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_第1页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_第2页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_第3页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_第4页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

【文题】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

作文“材料"给出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即人们往往以“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期待学生对此展开思考,回应现实问题,完成写作任务。

具体说来命题材料限定了写作讨论的范围,“生活中人们常常以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材料没有对这种“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给出是非对错、优劣高下的评价或明显的褒贬倾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写作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个性化的思辨空间和开放度。

写作时,可联系生活现实对现象具象化阐释,分析现象存在或产生的原因,分析这种以“有用"作为判别选择事物重要标准的合理性,分析它的复杂性,评价它的利弊得失,在理解基础上或接受、坚持,或反对、补充,以改进行为,推进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向善向好发展。当然,学生也可以从个人经历的角度选材,描述面对以“有用”为判别事物并选择的重要标准的社会常态时的真实经历、感受、反思等,呈现以“有用"对事物进行判别、选择时的矛盾或困境,以个人经验、社会观察、成长体验等个性化内容呈现对命题材料设定的“判别选择的重要标准”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

命题解析示例:

首先可以对“生活中人们常常以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作合理性分析。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人们选择食物、住所等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时,“有用”是首要考量、重要标准,这种标准可以最有效在物质层面保障人们基本生存需求,保障生存与发展。例如选择富含营养的食物,因其能提供身体所需能量,维持生命活动;选择坚固保暖的住所,可抵御风雨和寒冷。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人们选择学习专业技能、选择职业也多基于“有用”,以获得稳定收入,保障生活生存。另外,从“物”角度看,“有用"作为判别及选择的标准可以提高效率,精准发挥事物的价值,依据事物的实用价值决定取舍,也避免资源浪费,耗散精力;普罗大众选择实用学科和技能培养作为受教育课程,让所学与社会“所用”需求接轨,为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准备;科研领域,优先选择有实用、应用价值的项目,是发挥科技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生活水平的有效路径。

在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思辨这种以“有用"为判别取舍事物的重要标准的复杂性及局限性。

比如,“有用”往往注重事物的实用及实际价值,易忽视精神层面的“有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难以用实用价值“有用”衡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物质回报,但它的“用"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仅关注实用主义的“有用”,会导致这一类事物的价值被忽略,导致精神营养荒漠化;再者,以“有用"作为判别选择事物的标准,容易“物化”朋友、亲人、情感等亲缘、友情关系,陷入将人情、交往功利化的冷漠世界。

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判断事物的“有用"需要时间,无论基于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有用”,往往出于既有经验,许多重大科学创新成果、艺术创新的价值未必在当下显现,初期往往看似“无用”,许多科学探索、基础理论研究的历史事实,都能证明当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其巨大之用,若因暂时“无用”而放弃,人类就没有今天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或者,从事物属性的复杂性角度看,以“有用"为重要标准易形成单一价值判断,忽略事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不同人对“有用”的定义不同,若将其作为唯一重要标准,会消弭个体差异和事物的多元价值,比如如果我们习惯以实用技能作为判别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可能导致学生多元兴趣、特长和创造力无法长足发展,忽视那些隐形的利于长远的终身发展的学习载体的价值。整个社会因判别、选择的价值单一而缺乏活力和包容性。

当然,以“有用"为判别选择事物重要标准,从本质上看,是以“人”为主体、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需要警惕的是万物自有它不依赖人、不服务于人的自身价值,人可以判别、选择、利用“有用”的事物,但并不意味着对那些已然存在的不在我们“有用"尺度标准下的事物我们可以放弃、破坏甚至毁灭,超越“有用”,保有万物的参差多态是人应有的义务。

写作命题期待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关注那些在物质发展过程中涉及心灵文化根基、精神建设的事物的价值,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风气盛行的现实保持警惕,自省改进,进而推动社会价值取向向善向好。

本次写作命题,材料与统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内容有关联,学生可以借用学习经历中获得的先贤关于“用"的哲学思考,反思由来已久的“实用主义”风俗传统,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关键概念“有用”,以理性的眼光探究今天的社会现实,对人们惯常的行为、取舍标准有基于传统的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批判性体认。另外,命题也与部分单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暗暗呼应,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阐释人生重要选择。命题与教材学习内容或显或隐的关联呼应,意在努力实践“读写一体”“教学评一致"的课程实施理念。

总之,本次写作命题期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对“以有用作为判别及选择事物的重要标准”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在比较分析、评价判断中审视人们的惯常行为,在思考辨析中确定自我态度。命题更期待优秀学生的写作既能呈现“以我观物"判断取舍的理性,又能有对生活、现实问题关注、观察、思考,期待优秀的写作既彰显人的主体能动性又能有平等包容万物的境界格局。

