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7月12日,于婉莹博士对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蕴岭院长进行了专访,特邀请他谈谈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并就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地发展发表真知灼见。过去几年,公共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中国外交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中美竞争加剧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开启,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中国的公共外交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未来,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效能,公共外交仍然任重而道远。问:张院长您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工作,不仅对公共外交的理论有深入的理解,也参与了公共外交的实践。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您对公共外交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答:公共外交也是外交,是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外交划分为政府之间正式的外交和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种特殊的外交形式,是非正式的。公共外交是以影响对方政府决策为导向的,同时也影响公众的认知。问: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非官方外交,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外交方式的特点?答:相较于正式的外交,公共外交超越了过去定义的外交范围。传统外交是国家间的正式活动,主要功能是处理国家间关系,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国家利益。但公共外交重在过程,不一定求得清晰的结果,是通过过程来达到外交的目的。在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国家间关系、利益的因素更多了,这时候更能凸显公共外交的作用。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避免对抗,公共外交可以让对方更加理解自己,双方可以通过接洽、交流、谈判来减少或者缓解对抗。尤其在发生复杂、紧急、突发事件的时候,通过公共外交的沟通,可以使得外交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公共外交具有多平台、多方式、多场合、多层次、参与性广的特征。公共外交对官方和公众都可以做工作,尤其是对执行对象做工作。开展正式外交的前后需要有大量的公共外交活动来构成。所以说,公共外交不是单纯的正式外交的补充,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官方外交的附属品。在复杂情况下,公共外交承担的职能需要被纳入总体外交之中,作为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布局,我们要更好地利用公共外交为我国外交的总体目标服务。问: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正面临着他塑现象。未来,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共外交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效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答: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网络化使其影响力大大提升,媒体的表达更多样、更灵活,容易造成放大效应、轰动效应、极端效应。传统媒体的表达比较规矩,网络媒体就不同,各种个性表达,真假难辨,各种利益集团都参与网络平台。媒体网络化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要学会适应,也要学会运用,通过网络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公共外交也要学会利用网络媒体,把面对面的沟通与媒体沟通结合起来。要在网络世界开辟阵地,采取灵活的方式,树立自己可信的形象,打造有影响力的公共渠道。网络媒体的突出特点是开放,在开放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影响力,影响更多的公众。当然,网络的“虚拟交流”不能替代“实体交流”,越是进入网络媒体时代,越是要重视人际交流,人与人见面与否影响不一样,见面影响力更大、更持久,我们要与不同的人接触和进行交流,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感情投入来影响人。一个人的立场也许很难改变,但可以使其增进理解,这就是公共外交的效果。(摘自张蕴岭、于婉莹《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地发展》)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上,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一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外交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中国外交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B.公共外交以影响对方政府决策为导向,它不追求明确的结果,而是通过过程来实现外交目的,与传统外交存在明显差异。C.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影响力大且表达多样灵活,真假难辨,各种利益集团参与其中,中国应学会适应和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公共外交。D.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又要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外交是正式外交的重要补充,在开展正式外交的前后进行大量公共外交活动,就能顺利达成外交目标。B.网络媒体的“虚拟交流”影响力有限,无法替代“实体交流”,所以公共外交应主要依靠人际交流来开展。