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_第1页
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_第2页
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_第3页
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_第4页
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三、变化原因的具体分析人的风格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变化,对于词人来说也是,只有经历过一系列的变故词风才会有较大的转变,但是对于李清照来说造成她词风转变的原因有很多,后面将对此进行解析。经过研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主观原因的影响1、家庭环境的因素李清照在后期词风明显的转变虽然说受到了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但是在前期主观原因的影响更为明显。李清照出生名门望族,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轼赏识的“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的文修养极高,在两宋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虽然同样出自名门闺秀但也能善文作诗。良好的家庭环境可谓对李清照的成长有着长大的影响,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心的培养为李清照日后成为文学史上为数不多并且成就非凡的文学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个人天赋的影响虽然一定程度上说,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人很重要但是不得否认的是李清照在少年时期便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据说她在10岁左右的时候便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夏商有鉴当深戎,简册汗青今具在。”这首诗总结出唐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导致安史之乱的教训,劝戒宋朝当时的统治者要为政清廉的鲜明远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用词抒写了多姿多彩的闺中生活,不仅向后人展示了过人的智慧也反映李清照少女时期的活泼可爱和聪慧。在大量的词作当中都有体现,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等。其后在少妇时期李清照与赵明诚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这场天作之合的婚姻为李清照少妇时期的词作提供了许多的题材和感情,使得她的闺阁词更加别具一格。,这种生活在先生所写的《金石录后序》中实有真实的记录:“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可见相同的兴趣爱好使得他们在词作上能够相互帮助,据相关资料可见李清照为赵明诚的《金石录》提供了许多建议,后来赵明诚出仕任官,两人分别两地令李清照思念不已也写下了许多的佳作,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3、个人性格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的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于李清照来说也是如此,在后人传颂的诗词都可见她是一位有着丁香般愁郁的女子,所以平常人眼中的事物都能撩起她敏感而丰富的内心。而她正是通过这些平常的景物和感情丰富的内心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抑或者自己对丈夫的无限的思念之情。因此她前期的词作多为欢快明亮的风格而后期则显得沉闷。同时由于朝廷中政党的斗争使得朝中黑暗,而当时李赵两家正处于政治敌对关系,这也使得她近距离的感受到人世间的黑暗,从而能够“面对惨淡的人生”,才不会被后期连环的苦难击垮。在封建社会里李清照作为女性像男人一样抛头露面的干自己的事业,鲜为少见。(二)客观原因的影响1、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靖康之耻使得李清照国破家亡,朝代的更换或许对于当朝的执政者只是权利的更替,但是对于更多的百姓来说却是生死的转变。作为一个羸弱的女词人只能够用手中词句来诉说心中的愤慨和悲痛以此来稍稍排遣。这是促成李清照词风转变最为根本的原因,也是被世人所知道最多的原因。例如《菩萨蛮》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这首词中展现的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怀念的沉痛之情,当时李清照的故乡在北方,但是北方由于金兵的入侵沦陷,李清照只能被迫南下苟且偷生,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从北到南的迁移并不能体现出深切的故乡情,但是在古代朝廷为了苛捐征税对于户籍制度管理的非常严格,所以许多人可能从生到死都会在户籍所在地。而李清照的思乡之情便是怀念故国,而希望回到故乡就是盼望朝廷能够有朝一日收复祖国大好河山。这种感情在这个阶段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感情层面上,更多的是对于当时朝政发人深省的思考,这种思考跨越了女性地位的局限性,塑造了李清照后期词作比较宏大的格局。2、年龄渐长对个体心境的影响其次,每个人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心境,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在以往分析李清照词风变化的时候我们常常看见的是上面所讲的原因,很容易忽视年龄的变化对于一个词风的影响。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在古代这个年龄应该算是现在的中老年了,而前期的作品自然是在李清照少年时候形成的。一个人就算在现代没有经历任何大起大落的变化其前后的作品和风格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何况是在封建王朝时期经历过沉重打击的女人。少年时期经历的人事都是美好而蓬勃的,词风不论是否涉及到闺阁词都会是积极地,但是人到晚年懂得了生活的残酷和生命凋落之后,心境、词风都会变得较为苍凉沉郁。所以本论文认为年龄的增长也会是李清照词风改变的原因之一。在了解到可能导致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原因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正是由于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使得李清照前期的词作欢快活泼,后期的词作沉重更加有时代思考和理性、愤慨。虽然李清照后期的词风明显由欢快活泼、天正烂漫转变成后期的沉闷压抑、失意落魄和稍稍的豪放。但正李清照仍然为婉约派首推人物。也是由于李清照所经历的灾难才能使得她的词作风格独特并且见解过人被后人赞为易安词。