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评报告_第1页
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评报告_第2页
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评报告_第3页
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评报告_第4页
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二○○九年九月PAGE11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目录TOC\o"1-3"\f1总论 11.1项目背景 11.2区域环境功能和评价标准 21.2.1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21.2.2环境质量标准 31.2.3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工作等级及范围确定 61.3.1评价工作等级 61.3.2评价范围确定 71.4评价工作重点和主要保护目标 81.4.1主要保护目标 82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 92.1自然环境 93建设项目概况 113.1项目基本情况 113.2工程建设内容 124工程分析 134.1污染因子分析 134.2污染源强分析 134.2.1营运期污染源强分析 13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5.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65.1.1预测模式 165.2水环境影响分析 175.2.1废水产生情况 175.2.2废水达标性分析 185.2.3污水处理厂可接纳性分析 185.2.4废水排放对钱塘江及周边水环境影响简析 195.3声环境影响分析 195.3.1噪声源强 195.4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215.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16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226.2营运期污染控制对策 226.2.1营运期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226.2.2营运期水污染防治对策 226.2.3营运期固废防治对策 226.2.4营运期噪声防治对策 237公众调查 247.1调查 247.2公示 257.3公众参与小结 258总结论 261总论1.1项目背景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杭州主城西南部,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今后实施重点建设的十大新城之一,也是之江新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推进之江新城建设,是杭州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格局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重要体现。随着之江新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种交通基础性配套设施需要先期开发建设,以引导土地良好布局与开发,形成交通与土地开发的协调发展,为之江新城构建一个内部交通发达,对外交通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另一方面,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分布有大量的旅游度假设施,如宋城、西湖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杭州国际童玩节等,今后还将继续开发包括海洋公园、冰雪水上世界在内的其它旅游设施和度假项目,可以预见,该地区今后仍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由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对交通品质要求较高,而小汽车交通无论是尾气污染,还是造成的交通拥堵,对度假区的影响都是较为负面的。因此需要在度假区建设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引导小汽车换乘旅游大巴,减少小汽车进入度假区,打造之江新城高效、环保、绿色交通系统。此外,建设之江旅游集散中心,还有利于缓解节假日期间杭州市区道路,尤其是进入西湖风景区的之江路、之浦路的交通压力。根据《杭州之江度假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将在之浦路、枫桦路交叉口东南角建设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占地面积17051平方米,并根据相关部门建议,该项目明确为之江旅游集散中心。目前,该项目已经列入“建之江新城,创西湖新业”三年行动计划。综合以上因素,在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一个旅游集散中心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它既可以提高之江旅游度假区的交通可达性,提升度假区的环境品质,也可为主城区的交通拥堵分解压力,是推进之江新城建设的组成部分。