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经世济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45分钟75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解析】选C。据材料“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涉及农业收成、雨水等,并且“田”字的书写也很“形象”(井田制),卜辞中有多种农作物及农具记载,这些都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农业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突出了人们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故选C;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发现诸多有关“农业”的记载,没有体现“阶级”差别,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商人成长为社会统治阶层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儒学兴起带动商业的繁荣【解析】选C。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私商崛起,即商业经营方式由国家经营转变为私人经营,C正确;自战国开始,中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比较低,排除A;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B;儒学提倡“重义轻利”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D。3.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公元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植小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时期在南方推广小麦种植,推动了稻麦复种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使用的效率,故选D;东晋时期扬州地区主要为汉族,且此举并未促进游牧民族封建化,排除A;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种植小麦,先北民南迁,再有南方种植小麦,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补偿训练】新农具的增加是秦汉时期农具发展的显著特点,二齿耙、三齿耙、大型犁铧都是西汉时新出现的。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使用“耦犁”,比起“跖耒而耕”提高工效十多倍,还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这反映出 ()A.精耕细作模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C.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D.男耕女织模式的推广【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发明都属于先进的生产工具,说明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有所发展,A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说明生产力发展,未体现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B;铁犁牛耕推广是材料的部分表现,且属于精耕细作模式,排除C;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分工,排除D。4.(2024·衡水一模)《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西南至云南,西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汉代的盐铁制度 ()A.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解析】选B。由材料“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可知,汉代盐铁官设置分布广,目的是控制地方盐铁官营的利润,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盐铁官营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的经费需求,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A;“开创了”表述过于绝对,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C;材料只涉及盐和铁的生产,无法得出“物美价廉的商品”,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深化点拨】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盐铁官营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也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5.(2024·福州四模)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中上游的南阳、襄阳、汉中等地,无论是移民还是原住民,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动乱的加剧 B.宗法传统的影响C.农耕经济的需求 D.士族制度的兴盛【解析】选A。据材料“汉水中上游……移民还是原住民”可知,城邑、坞堡、戍垒均具有防卫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为避战乱而南迁的移民以及当地的原住民,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城邑、坞堡、戍垒内据险自守,从而形成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的聚居状态,故选A;宗法传统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祖先和维系亲情,城邑、坞堡、戍垒的聚居方式并非以家族血缘为基础,宗法传统影响的说法与信息不符,排除B;在封建社会,我国南北均为农耕经济,因此,农耕经济需求不能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原因,排除C;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特权阶层,士族与其他阶层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因此,不能与其他阶层聚居,排除D。6.(2024·邢台一模)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信息出处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太平广记》A.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B.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C.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解析】选C。据表格内容中“园橘千株欲变金”“以贩鬻蔬果自业”可知,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说明此时农业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故选C;表格仅是述及唐朝时期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但是并没有述及“结果(致富)”,排除A;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排除B;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并没有述及农业的种植方式,排除D。7.唐代孟郊有诗云:“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破衣)。”由此推知 ()A.男尊女卑思想在社会中盛行B.家庭纺织具有纳税和交换的作用C.女织在家庭经营中占据主导D.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农户濒临破产【解析】选B。据材料“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破衣)”可知,织妇努力纺织,将纨素(精美的丝织品)或出售,或缴税,织妇自己仅穿蓝缕衣,反映了家庭纺织品的功用有三:自给自足、纳税、出售,故选B;“男尊女卑”不合题意,材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愤懑之情,排除A;“占据主导”不合逻辑、史实,家庭经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耕”,排除C;“土地兼并”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8.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这主要是因为 ()A.运河周边商业城市崛起B.政治格局变动C.运河改道降低交流成本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主要是因为大运河北段的终点是元朝都城大都,而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故选B;“运河周边商业城市崛起”是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提升的表现,排除A;运河改道确实降低交流成本,但不是河北段大运河商业地位提升的原因,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会冲击北方的商业地位,与题意逻辑不符,排除D。9.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天宝年间,唐朝的贵族和士民崇尚中亚地区的“小头鞋履窄衣裳”服饰,这反映出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故选D;题干中所述及的“小头鞋履窄衣裳”服饰来源于中亚地区,而不是唐朝本土的风貌,也就不能“映射盛唐风貌”,排除A;题干述及的是唐朝的“贵族和士民”,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排除B;题干仅述及中亚地区的服饰影响到了唐朝,并没有述及唐朝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也就无法反映“互鉴”特点,排除C。10.宋神宗和宋高宗都曾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官员们也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这表明了统治者 ()A.鼓励海上贸易的态度 B.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C.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 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A。据材料“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的收益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高,皇帝和官员们均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因此材料表明统治者鼓励海上贸易的态度,故选A;材料涉及的是鼓励海上贸易(对外贸易),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态度,并且中国封建社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体现海外贸易对宋朝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南北经济情况等,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排除C;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以贯之的政策,排除D。11.《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缌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的变化 ()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解析】选C。据材料“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可知,宋代典卖田宅需详细记录四邻位置,并询问本宗亲族,这显示了宋代对田宅交易程序的进一步细化,这些规定与变化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故选C;题干中主要讨论的是交易流程的规定,并未直接体现对交易双方权益的保护,排除A;材料主旨是宋代商品交易程序的规范,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排除B;材料仅涉及了政府法律规定,不能说明政府政治治理能力提升,排除D。12.