也正因为她所取得瞩目的成就所以不论在哪个时代评价她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四、简要的人物评价通过此次对李清照词作前后两期具体词风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的了解,后面本论文将采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评价李清照。本研究者个人认为李清照是一位经典的文学家,在中国近千年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首先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开创先河的女词人,其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作品无论是从社会文化风俗还是国家朝政的变更都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其次,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其词作也成为婉约派研究的经典之作。虽然,李清照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她的再嫁曾经遭到许多的非议。但是本论文认为所谓经典文学家就应该是经得起时间推敲仍然不会被历史所遗忘,并且所留下的诗作都使得作者每阅读一次都会有着新的体验和心得,永垂不朽的作家总是给人深刻的意义需要人们慢慢了解和研读,而李清照正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一)在文学上的历史成就作为中国代表性的女作家,李清照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可是她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通才,擅长诗歌,尤其擅长与词。在宋代作品已经大量集结行世。根据以往史料所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著录有《李易安文集》十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著录有《漱玉集》一卷、别本五卷,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著录有《漱玉集》三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这些作品在当时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之情,可谓“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先生在年少时期便对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而在创作中往往也是追求句奇险韵:“犹把新诗诵奇句”、“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这些诗词也能说明李清照希望自己的词作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在宋代李清照的诗比词更加得到人的赞誉,就连曾经批判她再嫁问题的南宋王灼也称赞过她的诗歌:“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宋代的词选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分析李清照在词坛上的地位,因此本研究者对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词选做了大概了解,宋代代表性词选大多选了它具有代表性的词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词选家虽然选择了大部分代表性词作但是其他作家的入选数量比较而言,李清照在当时文坛的地位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具有意义。(二)李清照诗词对中国文学的时代意义宋朝商品经济萌芽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对文化的影响,诗词不再成为名门望族的附庸品而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时候的诗词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同时数量上也以往的时候更为可观。但是此时程朱理学也逐渐兴起,理学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妇女的要求也更为苛刻,而李清照便成为了理学抨击的对象。因此李清照的诗词必定不能成为经典之作登上大雅之堂。其次,先生的“再嫁”也决定了她在宋代不可能成为经典人物。但是李清照的词作在一定程度上很少被这些传统道德所束缚,相反的是后人能够通过女性的视角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这对于后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李清照的诗词在文学上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从词中景物的选取以及其中所运用的手法对于后人来说都有着非同凡可的借鉴价值,所以不得不说李清照是宋朝一位具有光辉的女性和一位天资聪慧的词人。同时李清照整体的写作风格上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通过自己的眼睛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再通过笔下的词句描绘出现实中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情并赋予一定深度的寓意使得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此外李清照的词作有着以下几个不同于其它词作家的特点:一是借用典故,来生动形象的表达自己所有描摹的景物和所要表达情感,又不会使诗词先得冗余;二是前期描绘的是闺阁生活后期描写的是家破人亡的愤慨。是李清照并不是一味的抒发个人的感想而是不断地在此种做内在的反省,例如当北宋被金人攻陷是李清照曾作《菩萨蛮》和《乌江》等来抨击朝政的无能,使得诗词不仅仅是达官贵人的附庸品,更多的是赋予其更深刻的含义;三是不同以往的闺怨词晦涩难懂,而是使得词句读后感觉顺畅自然、言简意赅却有通俗易懂。这些都能够说明李清照对于文学史有着非凡的研究价值。以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能不认为李清照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经典的作家。引文注释[1]在线图书馆[2]百度:[3]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人间词话》王国维[5]罗斯宁、彭玉平:《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 [7]李清照:《青玉案》,《李清照集笺注》第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李清照:《念奴娇》,《李清照集笺注》第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9]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第8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