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只提供表层文化符号,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被世界了解。D.只要中国在国际上展示了自身的文化成果和发展进步,就能形成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外交的一项是(3分)A.我国于2000年提出构建中国一一东盟自贸区,张蕴岭教授等人为此展开对东盟各国民情的调研交流,提出“早期收获”计划并列入正式谈判之前,促进了自贸区的谈判进程。B.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安排播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将其介绍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外国观众沉浸于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中。C.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使团历经艰险抵达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D.“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在全球各地取景,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美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融合。4.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给“公共外交”下定义。(4分)5.请结合材料及以下时事分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外交应如何借助网络媒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应对像小红书中美人民“对账”这类国际交流互动场景。(6分)近期,随着TikTok禁令的临近,大量“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友开启了一场“大对账”。他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收入、支出情况,分享日常生活状态,还交流食品价格、房屋租金、医疗保险、医疗账单和婆媳关系等。美国网友在了解到中国的医疗服务和大学学费情况后,对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大学贷款利息表示无奈,不少美国网友称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被击碎。外国网友们还开始学习做中国菜,大批中国网友“在线教学”,热情的中国美食博主发布中英文双语视频教程教外国网友厨艺。此次交流也带动了我国入境游消费热潮,2025年1月13日至1月16日,HopeGoo平台上大量海外用户搜索国内旅游相关信息,酒店搜索热度环比上涨36%,机票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8%。(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山大地杨志军①角巴和父亲骑马沿着沁多河朝南走去,没走多远,角巴就指着前方哈哈大笑:“不用我去野马滩啦,我现在就指给你,走来的桑杰,塔娃是哩,他带你去,你就住他家。”②父亲后来常常说起这一天的巧遇:如果迎面走来的不是桑杰而是别人,如果公社主任角巴不是个率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的人,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就像父亲后来总结的那样: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缘分在它一出现时就带着无法回避和不可违拗的力量,点亮你,熄灭你,一辈子追随你。这还不够,还要影响你的所有亲友、所有后代。③父亲骑马跟着桑杰,走向了桑杰的家。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正在帐房边埋头把稀泥一样的牛粪抟捏成粪饼,听到藏獒的叫声后抬起头,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了半天才看清来人,慌忙把满手的牛粪在草地上蹭蹭,又用围裙擦着手,朝帐房里面跑去。等父亲拴好马,在看家藏獒充满敌意的瞪视下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拿起一块柔软的羊皮正要擦拭木碗,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一副战战兢兢不敢正视的样子。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看看,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又说起搬家去野马滩的事,赛毛突然抬了一下头,脸上掠过一丝疑惑。④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一簇簇的红景天升起来,绿的花苞、红的花蕾、白的花瓣,恣意地烂漫着,不时地阻断着路,让人不得不绕来绕去。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⑤父亲有些苦恼,桑杰夫妻忙这忙那,累得一着地就能睡着,而他却是个闲人,热心肠的帮忙总会遭到谢绝。好在这样的谢绝并不影响父亲的工作,蹲点就是调查研究。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他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她唱道:草原的长河是冰雪喂大的,今天的眼泪是从前积攒的,长河的尽头我是看不见的,前世的冤孽大人是不说的,苦日子的眼泪是淌不干的,我心里的悲伤是说不完的。⑥桑杰一家一进入野马滩,就被当地人盯上了:别处的牧人怎么可以大大咧咧来到野马滩放牧牛羊呢?草原的规矩里是没有的。野马滩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囊隆纠集了一些牧人来找桑杰算账。就这样桑杰挨了打。⑦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⑧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他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越来越浅,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一片片铺着的也是赭红的苔藓。父亲往上看看,看到离雪线已经不远,便下马犹豫起来:还走不走啦?那些人去了哪里?黄昏正从天上沉下来,赭红的地表在天色中融作一片艳红,泛滥的赤光迅速移动着,白天的灿烂正在消逝。父亲突然有了决断:赶快走,回到桑杰家去。他骑马扬鞭,马却不怎么听话,快两步慢三步。