本项目属于旅游开发类项目,预计设有118个停车位,其中大巴停车位38个(含旅游大巴发车区20辆)、小车停车位80个,且项目处于引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与二类之江的缓冲区,涉及环境敏感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V社会事业与服务业中第15项旅游开发类项目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需提级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2区域环境功能和评价标准1.2.1区域环境功能区划1.2.1.1水环境本项目选址位于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毗邻钱塘江,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本项目东侧钱塘江周浦(鱼山)~复兴大桥下游1.0km段、陆域纵深50~100m属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纵深500~1000m属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本项目东侧规划红线后退钱塘江江堤区域430m,属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项目北侧(隔枫桦东路)即为九溪水厂二期规划工程,北侧相距550m处为现有九溪水厂。项目周边之浦路已铺设市政污水管网,并已验收通过,项目废水可直接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最后进入四堡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钱塘江,排污口位于三堡船闸~老盐仓江段,属于Ⅲ类水质功能区。项目距南面厂界700m处的内河三号浦及西南侧800m的团结浦,属于Ⅳ类水质功能区。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见表1.2-1和附图2。表1.2-1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序号功能区范围水功能区控制目标钱塘江229水域:复兴大桥下游1.0公里——三堡船闸陆域:北岸纵深500~1000米,南岸纵深1000米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Ⅱ钱塘江230三堡船闸——老盐仓多功能区Ⅲ内河三号浦、团结浦多功能区Ⅳ1.2.1.2环境空气本项目位于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外围保护地带内,根据《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项目所在地属于空气功能区一、二类缓冲区,南侧1500m麦岭沙村属于二类区。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见附图3。1.2.1.3噪声根据杭州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地属于声环境功能区1类区。项目周围敏感区:南侧600m处的小部分麦岭沙村居住区属于1类区,1500m外的麦岭沙村属于2类区。杭州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划见附图4。1.2.1.4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杭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报批稿),本项目所处地属于限制准入区——钱塘江饮用水源陆域二级保护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编号Ⅰ2-10101B01)。杭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见附图5。1.2.2环境质量标准1.2.2.1地表水环境按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东侧钱塘江段属于周浦(鱼山)~复兴大桥下游1.0km段范围内,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四堡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江段执行Ⅲ类标准,南侧内河三号浦、西南侧内河团结浦执行Ⅳ类标准。有关参数的标准限值见表1.2-2。表1.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参数GB3838-02II类标准GB3838-02Ⅲ类标准GB3838-02Ⅳ类标准pH(无量纲)6~9高锰酸盐指数≤4mg/L≤6mg/L≤10mg/LBOD5≤3mg/L≤4mg/L≤6mg/L氨氮≤0.5mg/L≤1.0mg/L≤1.5mg/L石油类≤0.05mg/L≤0.05mg/L≤0.5mg/L挥发酚≤0.002mg/L≤0.005mg/L≤0.01mg/LDO≥6mg/L≥5mg/L≥3mg/LCODCr≤15mg/L≤20mg/L≤30mg/LTP≤0.1mg/L≤0.2mg/L≤0.3mg/L1.2.2.2环境空气本项目拟建地属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外围保护地带,为环境空气一类与二类缓冲区,根据《浙江省环境空气功能区划》规定,一、二类缓冲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拟建地南侧1500m麦岭沙村属于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具体标准见表1.2-3。表1.2-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污染因子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取值时间一级标准(mg/m3)二级标准(mg/m3)SO2年平均0.020.06GB3095-1996日平均0.050.151小时平均0.150.50NO2年平均0.040.08日平均0.080.121小时平均0.120.24TSP年平均0.080.20日平均0.120.30PM10年平均0.040.10日平均0.050.15CO日平均4.004.001小时平均10.0010.001.2.2.3噪声拟建地北面为枫桦东路,西面为之浦路。