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作者背景常识

五、鉴赏活动

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

2.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素养

1.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C

2.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

格。

3.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

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写议论性文章,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资源

1.三篇诸子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

牛》

这三篇均为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经典段落,其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舍我其谁,也

有道家的循乎天性、养生全身,两家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

可以说,无论是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标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

福。

2.两篇史传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面临危难之

时勇担重任,游说秦穆公,拆散秦、晋两国的联合,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

《鸿门宴》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

述这次宴会的前因,更精细描写了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

2/36

三、教学素养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了解孔子、孟子、庄子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把握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孔子循循善诱的谈话方式和孟子、庄子善用比喻的说理艺术。

4.体会儒家以礼乐治国、仁政民本的政治主张,以及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

想。

先秦时代的圣哲基于对社会的不同认知,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系列先进

思想。一幅流传千古的先贤言志的图景,正反映了孔子“足食足兵”“先富后

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一场跨越千年的君臣对话,同样体现出孟子君民同

乐、仁义并施的王道思想和太平盛世的治国梦想;一幕庖丁解牛的大剧,正折射出

庄子率性而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生命的精神境界。现在,让我们同圣贤先哲同

行,沐浴他们思想的春风吧。

四、作者背景常识

。识作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

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后世将孟

子尊称为“亚圣”。

[名家评说]

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得多。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

上层人物,即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对老百姓负什么责任,如何关注民生,老百

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是种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

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

生七十古来稀二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孟子的理想。孟

子认为,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

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

3/36

——王蒙

。探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

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

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

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

土,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

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

“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知常识

《孟子》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

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

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在写作

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

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其次,善设机巧,引人入殷,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可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又增强了说服力。

[情境活动]

请查找资料,说说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人性是善的。孟子日:“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

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⑶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

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

4/36

五、鉴赏活动

(-)文意理解

(第1层)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不得

已),则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

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日:“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日:“可。”

日:“何由知吾可也?”

日:“臣闻之胡屹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到哪

里去?之,往)?‘对日:,将以衅钟」王日:图(释放)之!吾不忍其毂镰(形容

恐惧战果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日:’然则废衅钟与?‘日:‘何

可废也?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

••♦•

牛]。’不识有诸(“之乎”的合音)?”

日:“有之。”

日:“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善(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日:“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

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日「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卷知之(他们怎么知

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5/36

王笑日:“早(这,指以羊易牛)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值厨(远离厨房。庖

厨,厨房)也。”

王说(同“悦”,高兴),日:“《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别人有什么心

思,我能够揣测到)。‘未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夫我乃行

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威感(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

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日:“有复(禀报)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收视力)足以察

秋亳2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而不见黑薪(整车的柴火)」则王许(认可)之

乎?”

日:“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去町?然

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受到爱护。

见,表示被动),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日:“挟(挟着)木战即泰山)以超北海(指齐国北边的渤海),语人日: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

•••••

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语人日:’我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

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

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另J人家的小

孩。老,敬爱,后两个“老”指老人。幼,爱护,后两个“幼”指小孩]:天下可运

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诗》云:’刑于寡妻,至于

兄弟,以御于家邦(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开IJ,同

“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御,治

6/36

理)。’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经重;度(丈

••

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请概括层意:主要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是行王道的基础;而齐宣王未行

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2层)“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甲兵,危土里(危害将士。意思是使将

土处于险境),相砥(结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心里痛快)与?”

王日:“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也。”

日:“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日:“为肥甘(指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B氯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

为采自(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

哉?”

日:“否,吾不为是也。"

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读中国(统治中

原地区。莅,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而抚四夷也。以若(如此)所为,求若所

欲,犹缘木而求鱼(爬上柄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也。”

王日:“若是其甚与?”

日:“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

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日:“可得闻与?”

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日:“楚人胜。”

7/36

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

里者九,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集,集聚,这里指总

计面积)。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盖,同“盍”,何不。本,指仁政王道)?今王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

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

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

欲宏(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训(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请概括层意: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施

行“王道”。

(第3层)王日:“吾情(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星(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音赤

[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以教我。我虽不敏(愚钝。谦辞。敏,聪慧),请尝试(试行)

••••

之。”

日:“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

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放,

放纵。辟,不正。侈,过度)。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接着就处罚他们。开IJ,处

罚),是明氐(陷害百姓。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也。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苗(养活)妻

子,乐岁(丰年)终身饱,8年(荒年。与“乐岁”相对)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驱使

他们向善),故民之丛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惟,只是。赡,足),奚暇治礼义哉(哪里

还须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治,讲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吊(穿丝织的衣服。衣,穿)矣;鸡、豚、狗、彘(猪)之畜,

