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素材_第1页
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素材_第2页
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素材_第3页
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素材_第4页
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素材

15*无言之美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明是听琵琶曲,为什么诗人认为无声却更胜于有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无言之美》,在其中寻找答案。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认识无言之美,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绪,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文艺美学大师朱光潜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有删改。本文是朱光潜先生在1924年用白话文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美学的文章,是朱光潜研究美学的开端。

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朱光潜晚年趣事

朱光潜先生晚年时,经常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边静静地坐着。看到有学生走近时,他便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后面,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同学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

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那位写过鸿篇巨制,至今仍对中国美学有深刻影响的朱光潜!他合璧中西,学富五车,却又有如此赤子心性。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议论文的层进式结构

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也称递进式结构,就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展开论述的一种结构方式。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层进式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构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

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深刻。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们三人集体创作的一组大理石群雕,该群雕高约184厘米,现收藏于位于梵蒂冈城的梵蒂冈美术馆。

该雕塑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特洛伊之战的故事,因拉奥孔告诫特洛伊人勿将木马拖入特洛伊,而遭到希腊保护神派出的巨蛇咬死,该群像传达出的人与神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使它富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对课文中一些诗文的补充注释

①陶渊明《读》: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注释:细雨从东方而来,伴随着清爽的风。

②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曲终声寂,也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只见到江水之上,露出几座苍翠的山峰。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③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注释:落日西照,大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夜晚显得那么寂寥。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④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五言绝句,写的是弃妇的怨情。美人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⑤白居易《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注释: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另有一种秘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潜()蕴()附()

且()笼()颦()

蛾()寥()谚()

旷()譬()栩栩()

睹()称()拈

qián

yùn

qiě

lǒnɡ

pín

é

liáo

yàn

kuànɡ

chèn

niān

朱光

心神怡

如生

目不忍

铢两悉

信手来

整体感知——字词梳理

意蕴:

尽致:

颦:

瞬息万变:

心旷神怡:

栩栩如生:

内在的意义;含义。

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皱眉。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好像活的一样,形容生动、逼真。

整体感知——字词梳理

闲情逸致:

铢两悉称:

惟妙惟肖:

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闲适的情致。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整体感知——字词梳理

()称号

()对称

chēng

chèn

多音字

()混蛋

()混淆

hún

hùn

()着手

()着火

()看着

zhuó

zháo

zhe

整体感知——字词梳理

形近字

赌()赌博

堵()堵塞

猪()养猪

睹()目睹

粘()粘贴

帖()妥帖

拈()拈轻怕重

zhān

tiē

niān

以形辨字法: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zhū

喻()家喻户晓

谕()手谕

榆()榆树

渝()坚贞不渝

整体感知——字词梳理

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同都形容非常逼真。

异强调的是形似,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强调的是神似,形容形象逼真,宛如活的一样。多指艺术作品。

例①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②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近义词辨析

整体感知——字词梳理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感知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

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

阐述“言”与“意"的关系,提出问题——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尽善尽美。

分析文体,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塑为例,具体阐述论证艺术品的“无言之美”。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6)

第三部分(7—12)

第四部分(13)

归纳实例,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精读细研

“无言"指的是什么?

开篇先写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故事性强,易于理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通常意义:言<意

文学力求:言=意

提出问题:言≠意

“言"只能无限接近“意”,却无法完全表达“意"。

文学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美学,

还能产生美感吗?

言语不能完全传达意志也能达到美。

言不能尽意,言不必尽意

精读细研

理解无言之美

图画

1

文学

2

音乐

3

雕刻

4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的?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精读细研

绘画

照片

图画

对比

绘画的选择之美

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相片包罗尽致,图画表现部分,相片和自然逼真,图画不必。相片和图画相比图画美感更浓厚,给人印象更深刻。

精读细研

文学

意蕴之美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精读细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文学上不尽量表现更为难能可贵。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音乐

无声之美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笆行》

精读细研

雕塑

含蓄不露之美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之美

《拉奥孔》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对比论证

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含蓄不露。“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低眉便是含蓄,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印象特别深刻。

精读细研

作品把将达痛苦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没有挣扎呼号,而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含难言之痛。

精读细研

文艺作品中的“无言”会带来怎样的美感?

雕刻

音乐

文学

图画

选择之美

意蕴之美

无声之美

含蓄之美

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什么是“无言之美"?

“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无言"也不是不用语言来表现,只留下空白让读者去猜,而是注重含蕾,避免直露,以引发读者想象的参与,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如此一来,让读者体会到的美感也更浓厚,更深刻,更令人难忘,这就是“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阅读3—6段的内容,分析“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固定的,

有迹象的,

散碎的,

有限的;

手段

目的

关系

瞬息万变,缥缈无踪,混整的,

无限的;

“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精读细研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觉得“无言之美"的内涵是什么?

“无言之美”指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精读细研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他们的内涵?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

这里的美术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绘画艺术,而是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也不是不用语言来表现,只留下空白让读者去猜,而是注重含蓄。

无言

美术

精读细研

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分析问题,从图像、文学、音乐、雕塑方面举例佐证无言之美。

引出话题,“从美学观点研究无言的意蕴"。

得出结论,说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提出问题,探讨“言与意”的关系。

无言之美

文章按照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精读细研

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精读细研

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

作者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课堂小结——归纳主旨

本文以图画、文学、音乐、雕塑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图画表现部分的美感、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

课堂小结

感悟一:同样的东西,也许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不美,差别就在于心境。所以,看似与生活并无直接关联的美学,实际上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感悟二:倘若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

课堂小结——学后感悟

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不仅列举了《论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语言优雅,风格灵活。

文中运用的书面语较多,如“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这些句子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给读者带来一种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还灵活运用了口语表达,如“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无言之美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积累拓展

本句描写了明月和关隘,这明月和关隘从秦汉时期就已经久久存在;进而写到那些远去征战的兵士,只去不还,明月照见他们的来路,却照不见归途。

王之涣《凉州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人只写辽远的景色与客观事实,读者在阅读时却感受到无比的苍凉,感受到战争的残忍。这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读者自己感受到的留白部分更为精妙和饱含感情,这也是一种“无言之美"。

尝试用本节课所学理论知识,选择已经学过的是古诗词曲进行赏析。

积累拓展

积累拓展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请从下面体现“无言之美”的诗句中,人选一句,加以赏析。

(1)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