根据《杭州市之江度假区单元(XH18)控制性详细规划》,之浦路及枫桦东路均属于城市主干路。根据杭州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说明: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若临街建筑以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的建筑为主,将第一排建筑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划为4a类标准适用区域;若低于三层,则将道路红线外40米的区域化为4a类区。故拟建地块北界、西界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其余各界及南侧600m的敏感点麦岭沙村小部分住户均执行项目所在区域的噪声标准,即1类标准;南侧1500m外的麦岭沙村执行2类区噪声标准。表1.5-4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类别等效声级(LAeqdB)噪声评价范围昼间夜间15545拟建地东界、南界及南侧600m的敏感点麦岭沙村小部分住户26050南侧1500m外的麦岭沙村4a7055地块北界、西界1.2.3污染物排放标准1.2.3.1废水本工程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配套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本集散中心内的车辆均为外来车辆,中心不自设车辆,此外不设任何如餐饮、洗车等服务性行业的项目,仅为整个之江旅游度假区周围旅游活动项目提供一个停车及上下客的场所。因此,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以生活污水为主,且排放量较少,只要加强管理,不会污染东侧430m外的钱塘江。项目拟建地周边道路(之浦路)污水管网已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投入使用,项目产生的废水可直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排水水质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三级标准,其中氨氮指标执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废水最后排入四堡污水处理厂。因此,本项目不设排污口,不对附近水体排放废水。污水厂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相关标准见表1.2-5。1.2-5污水排放标准单位:除pH外为mg/L参数GB8978-96三级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pH(无量纲)6~96~9CODCr50060石油类203氨氮35(CJ3082-1999)8(15)注:括号外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1.2.3.2废气本项目拟建地属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转塘街道,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一类与二类之间的缓冲区。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一类区禁止新建、扩建污染源,而对缓冲区未作明确规定。本工程属于整个之江旅游度假区及周围旅游活动项目配套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废气是汽车尾气,因此,废气排放严格按照一级标准执行。停车场汽车尾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标准,具体见表1.2-6。表1.2-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监测点浓度(mg/m3)NOx240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12颗粒物1201.01.2.3.3噪声本项目营运期间东、南场界及南侧600m的敏感点麦岭沙村小部分住户噪声均参照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南侧1500m外的麦岭沙村执行2类区噪声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西、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之浦路、枫桦东路,因此西、北侧执行4类标准,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相应标准见表1.2-7。表1.2-7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dB施工阶段噪声限值昼间夜间土石方7555打桩85禁止施工结构7055装修65551.2.3.4固废建筑垃圾属于一般工业固废,其贮存、处置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执行。1.3工作等级及范围确定1.3.1评价工作等级1、水环境本工程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配套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本集散中心内的车辆均为外来车辆,中心不自设车辆,此外不设任何如餐饮、洗车等服务性行业的项目,仅为整个之江旅游度假区周围旅游活动项目提供一个停车及上下客的场所。因此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以生活污水为主,可直接纳入市政污水纳管。