无失其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申之用

(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谨,用作动词。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

校),申仲诫,告诫)之以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颁自者

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意思是,年轻人懂得敬

8/36

老,都来代劳。颁,同“斑”。戴,用头顶着物件)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概括层意:重点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基础梳理

(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王说,日:“《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⑵为长者折枝()

⑶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⑸盖亦反其本矣()

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⑺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⑴“说”同悦,高兴(2)“枝”同“肢”,肢体⑶“刑”同

理”,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⑷“采”同“彩;彩色

⑸“盖”同“盍:何不(6)“涂”同“途】道路⑺“罔”同“网〕用作动

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8)“颁”同“斑;头发花白

(B)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⑴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9/36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⑵道《得道者多助(《孟子》)()

任重而道远(《论语》)()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然,诚有百姓者()

是诚何心哉()

⑶诚,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件人有心,予忖度之()

I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⑸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屠乃奔倚其下(《狼》)()

(其若是,孰能御之()

⑹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无以,则王乎()

(7)以《以羊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何由知吾可也()

(8)何]牛何之()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10/36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⑼诸{不识有诸(

)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0)焉《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I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答案](1)动词,吝惜,舍不得动词,吝惜,舍不得动词,爱惜(2)动词,述

说,谈论动词,说,讲名词,道义名词,路,道路名词,道义(3)副词,

的确,确实副词,到底名词,诚心副词,的确,实在⑷动词,揣测动

词,度过,越过(5)代词,这样代词,你的副词,竟然副词,才连词,于

是,就(6)动词,像代词,如此连词,如果(7)动词,同“已”,停止介

词,用,拿动词,认为(8)代词,哪里代词,哪里疑问代词,怎么(9)兼

词,相当于“之于”兼词,相当于“之乎”形容词,众多(10)疑问代词,哪里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疑问代词,哪里

(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⑴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⑶区然后知轻重()

⑷兴甲兵,危士臣()

⑸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6)期秦楚()

⑺以一版八()

(8)然后从而刑之()

⑼是因民也()

11/36

(10)五亩之宅,柑之以桑()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2)然而不手者,未之有乜()

[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2)形容词作动词,爱护(3)名词作动

词,称量(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起来;使……处于险境(5)形容词作名词,

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7)动词的使动用

法,使……臣服(8)名词作动词,处罚(9)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0)

名词作动词,种植Q1)名词作动词,穿Q2)名词作动词,称王

(D)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⑴莅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⑵俯足以畜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⑷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答案]⑴指中原地区。⑵妻子和儿女。⑶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

广到。(4)接着就。

12/36

(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⑴至未之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莫之能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牛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将以衅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是乃仁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百姓之不见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构怨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未之有也。()

13/36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宾语前置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⑵宾语前置句没有人能抵御他。

⑶宾语前置句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⑷宾语前置句(把)牛(牵倒哪里去?

⑸省略句将要用(它)来祭钟。

⑹主谓倒装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⑺判断句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

(8)被动句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⑼状语后置句和诸侯结怨。

(10)状语后置句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拿来反复告诫他们。

(11)宾语前置句(是)没有的事。

(三)文白对译

齐宣王问日:[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一

齐宣王问(孟子)说:[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国君。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能够(讲给我)听吗?”

•齐桓: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

前685—前643年在位。晋文:指晋文公,姓姬,名重

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齐

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可得:可以、能够。

闻:听,这里是“讲一

给我听”之意。

14/36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仲尼:孔丘的字。

公的事迹,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古人不称名而

称字,表示尊敬。徒:徒弟,弟子。者:特指代词,……的。

是以:即“以是”,因此,传:传述。焉:语气词,用在句末,

加强语臣未之闻也。臣:我。之:代词,

气,不译。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他们的事,作〃闻"

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无以,

语前置,“臣未之闻”,即“臣未闻之”。如果一定要说

则王乎?”[以:同“已”,停止。

一说,那就说一说行王道好吗?”[王(wang):动词,

即王天下,指行王「

道以统一天下。.

日:“德何如则可以

(齐宣王)说「(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

王矣?]何如:怎么'

于天下呢?”卜羊,什么样。.

日:"保民而王,

(孟子)说「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施行王道

莫之能御也」保民:安民,养民。

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之:代词,指代能

“保民而王"的人。

御:抵御,抵挡。

15/36

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人民得到

乎哉?1若:像。寡人:我,国君的谦称。

安定吗?”乎哉:复合疑问语气词,吗。

日:“可」

(孟子)说「可以。”

日:“何由知吾可也?”何由:即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卜由何”,

由哪里,-

从哪里。.

