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或解析_第1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或解析_第2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或解析_第3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或解析_第4页
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专项题库练习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含答案或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唯物史观)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3.通过史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领会其价值。(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一体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指以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秦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2)汉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 指道教,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区别于道家学派(1)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2)表现eq\b\lc\{(\a\vs4\al\co1(①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指封建统治秩序,②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被称为“心学”。))(3)评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6.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转折(1)明朝中后期:王守仁继承发展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表现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表现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从纵向来说,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影响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老子和荀子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评价: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提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⑤《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影响: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主张和而不同(1)表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有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2.四羊方尊反映了西周青铜器的繁荣。(×)3.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4.汉武帝时期,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此后,儒家思想再未受到冲击,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5.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逐步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6.陆九渊继承和发展了王守仁的学说,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7.民本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8.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否定个性发展。(×)10.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为流行,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❶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是其典型代表。(摘自教材P2)其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提示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❷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阳明先生”。(摘自教材P3)他提出了什么学说?提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❸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摘自教材P4)材料中的“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是指什么?提示马克思主义。❹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自教材P4)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提示民本思想。❺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自教材P5)这体现了儒家学者怎样的追求?提示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❻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摘自教材P5)这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提示尚贤。❼阅读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核心要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❶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由于长期生活在某地或某个民族中所形成的对该区域共同体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区域或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更不容易改变。❷“敬天保民”周公认为天的意志是可以从民情中反映出来的,只有保民才能做到敬天。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❸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从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在家国同构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与国兴,和衷共济。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❹《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汉代礼学家戴圣所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❺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19世纪末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对研究商周历史和汉字的起源、发展,都有极大价值。主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张岱年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理想政治分别是什么?提示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史料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提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1.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核心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人文精神: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1)重民爱民。人民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邦宁,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2)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安宁。(3)忧民恤民。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3.历史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1)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主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史料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儒家“入世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提示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史料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天人合一、天人协调思想能够指导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对于我们当下坚持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如仁政、德政、法治理念等。(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中华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有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6)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1.(2022·湖北武汉高二模拟)按古人的认知,“中国”的政治地缘构成,是由夏、商、周“王畿”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这反映了先秦()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C.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D.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由夏、商、周‘王畿’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可知,强调的是政治、文化方面,反映的是文化政治认同,故选C项;材料表述为“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而A选项只涉及血缘关系,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归属意识”和“文化生活交流”,排除B、D项。2.(2022·山东青岛高二期末)下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A.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B.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C.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D.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孟子借鉴了墨子、孔子的思想,而荀子借鉴了墨子、孟子和庄子的思想,而且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却师从于儒家代表的荀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既相互争辩,同时也相互融合,故选D项;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立场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韩非子只是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是社会最受欢迎的思想流派,排除B项;材料中的师徒关系和熟识关系代表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而不是合并,排除C项。3.(2022·云南玉溪高二期末)《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通‘鉴’),当于民监。”清华简《厚父》中也有“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的记载。这体现了()A.以民为本的思想B.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C.分封内容以人口为主D.仁政理念已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记载都把“民”放在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A项。4.(2022·内蒙古包头高二期末)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长存于天地之间,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据此可知,老子的“道”()A.反映了对物质世界发展的认识B.凝聚了朴素辩证思维的方法C.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D.表达了新兴地主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材料“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体现的是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思考认识,故选C项;材料与对物质世界发展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关,排除A、B项;法家思想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5.(2022·山西灵丘一中高二测试)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C.天人合一 D.自强不息答案B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家国情怀,而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家国情怀具体化,故选B项;以人为本指的是重视人的价值,排除A项;天人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奋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6.(2022·辽宁辽河油田二中高二模拟)费孝通先生指出:“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费孝通先生强调()A.儒家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的多元并存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传统文化存在差异但又相互吸收融合,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中未涉及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排除D项。题组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2022·安徽萧县鹏程中学高二模拟)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 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 D.争霸称雄答案B解析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体现的是当时中华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中原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包容,故选B项;材料与“源远流长”“泾渭分明”及“争霸称雄”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2.(2021·山东潍坊校际联考)《孟子》中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体现了()A.孟子提倡崇德尚贤,天下为公B.注重变化发展,因时制宜C.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D.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答案B解析据材料“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可知,孟子强调持中间态度就是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这体现了孟子注重变化发展,因时制宜,故选B项;“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指的是天下是人们所公有的,应让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排除A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排除C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指的是不屈不挠,有海纳百川、宽厚包容的精神,排除D项。3.(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末)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下列文化现象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雅俗共赏的市民文化B.修身齐家的士人情怀C.匿情抑性的儒家精神D.自然清谈的玄学思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士人思想的高度解放,故选D项;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受到破坏,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士人受玄学的影响,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排除C项。4.(2021·辽宁葫芦岛八中高二期中)黄宗羲提出“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不备矣”,他赞颂古代学者“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以民为本 B.个性解放C.经世致用 D.道德自觉答案C解析黄宗羲认为古代史书中蕴藏着“经世之业”,古代学者没有空洞无用的言论,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故选C项;材料中的“民用”并非以民为本,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个性解放、道德自觉等信息,排除B、D项。题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2021·天津耀华中学高二期中)下表所示为老子、墨子和孟子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言论出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道德经》“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兼爱中》“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A.以德治国思想 B.社会和谐思想C.民贵君轻思想 D.纲常伦理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保护弱势群体),目的都是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故选B项;材料中的言论体现不出“以德治国”,排除A项;材料可以体现民本思想,但体现不出“君轻”,排除C项;纲常伦理属于儒家思想,排除D项。6.(2022·福建厦门一中高二模拟)《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A.民本思想 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答案B解析材料“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乐天知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德”“贤”,排除C项;“和而不同”强调处理人际关系,而材料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7.(2022·辽宁沈阳高二模拟)中华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国粹,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这说明中华武术()A.内涵偏重武德 B.技击水平领先C.蕴含家国情怀 D.群众基础深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这体现了中华武术要求武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说明中华武术蕴含家国情怀,故选C项;材料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技击水平领先”,排除B项;材料与“群众基础深厚”无关,排除D项。题组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8.(2021·北京大兴区高二期末)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答案D解析理学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说明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兼收并蓄,勇于创新,故D正确;A、B两项属于道家思想特点,排除;C中“科学理性”材料未体现,排除。9.(2022·广东汕头高二测试)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