且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不大,水质比较简单,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规定的分级判据,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2、大气环境建设工程废气排放主要为汽车尾气,主要污染因子为NOx、CO等,污染物排放量不大,根据工程分析结果,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见表1.6-1。由计算结果可知,本项目主要的废气污染物等标排放量Pi均小于10%,对照最新版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可确定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表1.6-1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项目最大地面浓度(mg/m3)环境标准(mg/m3)等标排放量(%)D10%(m)排序氮氧化物3.96E-030.241.6502一氧化碳4.04E-0110.04.04013、噪声本项目的噪声系车辆停放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及人群活动噪声,且项目建成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中工作等级划分判据及建设所处地区的声环境功能要求,确定噪声评价等级为三级。4、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20km2,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生态影响指标为三级指标以下,故根据《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9-1997)确定项目生态评价等级为三级。1.3.2评价范围确定四堡污水厂排污口——三堡船闸~老盐仓江段;项目东侧430m处的钱塘江——周浦~复兴大桥下游1.0km段范围;项目所在地块雨水管出水口——距项目南面厂界700m处的内河三号浦及西南侧800m处的内河团结浦(三号浦的支流)。2、环境空气根据分析D10%为0米,但根据新的大气导则,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因此评价范围为以拟建厂址为中心,主导风向SSW为主轴,长5km,宽5km,面积为25km2的矩形区域。3、声环境以本项目场界外200m作为噪声评价范围。1.4评价工作重点和主要保护目标1.4.1主要保护目标1、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目标为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附近地表河道水体。2、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①水土保持状况不劣于现状。②通过项目建设改善景观环境,并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明显影响。3、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周围村庄。4、施工期环境保护目标施工期尽量不扰民,包括噪声、交通、开挖、堆渣等。本项目周围环境敏感点见表1.4-1。表1.4-1周围环境敏感点保护对象保护目标方位距离(m)规模保护级别大气环境声环境规划及拟建保护目标规划中的二类城市住宅用地(R21,珊瑚沙村农居安置)西北侧650m用地面积9.43万平方米,约670户,2010人环境空气二级,声环境2类规划中的二类城市住宅用地(R21)西侧1100m用地面积5.78万平方米,约1006户,3019人规划中的二类城市住宅用地(R21)南侧1200m用地面积12.34万平方米,约2384户,7152人规划中的二类城市住宅用地(R21)西南侧1270m用地面积11.68万平方米,约2034户,6102人九溪水厂(规划二期)北侧100m隔枫桦东路,紧挨一期工程环境空气一级,声环境1类之江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现有保护目标麦岭沙村1☆南面1500m约1200人环境空气二级,声环境2类麦岭沙村2☆南600m约20户环境空气一级,声环境1类九溪水厂北面550m用地面积63.72万平方米水环境三号浦南侧700m30到35米宽地表水Ⅳ类团结浦西南侧800m三号浦支流钱塘江东侧430m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地表水Ⅱ类珊瑚沙水库北侧950m饮用水取水口抗咸工程北侧1100m一座98万吨/日的进水泵房,一座80万吨/日出水泵房,以珊瑚沙水库为蓄水池——九溪水厂北侧550m用地面积63.72万平方米饮用水源闲林水库枢纽大刀沙泵站西南侧3000m转塘镇龙心村、龙王沙村境,紧邻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沉沙调节池北侧和钱塘江堤后,内闲林水库向珊瑚沙水库供水的加压泵站,取水流量26m3/s注:由于本项目所在区域周围拆迁影响,麦岭沙村为多个村庄杂居地。其内所居住居民包括原麦岭沙村、袁家浦村、小江村、老沙村、东江咀等自然村村民。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PAGE27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2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本项目选址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旅游度假区内转塘街道,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务院1992年10月批准建立的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度假区位于西湖区上泗地区,杭州市主城区西南面,距离市中心武林广场约15千米,区域总面积为26.19平方千米。度假区东临钱塘江,南至袁浦路和绕城公路,西靠转塘镇区,北与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度假区内有多条交通道路汇合,绕城公路由西北往南斜穿本区域;320国道由东北往西横穿本区域,向西至富阳,向东至江南城;杭千高速的起点也位于度假区中部;规划城市远景轻轨线路从之江路由东往西横穿度假区北部,交通十分便利,整个度假区是杭州西南部对外的一个重要门户。