【考场佳作】

无用之用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来判别事物,进而做出选择。然而,人若总是以“有用"作为衡量标准,未免会引起人们对如何考量外物、认识世界的担忧。

诚然,以“有用”判别事物确为一种极具效率与安全性的做法。寻找身边的有用之物并为我所用,是人类长期发展中练就的本能。放眼于当下,信息时代、快节奏社会带给人们巨量的事物与选择机会,使人眼花缭乱。这时,落入我们眼中的“有用之物"便显得珍贵而不可放弃。于是,“有用之物”凭借其显性的、立竿见影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快速判别事物的首要之选。

然而问题在于,“有用"的标准本就模糊不定。人们在不经意间,对于事物判断的标准或就此改变。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各种营销宣传大行其道,很多时候,“有用”成为了遮掩营销手段的面具。此外,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有用"更被曲解为浅薄的利益或功名的追求,最后不过成为自我标榜的工具。价值判断影响着人的价值选择。这类曲解的价值观的继续盛行将作用于整个人类群体,随着社会价值逐渐趋同,社会将不免走向浅薄化,功利化,迈向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的结局。

这不免令人反思,究竟何为真正的“有用"?人们又如何抵御扭曲的价值取向的侵蚀?我想,“有用”并不局限于事物的本身功用与本身属性。正如《五石之瓠》中庄子并不以盛装水作为瓠的唯一功用。当有人不认为其有任何利用价值而“掊之"时,庄子却萌生了携之畅游江河之想。很多时候,人的惰性与对于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限制了其对于事物价值更广阔的认识。然而事实上,甚至是那些看似无用之物发挥了作用。老聃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便是在提醒我们,应当突破自我陈旧的认识,在明辨世间价值后体悟人生。

或许,事物的价值更不限于展现人之理性,更在于其能够彰显人的人生态度与自我实现。苏轼在困境中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解,陶渊明在“富贵非吾愿”的坚定下毅然返归田园。看似“无用"的事物,实则为人生价值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反观人类发展,其螺旋上升的历史难道是只追寻表面“有用”的结果吗?非也。人类在探索过程中,世界上的“有用"只是其与世间互动的起点,而非终点。人们从关注客观功用,再到人文精神的发掘,既是认知走向全面的向外拓展,更是人类文明对如何置身于世界的不断协调。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处于世,不妨积极投入看似“无用"的价值探索中,发掘那充实心灵的力量,在“善假于物”中不断接近理想的彼岸。

点评

文章开篇就论题表明个人立场,“如何考量外物、认识世界"更是提炼至“上位概念”,对材料审题很到位。接着论述“有用"这一标准的合理性体现及作用价值,从“效率与安全性”两个角度出发,涉及对人的本能与时代特征下的需求考量。紧接着展开对这一判别事物标准的反思:先直指“有用"标准的模糊性,对材料中“判别”一词的质疑非常有力。再借助归因分析对“模糊"的原因进行剖析,既能结合时代因素,更有人的主观因素反思,两者互相影响,推演出可能导致的危害,段落内部有推进。

“先破”以“后立”,再对“有用”这一标准的内涵进行探讨。借助课内老庄名篇进行论述,引经据典之中能够指出我们判别事物的问题及动机原因,这点很难得。如果在论述中能够明确庄子的“无用之用"体现了他更关注事物哪方面的价值,效果会更好。事物除了有实用价值,还有知识科技价值、精神心灵价值与文化审美价值等,庄子借助葫芦“游心”,实则更关注了事物对人的精神价值。最后,小作者将思考又推进了一层,从人类发展进程的宏观角度审视事物“有用"的标准实则只是人们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和挖掘事物更有价值的一面,人们在“善假于物”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提升。

总体而言,本文议论富有现实针对性,层次也非常清晰,能够活用课内事例进行分析,文末思考站位高远,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有用"的标准之思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

这种标准有其合理性。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基础是生存,人们往往将利于生活延续、改善的事物作为优先,这种功效本位的价值标准不仅有利于个体,更是群体形成的动机。主张“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以技术需要为动力钻研科学的学者,都在此列。

然而将“有用”作为标准隐藏着极大的弊端。事实上,将“有用"变为自明的价值取向的,是工业社会。在崇尚效率,“时间就是金钱”的风气中,个体采取“有用"的工作生存意识,这种压力经不断升级的物质骗局日益“内化”,导致人本身也变成“有用就行"的工具,这种异化剥夺了人改善精神生活的潜能。如果人的目的是幸福,那么“有用”这一标准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当我们从客观转向主观,会发现每个人对“有用"的阐释都不尽相同。正如冯友兰所说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的人生四重境界,认知层次的提高会带来“有用"标准的拓宽。同样面对五石之瓠,惠子以不能做瓢盛水言其无用,而庄子却能以浮于江湖指出其内在的无用之用。“有用”不是普遍而固定的事实,而是随视点的提升而富于流变的观念。

