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教案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教案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教案_第3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教案_第4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及其动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群及其动态

N核心概念•自查必一必备知识

课标要求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

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

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概念梳理厂•闭书测基础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里位睡中的个体数。

3.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靶生邈亡的个体数目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4.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迂入或迂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值。

5.年龄结构:

⑴概念种群中置彝翅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⑵类型(如图):

老年个体

成年个体

幼年个体

A:增长型

⑶将各年龄结构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类型特点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J幼年个体少,a.增大

A老年个体多

Bn.各年龄段个b.减小

体比例适中

川.幼年个体多.

Cc.基本不变

老年个体少

6.性别比例:种群中雌渔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⑴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螭。

(2)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一选取样方一计数一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

均值。

⑶取样关键:随抵雎。

(4)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5)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才示记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⑵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逋蛆醺一重捕、计数一密度估算。

⑶密度估算公式:

初次捕获个体数X再次捕获个体区

种群数量=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f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⑴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才是出问题一提出合理的假设一根据实验数据,

用适当的数学班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

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

°时间

(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⑵数学模型

N: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时间

N尸N"

N:i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M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

①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大/」环口环境条件

的制约。

②种群的增长率=上1,是定值。

3.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

(1)形成原因:滨源、空间有限。

⑵曲线特点。

①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然后增长逐渐加快,在种群数量达到这

时,增长速率最大。

②后期由于陋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蛆等因素,出生率隆低,死亡率

增高,种群数量增长减缓。

③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稳定在区值(环境容纳量)。

4.K值:又称坯填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酒最大数

量。

(1)K值形成原因:

(2)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比较野生生物资源的保

有害生物的防治

项目护与利用

实例捕鱼、森林砍伐等火鼠现t等

K值(环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

境取人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

小环境阻力,增大长值

容纳量)等,降低K值

K/2(®±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增长速在图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这值,若达到该值,该有害生

率)回升物可能成灾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

有:

⑴非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阳光、遢度、水等。

⑵生物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壁、逋食、寄生等。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1.实验原理:

⑴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蚯、空间、

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⑵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宝'形曲线;在有限的环

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形曲线。。

2.实验流程:

--------------类型条件一

(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

3.实验结果及结论:

在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前期表现为上:形增长,

后期表现为逐渐上隆。

概念辨析」r

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的特征叙述的正误:

⑴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4)

⑵长江中的胭脂鱼曾经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调查其种群恢

复情况,一般采取标记重捕法,调查时需避开其繁殖期。W)

⑶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X)

分析: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

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X)

分析: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⑸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

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x)

分析: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x第二次

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

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叙述的正误:

⑴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x)

分析: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

⑵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滴培养液,再盖

盖玻片,计数结果将偏小。(义)

分析:计数时,一般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若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计数结果将偏大。

⑶在“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

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x)

分析:在“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

对应的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

----------《关键能力,进阶川提升7养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与种群密度的调查

典例精研引领*

(2017.全国卷HI)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

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教师专用@[名师授法解题】抓题眼练思维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题眼信息样方法调直具密度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方法、计

解题思维

【解析】选B。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

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

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

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

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

项错误。

教师专用@I【母题变式延伸】〈核心素养新命题

⑴样方法更适合用于调查双子吐植物(填“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

植物”),里的植物(填“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

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科学思维:分析与比较)

⑵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

结果吗?(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

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应做到“随机取

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

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

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

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知能素养提升<

1.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科学思维:比较、归纳):

⑴类型:

⑵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①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②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史;

③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蛰方法误差分析(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⑴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有”,而是全部统

计。

⑵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

第•次捕获M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只

调查期间,若调查区域

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

种群数景2―迁入或迁出.则会导致

火估算出现较大误差

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偏小: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m偏

①标汜物脱落;大:

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①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

③标注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分融入该种群中就被再次捕

被天敌发现;获;

亳漏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

④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会

导致估算值偏大会导致估算值偏小

⑶标记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③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热点考向演练

考向一结合种群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2021•天津红桥区模拟)科研人员对一个被污染湖泊中某种鱼类的

出生率(I)和死亡率(II)进行了研究得到如图曲线。由图可知该种

鱼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是()