度假区主要建成有宋城、杭州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等特色项目和九溪玫瑰园等一批度假单元。拟建地内无高大的绿色植物,仅为大量茂密的杂草。土地现状如图2.1-1所示:图2.1-1土地现状图本项目位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范围内,西面紧贴之浦路(320国道),东、南面紧挨金都极地海洋公园,北至枫桦东路并与杭州九溪水厂二期一路之隔。具体位置见下图2.1-2。金都极地海洋公园金都极地海洋公园金都极地海洋公园金都极地海洋公园图2.1-2项目地理位置现状图根据《杭州市之江度假区单元(XH18)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4),项目周边远期规划情况如图2.1-3所示:项目东、南侧为体育娱乐兼容用地(现为金都极地海洋公园用地);西侧紧挨街头绿地(靠之浦路一侧设有50m宽的绿化带),以西为之浦路,相距150m处为文化旅游商业兼容用地;北侧紧挨枫桦东路,相距100m处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九溪水厂二期用地及现有工程)。G12G12C36C3/C2UU注:U表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C36表示体育游乐兼容用地G12表示街头绿地G12G12C36C3/C2UU注:U表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C36表示体育游乐兼容用地G12表示街头绿地C3/C2表示文化旅游商业兼容用地本建设项目图2.1-3拟建地周边远期规划情况3建设项目概况3.1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之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项目(2)建设性质:新建(3)建设单位: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局(4)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东部,之浦路(320国道)以东,枫桦东路以南,东南至杭政储出(2007)21号地块(金都·极地海洋公园项目)相邻,用地面积1.71公顷。(5)投资总额:项目总投资约2500万元。(6)施工工期安排:本工程开工日期初步安排在2009年10月。项目计划09年12月底完工。(7)劳动定员,工作制度:预设管理人员20人,年工作日365天。(8)总平面布置:之江旅游集散中心用地范围内预计设有118个停车位,其中大巴停车位38个(含旅游大巴发车区20辆)、小车停车位80个,并布置4908平方米的旅游大巴发车区。同时为提高客流进出安全,实现人车分离,旅游班车上下客区与集散广场之间设置地下人行通道沟通。该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乘客候车廊道(含人行地道)、大巴停候区、大巴停车场、小客车停车场、管理用房、绿地、广场等。具体本项目总平面图如附图9。①管理用房:共1层,总占地面积为450m2,其中:北面管理用房占地面积为225m2,其功能包括:为值班室、办公室、卫生间;南面管理用房占地面积为225m2,其功能包括:一层为值班室、办公室、卫生间、员工休息室。②地下人行过道:长45.1m,宽43.3m,高2.9m,其功能是从广场的地下人行过道入口进入地下过道,经过大厅,由5个出口楼梯上到地面,到达旅游大巴发车区的乘客候车廊道。整个地下人行道采用自然通风形式进行换气。③公共卫生间:共1层,占地面积为150m2,其功能包括:管理间、工具间、男厕(有小便间、大便间及残疾人卫生间)、女厕(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化妆间及母婴室)。3.2工程建设内容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7051m2,其中:建筑物占地面积600m2,建筑密度35.19%,容积率0.035,绿化率14.79%,总建筑面积600m2,设118个停车位。具体经济指标如下表所示:表3.2-1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序号名称数量1总用地面积17051m22总建筑面积600m2其中管理用房225m2大巴管理用房225m2公厕150m23总占地面积600m2其中管理用房225m2大巴管理用房225m2公厕150m24建筑密度35.19%5容积率0.0356绿地率14.79%7停车位118个其中小车停车位80个大巴停车位38个4工程分析4.1污染因子分析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分析,集散中心建成后主要污染因子为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以及噪声。1、废气主要为车辆进出停车泊位时产生的汽车尾气。①汽车尾气本项目共设118个停车位,其中大巴停车位38个(含旅游大巴发车区20辆)、小车停车位80个。汽车在进出停车库的怠速运行时有汽车废气物的排放,其主要污染因子有CO和NOx。2、废水①工作人员和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是CODcr和氨氮等。②地面冲洗水主要污染因子是SS、CODcr和氨氮等。3、固体废弃物①工作人员及游客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有果皮、果壳、废纸、饮料罐、食物残渣和塑料袋等。4、噪声本项目营运期间的噪声主要为人群活动噪声、汽车出入停车场车位的交通噪声等。4.2污染源强分析4.2.1营运期污染源强分析4.2.1.1营运期水污染源强分析本工程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配套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本集散中心内的车辆均为外来车辆,中心不自设车辆,此外不设任何如餐饮、洗车等服务性行业的项目,仅为整个之江旅游度假区周围旅游活动项目提供一个停车及上下客的场所。