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元、清《战国策》序跋定稿_第1页
试论宋、元、清《战国策》序跋定稿_第2页
试论宋、元、清《战国策》序跋定稿_第3页
试论宋、元、清《战国策》序跋定稿_第4页
试论宋、元、清《战国策》序跋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策》作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出现各种注本,而对于《战国策》的序跋的价值,却少有人注意。文章按照朝代收集了《战国策》序跋的相关材料,并分析历代序跋的特点,包括品评他人,指出他误;旁征他籍,参校补注;评价公允,观点新颖。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究这些序跋的创作原因以及价值,以期引起人们对《战国策》序跋的重视。关键词:《战国策》序跋;特点;价值AbstractAsanimportantclassicbookforstudyingthehistoryofthewarringstatesperiod,thepolicyofwarringstateshasbeenpaidmuchattentiontobyresearchers,withvariousnotesappearing.However,fewpeoplepayattentiontothevalueof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thepolicyofwarringstates.Accordingtothedynasty,thispapercollectstherelatedmaterialsof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thepolicyofwarringstates,and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alldynasties,includingthecommentsonothersandpointingouttheirmistakes.Byrecruitinghimtojointheschoolnotes;Theevaluationisfairandtheviewpointisnovel.Onthisbasis,thispaperfurtherexploresthereasonsandvaluesoftheseprefaceandpostscript,inordertoarousepeople'sattentionto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thepolicyofwarringstates.Keywords:"strategyofwarringstates"prefaceandpostscript;Characteristic;Academicvalue目录一、引言 1二、宋、元、清《战国策》序跋概况 1(一)宋代《战国策》序跋 1(二)元代《战国策》序跋 2(三)清代《战国策》序跋 3三、《战国策》序跋主要特点 3(一)品评前人,指出他误 4(二)旁征他籍,参校补注 4(三)评价公允,观点新颖 5(四)态度各异,观点矛盾 6四、作者作《战国策》序跋原因 7(一)考正《战国策》的篇目及流传版本 7(二)阐明观点 8(三)受人所托,为人所作 8(四)抒发情感 8五、《战国策》序跋的价值 9(一)史料价值 91.作者史料 92.版本史料 9(二)文学价值 10六、结语 11注文 11参考文献 附录 13致谢 14试论宋、元、清《战国策》序跋一、引言《战国策》又有《国策》的称法,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分为12册33卷,主要记述的是战国时期策士的言论和政治主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到了西汉,刘向将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编订,共三十三篇,并为它作了第一篇序。此后在流传的过程中,《战国策》也有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注本,历代的研究者为其作序,并对《战国策》多有校正补注。《战国策》在流传过程中,文章多有散佚,文章的字句也脱误,因此非常难读,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对这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序跋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因此后人对这些研究者所校释的各个版本进行整理研究,从序跋角度进行切入,能够更加简单快速地了解研究者的思路和其所著之书的宗旨内容,从而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会更加简便。