【解析】选C。图中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没有

达到最大,A项错误;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没有

达到最大,B项错误;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值,C项正确;d点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解析】选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数

量种群数量的增加受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较小时,随种群密度

增大,种群数量增加较快,但种群密度较大时,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

数量增加变曼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只要自然增

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年龄金字塔是根据各年龄阶段个体数

量在种群中的比例绘制的。

畿【加固训练•拔高】

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产入率,迁出率率中

出生率:一a;;,

I死亡率、b尸I广卢,।+种।群密_用,_vn

图I图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不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解析】选A。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

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结构,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

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

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

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图1中b为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

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错误。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结构,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正

确。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

度,D正确。

考向二围绕不同生物,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3.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活动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数值

偏小

B.标记重捕法中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等均

无关

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

D.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

【解析】选B。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

=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

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所得数值比实际数

值大,A错误;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与标记状

况、年龄和性别等均无关,B正确;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平均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

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的个体数量,D错误。

教师专用@【方法技巧】“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卸直接计数法

体I

是植

是X

I

是a

4.(2021.聊城模拟)去除取样法是调查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种群密度的

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

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也逐次递减,但捕获的

总累积数逐渐增加。以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才甫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可

以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M捕获累积戏

A.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代表的数值可认为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B.若每次捕获并标记再放回,下次捕获时只需统计未标记个体数

C.对于蝇虫、跳螭等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D.该方法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

【解析】选C。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代表

的数值,理论上是该种群数量,A正确;每次捕获并标记再放回,下次捕

获时不统计被标记的个体,只统计未标记个体数,B正确;对于蝇虫、

跳螭等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该

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类似,只能调查种群密度,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

度,D正确。

蜀【加固训练•拔高】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

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

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

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

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

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

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

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

计值,C项正确,D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不可

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

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

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例精研引领,

(2019・全国III)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⑴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

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形,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

⑵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

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

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T告则与

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教师专用@【名师授法解题】抓题眼练思维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眼信息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1)根据有限环境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结合题中信息,获

解题

得判断

思维

(2)K值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⑴试管中该种单细胞菌的总数达到。时,数量不再增加,这

说明达到了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所以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在

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3/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增长最

快。

⑵试管中培养液的体积由10mL变为5mL该菌的生活空间和物质

来源均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下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决定于环境资源

量,与接种量无关,由于培养液体积不变,虽然接种量增加一倍,但是该

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

答案:⑴Sall(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

量无关

教师专用©I【母题变式延伸】核心素养新命题

⑴上题实验中细菌计数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该计数方法缺点是什

么?获得的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大还是偏小?(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提示:应该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相同,抽样检测法;比实际值偏大。因为

该方法缺点是不能区分细胞死活。

⑵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每天取样计数时间要固定?(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提示: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每天取样计数时间要固定是为了控

制无关变量,减小实验误差。

⑶分析10mL液体培养基中该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说明原

因。(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提示:开始为“S”形曲线增长,后期由于营养物质越来越少,细菌数量下

降,最终营养物质耗尽,细菌死亡。

知能素养提升8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科学思维:比较、归纳):

“J”形曲线“S”形曲线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直限;②

前提

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

条件

害;④无迁入、迁出斗争和种间竞争

增长

率和

增长

速率

K值

无^值鱼K值

有无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

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下)

联系

2.准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产值曲线:

当年种胖数最

前一年种群数量

0510152025303540时间/年

曲线分析:

(l)a段一^>1目恒定,种群数量呈乜”形增长;

(2)b段——“武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王死亡率,则

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3)c段——M”=l种群数量维持相醛定;

(4)d段——“心<1,种群数量逐年上隆;

(5)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工隆。

3.对“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工百k可g推行卜评再费褊蔺麻徉市f:

;ZI-/2.由于资源和空间

,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

时.种内斗争加剧,天

;敌数量增力n.种群增长

;速率工隆

%时.种群数量为K/2,出: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胖;;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J,、种群增长速率为0

4.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不同(科学思维:比较、归纳):

(1)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X100%、

(无单位)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的斜率)。

计算用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

公式间(有单位,如个/年)