因此,废水中污染因子较为单一,以生活污水为主。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废水产生量为6976.83t/a,主要污染物CODCr1.62t/a、NH3-N0.155t/a、石油类0.02t/a。本项目废水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限值后,经市政污水管网纳入四堡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本项目纳管排放废水量6976.83t/a,主要污染物CODCr1.62t/a、NH3-N0.155t/a、石油类0.02t/a;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按CODCr60mg/L、NH3-N15mg/L、石油类3mg/L计,则本项目污染物环境排放量为CODcr0.30t/a,NH3-N0.08t/a,石油类0.02t/a。表4.2-1项目废水量及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汇总序号来源年废水产生量t/a主要污染物CODCrNH3-N石油类mg/Lt/amg/Lt/amg/Lt/a1生活污水4072.53501.43350.14002地面冲洗废水973.832000.19150.015200.02合计6976.833211.6229.70.1552.870.0260★0.3015★0.083★0.02★注:合计中CODCr、NH3-N和石油类水质浓度为排环境标准。4.2.1.2营运期大气污染源强分析之江旅游集散中心用地范围内布置118个停车位,其中大巴停车位38个(含旅游大巴发车区20辆)、小车停车位80个,并布置4908平方米的旅游大巴发车区。其中:小客停车位集中设置于场地的东侧;大客停车位主要集中设置于场地的南侧;场地中央为大客发车区。主要为前来之江度假村旅游的顾客游客提供一个泊车场所。地面停车场停车位较为分散,且为开放系统,通风情况较好。依据有关资料及测试结果表明:汽车运行中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曲轴箱、化油器、燃油箱及排气系统,如不对前三者加以控制,则曲轴箱污染源可达总污染物的20%,化油器及燃油箱达15%~20%。汽车排气系统所形成的污染物是显而易见的,而曲轴箱的污染物是由发动机燃烧室的高压气体在作功和压缩期间通过活塞的千分之几英寸的缝隙泄漏出来的。燃油箱的污染物是由通风口溢出的燃油气形成的。由此可见,曲轴箱污染物和尾部排汽的成分相似,主要有害物为一氧化碳(CO)及氮氧化物(NOx)等。表4.2-2汽车尾气排放源强污染物排污位置平时期排放量高峰期最大排放速率(kg/h)kg/hkg/dt/aNOx集散中心无组织0.020.180.0650.04CO2.0218.186.644.46注:集散中心营运时间为8:30~17:30,一天营运9小时,年运营时间为365天4.2.2.3营运期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强分析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生活垃圾。合计产生生活垃圾591.3t/a,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4.2.2.4营运期噪声污染源强分析本集散中心除照明、消防等设备外,无需安装高噪的设备,管理用房暖通采用分体式空调。本院认为项目营运后最主要的噪声为人群活动噪声、汽车出入停车场车位的交通噪声,其主要噪声源及源强如表4.2-3所示。表4.2-3本项目主要声源及声级序号名称位置声级(dB(A)1分体式空调管理用房55~602交通噪声停车场70~803配电房管理用房55~654人流产生的社会活动噪声停车场60~80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5.1.1预测模式根据本项目的评价等级,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2008)的要求“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本环评选择导则推荐的估算模式进行预测和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预测因子及源强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为汽车尾气,由于项目所在区域为环境空气一、二类缓冲区,本项目均为地面停车位,根据工程分析所有尾气均为无组织排放,年排放量NOx0.065t、CO6.64t,集散中心内共设有118个停车位,其中大巴停车位38个(含旅游大巴发车区20辆)、小车停车位80个,本环评对停车场汽车尾气中的NOx和CO进行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从计算结果表中可看出,汽车尾气产生的污染物最大浓度占标率Pmax均小于10%,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本项目投入使用后,集散中心内汽车尾气均以无组织形式排放,根据预测分析CO最大落地浓度为4.04E-01mg/m3,最大占标率为4.04,完全满足NOx最大落地浓度为3.96E-03mg/m3,最大占标率为1.65,完全满足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现状及规划中的敏感点影响较小,CO的影响范围在3.53E-01~5.68E-02mg/m3,NOx的影响范围在33.46E-03~5.56E-04mg/m3,均满足5.2水环境影响分析5.2.1废水产生情况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路面冲洗废水等。废水产生量为6976.83m3/a(19.11t/d),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为:CODCr321mg/L、石油类2.87mg/L、氨氮29.7mg/L;年污染物产生量为:CODCr1.62t/a、石油类0.02t/a、氨氮0.155t/a,废水水质完全满足进市政污水管网标准,即CODCr≤500mg/L、石油类≤20mg/L、氨氮≤35mg/L。