日:“臣闻之①胡屹日:王坐于堂上,

(孟子)说:“我听胡齿乞说过:(有一次)大王坐在堂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②

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看见了,便问:’(把)

日「牛何之③?[胡尼(h6):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牛(牵)到哪里去?’[①之:衬字,无实义。②之:代词,

指“有牵牛而过堂下”这件事。何:代词,哪里。疑'

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之:动词,往。

对日:’将以衅钟°'[将:将要.以:

(那人)回答说:’将要用(它)来祭钟。’[用,“以”字后

面省略了宾语“之”。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

取血涂钟行祭。衅,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王日:’舍之!吾不忍其毂

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战栗的

16/36

癖若无罪而就死地。’

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叫它)走向受死的地方。’

舍:释放。之:代词,指牛。im(husu):形容恐惧战

栗的样子。若:这样。就:走向。死地:受死的地方。

对日:’然则废衅钟与?’

(牵牛的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能废除祭钟这种仪式吗?

■然则:既然]日「何可废也?以羊

这样,那么。](王)说「怎么能废除呢?用羊来替换

易之。’不识有诸?”[易:换。识:动词,知道。

它(指牛)。,不知道有这回事吗?"[诸:"之乎’的合音。

日:“有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日:“是心足以

(孟子)说:“您有这和心就足够用来实行王道统一

王矣。是:代词,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天下了。这种。百姓都认为大王是舍不得,(可)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爱:吝惜,舍不得。

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固:本来。之:结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也:表判断语气,译为“是……啊”。.

王日:“然、诚有百姓者。

齐宣王说:“对,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

然:是的,对。]齐国虽褊小,吾何爱

诚:的确,确实。齐国地方虽然狭小,但我怎么会吝惜

17/36

一夕?[褊(biln)小:狭小。齐国是大]即不

一头牛呢?国,“褊小”其实是自谦之说。就是不忍

忍其毅赧若无罪而就死

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死的

地,故以羊易之也。”即:就是。其:代词,

地方,所以(就)用羊来替换牛。”[它,指牛。以:用。之:

代词,一

指牛。

日:“王无异于百姓之①以王为爱也。

(孟子)说:“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惜的人而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②?

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无异:不要对……感到奇怪。①之: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恶(wU):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②之:代词,指]王若隐其无罪

齐宣王“以小易大”的用意。]大王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而被置于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隐:痛惜,哀怜。其:代词,它,

指牛。则:那么。择:区别。

王笑日:“是诚何心哉?

齐宣王笑着说:“(我)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是:指示代词,这,指以羊易牛。我非爱其财而

诚:到底。心:心理、想法。我不是吝惜那些钱财

18/36

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照你这么说)百姓认为我吝啬

我爱也。”[宜:应当。乎:感叹词,突出感叹

是理所当然的啊。”[的语气。“宜乎”句是个倒装句,

“百姓之谓我爱也”是■

主语,“宜乎’是谓语。.

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

■无伤:没有妨害,此处可译为“没有关系”。是:一

这,指以羊易牛。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式。

见牛未见羊也。

(因为您)亲眼看到牛(恐惧战栗)而没有看见羊(恐惧战栗)。

“牛”“羊”后均省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略了谓语“毂稣”。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

不忍见其死;闻苴声,不忍食

(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听见它们的声音,(就)不忍心

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远离,

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不接近。

庖厨:-

厨房。

王说,日:“《诗》云:他人有心,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

予忖度之①。‘夫子之②谓也。

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19/36

.说:同“悦”,高兴。忖度:揣测。①之:代词,指“心思”。

,②之:结构助词,起提宾作用,“夫子之谓”即“谓夫子”。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就是)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夫:议论开头的发语词。乃:代词,这样。行:做、为。

之:代词,指“以羊易牛”这件事。求:追求,追究,想。

不得:不了解。“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

意为〃想不出是为什么"。(听)先生讲了这个道理,

我心有戚戚焉。[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

我心里便明白(多)了。[里是齐宣王对孟子的尊称。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可]此心之所

译为“在”。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这种不忍之

以合于王者,何也?”[之:结构助词,用在

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者:代词,放在主语后

面,引出...