不仅是普遍标准的虚幻性,“有用"本质上是对结果的评判,“有用主义”者却往往用它“选择"未知的道路,框定自己的未来。须知事物的价值往往经过时间积淀才得以彰显,即使是短期看来无用之物,也有可能在人生某次经历中帮你拓宽思维,激发灵感。日心说的提出从动机上讲不过是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但事实上为一场科学革命埋下种子,这体现人类宏观角度上的时间积淀。

从个体出发,所谓“有用”往往是他人的经验。一是不一定与自身适配,就像不依据国情,照搬他国的制度或经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由文化和国民性直接决定的;二是有些事只有亲身实践方知有用,只从现成经验判别就容易忽略,这是立场与时间的视角决定的。

所以,不妨重新为“有用"划界,只有在为了生存与受限制时交由工具理性判断并选择,除此之外则要先选择后判断,充分利用自由掌握塑造自我的主动性,正如尼采所说“人是桥梁,不是目的”。即使确实遭遇一场空的努力,也不意味着功利的“有用"可以永远将这种空虚强加于己身。“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东西,或许才是真正的“有用"。

点评:

本文先从“有用”标准的合理性出发,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古今人们的相关体现进行论述,具体有力。接着表明对这一标准具有危害的看法。通过对工业社会的时代因素反思,推演至人的异化问题。段末表明现状与“人的目的是幸福"背道而驰,反思的针对性很强。之后,小作者由对现实的反思转向对“人”的审视,借助冯友兰的思想与庄子的《五石之瓠》,指出“有用"的标准内涵界定与个体的认知境界相关,并点明这一标准富有流变性。能够从认识事物价值的行为本身特征考量,其中蕴含发展的眼光,直击论题现象的本质。纵向考量之后,再从横向角度比较,指出经验上的“有用”对每个个体而言未必都“有用”,思考全面。文末对人们如何更好地把握事物提出了建议,尤其能借助“即使”一句“以退为进”,论证较为严谨。

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内容非常充实,在引经据典上,可谓“信手拈来”,体现了小作者平日深厚的阅读积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然而人生的选择并非仅聚焦于事物的“有无之用”。什么是“有用"?当人们赋予某样事物能够利己的价值时,即为有用。“假舆马者”能够“至千里”,“假舟楫者”能够“绝江河”,知识之“有用”让古今圣贤得以追求,甚至写下千古名篇来劝诫、鼓励学习。但是,“做出选择"仅仅依赖事物的“有用”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下,人们依靠“有用"来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是一种对利益的追求,是利己心理的表现。看重“事物之有用”则是看重利益、重于计算,是一种工具理性之体现。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陶潜选择了有用的方法:出仕做官来填补家中缺钱之处,却写下“归去来兮"的呼唤,离开官场,坚守自己“性本爱丘山”的志趣。可见,“有用"足以影响人们做出选择,但却不是重要的标准。相反,西西弗斯推动山上的巨石是无用的,但他做出的选择却是永无止境的“推动”。诚然,事物的“有用"之理早已在百年前被解决。老子四章里曾提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同理,有用和无用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是由人类去赋予事物的一种价值,是主观性的一对矛盾。做出选择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事物的“有用"往往只是其中的参考资料。现今社会的快节奏、“内卷”现象层出不穷,“有用"带给人们的是竞争的资本、是选择结果好与坏的分岔路、是优势、亦是追求利益的野心。选择则是人主观思想的体现。当人选择脱离这样飞速发展的工作环境,享受生活美景的时候,“有用”还会是重要标准吗?既然无法完全与社会环境相离,不妨放下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身份,享受生活,如陶渊明一般“守拙";享受过程,学会西西弗斯那般持之以恒、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学会多视角看待事物,“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没有孰优孰弱,也不是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学会多思维思考。当下,理解道家的“顺应自然”无失为一种找回自我、反“内卷"环境的“有用”选择,过于注重选择的结果往往会反噬自身。因此,事物的有用并不是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它只是一本需要人去赋予价值的参考资料罢了。