《战国策》的序跋多有对其篇目、版本、佚文等进行考证,还有对他人研究版本的评价和对原书的错误脱漏进行校正说明。这些序跋各具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前人的作为在后人的序跋中也会有所提及,并且这些序跋中还涉及到研究者成书的背景、时间、创作缘由等。因此,通过对这些序跋的研究,能够观察到《战国策》在流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对考证《战国策》的版本等方面也大有帮助。历来不乏对《战国策》的研究,但对《战国策》序跋的研究却并不多,收集《战国策》历代的序跋,并对其概况进行简述,再分析序跋的特点并进行归类,初步了解他们所序的内容,继而对这些研究者的创作缘由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对这些序跋的学术价值进行研究,肯定这些序跋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人们对其价值的重视。二、宋、元、清《战国策》序跋概况《战国策》注本流传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序跋的资料也随之逐渐丰富起来,主要集中在宋代、元代、清代和近现代。(一)宋代《战国策》序跋刘向版本的《战国策》和高诱注至宋朝已有缺失,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重校战国策序》中记录了刘向《战国策》流传过程中缺失的篇目,此后曾巩便寻访各大家,收集材料,将《战国策》补回了三十三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到了北宋末期,李格非《书战国策后》主要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慨。王觉在《题战国策》中主要论述自己的成书过程,并提出对《战国策》的看法和评价。孙朴《书阁本战国策后》则是简略的说明自己对《战国策》的校订补正的过程。篇幅短小,并且在其后增添了刘原父语点出了《战国策》舛误之多,定本之难。耿廷禧《战国策括苍刊本序》除却说明文的舛误以外,还提到袁悦对《战国策》的评价是:“天下要惟此书”,肯定了《战国策》的重要性。姚宏本的影响很大,备受学者的推崇,因其《剡川姚氏本战国策》保留了刘向原本的面貌,给后人留下了真实的史料①。之所以能够保留刘向的原貌,在于姚宏考校时非常严谨。在姚宏《题战国策》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姚宏对《战国策》的考校用功很深,参校了多个版本。另一方面还对其佚文进行了研究,并举出其他书籍中所存的《战国策》佚文。另一个与姚宏本一样影响很大的是鲍彪本。其在《战国策注序》中说明了自己要成书的缘故和过程,鲍彪通过考证《史记》和《汉志》等书,对《战国策》进行重新排序,将西周定为了正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姚宽的《战国策后序》更倾向于是在姚宏的基础之上进行编写的,内容上没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将姚宏提到的其他书籍所存的佚文进行了统计,共计二十六篇。(二)元代《战国策》序跋元代对于《战国策》的校注极少,仅有吴师道一人。宋鲍彪在他的注本中将西周定为正统,反认为高诱注疏略不全,甚至改变了原来的一些字,这样的讹舛饱受争议,此后更是被大部分的研究者批驳,于是文学家吴师道对鲍彪本进行校订,完成善本,吴师道本逐渐流行起来。由于鲍本的舛误,吴师道着手对鲍本的校注,并做了三篇序:《战国策校注序》、《曾序跋》和《姚序跋》,其内容表现出对姚宏本的赞赏,认为姚本具有典则,并且对鲍本进行驳斥,称鲍本“谬妄”。陈祖仁的《战国策校注序》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了简单的概述,表达了自己对前人校注的《战国策》的向往,并对《战国策》所出现的缺漏之处进行简单地说明。(三)清代《战国策》序跋清代《战国策》的序跋资料丰富,甚至超过了宋代。但要论注家,却远不及宋代。晚清的于鬯有注本,但是未见其刊行。乾隆时期,皇帝下令编订《四库全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研究者的创作。清初学者钱谦益在其《高诱注战国策跋》提到了鲍彪对《战国策》的殽乱和吴师道对鲍注的驳正,除此之外,还提到了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赞美这两部是“双璧”,缺一不可,而后来的版本大都离不开这两本的影响,并且在他们的序中不断被提及。