建设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不设泵站均根据雨污自重流入相应的市政管道内,雨水就近排入之浦路市政雨水管道。项目厕所废水经配套建设的化粪池收集处理后和其他生活污水一并通过地块内污水管道纳入之浦路市政污水管网(具体见区块内雨污管线图,附图11),最终进入四堡污水处理厂。项目污水经四堡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钱塘江下沙段。因此本项目最终排入环境的废水量为6976.83m3/a(19.11t/d),最终排放浓度分别为CODCr60mg/L、石油类3mg/L、氨氮15mg/L,最终排放量分别为CODCr0.30t/a、石油类0.02t/a、氨氮0.08t/a。本项目废水排入之浦路市政污水管网,因此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5.2.2项目产生的初期雨水影响分析本项目东侧430m处的钱塘江周浦(鱼山)~复兴大桥下游属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而本项目所处区块属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考虑到集散中心内的所有车辆均为外来车辆,车子养护的程度及车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发车区的旅游大巴车,可能存在漏油现象,如遇下雨等特殊情况,会有少量汽油、柴油进入雨水中,被排入之浦路上的市政雨水管道内。根据对之浦路上雨水管网的铺设情况的调查,地块内的雨水将被最终排入项目南侧700m处的三号浦内,三号浦属于Ⅳ类水体,根据对现有水质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三号浦水质现状较好,完全满足Ⅳ类水的标准限值要求。此外,三号浦与钱塘江之间设有四五排涝闸站,一般情况下闸门为关闭状态,三号浦与钱塘江之间不相互连通,故本项目产生的微量含石油类的初期雨水对钱塘江周浦(鱼山)~复兴大桥下游段水质无影响,对三号浦水质影响较小。5.2.3污水处理厂可接纳性分析本地块污水经各级支管收集后,接入之浦路污水管(具体见区块内雨污管线图,附图11)。据从市城管办处了解到之浦路上的污水经珊瑚沙泵站至之江路上的市政污水管网,再经九溪泵站后,最终进入四堡污水处理厂。现之浦路、之江路、珊瑚沙泵站、九溪泵站均已建成,并验收通过投入使用中。本项目紧挨之浦路,污水可直接纳入之浦路上的市政污水管网,接入之江干管后最终接入杭州市第一污水干管,纳入四堡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四堡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物化学处理工艺,日二级处理污水能力为40万吨,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区块管网图详见图6。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废水纳入污水管网是可行的。5.3声环境影响分析5.3.1噪声源强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建成后,最主要的噪声为人群活动噪声、汽车出入停车场车位的交通噪声,其主要噪声源及源强如表5.3-1。表5.3-1本项目主要声源及声级序号名称位置声级(dB(A)1分体式空调管理用房55~602交通噪声停车场70~803配电房管理用房55~654人流产生的社会活动噪声停车场60~80空调设备运行噪声60~65dB(A),小型汽车噪声1m处声压级为:启动65~75dB(A)、怠速60~65dB(A);大型汽车噪声1m处声压级为:启动70~80dB(A)、怠速65~70dB(A),社会活动噪声65~80dB(A)。项目夜间不运行,无车辆进出,且地块周围现状及规划中500m范围内不存在居住区等敏感点。因此本环评单位仅对昼间各厂界噪声进行预测,本次预测采用双休日、节假日期的噪声最大影响值来进行预测,即发车区内旅游大巴12辆/小时、大客区18辆/小时、小车区80量/小时、集散中心内同时存在300名游客。根据集散中心的人行及车行图(附图10)可以看出,游客上、下车均通过广场东侧的地下道进出,大型车辆则通过地块北侧及西侧出入口进出,下行车辆则是通过地块东北侧出入口进出,大型车辆集中于地块的中间。根据地块车、人流向图,各界噪声分析结果见表5.3-2。表5.3-2拟建地块场界噪声叠加值单位:dB(A)噪声源本底值设备噪声社会活动车辆噪声叠加值(昼)标准(昼)是否达标东场界昼54.632.262.356.463.855超标南场界昼57.831.652.364.665.655超标西场界昼59.741.254.453.161.570达标北场界昼56.842.157.164.365.770达标注:夜间集散中心无车辆进出本报告按高峰期最大客流量、车流量时可能产生的噪声影响值与本底值进行叠加,结果如上表所示:由于本集散中心夜间不运行,无车辆进出,因此仅对各厂界昼间噪声值进行预测。由结果可以看出项目除西、北界可达4类标准外,其余厂界均超出《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但由于平时,前来之江的旅游人数较少,仅为节假日的一半,因此进入集散中心的客流量及车辆随之减少,此时社会活动噪声的影响值仅52.4dB,车辆进出噪声的影响值仅53.1dB。此外,由于现状监测时本项目所在地块较为宽阔,地块内无高大树木及建筑,地块周边有工地正在施工,工程车辆频繁进出,导致地块东、南厂界受西、北侧交通噪声及施工噪声的影响,使得本底值偏高,已超出噪声1类区标准。要求建设单位在集散中心各厂界内种植一定量的高大树木,可有效降低厂界噪声,一般绿化隔声效果可达到3~5dB,经此处理后,待周边基本建设完毕后,可保证本项目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各厂界噪声值排放接近标准值。由于地块周围现状及规划中500m范围内不存在居住区等敏感点,且夜间不运行,故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不大。5.4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生活垃圾等。