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 课件 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应用_第1页
《园林规划设计》 课件 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应用_第2页
《园林规划设计》 课件 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应用_第3页
《园林规划设计》 课件 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应用_第4页
《园林规划设计》 课件 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的应用

2.1园林艺术形式应用一、形式美的表现形态:

线条美、图形美、体形美、光影色彩美、朦胧美等。园林形式美各种景物都是由外形式和内形式组成的。二、形式美的规律性:1.主与从

主体是空间构图的重心或重点、起主导作用,客体对主体起陪衬烘托作用。2.对称与均衡: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形成左右或上下在量上的均等;均衡是对称的延伸,是一种不等形但等量的特殊的对称形式。(1)对称均衡表现为稳定、庄重和理性,用于规则式园林(2)不对称均衡表现为轻松、自由、活泼、变化,用于游憩性的自然式园林。3.对比与协调:对比强调事物差异中对立的一面;协调强调了统一的一面。对比与协调只存在于统一性质的差异之间,要有共同的因素,如:体量、空间、线条、色调、材料等等。4.比例与尺度:

比例要体现事物整体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一种关系;尺度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见的某些特定标准的尺度感觉。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比例。5.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景物简单的反复连续出现,通过时间的运动而产生美感;韵律是节奏的深化,是有规律但又自由地抑扬起伏变化,从而产生富于感情色彩的律动感。连续韵律、渐变韵律、突变韵律交错韵律、旋转韵律、自由韵律6.多样统一:既显示形式美的独特性,又具有艺术的整体性;也包括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和统一。

形体、风格流派、图形线条、动势动态、形式与内容、材料与质地、线型纹理、尺度比例、局部与整体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的应用

2.2园林布局方法应用

园林布局:是指把一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一、园林布局的形式与特点

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规则对称式规则不对称式

1.规则对称式:有明显的主轴线,在轴线两边的布置是严整对称的,多采用几何图形。

特点:强调整齐、对称和均衡。

代表: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凡尔赛宫、北京天坛、南京中山陵、2.规则不对称式:绿地的构图是规则的,即所有的线条都有轨迹可循,但没有对称轴线。

特点:是空间布局自由灵活,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这种类型较适用于街头、街旁以及街心块状绿地。上海创智街旁公园3.自然式:没有明显的主轴线,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其曲线无轨迹可循。特点:自由、灵活、含蓄、幽雅。代表:我国山水园、英式风景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等。

4.混合式:

综合规则与自然两种类型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控制全园的轴线。

特点:是整齐明朗、变化无穷。多用于现代园林中,在较大规模的现代园林建筑周围或构图中心,采用规则式布局;而在远离主要建筑物的部分,采用自然式布局。(一)根据园林的性质(二)根据文化传统(三)根据意识形态(四)根据环境条件

不同性质的园林必然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园林形式,应做到形式反映特性。由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差异,决定了园林形式的不同。

民族、地域的不同,常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到园林形式的采用。由于地形、水体、土壤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园林形式的不同。二、园林形式的确定(一)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1.景物的最佳视距2.视域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的三个位置:垂直视角:18度(景高3倍)、27度(景高2倍)、45度(景高1倍)三、园林静态布局45°27°18°20m20m20m细部最佳视距碑体最佳视距全景最佳视距最佳静态视距、视角示意图20m1.平视风景: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多利用平地,广阔、宁静。2.仰视风景:仰角大于45`,多利用山地,雄伟、高大、威严。3.俯视风景: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并将观赏点安置在园林中的最高处,多利用盆地、凹地。(二)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

园林对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及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四、园林动态布局1.一般程序

两段式:起景高潮(结束)主景在终点

三段式:起景高潮结景主景在高潮(一)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2.循环程序:

布局:采用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主景区主景物为构图中心。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为主的专类园林,根据自身内容而定其布局。如:植物园、动物园、盆景园等。1.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由各要素有机组合,逐步展现出来的。(二)风景园林景观序列创造手法2.起结开合形成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使景观有头有尾、有放有收。3.断续起伏:利用地形地势变化来创造。4.园林植物的季相与色彩布局: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利用建筑的使用功能、艺术形式及布置安排。项目二:园林艺术方法的应用

2.3园林造景手法应用对比两幅图片,思考中西方古代园林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指导思想讲究自然美,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体现人工美,表达征服自然的哲学思想。造园态度自然拟人化人工化自然审美观念注重”景“和”情“的融合,追求意境美。追求轴线对称、均衡布局、几何图案、韵律节奏的形式美。造园法则景观出乎意料之外,充满偶然性。图案构成精心设计,体现必然性。表现效果含蓄、虚幻,使人感到朦胧、含混。主从分明,重点突出,给人井然有序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指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是园林的核心。中国古典园林中多以峰峦或主要建筑为主景,有些景观价值很高的山石、水和花木也可成为主景。主景是园林的主题和重点。留园冠云峰潭柘寺“帝王树”配景是对主景起衬托作用的,在园林景观中是主景的延伸和补充。主景需要突出,配景则必不可少,但配景不能喧宾夺主,能够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一、主景与配景常用的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2.轴线对称法3.视线交点或终点法4.动势集中法5.对比衬托法6.构图中心、重心法一、主景与配景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为了使构图主题鲜明,常把主景在高程上加以突出,即将主景置于最高峰或中心平凹处。升高的主景一般可以蓝天或远山作背景,使主体的造型、轮廓鲜明突出。北海公园的白塔颐和园的佛香阁一、主景与配景2.轴线对称法在规则式园林和园林建筑布局中,常把主景放在总体布局中轴线的终点。而在主体建筑两侧,配置一对或一对以上的配体。中轴对称强调主景的艺术效果是宏伟、庄严和壮丽。一、主景与配景3.视景线交点或终点法