随后陈贻典的《古本战国策跋》主要介绍了古本战国策,提到了钱谦益所得的两个善本,即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卢见曾在《刻姚本战国策序》表示其发现了高氏本的反切之学,也提到了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藏书家黄丕烈和卢见曾一同校勘,完成了《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并札记》这本书,黄丕烈为其作了前序,邀顾广圻为之作《战国策札记后序》,所以卢见曾在后序中提到“后世欲读《战国策》,舍此本其何由哉”,言辞间满是骄傲和赞赏,是对自己和黄丕烈共同校勘完成之书的肯定。晚清时期的学者于鬯的《战国策注序》相较于前人,更多了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不仅仅只着眼于国内的研究,更放眼至国外的研究,在其序文中就提到了日本的研究学者,如关脩龄、横田维孝等。《四库全书》收录了《战国策》和前人所作的不同注本,因此也有相关的序跋。如《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战国策注二十三卷孔昭焕家藏本提要》篇幅长,主要对前人的注本进行概述。《鲍氏战国策注十卷内府藏本提要》和《战国策校注十卷纪昀家藏本提要》主要介绍鲍彪和吴师道的注本。国外研究者所作的序跋有日本大师关脩龄的《战国策高注补正序》和横田维孝的《战国策正解序》,于鬯认为这两家的研究虽然不够有深度,比较浅薄,但是依旧是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的。关脩龄在《战国策高注补正序》中分析了一些人毒视《战国策》的缘由。横田维孝的《战国策正解序》中对有些人毒视《战国策》缘由的分析给出了和关脩龄同样的说法,但就其内容而言,更加丰富和深刻。三、《战国策》序跋主要特点《战国策》有诸多序跋,这些序跋的作者在所作的序跋当中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思想不一、角度不一。从而使这些序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综合历代的《战国策》序跋,根据其内容将其特点分为以下四个类别:(一)品评前人,指出他误《战国策》的版本众多,对于这些版本的优劣,研究者在序跋中有对其他版本进行评价。因此,所谓品评前人就是对前人所注版本的评价,指出他误就是指出这版本中存在的错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补正。引起后人最大争议的是鲍彪,鲍彪本存在着很大的谬误。之后的研究者,对于这个版本都进行了驳斥。正因为鲍彪本的讹舛,元朝吴师道对其进行了补正。吴师道在其《曾序跋》中提到“鲍以赧王为西周君,而指为正统,此开卷大误”,一语道出鲍彪本的最大的错误在于将西周定为正统并将西周置于卷首,鲍彪认为高注“疏略谬妄”但吴师道认为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并无根据。钱谦益在他篇幅不长的《高诱注战国策跋》中简明地写道“《战国策》经鲍彪殽乱,非复高诱原本”。卢见曾在其《刻姚本战国策序》则评价鲍彪这种做法,乱了古本。正因如此,后来的于鬯评价他“窜乱古本”。这些研究者一致地驳斥了鲍彪本并且认为其对古本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鲍彪为同一时期的姚宏本由于姚宏严谨细心地对材料进行考校,更加地接近古本,是一个较好的本子,吴师道本就是通过参校姚宏本补正鲍本而来。因此在对鲍彪本进行驳斥的同时,研究者们对吴师道的善本表示赞赏,如顾广圻在其《战国策札记后序》中提到“吴师道驳正鲍注,用功甚深”,于鬯则称赞“吴氏考校之密”等,这都是对吴师道本的肯定。对于鲍注的讹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进行了驳斥,原本流行的鲍本流传至元代,被吴师道进行补正后逐渐被吴本所取代,吴本成为当时较好的善本。序跋中对前人版本的品评与指正也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二)旁征他籍,参校补注《战国策》一书衍文脱字,舛误极多,这就造成了研究者完成对其注解的难度,历代研究者便只能旁征大量的有关书籍进行参照比较,以免出现错误,这样才能完成自己对《战国策》的校注。在他们的序跋中就能体现其参校的过程。《战国策》一书脱漏之处极多,西汉刘向的序中就已经对此作了简要说明,在序中提到其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姚宏在对《战国策》进行校注时,在其序文中就例举了“埊”字,此字在《唐史释音》、《亢仓子》、《鹖冠子》、《切韵训诂》这几本书中皆有记录,姚宏收集了很多的本子,光是校订离次,就达到了四百八十余条,可见其严谨。在姚宏的《题战国策》中言及《战国策》的“正文遗逸”,姚宏开始对佚文进行整理,《史记正义》、《春秋后语》等书中保存了相关的佚文,姚宏便将它整理出来,根据姚宽所记录,一共整理了二十六则。为了能够定本,姚宏还寻书数年,以至于最终定本之后,欣喜不已,可见成书之难。孙朴历经八年,参校了苏颂、钱藻等人的版本和集贤新院本,得五百五十字,最终定本。王觉《题战国策》中对于校注的完成也是通过参考其他书籍来完成的,在其序跋中说道:“因借馆阁诸公家藏数本参校之”,可见要完成校订补注必须旁征他籍,通过对其他书籍的参照,有足够的参考资料才能够完成校订。