5.环境容纳量(K值)(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⑴概念:在环境条件丕岂破坯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数量。

(2)形成原因:

‘当出生率=死亡率'

时.达到K值,

(3)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D死亡率

!出生率

I

I

I

~B

K值

D'D时间

(4)环境容纳量(K值)与环境的关系:

①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图)。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工隆;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②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

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③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

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

(5)K值与K/2的应用:

一减小环境限力f增大K值一保护有益资源〕

的]T(增大环境阻力一#施K值一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坡大载畜最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较留点)

,(砍伐树木、油业捕捞后的种群数显要•在我处)

KI2、

前防治有害生物如火鼠,灭蝗.严防达到'

应用fx/2

】K/2处,

提醒: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打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

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热点考向演练<

考向一巧借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与建模的能力

1.(2019•全国卷I)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

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

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

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形增长阶段

【解析】选D。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

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越快,

细菌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多,所以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

境资源量的不同,B项正确;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细菌呈

J形增长,说明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题图

中三组起始段曲线是重合的,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其增

长曲线符合J形增长,种群增长出现J形增长阶段,D项错误。

2.(2021.日照模拟)2019年年底以来,东非地区暴发了近几十年来最

严重的沙漠蝗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也受到沙漠蝗灾的重大

冲击,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

巨大蝗群,繁殖周期约为30天。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

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O

⑵群居型成熟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睛纶,驱避同种

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

_________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3)根据蝗灾发生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如图所示

的曲线。

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用图中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

干旱季节,应将蝗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图中__________点对应的种群

数量之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o

【解析】⑴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

率,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沙漠蝗虫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

出率,导致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

⑵挥发性化合物苯乙睛纶属于化学信息,它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

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

衍。

(3)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不被破坏条件下所能允许种群的

最大数量,可用图中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干旱季节,应将蝗

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A点之前,原因是此时蝗虫种群数量较少,增长

速率较低。

答案:(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2)化学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BAA点之前蝗虫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低

畿【加固训练•拔高】

(2021.滁州模拟)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

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

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形增长

B.鲫鱼种群在0~为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

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的数量

【解析】选B。鲫鱼种群在片后/不变且大于1,表现为形增长,A

正确;鲫鱼种群在。~力段的A小于I,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年龄结构为

衰退型危~为段的2大于1,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据题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正确;拉~打段鲤鱼种

群的丸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打时的数量小于h的

数量,D正确。

考向二巧借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考查科学实践能力

3.(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掰猴为某岛屿生境中重要的动物类群,近40

年调查发现购猴种群最初集中分布于岛屿西南T则,目前岛屿各区域

均有分布。根据已有数据并利用模型模拟理想环境中未来60年内掰

猴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目前该岛屿掰猴种群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

B.地理环境封闭是限制掰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素

C.目前该岛屿掰猴种群分布类型为均匀型

D.若该岛屿生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掰猴遗传多样性将下降

【解析】选C。本题以狮猴为载体,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图示

曲线为“S”形曲线,未来60年内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但是

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该岛屿卿猴种群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A正

确;由于掰猴最初集中分布,限制了种群数量增加,所以地理环境封闭

是限制掰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素,B正确;从题干和曲线分

析,虽然目前岛屿各区域都有分布,但是无法确定该岛屿谛猴种群分布

类型为均匀型,C错误;若该岛屿生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导致

擀猴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狮猴遗传多样性下降,D正确。

4.(2021.长沙模拟)下列关于种群“S”形数量增长曲线中K值及K/2的

说法错误的是()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

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值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

高速增长

【解析】选C。种群在K/2时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

能迅速恢复,因此对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A正确;

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

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B正确;养殖业中一般不捕捞或不

出栏年幼个体,主要是为了维持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

量增加,并不能提高种群的K值,C错误;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

最快,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D正确。

5.我国主要的嶂螂种类为德国小蝶,这种蜂螂繁殖力非常强,能传播多

种病菌。如图是在一定条件下德国小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蝶,其环境容纳量不一定增大

B.嶂螂种群在0~4天增长缓慢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

C.在第20天左右是防治德国小镰危害的最佳时期

D.防治德国小蝶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C。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镰,其环境容纳量不