很快父亲就发现马是对的,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那就得快快穿越,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⑨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父亲回头一看,心说完蛋啦,我来这里竟是要投奔鬼门关的,不死也得死啦。⑩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听到了,马也听到了,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有删改)[注]《雪山大地》是杨志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后来父亲把赛毛的聋哑儿子按回自家寻医救治,因缘际会下,“我们家”成为一个汉藏交融,上下三代的大家庭,从此上下三代扎根西部、建设西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角巴率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正是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父亲有了不同寻常的经历。B.“慌忙把满手的牛粪在草地上蹭蹭,又用围裙擦着手,朝帐房里跑去”,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赛毛的胆小怕事。C.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说明赛毛内心是痛苦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D.“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赛毛因救父亲而失去了生命,也表现出父亲劫后余生的庆幸。7.文中关于父亲去寻人并遭遇洪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本想寻人论理,却陷入到洪水的危机之中,情节陡转,让人感受到命运的难测。B.父亲寻人并遇洪水,其心理变化极为丰富,大致经历了坚定、犹豫、惊慌等过程。C.父亲为寻人论理而朝低洼地走去时,赛毛的歌唱为后文她勇敢救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D.第8段描写了温度、色彩及光线的变化,营造了萧索的氛围,暗示了父亲的处境愈发艰难。8.父亲说“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经历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4分)9.文章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人物临时吟唱的歌词,这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6分)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三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节选自王充《论衡·逄遇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说秦王A书十上B而说C不行D于是乃摩燕乌集阙E见F说赵王G于华屋之下H抵掌而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通过,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意思不相同。B.“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指联合六国对付秦国,与之相对的是“合纵”。C.“在所说者善之”的“善”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不相同。D.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中的“见”意义和用法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从帝道到王道再到霸道,最终孝公对霸道表示了认可,但尚未决定是否采用。B.苏秦在游说秦王时,详细列举了秦国的地理、经济、军事等优势,认为秦国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C.苏秦向秦惠王多次上书无果。后转赴赵国,凭借出色口才说服赵王,获封武安君,成功推行合纵策略。D.王充认为,人的操行是否贤良并没有固定标准,而仕宦境遇的好坏,则取决于个人运气,与自身才能没有关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2)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14.王充认为游说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这一观点在文中的具体体现。(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日长简仲咸王禹偁①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②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注释】①王禹偁,北宋诗人,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此诗写于诗人被贬商州期间。②伯阳,即老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意志消沉,友人仲咸安慰了作者的失落感,诗人对友人充满感激。B.首句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所传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C.诗人从《道德经》中窥见了道的本源,可见诗人滋生了避世退隐之心。D.这首诗用词平实,以质朴之笔写日常,饶有风韵,与白居易诗风相近。16.为排解“牢落”之心,诗人作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常常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这对我们极具启发意义。例如《屈原列传》里“,””对《诗经》的评价,它让我们明白优秀作品应在情感抒发与态度表达上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2)在《燕歌行》中,用借代修辞表达亲人相距之远、思念之深的句子“,”。(3)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借用典故,使语言凝练,委婉含蓄表达情感,请列举宋诗中使用典故的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民以食为天,吃是老百姓天大的事;食以味为先,美食是美好生活的标配。