即把主景置于各条视景线的交叉点或置于主导视线的终端位置。廓如亭一、主景与配景4.动势集中法

又称"百鸟朝凤"法,即主景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一般四面环抱的空间,例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周围次要的景色要有动势,趋向一个视线的焦点上。一、主景与配景5.对比衬托法

配景经常通过对比的形式来突出主景,这种对比可以是体量上的对比,也可以是色彩上的对比、形体上的对比等等。一、主景与配景6.构图中心、重心法在园林构图中,常把主景放在整个构图的重心上。规则式园林,主景放在几何中心上。一、主景与配景1.夹景是以树、山、建筑等将轴线两侧贫乏景观加以屏障,从而形成左右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景观。二、夹景与框景1.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二、夹景与框景

2.框景是利用门框、窗框、山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在特定角度下,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宛如一幅画。画框为园之眼,景为境中情,也称“无心画”。二、夹景与框景

2.框景赏景点与景框的距离保持在景框高2H以上,视点最好在景框的中心,使景物画面落入30°视域内。先有景,则框的位置应朝向最美的景观方向;先有框,则应在框的对景处布置景色。二、夹景与框景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为框景。二者都是在大环境中截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造景手法。二、夹景与框景三、对景与障景(抑景)1.对景

“对”即相对之意。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草坪一隅等),常用建筑、山石、水景、花坛等景物作为对景。1.对景对景又分“正对”与“互对”两种,在视线的终点或轴线的一个端点设景称为正对;在视点和视线的一端,或者在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景称为互对。互对的两个水边亭正对的建筑门口石景三、对景与障景(抑景)2.障景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因此凡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三、对景与障景(抑景)2.障景障景的设置可达到先抑后扬,增强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时可有意屏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区域,在选景和纯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三、对景与障景(抑景)2.障景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形成山障、树障、影壁障和组雕障。三、对景与障景(抑景)四、前景与背景利用背景衬托、表现主景。为了突出表现某个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

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四、前景与背景五、虚景与实景

“实景”是指布置在园中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和园路广场及其组合构成的景观,是园中空间范畴内的现实之景。“虚景”是“实景”以外的,没有固定形状、色彩的,如光影、声、香、云雾、“景在园外”的艺术境界等。

没有实景,虚景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虚景,实景就缺乏灵气。虚实空间上的对比变化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五、虚景与实景六、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

1.分景是将园内的风景分为若干个区,使各景区相互不干扰,各具特色。分景可以用山体、溪涧、茂密的森林等把不同的景区分开。六、分景与隔景

2.隔景是将景物隔离之意,隔而不断,景断意联。从而避免各景区游人相互干扰,丰富园景,使景区富有特色,具有深远莫测的效果。六、分景与隔景2.隔景有虚隔、实隔与虚实相隔之分。可用花廊、花架、花墙、疏林进行虚隔,使游人视线可以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

六、分景与隔景

2.隔景也可用实墙、山石、建筑等进行实隔,使游人视线基本上不能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六、分景与隔景2.隔景

还可用堤、岛、桥或实墙开漏窗进行虚实相隔,使游人视线有断有续地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六、分景与隔景七、透景与漏景

通过透漏空隙所观赏到的若隐若现的景物。由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是景色清楚、漏景则是若隐若现。漏景比较含蓄,有“犹抱琵岜半遮面”的感觉。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七、透景与漏景

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隙、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景深,引人入胜。七、透景与漏景八、配景与添景

配景是指人们视景线前方主景物的辅助景物。添景是指人们视野前方处于中间层次的景物,增加层次感。九、层次与景深手法风景的层次变化可增加景观深度十、实景与虚景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意趣无穷1.借景就是将园外的景色和风光景胜,巧妙地收进园内游人眼中,以丰富园内景色,使院内外景色融为一体。是造园家创造和扩展艺术空间、增加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计成在《园冶》中就总结道:“园林,巧与因借。”“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借景有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等。北京大学未名湖借博雅塔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1)远借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十一、其他造景苏州拙政园远借北寺塔1.借景(2)近借(邻借)就是把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沧浪亭园外沿河景观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3)仰借是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南京玄武湖和鸡鸣寺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4)俯借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5)应时而借是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的景观。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孔”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5)应时而借对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十一、其他造景1.借景(5)应时而借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覆盖,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