(2024·义乌三模)据史料记载,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州、府仅有十多个,宋神宗元丰年间已增加至四十多个,宋徽宗崇宁年间更增至五十多个。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州、府增长主要得益于 ()A.经济结构的转变 B.城市功能的转型C.传统农业的进步 D.基层市场的涌现【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水利设施的完善、农具的改进、耕作制度的优化等,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又促使了州、府的规模扩大,以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和居住需求,故选C;就全社会来看,宋朝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压倒优势,A史实错误,排除;城市功能的转型,如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且这种转型更多地体现在城市内部功能的调整上,而不是直接导致州、府规模的扩大,排除B;基层市场的涌现更多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但它并不直接导致州、府规模的扩大,排除D。13.(2024·甘肃选择考·T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其白银主要来自日本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14.(2024·蚌埠四模)明清时期,番薯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人们信仰中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有民众建造庙宇对其进行供奉,至今仍然可以在福建等地区见到“先薯祠”“先薯亭”等。由此可以看出 ()A.粮食问题得以解决B.番薯已成为主要农作物C.农耕文明影响深远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解析】选C。据材料“经常会有民众建造庙宇对其进行供奉”可知,番薯在明清时期作为高产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人口增长,从而得到了社会民众的供奉,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下,人们对粮食的重视,故选C;番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粮食产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排除A;当时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依然是小麦和水稻,排除B;番薯来自海外,所以材料只能体现外来物种对中国的影响,“交流”的说法不成立,排除D。【补偿训练】(2024·运城二模)张春华在《沪城岁事衢歌》中记载,从明代开始,农民除种粮食之外,还种棉花,“下农种木棉三五亩”,或夫妇“人踏二亩”。“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这一现象 ()A.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C.促进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印证了手工业生产关系的革新【解析】选B。据材料“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可知,明代农民种植棉花,用以换取钱米,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故选B;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南宋时就已经完成,排除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主旨是明代农民种植棉花以换取钱米,没有涉及雇佣劳动,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关系的革新,排除D。15.(2024·南宁二模)明代中后期,河南通许县县民“工十之二,商十之三,医、僧、道、阴阳、卜筮十分之一”。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变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泾阳县“民逐末于外者,十之八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雇佣关系的普遍化B.朝廷放松了社会控制C.土地兼并日益加剧D.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解析】选D。明朝中后期,河南、陕西等地的县民从事农业之外职业的不断增多,这主要是由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使得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题干所述为县民越来越多地从事农业之外的其他职业,并未提到劳动关系是否为雇佣关系,且雇佣关系普遍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所述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朝廷放松社会控制导致的,排除B;题干所述县民从事农业之外的职业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与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补偿训练】宋代,兼并之家“物业不一,或有邸店房廊,或有营运钞物,初无田亩,坐役乡里”,并通过进纳、科举、联姻等形式进入“贵”的行列。社会用官名称呼富人成为时尚,如员外、承务、郎等较为普遍。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A.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开放B.商品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D.商人挑战士大夫的地位【解析】选B。首先,兼并之家的财富来源多样化,不仅依赖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还包括了商业和贸易等非农业活动,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这些家庭能够通过科举、联姻等手段提升社会地位,说明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的世袭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最后,用官名称呼富人成为时尚的现象表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联系日益紧密,富人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影响力增加。综上所述,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影响了社会生活,故选B。16.(2024·昆明二模)明初,吴江盛泽镇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时期《吴江志》所载市镇尚无其名,到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这反映出 ()A.城市化进程依赖商业活动B.商品贸易推动市镇兴起C.商人活动影响市镇的盛衰D.商品生产决定商业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居民附集,商贾渐通”“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可知,吴江盛泽镇在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开始称为市,说明它是通过丝绸业和商品贸易逐渐发展起来的,故选B;据唯物史观可知,商业活动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城市化进程依赖商业活动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反映了盛泽镇的兴起,未提及衰落,商人活动影响市镇的盛衰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影响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水平,商品生产是影响因素之一,商品生产决定商业发展的说法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不符,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27分)17.(14分)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菜;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仅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8分)答案:(1)引进外来物种;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化种植,种植范围广;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品种多样,用途广泛。(8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西瓜起源于非洲”可知,引进外来物种;据材料“924年……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可知,栽培历史悠久;据材料“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可知,规模化种植,种植范围广;据材料“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可知,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据材料“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西瓜不仅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工艺品”可知,品种多样,用途广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意义。(6分)答案:(2)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6分)【解析】第(2)题据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可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据材料“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可知,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凉拌小菜”“荐茶佳品”可知,丰富了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18.(13分)(2024·长郡中学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元朝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摘编自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等材料二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记载大抵见于《诗经》,其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外城围墙外是护城河。城市建设先营宫室、宗庙,厩库次之,居室为后。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13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聚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职能。(2分)阐述: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六 可能性教学实录 苏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周教学实录(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半包合同书墙纸铺贴验收流程
- 2025年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中级)职业技能考试题(附答案)
- 泉州疫情防控课件
- 猴年微信祝福语
- 河南疫情防控课件
- 大连城市榜样评选启动典礼活动策划案
- 2024年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
- 工程质检员个人工作总结
- 混凝土重力坝的防渗加固措施
- 压力容器的焊接课件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谅解备忘录签署版
- 中考数学《统计与概率》专题复习(含答案)
- 《图形创意设计》PPT课件(完整版)
- 胬肉攀晴中医护理常规
- 电力行业迎峰度夏措施检查情况表
- 煤矿培训教案机电安全知识
- 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申请报告及意见表
-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研修总结(廖信崇)
- 019-注塑首件流程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