鲍彪重校了《战国策》的顺序,将西周定为卷首,并为其作注,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鲍彪在其序文中言及自己的成书过程,说自己考《史记》、《汉志》、《说文》诸书才为《战国策》作注。吴师道在其序文《战国策校注序》中言及自己参姚本补正鲍本的时候也是“参之诸书,而质之《大事记》,存其是而正其非,庶几明事迹之实,求义理之当焉”不仅要参校姚本,还要参校其他书籍。于鬯在《战国策注序》中列举了林氏《战国纪年》、黄氏《周季编略》、顾氏《七国地理考》等书,认为这些书能够为读《策》提供更好的借鉴与帮助,由于于鬯处于晚清时期,不仅能够参考前人的研究,还放眼至国外的研究,“吾朝无国策注家,而日本却有之。鬯所见关修龄《高注补正》、横田维孝《正解》、平井鲁堂《讲义》三家”除却讲义不足云,其他两者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综上所述,诸多研究者在进行校注、完成定本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旁征他籍来作为参照,才能使得本子更加完善,不至于出现更大的缺漏,才能为后来的研究者的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借鉴。(三)评价公允,观点新颖《战国策》序跋中研究者作出评价的对象大至分为两类:一是评价校注版本的优劣,二是评价《战国策》原书好坏。其中一部分研究者给出的评价相对客观公允,表达的观点也比较新颖。于鬯的序文受到推崇与他的创新性是分不开的②。于鬯序跋的创新性,在于他研究范围之广,具体表现在他不仅研究国内的注家,还对国外的注家版本进行研究,如日本的关脩龄、横田维孝等,还提出了“惟是其书既介经终史始之间,则其人其才,必可以注经,可以注史,然后可以注此书”的观点,认为注者应当在兼备良好的才华的基础上进行注经、注史,最后才能注《战国策》,一方面将注《战国策》的重要性列于注经注史之上,一方面又对注经之人有才华上的要求。在于鬯之前没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前人大都关注自身或者他人的注本,直接对已有的成果进行评价,而于鬯这一说法一定程度上提醒了其他研究者在对《战国策》进行校注时,不能忽视对自身的素养的加强,观点新颖独特;在对前人的评价上,历代的研究者对于鲍彪本的看法几乎都是“谬妄”和“窜乱古本”,这些评价一边倒地批评鲍本,少有称赞。而于鬯,他在《题战国策序》中除了评价鲍彪本“窜乱古本”以外,还赞其缀补之勤,评价吴师道则是赞其考校之密,评价高诱注则说其既古而多佚,评价公允,并不一味地批评或赞赏。同样在鲍彪本的看法上,《鲍氏战国策注十卷藏本提要》评价缙云鲍氏的校注本即使存在一些瑕疵,但仍然是优秀的注本。唯有在东周与西周谁为正统的问题上,鲍本犯了巨大的舛谬,在这一角度上看,是不如吴师道本和姚宏本的,非常公允。卢见曾在《刻姚本战国策序》中提到了反切之学,即“急起、缓气、闭口、笼口之法”,并认为这反切之学是始于高氏,在此前并未有人关注这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新颖的发现。一直以来认为《战国策》是“邪说”的人并不在少数,北宋曾巩就提出了“邪说害正”的观点,但在并未有人仔细地探讨其被称为“邪说”的缘由,日本学者关脩龄在其序跋《战国策高注补正序》中斥责“夫学究何为反以害乎名教饬戒子弟,令勿披览也,要苦其难读,而为护短之计”,横田维孝也在其序跋中提到“害乎名教,而饬戒子弟”揭露了学究们坚持毒视《战国策》的原因,反对他们将《战国策》视为离经叛道之说。(四)态度各异,观点矛盾《战国策》常被认为是纵横家说,其表现出来的思想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有损封建统治的利益,是不符合“正统”的,因此常被批驳成坏人心术的“邪说”,这也对一些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又因为《战国策》具有很高的价值,研究者在其所作的序跋中,在对《战国策》的看法上,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北宋曾巩在《重校战国策序》中对于《战国策》的评价是“邪说害正”,邪说就是《战国策》中的游士之说,游士之说会妨害正道。但在是否要销毁《战国策》态度上,曾巩却又表示反对,他肯定了《战国策》“反面教材”的价值,也就是向世人解释游士之说,使世人知道这种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以达到明世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了《战国策》的正面价值,认为它记载了从春秋至秦汉二百四十五年的事,因此不可以废除。同曾巩一样,李格非在其《书战国策后》称《战国策》为“倾夺之说”,明显带有贬义的色彩,他认为纵使其中的事情不足称道,但是依旧有人去读,只不过是因为《战国策》的文辞之胜而已。但另一方面又说其“上薄六经,下绝来世者”,肯定了《战国策》的价值。