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分类指导: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分类指导: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分类指导: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分类指导: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复习分类指导: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张志公)“从数量上看,在九百个古汉语常用词

中,虚词仅有三十来个,绝大多数部是实词;从在句中的地位来看,一句话的主

干成分,都由实词充当;从掌握的难度上看,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固然不易了解,

但反映复杂事物概念的实词,变化更多,更不易弄懂记住。因此,帮助学生掌握

实词是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也是文言文词汇教学首先要抓好的重要

环节”(李保初《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不仅直接体现在推断词义题上,还间接体现在文言翻译题

中。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同学们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着实是一项繁重的任务。

因为从历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查的范围比较广,要求考生除了熟悉课标规定的

120个常用实词的具体含义外,还需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并在复杂多变的语

境中努力探寻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规律。

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i取。”(《后汉书•章帝纪》)“敢”与“咨”同

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

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滕文公下》)“囿”与

“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

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擢”与“拔”同义,

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尤”与“怨”

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

意思。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

“乱”反义,治,安定;舌L,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臧”与“否”反义,臧,善;否,

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舜典》)“黜”与“陟”反

义,黜,贬退,陟,提拔。“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

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

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孟子•滕

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

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

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一一这个

现代社会的活化石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1.“吾乘时邀幸,得为吏部尚书。”(《魏书•崔亮传》)“邀”字的含

义容易误解,我们可以借助成语“邀功请赏”推断出:邀,请求、谋求。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左传•桓公十

年》)

句中“贾”字的含义也可以借助成语“直言贾祸”推断出来,是“招致”的意思、。

3.“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句中“责”字的含

义可以借助成语“求全责备”推断出来,是“寻求”之意。

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司马光《资治通鉴》)

句中“吊”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形影相吊”推断出来,是“安慰”的意思。

5.“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句中“虞”字的含义不以借助成语“冻饿之虞”推断出来,是“忧虑”的意思。

6.“损己以利物。”(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句中“物”字的含义可以

借助成语“恃才傲物”推断出来,是“他人”的意思、。

四、借助现代汉语推断法。

“现代汉语是通晓古代汉语的一个关键。……古语与今语是相联系着的,不

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较,才能由今语以通古语。”(周祖谟)

1.“逗华阴之湍渚。”(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依据现代汉语“逗留”

的意思,推断“逗”是“停留”的意思。

2.“选天下之端士。”(贾谊《治安策》)依据现代汉语“端正”的意思,

推断“端”是“正、正直”的意思。

3.“公子遇臣厚,”(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依据现代汉语“待

遇”的意思,推断“遇”是“对待”的意思。

4.”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班固《汉书・艺文志》)依据现代

汉语“劝勉”的意思,推断“劝”是“勉励”的意思。“劝学”的“劝”就是此

义。

5.”其发奸搪伏如神。”(班固《汉书•赵广汉传》)依据现代汉语“揭

发”的意思,推断“发”是“揭发”的意思。

6.“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依据现代汉语“仪容举止”的意思,推断“容止”是“仪容举止,威仪”的意思。

五、借助古代文化推断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

的语言里。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早就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文作

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载体,文言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集中反映了当时

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黔首:百姓。《说文解字•黑部》说:“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

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

以黑巾裹头,故名。

,、2.“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宋史•礼

志二八》)

丁忧:遭遇父母的丧事.《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

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

逢居丧的意思。

3.“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1蒲

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祢“笄年”。笄是簪子,及笄,

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

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4.“令下三十日不烧,麴为城旦。”(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踪,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城旦是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秦服四

年兵役,汉确定其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5.“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班固《汉书•李广传》)爪牙,比喻武臣。

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后来发展成为贬

义词。

6.“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班固《汉书•张汤传》)

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

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

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六、借助具体语境推断法。

“一篇文言文是一个整体组织,字、词、句、段是其中的个体成员,处于整

体中而发挥应有功能作用。在构成一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段中,句、段相对

于字、词而言可以成为具体的语境。其中,句是文言文中最基础的语境。”(李

政《论高中文言文的语言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要求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1.“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陈寿《三国志•许褚传》)赞:

称赞、颂扬。

2.”国尢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左传•昭公元年》)赞:辑佐、

辅助。

3.“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赞:介绍,告诉。

4.“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