点评

本篇文章的小作者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扣住了论题。审题立意方面,抓住核心概念“有用”,并将其至于题干“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这一语境下展开讨论。首先,对“有用"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结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四章》等展开阐释,正面肯定其合理性。接着以“‘做出选择’仅仅依赖事物的有‘用’吗?”这一疑问,引出对其局限性的反思:若仅依赖“有用"作为判别标准,实则是一种工具和实用主义,并联系当下,针砭时弊,从社会意义层面引发思考。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思辨性和社会关照意识。能够尝试将课内所学素材与论证所需进行结合,学用结合的想法值得肯定,但论点与论据间的结合程度和阐释清晰度尚有提升空间。此外,若能在论证的推进层次及批驳维度上更丰富、具体化,则可令文章更上层楼。

不仅仅是“有用”

生活中,人们常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对此,在发掘“有用”基础上应向“无用"实现深层次转换。

“有用”带有强烈的结果导向与价值,即客体对主体产生的积极意义有所区分,更加突出该事物能否对自身物质上的获取与增长提供帮助,基于此,人们进行判别与选择,以谋求实质性的成果与利益。

不可否认的是,将“有用"作为判别与选择事物的重要标准,可以增加事物对我们正向的物质反馈。于个人而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别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相关程度,进而在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之中做出符合自身的选择,摒弃了与无用之物周旋的精力与时间。于社会而言,例如工业化浪潮加速涌进社会,不断迎合新的生产与发展需要,将“有用”作为标准判别并选择新的事物推动技术进步。

由此观之,“有用"的确大有可为,但这“有用”是判别选择事物的唯一标准吗?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有人却抬头望见了月光;《老子》中的“埏埴以为器”,正是因为“无”,才可以利用该器物发挥事物价值。所以,“有用"作为唯一标准未免片面与绝对了。“无用”的光辉从未被掩盖,正如马克思所见,在一个黑白颠倒,利欲熏心的拜金的世界中,仍有人在判别选择事物时发觉理想光芒与信念,重拾“无用"之用,做出了工具理性基础之上的价值选择。

炴照当下,工具理性甚嚣尘上,乃至有压倒理性的势头。在这样一个追求高效率的社会之下,我们不难厘清人们将“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作出选择的重要标准的原因。身处功利导向强烈的当今,我们不可避免地想要让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逐渐让此标准由重要变成必要与唯一性。于是“无用"的意义便油然而生,我们在发掘“有用”的价值时,不应忘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古训,在判别事物并作出选择时,不应停留于利益表面,更要让事物与内心深处寄存的理想与目标产生钩连。

如何在当下重拾、举起“无用”的标准的观念转变,是留给我们青少年的课题。

点评

本文开篇入题简洁,明晰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在发掘“有用"基础上应向“无用”实现深层次转换;接着对“有用"作概念辨析,抓住“有用”的核心特质是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的判别与选择标准;然后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出以“有用"为标准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提供正向反馈,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物质层面的发展;接着,通过引用论证仅仅依靠“有用”的标准形成的进步过于片面,需要关注“无用"来弥补“有用”背后的工具理性;进而,针砭当下现实,工具理性甚嚣尘上,人们对效率近乎癫狂的追求,逐渐“有用"标准由重要变成必要与唯一,呼吁人们思考“无用”之用,在判别事物并作出选择时,不应仅停留于利益,更要让判别选择与内心深处的理想与目标产生钩连。

本文的优点是,作为考场作文,切题准,入题快,概念清晰,比如:较好地处理了重要标准与唯一标准在论证上的分寸感。此外,还能结合当下,揭示“有用"背后的功利化与工具理性思想甚嚣尘上的现实问题;进而结合道家“无用”的智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抵抗“有用"思想浪潮的方向。整体而言,文章语言流畅,文脉清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是在论证“有用”实质上的局限性和“无用"如何实质性地弥补“有用”的局限上并未展开,这也确是该文题的难点所在。

看到“有用"之外

生活中,人们普遍倾向于先判断事物的功用,并以此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这种“有用”居于首位的思考占据了大众的主流。然而,“有用"的标准是最重要的吗?

诚然,对于人们来说,“有用”看似的确是一种高效的判断标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有用"的事物。有用,是能给人带来利益,对人产生一定功用的价值判断标准。一方面,它或将为人们带来最大化的利益,抑或是给人带来进步的正向增益。“有用”的准则,为人们带来了得心应手的工具,使人避免了自身资源的浪费,将自身的有限资源投入到能带来更多回报的投资中。另一方面,这种“有用"往往可以根据个体社会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加以判断,使人得以在面对事物时做出最高效的选择。

然而,“有用”这种重要标准并不是万全的。从认识的角度看,“有用"的标准显然存在于人的普遍认识之中,而这往往是自身一定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