王觉在《题战国策》中说《战国策》:“变诈百出”另一方面则说:“爱其文辞之辩博”。从三人所表明的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对待《战国策》心理上的矛盾,一面否定《战国策》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一面又肯定它的文辞和价值。这也是当时许多人对《战国策》所持有的看法。四、作者作《战国策》序跋原因研究者创作《战国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自序其意”,即序自己的用意,是对所注之书的整体上的说明,包括考正《战国策》的篇目及流传版本、介绍自己的成书缘由和成书过程、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另一方面则是受他人所托,为他人的版本作序跋。(一)考正《战国策》的篇目及流传版本刘向所定著的《战国策》有三十三篇,但在其流传的两千多年中,有所散佚,注本有所增多,研究者作序跋介绍了它的现存状况。至北宋,曾巩的《重校战国策序》就提及《战国策》已阙十一篇,是由曾巩访遍士大夫家才将其复完成三十三篇,然而这三十三篇却不一定就是原来刘向版本的样貌。姚宏也记录了《战国策》流传至他这里,刘向所录的已阙二卷,高诱注八篇,今有十篇,将版本的所缺所增都列在序跋之中。由此可知《战国策》篇目的变化。而对于所流传的版本,于鬯的《战国策注序》中就仔细地对前人所作的版本进行了评价,介绍了不同的版本和其所具有的特点,如高诱注本、鲍彪注本、姚宏注本、吴师道注本等。除此之外,在他们的序跋中还常常提到了刘、钱、集等版本,于鬯在其序跋中对此有解释,称刘者即刘敞本,钱者即钱藻本,集者即集贤院本。《鲍氏战国策注十卷内府藏本提要》就是为了对鲍彪本进行详细的解说。《战国策》的注本版本众多,而这些版本的质量有优有劣,作者作序跋对这些版本进行考正,也点明这些版本中所存在的错误。(二)阐明观点前人所注的版本有好有坏,所表达的观点也不同,由于他们观点的不一致,研究者常常针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赞成或者反对,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刘向认为战国的那些谋士是“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曾巩对此却嗤之以鼻,认为他是被流俗所迷惑,并在序跋中举例孔孟的作为,赞扬其不被世俗的看法所迷惑,从而引出对那些策士的所作所为的批判,反驳明确而有力。而吴师道则作《曾序跋》赞同了曾巩的这种观点,称“其论正矣”,之后展开了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日本的关脩龄和横田维孝作序跋表明了对那些称《战国策》为“邪说”的学究的不满,揭露他们毒视《战国策》的缘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三)受人所托,为人所作各研究者为《战国策》进行校注,校注完成后,作者往往会为其作序,但除了作者自己主动创作序跋,介绍书籍以外,还有可能是研究者受到他人的请求,从而进行序跋的创作。这在他们的序跋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黄丕烈和顾广圻以卢见曾雅语堂精刻本为底本进行对《战国策》的校勘,完成了《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并札记》,顾广圻的《战国策札记后序》就是受黄丕烈所邀创作的,在其序跋中提到黄丕烈:“属广圻为之序”,于是顾广圻爰序附于《札记》后。还有元代陈祖仁在《战国策校注序》中提到囊君来言:“君宜序之,幸勿辞”指的就是邀请陈祖仁为向往已久的吴君本作序。这也算是了却了陈祖仁的一番夙愿。(四)抒发情感《战国策》序跋中不仅仅是对书籍内容的再表达,研究者出于对自己情感上的一种抒发,或是对前人版本的赞赏,或是对自己成书之艰难的叹息,在序跋中也会有所表达。吴师道的《姚序跋》记载了姚宏的生平事迹:“忤秦桧,死大理狱”,还写道“异时当广传写,使学者犹及见前辈典则,可仰可慕云”,对于姚宏不畏生死敢于忤逆权臣,坚守自己的气节,吴师道仰慕钦佩、称赞不已,感情真挚充沛。姚宏在序中描述了自己成书的艰难,在校订数年最终完成之后发出一声感叹“尚觊博采,老得定本,无刘公之遗恨”,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陈祖仁的《战国策校注序》更加抒情,先是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又感叹自己未能得见吴君校注的《战国策》,到最后终于“得观吴君此书于身后,且知其所正者有所本,而又嘉刘掾不以死生异心而卒其宏也”,整篇文章散发其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可以窥见陈祖仁内心的激动与深感自己有幸能够为吴君本作序。五、《战国策》序跋的价值(一)史料价值1.作者史料《战国策》的序跋在对于研究者的成书时间、生平事迹、甚至所任官职等有一些简单的概括。