古人以食为时,朝食为“饔”、申时进“飧”,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一饔一飧,日复一日;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序,规划一年的生计,“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如今人们多以三餐为轴,安排一天的作息。尝的是美味,A,中华民族创造和享用美食的历史,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灿烂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餐四季》节目的精彩亮相,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餐四季》节目内容绚丽华美、琳琅满目,宛若中华民族的美食菜谱。①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世界上的第一晚面条出土了,表明中华面食养育了中华儿女。②古往今来,一道面食,东南西北自有吃法,干湿稀绸、宽窄粗细,各有不同作法,自解个中滋味。地域风情生百味,民族风味有特色,美食地图异彩纷呈,即使并箸遍数,也是挂一漏万,(甲)。B:李白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吃出了生活的趣味,喝出了人生的意境;杜甫的“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描绘了食物的精美;苏东坡的“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有思念家乡之情,有超脱现实之意,还创制了东坡肘子等美食遗飨后代。文人笔下的美味美景、鲜衣甘醇,把中华诗词与中华美食烩出了色彩、炖出了醇香。餐桌是苍生承恩天地的台前,厨房是自然馈赠人类的幕后。享用的是美食,咀嚼的是真谛,回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纵有盛宴千席,也只能一日三顿,节制是君子,放纵是魔鬼。(乙),焚薮而田,是对自然的破坏,必定会给人类带来惩罚,不能为图一时之美味,戕害养育了人类的自然和环境。一道家乡的菜,一生惦念的情。家乡有千万游子,游子只有一个故乡。外面的世界再风光,不忘家乡的一碗汤。炎黄子孙走遍世界,却思念那一桌中国餐。中华美食是世代炎黄子孙的共同回味、天下华夏儿女的集体乡愁,是中华民族的“床前明月”。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句①有一处语病,句②有两处错别字,请修改使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具体类型,并以“家”为写作对象,采用该修辞手法进行仿写。要求:语意完整,句式一致,表达流畅。(4分)22.文中加点的两句都使用了引号,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请指出两处引号的用法并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深度探寻”(DeepSeek)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它代表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懈追求,从深海的神秘世界到宇宙的遥远星系,从微观的基因密码到宏观的人类社会演进,深度探寻正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边界。然而,随着深度探寻的深入,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伦理道德的困境、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等。正如有人所说:“深度探寻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一次深度反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解析:“不追求明确的结果”表述错误,原文是“不一定求得清晰的结果”,并非完全不追求明确结果。2.C解析:A项,“就能顺利达成外交目标”说法过于绝对,公共外交活动只是有助于达成外交目标,但不是必然条件;B项,“主要依靠人际交流来开展”错误,原文强调要把面对面的沟通与媒体沟通结合起来;D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展示文化成果和发展进步只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3.C解析:A项张蕴岭教授一行人对东盟各国民情进行的调研交流是非正式外交形式,是正式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外交范畴。B项周恩来总理安排播放的越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非正式的外交形式,体现了公共外交多场合、多层次等特点,属于公共外交范畴。D项《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各地取景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体现了公共外交多平台、多方式、多层次、参与性广的特点,属于公共外交范畴。4.下定义格式是“***(种概念)是***的***(属概念)”。以下4点作为属概念的定语:一种非官方的外交形式,影响目标国家的政府决策和公众认知,超越了过去定义的外交范围或者重在过程,通过过程达到外交目的,通过多平台、多方式、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如接洽、谈判、公众沟通等)(任意回答其中3点得3分,格式正确1分,共4分;如果回答成复句,要点齐全,最多3分)5.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积极参与像小红书中美人民“对账”这类互动场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回应误解、阐述事实,避免不实信息在网络上发酵造成不良影响。②打造有影响力的公共渠道,可以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由官方组织、民间团体或有影响力的个人开设账号,发布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真实且生动的内容。③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不能忽视人际交流,中国公共外交可利用网络媒体发起互动,引导线上交流向线下旅游、文化交流等实体交流转化。④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精髓及传播当代中国文化成果。如在小红书交流中,可分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传统艺术审美等内容,及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使中国在国际交流中更具感召力和塑造力。补充:树立可信形象,提升自身能力和影响力。注重实体交流,重视人际交流。