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饶平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高二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做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材料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C.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D.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B.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C.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D.“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B.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5.“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8.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9.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石守信、王审琦皆帝故人,各典禁卫。赵普数言于帝,请授以它职,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帝悟,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二》)材料二: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盘而文教兴,染掠杀之余风而宽仁布,是岂所望于兵权乍拥、寸长莫著之都点检哉?启之、牖之、鼓之、舞之,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孰为为之邪?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于天之佑,可以见天心;于人之承,可以知天德矣。夫宋祖受非常之命,而终以一统天下,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者,何也?唯其惧也。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一》)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亦不忧A其叛也B然熟观C数人者D皆非统御E才F恐不能制G伏其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本来,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和意义都不同。B.其,难道,语气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义相同。C.致,安置,招致,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义不同。D.牖,窗户,与《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牖”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普希望宋太祖防患于未然,多次进言调整禁卫军主管石守信、王审琦的职位,太祖虽然认为他们不会背叛,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赵普的建议。B.宋太祖肯定了石守信等人立下的汗马功劳,但同时又忌惮石守信等人在想要飞黄腾达的部下的威胁下,会被迫黄袍加身,从而致使反叛。C.宋太祖为了规劝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答应他们若镇守藩地会出资为他们买田置宅,颐养天年,为子孙立基业,于是他们都主动称病请辞。D.王夫之认为根基不稳的宋太祖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杯酒释兵权,是因为善意仁心的上天彰显莫大的恩德来启迪他,教导他,使得他拨开迷雾见青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2)夫宋祖受非常之命,而终以一统天下,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者,何也?14.结合材料二王夫之的评论,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因雨和杜韵王阳明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怜菊尚存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上疏论事,得罪宦官刘,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写下此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韵”指依照他人诗作的押韵创作的诗,本诗既使用了杜甫诗工整端严的“韵”,也写出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神”。B.第三句的“生白发”用语新奇巧妙,既是拟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雾苍苍茫茫,就像是沧江生出的白发。C.全诗皆从主观写景,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没有明诗常见的理学味道,以情驭笔,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将客途所见之景与由此引发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动人。16.《文心雕龙》中说,诗文应“情以物迁”,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秋冬时节,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变红,很多地方都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红叶。欣赏美景的同时,不少人会A。叶子变红,奥秘就在于植物色素在叶片中的含量与相对比例的变化。植物叶片中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三大类色素,其中,对叶子变红“贡献”最大的当数花青素。春夏季节,叶绿素是植物叶片中含量最多的色素,以呈蓝绿色的叶绿素a、呈黄绿色的叶绿素b为主,主要负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的吸收和传递。只要有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叶绿素的合成速率就会大于降解速率,而叶绿素a、b可以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光和蓝紫光,反射绿光。于是,不断积累的叶绿素令叶子(甲)。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叶绿素的合成被抑制,此时叶绿素的合成速率小于降解速率,B。与此同时,在一些种类的植物中,叶片细胞中的花青素含量迅速增加,细胞质积累的可溶性糖逐渐增加,呈酸性。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逐渐呈红色,因此叶片逐渐变红。①影响色素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基因数量众多,②任何关键基因的一个突变都有可能引起叶色异常。③利用这一点,④科学家遗传转化等技术手段,⑤培训出越来越多的红叶植物种类。例如,“丽红”元宝枫是人工选育的优良变异株系,其叶片在秋天会呈现出明亮而艳丽的红色,比其他品种的元宝枫叶片颜色更红且红叶期更长,原因就是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数量的增加。近年来,有关彩叶植物叶片中叶绿素代谢、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等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人工调控叶色不再是个(乙)的梦。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贡献”,有人说改为“影响”更合适。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1.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艾中华同学参加了生物科研比赛,将写一篇名为《浅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成因》的论文作为研究成果。请你结合文段内容,替他写出该论文的三个关键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做事情,先找准方向再去干;也有人说,可以先干起来,在干的时候也可以修正方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饶平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高二级语文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2.A3.B4.(1)结构上:文章开端引出论题,接着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概述中国文化的重行传统,然后转向论证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论证层层递进,脉络清晰。(2)方法上: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方法;梳理了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和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章说服力。5.(1)重视理论。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我们要从实践经验出发,使理论不断显示出巨大生命力。(2)坚持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要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去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3)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知行合一,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D7.C8.(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9.(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