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591.3t,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至场外垃圾填埋场处置。由上述分析可见,只要建设单位严格进行分类收集,堆存场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计、建造,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基本原则,按照规定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都可以合理处置,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6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6.2营运期污染控制对策6.2.1营运期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汽车尾气排放源强为:NOx0.065t/a,CO6.64t/a。建议在选择集散中心内的绿化时采用以下植物(见表8.2-1),以减轻汽车尾气的影响。表8.2-1对汽车尾气和粉尘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种类名称种属习性对污染物的反应乔木泡桐玄参科落叶乔木,喜生于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吸收NO2、粉尘等乔木苦楝楝科落叶乔木,阳性吸收NO2、粉尘等乔木棕榈棕榈科常绿乔木,阴性树种,耐干旱、水温、喜肥抵御NO2等乔木白榆榆科阳性树种,适应性、抗寒性强,耐盐碱强,抗风力强,不耐水湿地,喜肥沃、湿润土壤吸滞粉尘灌木法国冬青冬青科喜温湿、耐阴,适应酸、微酸土壤吸收NO2、粉尘等此外,由于本集散中心不自设车辆,均为外借车辆,要求中心负责管理单位加强对外界车辆车况的管理,要求发车区内的旅游大巴车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督促外借车辆做好汽车年检工作,如发现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则要求租借单位更换车辆。6.2.2营运期水污染防治对策本项目仅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根据工程分析,排水水质完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集散中心内采取雨、污分流;废水纳入之浦路上的市政污水管网,经珊瑚沙泵站至之江路上的市政污水管网,再经九溪泵站后,最终进入四堡污水处理厂。雨水排入之浦路上的市政雨水管网至麦岭沙立交桥下雨水排水口,最终进入南侧700m处的Ⅳ类水体三号浦。本环评要求厂区的排水管道均需使用防腐材质。6.2.3营运期固废防治对策本项目主要固废为游客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设单位应做好住垃圾收集管理工作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垃圾中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瓶类包装废物多,可回收利用性强,应加强这部分固废的分类收集工作;垃圾电池类危险固废应定点收集后送专门的环保公司进行处理。集散中心内应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袋装垃圾的收集。6.2.4营运期噪声防治对策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建成后,最主要的噪声为人群活动噪声、汽车出入停车场车位的交通噪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选用低噪声设备,其次对各噪声源采取以下降噪措施,使各厂界达到《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1、4类标准。①加强对停车场的交通管理,凡入内汽车必限速行驶(10km/h以下),禁鸣喇叭;②建设单位设立专门的区域指挥人员,组织好区域内交通,减少车辆驶出(入)停车场的时间;③在停车场建设时,应加强停车场围墙的隔声效果。在出入口应加强绿化,绿化在以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相结合,注重竖向层次。绿化树种建议采用银杏、女贞等,灌木建议采用夹竹桃、黄馨等;④在停车场内设置禁鸣标志,在停车场运行时,应加强车辆进出秩序的管理,做到进出有序,杜绝野蛮超车,争抢车位,严禁随意鸣按喇叭;⑤集散中心在设计时,应利用声的导向性将出入口设置于靠枫桦东路及之浦路一侧,便于车辆进出,此外还可独立设置小型车辆进出专用通道,以起到便利及缓解进出口车流拥堵的现象。7公众调查7.1调查本次公众调查共发放团体调查表24份,个人调查表50份,实际收回团体调查表24份,个人调查表50份。被调查的团体有当地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当地村委,被调查的个人分别为项目周围附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群体。通过对团体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如下:周围团体单位中有70.8%的团体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很了解,29.2%的团体对该项目有所了解。有91.7%的团体认为该项目投产后对当地居民就业、经济收入是有利的,只有少数占8.3%的团体认为一般有利于该地区。本项目拟建地位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根据对当地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调查显示,周围95.8%的团体对该地区现有环境状况持满意态度,只有4.2%的团体对该地区现有环境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