国也同更多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了稳定玉米进口贸易关系,玉米进口渠道的多样化,避免单一玉米进口渠道造成的市场风险。除了进口渠道的绝对数量,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简称“CR”)同样也可以用来衡量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程度,进而判定粮食进口渠道风险[11],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个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的总和。在本文中,用CRn表示中国从前n个进口来源国进口玉米的比列。以CR1和CR4为指标,显示了过去20年我国玉米进口集中度的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玉米的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并没有对玉米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具体来看,近二十年来,中国玉米进口的CR4一直徘徊在100%前后,未发生较大的变化,而CR1尽管波动较大,但目前的水平仍于2001年的38%相差不是很明显。这表明,中国玉米进口渠道的多样化趋势没有反映在玉米进口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上,玉米的进口主要依赖少数大规模进口渠道的基本事实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未来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图4中国玉米进口市场集中度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得到综上所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玉米进口的来源国数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玉米进口渠道进一步的扩大,与中国建立相对稳定的玉米贸易关系的国家或地区正在逐渐的增多。此外,从玉米进口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看来,玉米进口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为稳定,对少数大规模进口渠道的依赖性有所下降,但并不是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国玉米进口渠道正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对于玉米进口主要依赖少数大规模进口渠道的事实却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避免单一玉米进口渠道带来的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增强,使得国内玉米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能够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端的更加平稳。5.2.2“一带一路”的进行,增强了玉米进口的主动权在中国玉米进口渠道持续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渠道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转移,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更为稳定的玉米进口贸易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2014年以前中国玉米进口的渠道主要为美国,从2015年到2020年之间玉米进口的渠道主要是乌克兰,占比约72%。从进口渠道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渠道已经具有向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转移的趋势。表5中国玉米进口主要渠道2001-20042005-20092010-20142015-2020国家比列国家比列国家比列国家比列泰国32.37%老挝34.64%美国74.99%乌克兰71.55%越南10.49%美国31.39%乌克兰7.46%美国21.15%缅甸3.35缅甸28.64%泰国2.15%老挝4.64%美国1.56泰国4.60%老挝1.95%缅甸1.84%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得到从玉米进口渠道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曾经是中国进口玉米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2010年到2014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占比高达中国玉米进口总量的75%。然而,在2015年到2019年,乌克兰已居于中国玉米进口渠道的第一位,约占玉米进口总量的70%以上。与此同时,从2013年以后,中国也逐渐开始从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等国进口玉米,尽管进口规模相对美国较小,但也表明了中国正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积极推进玉米等农产品的合作。从2014年以来我国玉米进口主要渠道的变化可以看出,自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了更为稳定的玉米进口贸易关系。乌克兰等“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开始成为中国玉米进口的重要渠道。相较于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更强的地缘优势,也具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12]。中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渠道从欧美国家转移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从根本上有助于把中国玉米进口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中,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给能力。使得中国能够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端的更加平稳。5.3国内外价格倒挂对玉米产业安全造成威胁根据中国玉米进口规模和进口渠道的变化能够分析出,中国充分利用了其他国家的玉米资源和市场,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紧紧地端在了中国的手中,而且端得更加的平衡,更加的稳定。但如上所述,玉米进口的价格也是影响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首先,玉米进口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国内市场玉米的价格;其次,玉米进口价格与国内市场玉米价格的差距,可以用来判断国内玉米市场竞争力。