的原因。

日:“有复于王者日:

(孟了)说:"(如果)有(一个)向大王报告的人说: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

'我的力气能够举起百钧的东西,然而却不能够举起

一羽;[复:禀报。于王:状语后置,译时置于动

一根羽毛;词“复”前。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

20/36

—钧。而:]明足以察秋毫

转折连词。](我的)视力足够能看清秋天鸟兽身上的

之末,而不见舆薪。[明:名词,视力。

细毛的尖端,然而却看不见一车柴火。’[察:察看,这里

意为“看清楚”。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末:尖端。

“秋毫之末”,这里比喻细微难见之物。舆:车。薪:柴火。

则王许之乎?”[则:那么。许:相信。

那么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之:代词,这种说法。

日:“否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

(孟子说:y现在大王的恩惠能够推及禽兽,然而(大王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及:动词,至(达到。

的)功德未达到百姓,却是为什么呢?此处可译为〃推及”。

“及”后省略介词“于1至:到,达到。独:然则一羽之

副词,偏偏、去心与:疑句语气词,吗,呢。那么一根羽毛举

不举,为不用力焉;[然则:那么。之:结构

不起来,(是)因为没有用力气呀;[助词,提宾标志。下句

“舆薪之不见'的“之”用法同此。“一羽之不举,即'

“不举一羽”。为(w4i):因为。下面的两个“为”同此。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

一车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力呀;百姓没有受

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不见俣:没有

到爱护,(是)因为(大王)不肯施恩惠呀。[受到爱护。

21/36

见,表示]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

被动。]所以大王没能实行王道,(是)不去做,不是

不能也。]王之不王:前一个“王”字处在小主语的位

不能(做”[置,名词,读w台ng;后一个*,受副词

“不”的修饰,动词,读wWng。“王之不王”'

是个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作全句主语。.

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不能做的具体表现怎样区别?”

形:表现。何以:怎么、

用什么。异:区别。

日:“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说:“(如让人用胳膊)挟着泰山跃过北海,

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太山:

(他)告诉人家说:‘我不能。’这确实(是)不能。[即泰山。

超:跳过,跃过。北海:指齐]为长者折枝,

国北边的渤海。语:告诉。](如让人)为长辈按摩肢体,

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他)告诉人家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一长者:长辈。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

.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

较易办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

的事情。]所以大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属于用胳

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膊挟着泰山而跃过北海这一类事;大王不能实行王道,

22/36

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

这是属于(给长辈)按摩肢体这一类事。敬爱自家的老人,

以及人之老;老:第一个“老”,

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动词,敬爱;后两

个“老”,名词,指老]幼吾幼,以及

人。及:推及,推广。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

人之幼」第一个呦”,动词,爱护;后一

(爱护)别人家的小孩:两个“幼”,名词,指小孩。.

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这样)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做事容易。介词结一

构,,于掌,,译时置于动词,,运,,前。运:运转,转动。.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

《诗经》上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

御于家邦J这三句诗语出《诗经•大雅,思齐决

而治理好家和国。’[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

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言举斯

贤妻。御:治理。家邦:家和国。](这是)说拿这种(爱自家人

心加诸彼而已。举:拿。斯心:指上文所说

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的爱自家人的心思。斯,此,

这样。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之”指代“斯心”,承■

前可省略不译,只译“于(给y。彼:别人。而已: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

所以推广恩惠(就)能够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惠(就)没有

23/36

以保妻子。[推:推广。恩:恩泽,恩

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惠。四海:天下。妻子:

指妻子古之人①所以大过人②者,

和儿女。]古代的圣贤之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

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

已矣。[大过:远远胜过,远远超过。①人:指圣贤

罢了。之人。②人:指一般人。他:别的。所为:

所作所为,指施“恩惠”的行为。而已矣:语气词连

用。而已,意为“罢了”。矣,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

现在大王的恩惠能够推及禽兽,但功德没有达到百

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

姓,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然后才知道(东西的)

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权:这

轻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东西的)长短。[里用作

动词,称量。度:丈量,这里是计量长]物

短,动词。“权”“度”后省略宾语“物”。一切事物都是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这样,人的思想情感尤为严重。大王请考虑考虑吧!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抑:表示

“难道大王调动军队,使将士处于险境,[反问,相

当于“难道”。兴甲兵:使军队调动起来,即发动战争。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起来。甲兵,铠甲、

24/36

兵器,指军队。危:动词/使]构怨于诸侯,然后

动用法,使……处于险境。]和诸侯结怨,然后(才)从

快于心与?[构怨:结怨。构,结。快:形容词用

心里感到痛快吗?”[作动词,感到痛快。与:疑问语气

词,相当于一

“呼,“呢”。.

王日:“否,吾何快于是?将以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对这样做感到高兴?我是

求吾所大欲也。”是:指示代词,指代

要借(此)追求我最想要的东西啊。”卜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所,特指代词,

“……的东西”,与“大欲”组成名词性词组,作〃求'的宾语。

日:“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孟子)说:“大王最想要的东西,可以(讲给我)听

与?”[所:用法与上句同。与:疑问语气词,相当

听吗?”[于“吗”“呢下文五个“与”,与此同。

王笑而不言。

齐宣王笑而不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