(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概括材料观点1分,结合题干中的小红书时事提出对策1分,3点得6分,其他观点若联系材料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A解析:B项此句描写不能表现赛毛胆小怕事,是表现她的淳朴朴实。C项赛毛是用唱歌来抒发她的生活感受,不能说她生活是消极的。D项结尾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赛毛因救父亲而牺牲,营造了悲剧气氛,并不能表现父亲劫后余生的庆幸。7.C解析:赛毛的歌唱表现了对父亲的关心,情节上暗示了父亲可能会遇到洪水,与后文她勇敢救人的情节没有直接的伏笔关系。8.①父亲与桑杰的相遇有偶然因素(1分),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地域背景下,父亲作为下乡蹲点的干部,与当地牧民产生联系又有一定的必然性(1分)。②父亲在遭遇洪水时,赛毛恰好出现在父亲身边,这种巧合充满了偶然性(1分),但从赛毛的性格来看,她淳朴善良关心他人,在父亲遭遇困境时,她挺身而出救助父亲又有一定的必然性。(1分)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及赏析文本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分析偶然事件,父亲与桑杰相遇,父亲遭遇洪水时,赛毛出现在父亲身边,这都是偶然事件。偶然中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要从人物的身份及人物的性格方面去分析,父亲作为下乡蹲点的干部,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牧民产生联系,赛毛淳朴善良对父亲又很关心,在父亲面对困境时,她又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说一切又是命中注定。评分标准:言之有理,意思大致对即可给分。9.①丰富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赛毛第一处歌声从侧面展现了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一一穷困忧伤,第二处则表现了她对父亲的关心与祝福,乐观善良。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情节走向,赛毛唱歌中所表达的“苦日子的眼泪是淌不干的”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桑杰一家在野马滩可能会遭遇困难。③营造氛围,赛毛的歌声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忧伤、凝重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草原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相呼应,使得故事充满了沧桑感和命运的无力感。④增添地域文化色彩,唱词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解析:人物临时吟唱的歌词是小说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言为心声,歌词正是赛毛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从侧面反映了牧人的生活状态。两段唱词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忧伤、凝重的氛围,使故事充满了沧桑感和命运的无力感。从情节上说,赛毛歌词在文中起到了停顿作用,为后文情节作出了某种暗示,如“苦日子的眼泪是淌不干的”,暗示了桑杰一家在野马滩可能会遭遇困难,“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赛毛的祝福暗示了她对草原环境的熟悉,父亲前去,可能会遇到洪水。歌词中“草原的长河、糌粑、雪山大地”等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色彩的意象,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评分标准:从人物形象、氛围营造、情节暗示、文章主旨,地域色彩等方面分点作答,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10.DEH解析:“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意思是游说秦王,上书十多次但主张不被采纳,“不行”后应断开;“于是乃摩燕乌集阙”意思是于是他就登上燕乌集阙,此处应断开;“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意思是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华屋之下”后应断开。11.B解析:“连横”是指秦国联合六国中的个别国家,打击其他国家,“合纵”是六国联合对付秦国,B选项说法错误。A项“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是“趁机”的意思,与材料中“因”意思不同,A正确。C项“在所说者善之”的“善”是意动用法,“认为……好”,“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两个“善”用法不一样,C正确。D项“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材料中“见”表被动不同,D正确。12.D解析D项:王充在材料中的观点是“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意思是操行有一贯优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是否贤能,是才能问题;被不被赏识重用,是时运问题,但并没有说与自身才能毫无关联,该项理解错误。13.(1)罢:译作“结束”“终止”“结束会见”或“结束后”“终止见面后”均可;让:译作“责备”“责怪”均可;“子之客妄人耳”,(译出判断句式,大意正确即可;全句大意分重点看“安足用邪”的翻译,译作“哪里值得任用呢”“怎么值得任用啊”均可。)(2)吹籁的乐工吹奏美妙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乐工)就改奏民间粗俗的乐曲,越王听了十分高兴。(译出大意给1分,“善声”“因”“说”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善声”:美妙的乐曲,优雅的乐曲;“因”:因为;“说”:通“悦”,高兴。)补充:“工”为“乐工”之意,“为善声”可译为制作(演奏)美妙的乐曲。14.①王充认为游说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游说者的主张要契合被游说者的心意喜好。(2分,补充:答“观点得到欣赏”等可酌情给分,答“机遇”“口才”“遇到明君”等不给分)②公孙鞅初以帝道、王道游说秦孝公无果,后转霸道理念,获孝公认可;③苏秦游说秦惠王连横被拒,及时调整策略游说赵国,以合纵策略成功(材料一材料二事件梳理答对一则1分,两则都对3分;补充:如果第一条回答用语错误,后面事实梳理正确,建议酌情给2分)。