5.3.1进口粮价波动减弱,助力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稳定从全球化经济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市场价格息息相关,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我国玉米的进口量以及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玉米的出口情况,而我国玉米价格的变化,又会对国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13]。判断一个国家的玉米供给能力的强弱,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进口规模和进口渠道的变化,也应该看看国内玉米供给价格是否稳定,整个国家的玉米消费是否能形成相比较而言稳定且合理的价格预期。从过去二十年中国玉米进口价格的变化,可以明显的看出,在2001年到2015年之间中国玉米进口价格变化较为明显,波动较大,自2016年之后玉米进口价格的变化趋于稳定,波动始终保持在10%以内。中国整体粮食进口价格趋于稳定,波动逐渐减弱。图5玉米进口价格变化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得到自2016年以后中国玉米进口价格趋于稳定的原因不仅是国际玉米价格基本稳定,也是中国在玉米进口方面“大国效应”的展现,同时是中国在争取玉米价格发言权方面的成果。中国玉米进口价格的基本稳定和价格波动趋于平缓,为国产玉米和国内市场玉米价格的整体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玉米的主要消费情况来看,直接作为口粮的玉米的比例较低,而饲料和工业用途的玉米则占玉米消费总数量的90%左右。在此之中,被直接用在饲料消费的玉米占比55%以上,并且,当考虑玉米用于工业消费特别是乙醇的生产时,其重要的副产品——干酒糟及其可溶物又是动物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影响饲料价格乃至肉蛋奶价格的因素之一[14]。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考虑到玉米到在工业和饲料方面的用途时,传统的玉米产业安全问题都已经提升到了更为广泛的玉米产业安全问题。据此可以看出,从2016年以来玉米进口价格的变化趋于稳定,为国内市场玉米价格的平稳提供了相比较而言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得国内玉米市场在具有充分的供给总数量基础上降低了价格急剧变化的可能性,这也是中国把玉米产业安全的“饭碗”端的更为稳定的表现。5.3.2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突显国内玉米的价格竞争劣势国际玉米价格对玉米进口价格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玉米进口价格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15]。玉米进口价格对中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价格波动上,也反映在玉米进口价格低于本国生产的玉米价格会降低本国生产的玉米的市场竞争力。一般来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降低是促进中国玉米进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原因。大规模低价进口玉米涌向中国玉米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间内可以改善玉米消费者的福利状况,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很容易致使国内农民种植玉米的主动性下降,从而使得中国国内玉米的生产减弱。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在人口和农业方面都是大国的国家来说,这种形势对于实现国内玉米产业安全的长期目标来说是不利的。在2001年到2007年之间,中国国内玉米生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价格竞争优势,但从2007年到2008年开始中国国产玉米便失去这种价格竞争优势,最终导致国产玉米价格高于进口玉米价格这种趋势的变化更加明显,既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逐渐加剧。这意味着,中国在玉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国内玉米市场更容易受到国外进口的低价玉米的影响。结合玉米大规模进口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国把玉米市场供给的“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但中国国内市场的玉米的市场竞争力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玉米进口价格和国际价格的变化,相较而言可能更容易影响中国的玉米产业安全。从玉米进口价格和国内价格的相对变化能够看出,2013年之前,中国国内生产的玉米价格一直保持着快速上升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国内玉米的生产成本正在快速的增加,二是玉米的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长期连续上涨致使国内玉米市场扭曲。该时期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趋势更加的明显,国内生产的玉米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劣势更加突出。但从2015年以后,伴随着深化改革国内粮食价格市场化,对于国产玉米的价格支持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的扭曲有所减弱。此外,中国还开展了新农业经营实体培育和土地转让政策改革等一系列实践[16],国内生产的玉米价格开始逐渐下降。但是,国内玉米的市场竞争力依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农民的种植玉米收入和意愿也有一定的继续提升的空间。在2001年以后,中国进口玉米的价格基本都低于国产玉米的价格,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趋势更加明显。虽然在最近的几年里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仍就非常的明显,具体表现为国产玉米市场的价格由竞争优势转变为竞争劣势。从长远来看,在持续深化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玉米长期居于较低价格低的背景下,他国低价玉米流向国内市场将会使得国内玉米的生产疲软,长期以往可能会降低农民对种植玉米的主动性,致使国内市场对进口玉米的依赖性增加,这样会导致玉米产业安全的主动权减弱。6保障玉米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对我国农业生产、消费及贸易都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玉米市场出现有效供给不足及价格波动,养殖企业面临断粮困境,对市场供需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7]。