如曾巩在其序文的最后就落款“编校使馆书籍臣曾巩序”。再如孙朴在其序跋中说明了自己入馆时间成书时间。除此之外,在他们的序跋中,研究者介绍自己或者提及他人时,往往会带上地名,说明研究者是何方人士,如“南丰曾巩”,姚宏《题战国策》中就以“南丰”来指代曾巩,“缙云鲍氏”则是指鲍彪。陈祖仁在序跋的最后落款为“浚仪陈祖仁序”。通过这些序跋就可以得知研究者是哪里人,对后人考正作者有很大的帮助,并且研究者的生平事迹有时也会在其他研究者的序跋中被提到,如吴师道的《姚序跋》就对姚宏的死因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说姚宏是因为“忤秦桧”才入狱而死。陈祖仁的序跋更是对自己始登史馆到最后有幸为吴君本作序的经过都进行了说明。这些都为研究作者、了解作者提供了真实的参考。2.版本史料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战国策》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是无论是《战国策》本身,还是其不同的注本总会因为各种原因丢失,到今日已经不可见了。而在这些研究者的序跋中,却对出现的版本有提及或者说明。姚宽在《战国策后序》中详细地列出了其兄姚宏所收集的佚文出处,这是对姚宏所作所为的一种证明,后人就可以通过姚宽所列举的这些书籍来对姚宽所收集的佚文进行考证。最为出名的版本是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曾为钱谦益购得。在黄丕烈序跋中又可得知梁溪安氏本的散佚:“梁溪安氏本,今未见,见其影钞者”,除此之外还有提及卢见曾的集贤院本,到了清朝的于鬯更是对所出现的版本进行了评价和说明。在这些序跋中,可以看见版本是如何流传的,不仅如此,卢见曾和陈贻典更是在序跋中记录了绛云楼大火这个史实,无数书籍被毁,所幸这两个版本并未损坏。因此,即使这些版本有的已经失传,研究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序跋来探究这些版本的源流,对这些版本的流传过程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虽然这些都是《战国策》的注本,但是这些版本却因为研究者参考的资料的不同,创作的缘由不同,导致其内容也不同。如吴师道本是以姚宏本为底本进行对鲍彪本的校注,黄丕烈本则是以卢见曾的集贤院本为底本进行校注,并且吴师道本是缘于鲍彪本出现了很大的错误,因此吴师道才进行对鲍彪本进行校正。而鲍彪本人则是因为认为前人版本如高诱注过于疏略不全,因此才参校诸书进行校注。从他们所作的序跋可以看出他们所注版本的不同之处,这对于后人研究《战国策》不同的版本来说有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具有很大的版本校勘的价值。(二)文学价值《战国策》的序跋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还能从中发现它的文学价值。这些序跋有的对所序书籍进行介绍,有的抒发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些序跋也具有议论、说明的特点。说理散文,它具有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且多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进行对自己观点的表达,往往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中心思想。散文在西汉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刘向就是书写说理散文中的代表者之一,其所作的序跋也具有了一些说理散文的特点。他按照春秋之时、春秋之后、战国之时的时间顺序,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地说明君德是如何的逐渐衰微,随着君德的衰微,天下大乱,国家陷入危亡,策士随之登上历史的舞台,游说在各国之间。从其序跋中可以看到刘向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历史的复杂、动乱。整篇序跋叙事中又夹杂着议论。这对后世的说理散文有一定的影响。陈祖仁的序跋就更倾向于叙事抒情,表达了对吴师道版本的向往、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曾巩的序跋则更具有议论的特点,有理有据地对刘向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引入对策士的批判,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十分具有说服力。