译文:材料一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秦孝公)结束会见后生气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是个狂妄的人罢了,哪里值得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五天以后,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说得淋漓尽致,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会见退出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果真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材料二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屏障。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联合六国,瓦解连横,用来抑制强秦。材料三操行,有一贯优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所以,不在于劝说者说得多么好,而在于被劝说者能喜欢;才能不需要多么高明,而在于被事奉者能赏识。像养马人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而农民喜欢;子贡的话,虽然符合仁义的道理,农民却不爱听。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乐工)就改奏民间粗俗的乐曲,越王听了十分高兴。所以行善于不想得到善的君王那里,即使善也不被垂青;行不善于想得到不善的君王那里,即使不善也不被憎恶。这就是凭小技去投合,投合了则被赏识重用,不投合就被厌恶斥退。15.C解析:诗人借杜诗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他又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求精神归宿。但他始终没有避世隐退,而是想积极入仕。这种矛盾,诗人了然于心,他用杜甫和老子的作品合联,正暗示出这种复杂心绪。16.①读书赏诗:诗人通过阅读杜甫诗集开启诗的世界,沉浸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同时研读老子的书探寻“道”的根源,诗人用书中的智慧来平衡自己在偏僻之地为官的落寞情绪。②观赏自然美景:诗人观赏庭院中的自然景色,如“风飘北院花千片”,美丽的花瓣在风中飘落,这样的景象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灵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③饮酒遣怀:在“月上东楼”之时,诗人借“酒一樽”来自我排遣。在静谧的月夜,独酌美酒,让自己的情绪在酒中得到舒缓,希望借此来减轻内心的寂寞与失落。④对友人倾诉衷肠:向友人倾诉“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寻求友人的理解和共鸣。(每点2分,任答3点给满分)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注意“淫”字两横的长短区别,不打书名号暂不扣分,但应跟学生强调规范)(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注意区分戌戍戊,“箸”为竹字头)(3)示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给分。(注意选取诗句范围为宋诗,不可选择宋词或者其他朝代诗句,且要用典)18.第一处括号: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第二处括号:竭泽而渔/涸泽而渔。(每处1分)解析:第一处,根据前文“美食地图异彩纷呈,即使并箸遍数,也是挂一漏万”可知,此处强调对美食数量多,无法一一列举。第二处,结合“焚薮而田,是对自然的破坏”可知,此处应填与“焚薮而田”类似,表达过度索取、破坏自然的成语,“竭泽而渔”指排尽湖水去捕捉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符合要求。19.①“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出土了”改为“出土了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2分);解析:中途易辙,“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遗址”作主语,“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作宾语。②“绸”改为“稠”;“作”改为“做”(每处错别字修改正确1分)(补充:错误类型中途易辙只要把主语进行适当调整,都可得分如:“在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出土了,表明中华面食养育了中华儿女。”“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出土的世界上的第一碗面条,表明中华面食养育了中华儿女。”“世界上第一碗面条在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出土了,表明中华面食养育了中华儿女。”2.修改答案不规范的建议不给分,如抄写例句不完整(只抄写前半部分)加“在”,这样表述不清的)20.A处:品的是文化(或悟的是历史、感的是情怀等,围绕美食与文化、历史、情感相关,合理即可,2分)B处:自古诗人好食贪杯/文人笔下美食韵味无穷(强调诗人与美食的关系紧密,合理即可,2分)补充说明:字数要控制,超过15个字要扣1分。B处一定要强调诗人与美食的关系。解析:A处,前文说“尝的是美味”,后文强调美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此处应从品尝美食所带来的文化、情感等感悟方面补写;B处,总起句,填写冒号前的内容是对后面例子的总结,强调诗人与美食的关系紧密。21.采用了暗喻的修辞(2分),示例:家是心灵疲惫时的港湾,家是梦想启航时的灯塔。(修辞句式2分)解析:画横线句子“餐桌是苍生承恩天地的台前,厨房是自然馈赠人类的幕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将“餐桌”比作“台前”,“厨房”比作“幕后”。以“家”为写作对象仿写时,需运用暗喻手法,且句式一致。补充:仿写需要有两个分句,且保持主语一致,都是“家”。22.第一句:引用(1分),①这里引用使表述更具历史感。(补充)突出美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②通过这种引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为后文阐述古人以食为重要生活组成部分的观点提供依据,也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底蕴。(表达效果指出一点即可得1分)第二句:特殊含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