一定增大,因为还需考虑营养、气候等条件,A正确;种群起始数量也

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故蜂螂种群在0~4天增长缓慢的

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B正确;图中显示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在

340个,K/2对应的时间在20天之前,同时为了避免德国小镰繁殖速率

过快,应该在第20天之前甚至更早的时间防治德国小镰,以保证其数

量维持在较低水平,C错误;防治德国小镰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

容纳量,这样才能降低其危害,D正确。

6.(2021•天津和平区模拟)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

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

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解析】选D。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丸值不变,

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

量的变化类型是“J”形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形

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

况,A项正确;图1中第10年2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

种群数量相等,而图2中Y曲线表示“S”形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

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并

且C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发生变化,B项正确;图2中B点时位

于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项正确;图

1中,10年到20年之间kl,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20年中该种

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项错误。

教师专用@【拓展延伸】“J”形增长中2和增长率的关系

种群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删/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

为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11)x100%。

所以/>1时,种群数量增大;2=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么<1时,种群数

量减小。

教师

专用【加固训练•拔高】

1.(2021.延安模拟)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

(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D。由题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E点净

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

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净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

误;由题图2可知,F点的增长速率最大,应在小于F点时控制有害动物

最有效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代表环境容纳

量,即K值,D正确。

2.(2017.全国卷I)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形增长,

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

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

量中合适的是()

°种群数量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选D。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维

持种群数量的最适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短时间内可恢复种群数

量。丁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高于最适值,此时进行捕获,可获取一定量

的捕获量,同时不影响种群数量的恢复;其他三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均

低于最适值,若进行捕获则导致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故不应在甲、乙、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开始捕获。

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例精研引领:

(2020.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

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教师专用@

关键能力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题眼信息题干中有关的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与原理

⑴熟悉酵母菌种群计数方法、(2)明确影响种群数量

解题思维

的因素

【解析】选Bo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培养与计数方法。将酵母菌

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

初始值,A正确;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

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需要定

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酵

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

正确。

I【母题变式延伸】〈核心素养新命题

⑴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科学探究:实验分析)

(2)本实验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

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

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知能素养提升口厂

1.实验操作的注意问题:

⑴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⑵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醺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

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遒吸去。

(3)之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

镇进行观察、计数。

2.实验计数的原则与注意问题:

⑴计数原则: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

“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

⑵注意问题: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

液重新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

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3.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⑴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

盖玻片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

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n?,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oi1n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n?。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底部)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

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⑵计算公式。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

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

1mL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n?菌液中

的总菌数为(a/5)x25xb。已知1mL=lcm3=l000mm3,lmL菌液的总

菌数=(a/5)x25xbxl0000=50000a-b0

热点考向演练<

考向一结合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1.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进行

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滴酵母菌液/盖盖玻片盖玻片

•——―-y________

L、—»<J—,—cLAx-J.q

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

A.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

B.从静置的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C.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都要统计

D.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有误,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酵母菌液

【解析】选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中,

不能再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A错误;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

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B错误;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只需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C错误;操作时,应先盖盖玻片,再在

盖玻片的边缘滴酵母菌液,然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D正确。

2.(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

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Ch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解析】选C。酵母菌利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其种群增长

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培养液,A项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

量,可借助显微镜以及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B项正确;培养液被分

成题述两组时,根据题干“充分混匀”,推测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应该

是相同的,C项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给营养充足的

培养液通入0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

考向二结合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考查实验的拓展与应用

3.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

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T

W

S

O

-

X

)

/

2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NW表示

【解析】选B。培养初期才里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

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的增长受空间限制,所以增长曲线呈“S”形,B正确;

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

误;数学模型蚌时只适用于“J”形曲线(即无环境阻力状况),由于该

培养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如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故

不适用该公式,D错误。

4.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xlmmxO.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

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0.1mmXB-K-25

1/400mm2'、一/•

\_________IlliIlli_________/

图1图2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解析】选B。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

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

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

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C错误;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

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教师

专用

(2018.海南高考)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

含筱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

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图中能正确表示

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解析】选C。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不能在只含有无机盐的培养

液中大量增殖;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可利用氧化镀盐获取能

量合成有机物,可以大量增殖,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