《战国策》的这些序跋或叙事或议论或说理,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值得后人欣赏,也为后人进行说理叙事时提供了借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六、结语一直以来,研究者们更加关注对《战国策》和《战国策》不同注本的研究,但是对于《战国策》序跋的研究却并不多。直至今日研究者对《战国策》的研究也没有停止,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必定要对这些注本进行参考,而前人对各个注本的评价、对自身注本的介绍都包含在其所作的序跋中,为研究《战国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并且这些序跋还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因此,人们应当重视《战国策》序跋的研究价值,使得研究者对《战国策》的研究更加全面,也让这些序跋在后人研究《战国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价值。注文①俞慧君,高月英,卢芹娟.姚宏《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版本流传述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8):59-62.②龚长春《战国策》序跋述评[J].商洛学院学报,2013,27(5):50-52参考文献[1]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7:1[2]余慧君,高月英,卢芹娟.姚宏《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版本流传述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8):59-62[3]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85[4]龚长春《战国策》序跋述评[J].商洛学院学报,2013,27(05):50-52[5]刘向《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黄丕烈《士礼居黄氏丛书》[M].蜚英馆,2017:2-3[7]姚宏《战国策》[M].武汉:湖北崇文书局本,1869[8]刘向《战国策》[M].齐鲁书社,济南:2005[9]横田维孝《战国策正解》[M].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10]鲍彪、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复印本[M].四库全书[1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65附录历代《战国策》序跋汇总表序号序名作者朝代1《战国策》序刘向西汉2重校《战国策》序曾巩宋朝3书《战国策》后李格非宋朝4题《战国策》王觉宋朝5书阁本《战国策》后孙朴宋朝6《战国策》括苍刊本序耿廷禧宋朝7题《战国策》姚宏宋朝8《战国策》注序鲍彪宋朝9《战国策》后序姚宽宋朝10《战国策》校注序吴师道元朝11曾序跋吴师道元朝12姚序跋吴师道元朝13《战国策》校注序陈祖仁元朝14高诱注《战国策》跋钱谦益清朝15古本《战国策》跋陈贻典清朝16刻姚本《战国策》序卢见曾清朝17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并札记序黄丕烈清朝18《战国策》札记后序顾广圻清朝19《战国策》注序于鬯清朝20《战国策》注二十三卷孔昭焕家藏本提要永瑢等清朝21鲍氏《战国策》注十卷内府藏本提要永瑢等清朝22《战国策》校注十卷纪昀家藏本提要永瑢等清朝23《战国策》高注补正序关脩龄日本24《战国策》正解序横田惟孝日本致谢四年时光匆匆飞逝,当我完成论文,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活时,深感时光易逝,轻松地学习氛围将要离我远去,由衷的感谢老师们的教导,使我在学习生活上受益良多,也万分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阮宪镇老师,从选题开始到论文完成,期间都耐心教导,不断启发,在我遇到困难时为我提供帮助,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依然会将老师们当做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Word常用快捷键由于Word有定义快捷键的功能,在重新指定快捷键后,不能再使用该组合完成以前的操作。例如,按快捷键Ctrl+B可将选定文本改为加粗格式,如果将Ctrl+B重新指定给一个新的命令或其他命令,则不能通过按Ctrl+B为文本应用加粗格式,除非将快捷键指定恢复到初始设置。下面的列表使用说明如下:(1)表中出现的(F)、(E)、(V)、(I)、(O)、(T)、(A)、(W):分别代表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和窗口菜单。