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品之一,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地位。粮食产业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全局性,是处理国家事务的首要事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一定要坚持以自给为主,走自给与进口协同发展之路。6.1科学引导玉米进口贸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有一些农产品由于关税配额的取消使得进口规模扩大,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形成了对国外进口玉米的一定程度的依赖。根据之前的经验不难看出,对于玉米进口贸易的改革必须牢牢抓住国家玉米产业安全的战略思维和发展底线。已经连续五年中国玉米种植的面积下降,种植面积共计下降368.4万公顷,总产量减少422万吨,国产玉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已显现。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坚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建设优质粮食工程,上调对玉米产业种植的政策帮扶力度,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去种植玉米,全面制定玉米产业的发展规划,调整玉米区域种植的布局,推进玉米产业的机械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产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完善玉米收储、运输体系,确保中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优质、高效、稳定玉米供给,建立牢固的玉米产业安全防线。根据国内玉米产业供需的发展趋势,科学引导玉米进口贸易的顺利开展,适度的安排玉米进口的规模。由于这些年来国内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连续下降,玉米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平衡加剧,适度扩大玉米的进口能够缓解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同时也有利于确保其他粮食作物的稳定发展和对耕地的保护。希望能够在维护中国粮食产业战略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玉米市场需求合理提高玉米关税配额利用率,适度的扩大玉米的进口规模,加强对于配额使用的监督和及时指导;完善玉米进口配额的分配制度,参考国内大米私营贸易和国营贸易各占一半的进口配额分派经验,根据国内玉米产业的现实情况,适度的调整私营与国营贸易的分配比例,在确保玉米进口规模可控有序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6.2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进行在中国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一次重要的实践,为中国接触“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应该通过强化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保障中国及世界的玉米产业安全。第一,应该强化维护国际玉米产业安全的政策沟通;玉米产业安全甚至粮食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调战,只有各国之间相互合作,才能有效的应对玉米产业安全出现的问题。第二,保证各个区域之间玉米贸易能够顺利的进行;应学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的经验,规划中国同亚洲其他国家、中东欧国家以及拉美国家之间的玉米贸易合作。第三,完善区域或跨区域之间的资金融通,为实现区域内玉米产业安全服务;如非洲地区玉米自给能力有限,但气候及土壤条件适宜,耕地面积大,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对非洲耕地进行投资与开发,完善中非玉米生产合作的金融支持,由中国提供技术与资金,非洲提供土地与劳动力,增加中非玉米供给[18]。第四,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设施之间的链接;比如,建立玉米种植基地、与他国签订正式的玉米进口协议等。目前,中国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持续进行着对于各种新路径的开辟,希望能够通过减少玉米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以及海运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与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稳定的玉米贸易关系,单对于玉米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并不表示扩大玉米进口规模,而是为了调整我国玉米进口集中在一两个大国之间的境况。第五,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文建设,增进人民的相互理解;加强各国玉米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树立全世界各国之间为玉米等粮食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达到保障玉米产业安全的效果。6.3完善国内玉米价格体系价格与利润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深化改革的大形势之下,粮食与农产品价格只能与国际接轨或接近,也必须与国际接轨或接近,但生产成本偏高,接轨之后降低了利润,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19]。中国长时间对玉米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政策,对中国生产的玉米在市场的价格竞争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国内外玉米长期的倒挂等,均是中国玉米价格体系急需更进一步完善。降低玉米的生产成本,是政府鼓励农民去主动积极的种植玉米,促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调控手段。目前已有的关于玉米方面的补贴政策基本都与玉米生产没有较为直接关系,因此,建议在玉米最低收购价格的基础上,由政府全权负责对田间道路、农田改造、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对种植玉米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并且调整对于农机具补贴力度,力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