(2)(切换方式):表示重复按该键还原操作。(3)Num?:表示小键盘上的数字键。(4)Ctrl+A:表示Ctrl键和A键的组合,其余类推。A.1常规快捷键Ctrl+A(E)选取整篇文档(Ctrl+Num5)Ctrl+R可使段落右对齐Ctrl+B(E)加粗文本(Ctrl+Shift+B)Ctrl+](O)按磅值增加所选定内容的字号Ctrl+C(E)复制所选内容Ctrl+[(O)按磅值缩小所选定内容的字号Ctrl+D(O)修改选定字符格式Ctrl+=(O)将选定内容设为下标(切换方式)Ctrl+E(O)段落居中Ctrl++(O)将选定内容设为上标(切换方式)Ctrl+H(E)查找并修改指定文字或格式Ctrl+*(V)显示/隐藏所有非打印字符Ctrl+I(O)倾斜所选文字(切换方式)Ctrl+Tab(A)在单元格中插入制表符Ctrl+M(F)调整整段缩进Ctrl+L(O)段落左对齐Ctrl+N(F)创建新文档或模板Ctrl+Enter(O)在插入点插入一个分页符Ctrl+O(F)打开已有的文档或模板Ctrl+Up(E)将插入点上移一个段落Ctrl+P(F)打印文档(=Ctrl+Shift+F12)Ctrl+Down(E)将插入点下移一个段落Ctrl+Q(O)删除段落格式Ctrl+Home(E)将插入点移到文档开始Ctrl+S(F)保存当前活动文档Ctrl+End(E)将插入点移到文档结尾Ctrl+T(O)设置悬挂式缩进Alt+/(A)快速选定整个表格Ctrl+U(O)给所选内容添加下划线Shift+F1(W)有关命令、屏幕区域的帮助信息或文字属性Ctrl+V(E)在插入点插入剪贴板内容Ctrl+Alt+I打印预览Ctrl+W关闭文档Ctrl+K(E)插入超级链接Ctrl+X(E)剪切所选内容并将其放入剪贴板Ctrl+Shift+Space-bar创建不间断空格Ctrl+Y(E)重复上一步操作(=F4=Alt+Enter)Ctrl+连字符创建不间断连字符Ctrl+Z(E)取消上一步操作(=Alt+Backspace)Ctrl+Spacebar删除字符格式A.2Ctrl与光标键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上一个英文单词或中文词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下一个英文单词或中文词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上一个段落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下一个段落A.3Ctrl与部分数字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0可迅速在段前增加或删除12磅的行距Ctrl+1改变段落的行距为单倍行距Ctrl+5改变段落的行距为1.5倍行距Ctrl+2改变段落的行距为双倍行距A.4Ctrl与Shift+字母键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Shift+P再通过按“↑”和“↓”键改变字号Ctrl+Shift+>增大所选文字的字号Ctrl+Shift+<减小所选文字的字号Ctrl+Shift+A将所有选定的字母设为大写Ctrl+Shift+C复制选定内容的格式Ctrl+Shift+D段落最后一行文字占满全行Ctrl+Shift+E打开或关闭任务栏上的“修订”标记Ctrl+Shift+F再通过按“↑”和“↓”键改变字体Ctrl+Shift+H应用隐藏文字格式Ctrl+Shift+K将所选字母中的小写字母设成大写,但字母字体大小不变Ctrl+Shift+L应用“列表”样式Ctrl+Shift+M取消左侧段落缩进Ctrl+Shift+N选定段落变为“正文”样式Ctrl+Shift+Q将所选英文字母变为Symbol字体Ctrl+Shift+S再通过按“↑”和“↓”键改变样式Ctrl+Shift+T减小悬挂缩进量Ctrl+Shift+V对选定内容粘贴格式Ctrl+Shift+W只给字、词加下划线,不给空格加下划线Ctrl+Shift+*显示非打印字符Alt+Shift+D插入“日期”域Alt+Ctrl+L插入ListNum域Alt+Shift+P插入页数域Alt+Shift+T插入时间域A.5Ctrl与Alt+字母键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Alt+D在文章末尾插入尾注Ctrl+Alt+F在当前页插入尾注Ctrl+Alt+K启动“自动套用格式”Ctrl+Alt+LListnum域Ctrl+Alt+M创建批注Ctrl+Alt+N切换到普通视图Ctrl+Alt+O切换到大纲视图Ctrl+Alt+P切换到页面视图Ctrl+Alt+T输入【™】Ctrl+Alt+Z返回到光标先前位置Ctrl+Alt+1对当前段落应用“标题1”样式Ctrl+Alt+2对当前段落应用“标题2”样式Ctrl+Alt+3对当前段落应用“标题3”样式Ctrl+Alt+PageUp将插入点移到窗口开始处Ctrl+Alt+PageDown将插入点移到窗口结尾处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